秦始皇一統六國稱皇帝後,便想著萬世基業,長生不老,於是派方士盧生前往蓬萊仙山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沒吃想仙丹沒帶回來,反倒帶回了一條「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認為「胡」就是指北方的匈奴,為了秦的萬世基業,秦始皇果斷派蒙恬北擊匈奴。
這是司馬遷《史記》中關於秦始皇北擊匈奴的記載,這也是大多數漢朝人的看法,而這種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
大秦自建國以來與匈奴打交道並不多,且據《史記》等史料來看,匈奴也的確沒有給大秦造成多的損害。而秦始皇在漢代人的心中,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因而對於秦攻匈奴一事,在漢代人的心中,要麼是因為「亡秦者胡也」的讖語,要麼就是因為秦始皇「貪戾而欲廣大」的性格所致,那事實的確如此麼?
對於攻打匈奴一事,史料中並未記載蒙恬、李斯等人的強諫,也不見其他重臣提出反對意見,由此可見秦攻打匈奴實際是得到群臣的一致肯定的,最起碼是得到了朝廷重臣的同意。
而據史料記載而言,秦國對重大事情的決策都要經過廷議才能最終決定,比如秦郡縣制的確認、「皇帝」名號的來歷都是經過廷議而決定的,由此可見,秦始皇攻打匈奴之事,並非隨意為之,也非一讖語所能制,其中必定另有隱情。
秦在一統天下之前,沒有攻打匈奴,無非兩個原因:
其一,滅六國前,秦的基本國策便是「掃滅六國」,根本無暇北顧匈奴。其二,實際是在滅趙之前,秦北境最大的威脅是趙國,反倒匈奴是趙國北境的最大威脅,趙國名將李牧便是當時的抗匈名將。趙武靈王時期,趙國軍武強盛,大有吞併秦國之勢,為了達到從雲中等地南下攻打秦國的目的,「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匈奴一度被趙國壓制,不得南下。
可到了趙國被滅亡之時,此時的匈奴實際已經進犯到了河南(黃河以南)之地,進而威脅到了秦都鹹陽,這也為秦一統天下之後北擊匈奴埋下了伏筆,因而實際上是無論有無讖語,秦國北擊匈奴也是必然之事,畢竟匈奴南犯到了家門口,沒理由不收拾他。
為了防範匈奴,秦始皇不僅令蒙恬北連各國長城,還令蒙恬率30萬秦軍駐守北境以防匈奴南下,若秦始皇真相信「亡秦者胡也」的讖語,以秦始皇的性格必定會傾盡全力北擊匈奴,不滅誓不罷休,實際上其北擊匈奴的力度都不能同漢武帝時期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匈奴的南犯實際已經威脅到了秦都鹹陽的安危,所以在蒙恬將匈奴趕往長城以北之後,秦始皇並沒有令蒙恬繼續北進,而是修築長城以防匈奴再次南下,並派蒙恬率三十萬秦軍立於長城附近以震懾匈奴。秦始皇乃千古一帝,豈能因一讖語便肆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