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深圳十幾年了,口味沒法改變,念念不忘家鄉的美味。據說永豐上菜譜的菜只有兩道,一道是「油淋雞」,這是姚建軍在深圳逢年過節、招待朋友必做之菜。儘管很辣,天南海北的朋友每次吃過卻是讚不絕口,端上桌沒一會兒,吃個乾乾淨淨。盼著下次再來吃。。。
「油淋雞」做法:
整隻雞先用少許油,放點蒜炒香下鍋翻幾下(去腥作用),皮略見黃即放入瓦煲煲,用筷子插感覺熟了即撈起切塊(不要太爛熟), 裝入大盤中。把切好的蒜苗頭絲、薑絲、紅尖椒絲(想辣可加朝天椒)入油鍋炒,加米酒、醬油、鹽。感覺熟了淋到盆裡雞塊上即可享用都不行。。
另一道是「塒肉」,又叫宸肉,因製作工藝麻煩,很難吃到。小時候濠李村外公採來許多乾枯的荷葉,我問他:「幹啥用?」他說:「包塒肉」。外公一大早買了許多帶皮、帶肥、帶瘦、帶軟骨的豬肉,叫外婆去毛、切碎、剁碎,從上午一直忙到天黑。外婆累壞了,和外公開玩笑說:「累得都出白鼻血了!」外公在院子裡支起一口大鐵鍋,架上木材燒煮。煮得挺爛了,用鍋鏟、木棍叫我們一起攪和,開始覺得挺好玩,越攪手越酸。夜已深了,我溜去睡覺。。。
早上起來,外婆叫我吃「塒肉」,只見竹編的「扁蘿」上攤滿了結成凍的土黃帶紅白色的「塒肉」,夾起一團,真好吃。。。
塒肉是永豐縣的一道風味獨特的傳統名菜。這是一道是豬肉卻不像豬肉的菜。那真是色香味俱全,色白如雪,賞心悅目,清香味美,舒心爽口,說口感,質嫩滑爽,油而不膩。舊時無論是婚壽的酒宴,還是家常便飯的餐桌,都有其一席之地。這道菜十分耗時耗料,製作繁瑣,已經比較少見了。以前菜場有用荷葉包著賣的,吃一口唇齒留香,濃鬱到化不開,滋味十分銷魂。
傳說有位皇后路過永豐縣,縣令問她想吃啥菜,皇后不知是牙齒不好,還是故意為難縣令說:「吃肉,不要精、不要肥、不要骨頭、不要皮。」媽呀!這還是肉啊!做不出來那得殺頭,有位廚子就用上面介紹的方法做出來了。皇后開顏大悅,取名「塒肉」。。。。(來自永豐的著名畫家姚建軍)
永豐菜特點:
屬於贛菜-廬陵菜,就地取材,以鮮制勝,擅長炒,爆,煎,炸,炆,煏,黴醃薰臘等,注重保持原汁原味,鹹鮮醬香酸辣,湯汁濃醇,爽而不膩。
永豐之「黴"
說到永豐菜最繞不過的是"黴",最常見的黴豆腐,黴魚,黴鴨在永豐都是家喻戶曉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菜,除此之外,鄉下還會黴牛肉,黴雞,黴肝,黴豆角,黴筍等各種,黴制食品的黴香味同臭豆腐一樣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永豐人卻"趨之若鶩","黴"儼然成為永豐人的娘胎裡就烙上的味覺記憶。粗看"黴"菜,貌似"醃「菜,實際上卻並不太一樣,"黴"菜的製作都和黴豆腐差不多,在以前都要經過置之稻草上的發黴過程(現在的製作方法已經捨棄了這一步驟),封存的時候要倒入漫過食材的熟茶油,用油封浸保存也是永豐"黴"菜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是用油保存食材的代表。
代表菜式:永豐三黴——黴豆腐,黴魚,黴鴨。
黴魚是起源於歐陽修故裡吉安市永豐縣,流行於永豐縣及周邊地方的歷史悠久的特色風味菜,口味獨特,香辣過癮。
做法:魚宰殺後治淨,用繩子吊起,晾至表皮起皺時,取下斬成大塊;泡辣椒去蒂;生薑切絲。在紙箱內,先鋪一層稻草,再放一層魚塊,然後再鋪一層稻草,如此逐層將魚塊放完,最後面上再蓋上一層稻草,關上紙箱,讓魚塊自然發生黴變時間約需一個星期 。待魚塊長出綠色茸毛時,扒開稻草,取出魚塊,將魚塊用適量胡椒粉、紅曲粉、八角粉、沙姜粉、精鹽炒過 拌勻,然後一層泡辣椒和生薑絲、一層魚塊,整齊地裝入罈子內。待魚塊裝滿罈子後,再注入醪糟或燒酒最好的是茶油,然後用塑料薄膜將壇口封住,並用繩子紮緊,一個星期後,打開罈子,取出魚塊,即可用於烹製及食用。黴魚的烹製及食用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黴魚淋上花生油,撒上蔥花,入籠蒸熟後食用,也可將黴魚與冬筍、芹菜、茭白等一起炒著吃,還可用黴魚和蘿蔔、青筍、鮮菜心等一起煮湯,最好的還是小火加點米酒煎著吃。
黴鴨,黴雞都依黴魚的做法製成,黴鴨也是十分常見的永豐菜。
永豐之"燻臘"
永豐地處丘陵山區,每到寒冬臘月,永豐人會將肝、肚、心、腸、舌、頭、尾、耳、肺、香腸、魚、肉、牛肉、狗肉、雞鴨還有野味等製作各種煙燻腊味,在接下來長時間的過年走親做酒中,各式的腊味都會切片斬塊整齊的碼放在盤碟裡,一盤盤切臘一層層堆壘成山出現在隆重的酒席中,蔚為壯觀。(現在年豬都很少有人家殺了,過年腊味盤子已經沒以前那麼多了,但是永豐過年酒席中燻臘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菜式:潭城板鴨,牛肉乾,永叔臘肉,香腸。
永豐之"鹽煏"
鹽煏雞是永豐沿陂鄉下的傳統做法,鹽煏這種烹調手法頗為獨特,在大鐵鍋里舖滿鹽,再在鹽上放上一小鍋,小鍋裡放雞,放上姜加上一點水酒,蓋上蓋文火慢煏,中途不用再加水,鍋裡的湯汁也不會減少,成菜湯汁濃醇,雞肉鮮香酥滑,真正的原汁原味。
代表菜式:鹽煏雞。
永豐之「焐」
比如割禾時節一堆靨谷點著了讓它慢慢燒成灰燼就叫ng,據說本字是「焐」,參照「五」音。
焐用於飲食烹調,一般的都是指用熱的東西蒙住冷的焐熱。然而,在沿陂(永豐全境應該都有)這邊卻完全不一樣而且極具民俗風情氣息。
請酒(請客做酒)的時候,殺豬自然很有隆重感,然而煙燻火燎的焐酒焐菜(主要是湯)的場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迎客爆竹一樣是繚繞在酒宴時的濃濃煙火味。
永豐經典菜
醉翁魚
醉翁魚是永豐十分平常的家常菜,歐陽修號醉翁,而此菜用酒煎故名,醉翁魚口感香鮮細嫩,做法是魚先加鹽和辣椒粉醃製一下,然後下鍋煎至兩面金黃圍點水酒,等酒汽散掉就起鍋,家裡沒有辣椒粉的話就先鹽醃,煎的時候再放切碎或整個的幹辣椒。醉翁魚裡辣椒經過煎制使此菜帶有濃鬱的糊香味,不加辣椒粉的幾乎不辣,原汁原味。
永豐切臘
永豐人冬天喜歡用肝、肚、心、腸、舌、尾、耳、肺、胗、香腸、魚、豬肉、牛肉、狗肉、家禽、野味等製作各種煙燻腊味,過年時也必會煮一鍋臘湯,煮好的腊味切薄片整齊的擺在盤碟裡,隆重的宴席可以一層層壘成山,屬於場面菜。
魚頭炆粉
魚頭炆粉是永豐縣傳統宴席上很受歡迎的一道傳統菜,小孩子尤為喜歡。由魚頭和藤田薯粉一起炆煮而成,魚頭鮮嫩甜津,粉條吸收了魚頭的鮮美湯汁而入味彈滑,魚頭和粉絲的搭配的天衣無縫。
茄子頓椒
頓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頓是永豐菜裡一種特別的手法,用杵搗爛就說"頓"。
茄子頓椒是永豐鄉下夏季早飯幾乎天天都要吃的家常小菜,鄉下做撈飯把煮半熟的飯撈起再蒸的時候就會把新鮮的茄子辣椒等放在米飯上一起蒸熟,飯熟了揭蓋把茄子辣椒等取出放進頓缽裡加上豬油和鹽頓成糊就可以吃了,既簡單又美味,扒出一小坨來拌飯真是十分的享受了。可以單獨頓椒頓茄,也可以合頓,還可以加入豆角芋頭之類的田園時蔬一起合頓。辣椒茄子放火裡煨熟後再頓的更香。
淹雞/淹鴨
永豐淹雞是永豐鄉下過年時的傳統菜式,往往是過年煮臘湯時一起煮好敬神敬祖後切好在起水做成菜。先把雞入水煮好斬件切好,起原雞湯入鍋燒沸加入醬油,鹽和雞塊,最後加入蒜苗辣椒。淹雞吃起來鮮香細嫩,湯汁濃醇,十分入味。
豆腐肉湯
豆腐肉湯是十分家常的湯菜,最簡單的是先肥肉下鍋煎油,後入瘦肉爆炒,烹入米酒,再加水燒開放入嫩豆腐再次煮開,點入醬油和鹽,撒蔥花起鍋裝碗,湯鮮,豆腐和肉細嫩。
氽肉
氽是永豐家常菜裡十分常用的烹調方法,把食材放滾水裡煮開成湯,氽肉即是把小肉片放滾開的加了點酒的水裡或高湯裡氽一下,加上蔥花點上醬油,湯汁清淡鮮美肉質細嫩,做法十分簡單方便,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裡早上買的鮮肉第一頓就是用來做氽肉的,留下的肉再用來做小炒肉之類。除了氽肉,還有氽牛肉,氽肝,氽豆腐等,家常煮米粉的時候也常常加肉做成氽肉米粉。
小炒臘雞
在農村,逢年過節都會醃製一批肉類,如臘鴨、臘排骨,用來煲湯,湯水呈現出誘人的奶白色,而這些醃製食材中的鹽味,長時間的煲煮後釋放到湯水中,與鮮味渾然一體,喝起來更為鮮美濃醇。小炒臘雞,將醃製過的臘雞斬成小件,然後用辣椒一同炒熟,適量的湯汁能調節臘雞的鹹味。
廣東人有「無雞不成宴」之說,雞肉一定要新鮮,最好是現殺現烹飪,而這道小炒臘雞反其道而行之,宰殺後醃製、風乾,肉質在收縮,但鮮味不減,反而經過時間的淬鍊,在濃縮的鮮味之上多出鹹香的口感,一改傳統的煲湯方式,以小炒來烹飪,雞肉的鮮味保存完好,小小的一塊卻濃縮了無窮的鮮美,吃在嘴裡,方能感受到這小炒臘雞的極致鮮美。
臘雞一定要是臘子雞,兩斤以下的半年子雞做的最好吃。
紅曲肉
永豐特色小吃
箬餅
端午節的箬餅(箬葉米餅)在永豐可是和粽子一樣重要的節令小吃,沉澱的米漿用箬葉包裹再用棕櫚葉束緊入甑蒸熟,入口香甜,如果用芭蕉葉包裹就是芭蕉米餅了。
芋餅
芋餅在永豐沿陂一帶過年都會製作,用香糯粘滑的本地紅芽芋煮熟後壓成泥和上薯粉,揉成團後再分搓成圓子接著入沸水氽燙,氽好在過冷河就好,要吃的時候再配湯或燒菜,新鮮的米餅也可以加糖或酒釀吃。做好的米餅帶著芋仔的清香,十分彈牙,柔韌潤滑,用筷子很難夾起來。
除了用香芋還會用番薯,南瓜等,好像用木薯粉做的雪芋米餅是白色透明的,看相很好。米餅也有包餡的。
薯包米粿/薯酒
薯包米粿流行於上永豐一帶,吃起來口感特好,外酥內軟,既香又甜,甜中夾鹹,非常爽口。若趁熱泡入加糖的熱米酒中,食之又是別有一番風味。這種吃法,更具活血祛風、暖胃補腎等養生之功效。
油丸/油餈
永豐發音為油圓,其實是油丸,"丸"在土話裡發音為yuan,相同發音的"完工「可做依據。油圓是用糯米泡的年節時令小吃,常作為永豐正式酒宴前的茶宴裡茶點。
清明餅、筍包、艾餅、鼠麴餅
這是江南的清明時令小吃,永豐叫餅,清明餅採摘野艾或者鼠麴草混合米粉做成,透著野草的清香和清明時節的氣息。
永豐畲鄉小吃,做筍包叫「打筍包」。所謂「筍包」,顧名思義就是用米粉與野菜糊作包皮,用竹筍、臘肉絲作餡心包成的一種色綠,吃起來有香、辣、甜、脆、柔之感,關於筍包還流傳一句俗語「清明不打筍包,疥瘡爛上額頭」。聽起來夠粗俗,但其中包含了科學道理,因為野菜可以清熱解毒的功能,竹筍有生津潤肺。
番瓠餅
番瓠餅是用南瓜加糯米粉等做成的,團成餅狀,曬乾收藏,吃的時候拿出來煎蒸等。
掛霜羊尾
掛霜羊尾(永豐話發音是揚米)是永豐的古早味甜品,肥肉或網油切成小條裹上麵漿蛋液油炸,炸好再放入熬好的糖漿裡拌炒掛霜。掛霜羊尾外酥內嫩,肥而不膩,炸的好入口即化,掛霜羊尾要冷吃。
刮皮/刮粉
以前在永豐沿陂等鄉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經過浸米、磨漿、在圓簸箕上倒上米漿蕩勻成薄薄的一層蒸製成形,蒸好就可以吃,也可以曬乾切片再做成過年時候的碗茶點。
甜餈
甜餈就是新鮮做的麻餈,裹上甜豆粉。
黃餈/黃黏餅
黃餈是用大禾米做成的,除了要加黃斑杈燒的草木灰鹼和用黃梔子等染色外,做法和麻餈差不多,製作黃餈要先用黃斑杈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淋灰水,攤開晾乾後又蒸熟置於大石臼內,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做成各種形狀的黃餈。
豆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