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們都已經到齊了丨解讀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2021-02-09 西方音樂評論

賈然演奏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K.265/300e

淺析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本文擬以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為例,從該曲的結構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分析,試圖為更好的演奏該曲,同時了解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做出有益探討。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丨聽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K.265/300e)

古典主義時期作為西方音樂史上音樂最輝煌的時期,同時也是歐洲音樂史上極具輝煌成就的時期,在音樂史上有著濃重的歷史地位。而莫扎特作為古典主義這一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其在鋼琴創作上不僅獨樹一幟,鋼琴作品無一不被稱為完美之作;而且經常在清澈、典雅的歡快意境中,隱含著淡淡哀愁的音樂風格,使他的鋼琴作品被廣泛接受。在莫扎特的鋼琴作品中,主要以奏鳴曲、鋼琴協奏曲、主題變奏曲為主,縱觀以往的相關研究文章中,大多數以分析他的奏鳴曲為主,而本文將以其《小星星變奏曲》為主來闡述莫扎特的音樂,領略其鋼琴音樂的特點。 

一、莫扎特個人簡介 

莫扎特的整個藝術生涯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初露鋒芒時期、成熟時期和維也納時期。其在每個時期都有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鋼琴藝術方面,作為古典主義的重要人物,他一直都努力追求和創新的藝術風格。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樂中吸取營養,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魅力,從而使後來眾多藝術家對莫扎特的音樂有相當高的評價。 

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K.265/300e

二、小星星變奏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內容簡介 

變奏曲這一題材在18世紀很受人們的歡迎,而《小星星變奏曲》在莫扎特一生所創作的17首變奏曲中則是最為著名的,堪稱為經典中的代表作,同時也被認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變奏曲。《小星星變奏曲》是根據歐洲民族歌曲《媽媽我要告訴你》而改編,是莫扎特在巴黎居住時為其女弟子創作的。這首民謠以單純、質樸的旋律喚起人們對童年無數的美好回憶,被公認為兒歌中最為經典的一首而廣泛傳唱。莫扎特把民歌旋律作為變奏曲的主題,並配上十二段富有魅力的可愛變奏。從簡單的曲調開始,經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進,三連音的分解和弦賦予生命的裝飾音,以及多樣的節奏變化,使主題在時而輕快、時而清晰、時而隱匿、時而歌唱、時而寧靜、時而喧囂、時而華麗、時而淳樸中經常變換,最後在熱烈而輝煌的氣氛中結束。 

在全曲中,主題以C大調開始,中間經過c小調的轉變,最後又回到C大調上,主題以簡單歡快的形式呈現出來,水晶般的音符和遊戲版的進行的十二次可愛的變奏,使音樂至始至終充滿了夢幻的色彩,生動地提現了莫扎特的天真童趣。 

郎朗鋼琴課 - 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三、作品分析及演奏詮釋 

(一)主題部分 

雙手同時出現簡單的四分音符,以C大調貫穿整個主題部分,更突出了小星星的亮晶晶。這就要求在彈奏主題時,指尖下鍵的輕巧和顆粒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對鋼琴音色的要求也很高,音色的純正,柔和和極好的彈跳,是整個音樂曲對鋼琴音色的要求、手腕和氣息的運用對整段的旋律的起伏尤為重要。 

(二)VarI 

整段變奏因為右手以十六分音等的跑動圍繞主題展開而變得輕快,活潑,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小星星們嬉笑、遊玩的場面。同時半音階的導入也襯託出一種華麗的效果,「#」的出現也為整段變奏增添了另一種色彩。左手圍繞主題和弦做出了相應的變化,以連貫的單音表現出活潑的連慣性,這與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對比。整段變奏在C大調的基礎上增加了#F、#D、#G的變化音更為小星星們增添了許多光彩,因此在彈奏上。銀色的透亮度仍是重點,十六分音符的顆粒性、清晰度也是這一變奏所需的技巧。 

(三)VarII 

這一變奏與上一變奏相反,左手變成十六分音符這似乎與第一變奏形成應答關係,而右手則在原有單音的基礎上採用了保持音和和弦來增強音效效果,臨時升降號的加入使和弦變化更為豐富多彩。因為左手都已十六分音符為主,加之音程跳度也大,所以在這一變奏中左手變為重點,除了音符的跑動和顆粒性,更重要的重音的體現,要彈出時而出現、時而隱秘,好似捉迷藏。右手的保持音也不可忽視。 

(四)VarIII 

右手以分解和弦的三連音出現使得音樂自然體現了一種高貴的平靜,在這一變奏中,小星星們開始變換花樣在嬉戲玩耍,唱歌,使整個變奏充滿了喜悅的活力。這一主題實質上是雙手交替演奏主旋律,主題是隱藏在右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莫扎特高超的創作才能。在彈奏此變奏時,跳音和顫音的光彩度尤為重要,對音質的把握要很到位,右手三連音的連跳對比及左手的強弱都是演奏的重點。 

(五)VarIV 

左手以分解和弦式的三連音出現,從低往上跳,這與上一個變奏的右手相呼應,而左手又與第二個變奏有些相似,在這個變奏中右手的高聲部的音要突出,旋律要有較強的變動對於左手的三連音,建議用斷奏來彈奏,每三個音的第一個音要突出旋律線。 

(六)VarV 

音型的變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左右手的交替彈奏,充分體現了小星星的頑皮活潑。旋律的後半部分的變奏中形成卡農式,這使得主題更深入人心,休止符的運用使左右手相互填充了對方突出的聲音。 

(七)VarVI 

左手以和弦的方式呈示主題,而右手的連續十六分音符的跑動為主題增添了不少氣勢,右手的主題在第8小節後轉為左手,後又轉回來,但十六分音符一直貫穿整個變奏,所以本變奏的十六分音符是難點,安靜、利落、靈巧的聲音是要通過手腕來控制的。 

(八)VarVII 

右手以音階的方式進入主題,快速的音階跑動使聽著感受到小星星們的輕盈,流暢,左手漸漸加入八度音程,隨著音程的上升,慢慢增強,在第4小節後成為重音,有彈力的重音而不是死拍打琴鍵的重音。 

(九)VarVIII 

這一個變奏將調式轉到同主音的c小調上,是本段的色彩變得暗淡柔和了許多,和聲也是最豐富的,此段給欣賞者在聽覺上另外的一種感覺。前八小節左右手形成交替變化的摸進,第9小節開始出現升降記號使得和聲變化更豐富了,在速度上也比前面的變奏相應慢了許多。 

(十)VarIX 

小星星們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這一變奏再次出現復旋律,右手的高聲部要彈成連奏,中聲部建議用斷奏來彈,在14―16小節處,中聲部出現保持音而高聲部確如輕輕點水一般的清新,左手的音量不能高過右手,但也不能太弱,鋪墊的效果把握好。 

(十一)VarX 

左右手交替彈出主旋律,織體的多樣化在這一變奏中大方得體,左手則是主旋律,右手則是裝飾性的音,建議本段使用踏板,是聲音連綿不斷,通過手腕的運用很自然的把左手的主旋律表達出那由遠及近的感覺,彈奏這一變奏時要注意控制右手的音,不能太強以免破壞了左手的主旋律。 

(十二)VarXI 

這一變奏是莫扎特又一次的風格的大轉變,在速度上是整首樂曲最慢的一個變奏,安靜、柔美、自然的讓我們感覺到一種高貴的平靜,使我們感受到小星星光亮閃爍,整段的光彩變的尤為重要。踏板在此段也是免不了的。 

(十三)VarXII 

高興活潑的引出最後一個變奏,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一氣到底,把小星星的主題推向高潮。右手在前八小節以裝飾音和和弦來體現主旋律,從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到兩隻手一起跑動,節拍重音要抓住,兩手的平衡很重要,如圖所示,譜面所有高音都應彈的透亮,小指的重量也尤為重要。 

同時,左右手在結束是一起激動起,左手八度音程果斷有力的將情緒推向最高,在最後的結束左右手將整齊下鍵,在f的力度上輝煌地將和弦站立,使全曲完滿的結束。 

仔細聆聽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我們不難感受到莫扎特的內心世界,對純真的嚮往和對愛的讚美,他的精髓不僅來自內心的真誠,更是來自他那絢彩的音符、多樣的技巧。幾世紀以來,演奏家們都在挖掘莫扎特音樂中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因此學習和演奏他的作品,對於演奏者展現出無限絢麗多姿的音樂變化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博物館進校園,編鐘演繹小星星變奏曲
    楚天都市報12月21日訊(記者張裕 通訊員萬婷)「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同學們都知道這是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然而,演繹這首名曲的並非西洋樂器,而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編鐘。
  • 專訪 | 手傷復出後,郎朗竟然彈起了《小星星變奏曲》?
    但遺憾的是,太多人只看到了表情,沒體會到享受。作為跨界達人,郎朗的合作對象不斷出人意料,從流行歌手、爵士音樂人,到小品演員、虛擬歌姬,只要 「對方喜歡、願意和古典音樂合作」 ,他都敞開大門。郎朗身上的適應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或許正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 非同凡響的小星星變奏曲——(Michael Bautista演奏)
    美國演奏家米謝爾·鮑迪斯塔(Michael Bautista)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時,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有好幾個國家用不同的語言歌唱過。在我們中國就有那首「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樸,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樂聲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著。
  • 如此動聽的手風琴變奏曲,千萬別錯過!
    什麼變奏曲,誰拉的?好聽極了!一點都不誇張。這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真的特別好聽!格萊松,由紐西蘭的格萊松演奏,年輕的世界冠軍,頂級手風琴家之一,現為國際手風琴聯盟(CIA)藝術委員會副主席。還是先聽吧!先聽為快。
  • 7 天音樂啟蒙之旅丨DAY1.莫扎特(Mozart)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我們非常熟悉的這首童謠「小星星」,就是由莫扎特作曲的。除此之外呢,他還創作了很多美妙的樂曲,想知道天才音樂家莫扎特創作出了什麼樣的音樂嗎?1.小星星變奏曲 Variations on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K. 265Praga Festival Orchestra/Whilhelm Fisher - The Mozart Genius (Collection)
  • 莫扎特鋼琴演奏中的古風分析
    導讀:莫扎特在其短短的一生中,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他一生的創作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包括鋼琴協奏曲、歌劇,除此之外,莫扎特還創作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等。介於他所生活的時代不是那麼的讓他滿意,於是,莫扎特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全是積極向上的,這主要是由於時代的限制因素,在那種封建制度下生活,創作者所創作出來的情感必定與其時代有所關聯,這一點也很好的體現出了他鋼琴演奏中的復古風格。 我們不得不被莫扎特的音樂天賦所折服,當我們享受著這位偉大的天才音樂家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音樂財富時,我們要心存感激,感激莫扎特將其短暫的一生都投入到了音樂創作裡。
  • 貫穿莫扎特一生的變奏曲與鍵盤組曲
    變奏曲除了奏鳴曲,貫穿莫扎特一生的還有另一種鋼琴作品,就是主題與變奏。在莫扎特的三十多年音樂生涯中,創作的此類樂曲共16首,最早的一首誕生於1766年,莫扎特年僅10歲,最後一首作品完成於1791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
  • 莫扎特《安魂曲》欣賞指南
    3、聽莫扎特《安魂曲》一千遍的感受;4、痛哭的日子丨莫扎特之死;5、莫扎特為何是最成熟的作曲家?6、簡答題丨莫扎特歌劇的特點;7、胡赫丨莫扎特之死;8、我聽巴赫與莫扎特丨「他們創造了人類所有純粹、高貴、秩序和自由的無上結合。」
  • 劇院人手記丨純粹系列與哥德堡變奏曲
    2018年,他又回歸廣州大劇院演出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冊,甚至加演了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到現在還讓我們記憶猶新,如今這兩位大師都已駕鶴西去,那些指下流淌的音符,如今只能回味。音樂家們不僅將這裡看作巡演中普通的一站,而且還給他們職業生涯和廣州音樂生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義大利TPO互動兒童劇《星星海洋》:把星星和大海,都裝進孩子的心裡!
    《魔毯夢花園》劇照最令小觀眾們期待的,就是可以走上舞臺,在那塊可以和小朋友互動的感應「魔毯」上經歷神奇的體驗。我們雖然看不見仙女的蹤影,而實際上風、浪、月光和一切自然事物,其實都是仙女的化身。海浪由劇烈的暴風雨而來,看不見的仙女製造了這一切,我們可以更加強烈的感受到她的存在。深藏在水下的區域,水手的旅程也快要到了終點,這一次我們終於能夠看到仙女了。其實仙女就是自然的奇蹟之一……《星星海洋》是一場文明之旅。
  • 聽莫扎特《安魂曲》一千遍的感受
    安魂曲而後的篇章,都是祈求上帝給予亡靈的憐憫,祈求能夠讓他們得到永久的安息,也不能不說是莫扎特仰天長嘆後的呼喊,在通過洗禮,走向天堂的過程中,一路上多少艱辛,多少險阻,是上帝在那遙遠的前方,可望而不可及,於是,只有虔誠地俯首以待上帝的最終審判,靈魂只有不停地祈求,祈求可以洗去靈魂中的原罪,甘願做上帝的羔羊,到天堂裡得到超脫。最終使靈魂得到永生。
  • 傾聽變奏曲的獨特魅力
    >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 法國香頌 | 玫瑰玫瑰,我愛你,就象星星愛月亮
    朋友的小女兒不停地要我講故事,最後實在想不出故事的我,只好把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重新添油加醋地批發了一遍。小姑娘對這個老掉牙的故事很不滿意,幸好有黑黑及時救場,指著天上的星星,仔細地解釋牛郎織女在哪。說實話,天上那麼多星星,黑黑指著的星星我是一個也沒看出來。然而,小姑娘卻很滿意。黑黑小時候就上知天相,下通地理。不象我,抬頭一摸黑,只認識一個獵戶座。
  • 貝多芬、莫扎特也有調皮的一面,你聽過嗎?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古典音樂都給人一種嚴肅深刻的印象。其實,古典音樂也有可愛的一面。
  •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有一個辛波斯卡丨如是薦書
    這是一首詩的一小部分,名字叫《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寫這首詩的人,是辛波斯卡。是的,那個被稱為「詩界莫扎特」、曾獲諾貝爾獎的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 。而讀辛波斯卡的詩的時候,竟覺得辛波斯卡就是奧利弗,那個家庭煩惱一籮筐、挺著小肚腩、為成為選美冠軍而影響一家人向前衝衝衝的陽光小美女。——那些無論如何都不忘記熱愛生活的人,就像星星,即使在黑夜中也會發光,有本事把這個世界照得溫暖而明亮。
  • 學鋼琴不得不知的三首莫扎特作品!
    比如,莫扎特鋼琴作品中的這三首曲子...▼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視頻我們熟知的《一閃一閃亮晶晶》並不是莫扎特所寫,他只是把《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基礎上創作了12段變奏鋼琴曲。以下是《小星星變奏曲》第一變奏五線譜
  • 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賞析丨協奏曲賞析系列⑩
    他共創作有7部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前5部是莫扎特19歲時在家鄉薩爾茨堡寫成的,現在演奏最為頻繁的是第三和第五協奏曲。這兩部協奏曲均採用規整的奏鳴曲式結構,並且材料豐富,各結構部分都有獨特的主題特徵,形象豐滿,旋律優美動人。
  • 莫扎特: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
    ▼這是《鋼琴基礎教程》第一冊裡的小曲子,名字叫「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作者不知道,反正這兩個變奏不是莫扎特寫的,書上也沒說是《魔笛》的哪段主題……《魔笛》是莫扎特去世前創作的,也是他最出名的歌劇之一。跟《費加羅的婚禮》不一樣,《魔笛》不是義大利喜歌劇,不是義大利語唱的,而是德語歌劇。
  • 成人學鋼琴的幾個小竅門
    練習之前,默讀樂譜,彈奏的每個細節都由大腦指揮,而不是任由手指自行發展,時不時冒出些不正確的音來。有時成人的"雜念"較多,大腦會"開小差",應注意理念毅力的控制,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慢速練習就好比實驗室裡的"顯微鏡"、體育比賽中的"慢鏡頭"、爺爺奶奶們的"放大鏡",將我們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放大"來,把難題化解為易解決的若干個小問題,是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惟一途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其為"萬能法寶"。手、腦、眼、耳任何環節的練習無不是一個"慢練"的過程。
  • 為何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曲》最貼近巴赫?
    文章通過對古爾德的兩次錄音和演奏特點的分析來簡述最貼近巴赫理念的同時又真正屬於古爾德自己的《哥德堡變奏曲》。 往期古爾德精選:1、有的人為了出生而死去丨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2、「我並不需要他們的靈魂」丨魯賓斯坦和古爾德論音樂會;3、格倫·古爾德丨這麼彈「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4、「天才」一詞在古爾德家是被禁止的丨拒絕古爾德成為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