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特點:學在官府,官師合一
1.學在官府
西周時期,奴隸主貴族建立國家機構,設官分職,從事管理。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紀規章,有文字記錄,匯集成專書,由當官的來掌握。由於只有官府有學,民間私學無學術,所以要學習專門知識,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學在官府的原因:
1)惟官有書,而民無書。西周時期生產水平有限,書寫的材料是竹簡、木牘,書寫的工具是刀筆。以拙陋的工具在粗笨的材料上製作出的書冊,不僅及其繁重,而且也十分昂貴,只有官府才具有製作書冊的財力和人力。所以,學術都在官府,有職官專守。
2)惟官有器,而民無器。西周時期的禮、樂、舞、射都是重要的學術,在教育上,也是學習的重要學科。學習這些學科,不能僅是口耳相傳,而且要有器物設備,才能有條件進行實際演習。這些器物,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具備,即使官府,也不是各級都能完全具備。
3)惟官有學,而民無學。在宗法制條件下,父死子繼,子承父業,貴者終貴,賤者終賤,形成家有世業。由於學術官守,為官之人,學有專守,不傳他人,只教其子。只有為官的人掌握學術,以官邸為傳授基地,教其子弟。只有官學,沒有私學。只有貴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庶人和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2.官師合一
由於社會存在著階級對立,勞心與勞力的分離早已成為事實。隨著社會發展,勞心者經歷了內部分工。西周時期雖然分工有很大進步,但專業化發展還不是很細,教師還未成為單獨的社會職業,皆由政府職官來兼任。「師」最初是軍官的稱號,「師氏」指的是高級軍官,「大師」是比「師氏」更高級的軍官,以「師」和軍官的人名連稱就稱「師某」。西周時擔任國王警衛隊長的師氏、保氏,處理負責警衛、隨從、軍旅等大事之外,還兼管貴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由於貴族子弟要成為未來的統治者、軍隊的骨幹,因此,軍事訓練就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方面,自然教官也就由師氏來兼任了。久而久之,「師」就轉為教育者的稱呼。所以,「教師」的名稱,實起源於軍官。後來擔任教育工作的職官也都可以稱為「師」。
(二)學校名稱:國學(大學、小學)、鄉學
設在王都的小學、大學,總稱為國學。設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域中的地方學校,總稱為鄉學。
1.小學教育。首先強調的是德行教育。內容就是德、行、藝、儀幾方面,實際上是關於奴隸主貴族道德行為準則和社會生活知識技能的基本訓練。
2.大學教育。只有少數符合資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學教育。一類是皇族子弟,按照身份入大學,一類是平民中的優秀分子,經過選拔才能進入大學。入學資格的限制,體現西周教育的等級性。大學的分科教學有一定時間、固定場所、專職人員負責。
3.鄉學。在行政組織的基礎上,相應地設立家塾、黨庠、周序、鄉校等不同名稱、不同級別的地方學校。鄉學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負責總的領導,其教育內容有明確的規定,教學內容以德、行、藝為綱,基本要求和國學是一致的。鄉學實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薦,把賢能者選送司徒,經司徒再擇優選送至國學。
(三)教育內容:六藝
1.禮樂。貫徹整個社會生活活動,體現宗法等級制度,對年輕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養具有重大作用。禮的內容極廣,凡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皆為其包括,以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不能沒有禮。樂教受到高度重視,內容包括詩歌、音樂、舞蹈。
2.射御。射,指射箭的技術訓練。御,指駕馭馬拉戰車的技術訓練。
3.書數。書,指文字讀寫,數,指算法。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