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無論是美國,還是越南,拍攝的大量反映越南戰爭的電影中,都會有一種體形高大,方方正正的履帶式裝甲車輛,與美國大兵們如影隨形,相生相伴。這,便是被美國大兵親切地稱為「戰場計程車」的—M113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是美軍使用的第一款採用鋁合金裝甲作為防護材料的裝甲車輛,也為之後的裝甲車輛設計開拓了全新的思路。並使鋁合金裝甲這種材質,廣泛地應用到了現今眾多的裝甲車輛上。1960年初,美國食品機械化學公司下屬的聖何塞兵工廠開始了M113的生產,並陸續裝備美軍部隊。1962年,又與當時的聯邦德國陸軍籤訂了生產1132輛的購買合同。開啟了這個日後被稱為「戰場計程車」的不凡之路!
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採用的是一種名為冷軋5083鋁的合金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船舶、汽車、飛機的焊接部件與飛彈零件和坦克裝甲等軍用與民用的製造方面,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和可焊接性能,它是將鋁、鎂、錳等金屬原料在350-400攝氏度高溫下輥壓成形,然後放在室溫下冷卻並冷軋成型後的中等強度合金板材。這種特製的鋁合金裝甲使M113可以以更輕的重量而擁有傳統鋼製裝甲同級的防護力和更緊密的車體結構。同時也使M113能在較輕的重量標準下使用比較輕小的發動機。以達到利用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進行空運的目的。此外,因為其重量較輕,也能在不外加漂浮裝置的情況下越過一些淺水區域,並使用履帶滑行。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的鋁合金車體雖能保護車內人員不受機、步槍彈或彈片的傷害,但其火力卻相對較弱,僅有1挺裝在車長指揮塔上的12.7毫米「白朗寧」M2 HB型重機槍,水平射界360度、高低射界-21度至+53度,由車長操縱,沒有安裝瞄準鏡和夜視、夜瞄裝置。車上也沒有射擊孔,載員無法在車上進行作戰。 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動力艙位於駕駛員右側,車體前甲板上有1個前部與甲板鉸接的發動機檢查艙口,發動機進出氣百葉窗和排氣管裝在車體頂部。車長位於動力艙後面,車長指揮塔能360度旋轉,並裝有5個M17型潛望鏡。車尾有可向下打開的上下車電動跳板,跳板左側還開有一扇小門。載員艙頂部有一個長方形後開艙蓋,其後方有圓頂形通氣孔。步兵坐在車內兩側的長椅上,長椅可向上摺疊,以便運輸貨物或作救護車使用。該車採用扭杆懸掛,每側有5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沒有設置託帶輪。第一和第五負重輪裝有液壓減振器,履帶採用單銷式掛膠履帶板。 M113的動力由一臺「克萊斯勒」75M型V8汽油發動機提供,單位功率為15.0千瓦/噸,最大輸出功率為154千瓦。傳動裝置為TX-200-2B型自動變速箱,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最大行程298公裡。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64.37公裡/小時。水上最大行駛速度為5.6公裡/小時,可翻越0.61米高的矮牆,越壕寬度為1.68米。
1954年,由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軍隊在奠邊府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法國殖民軍,迫使法國撤出了越南。隨後,越南分裂稱為北越和南越兩個政權。1955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在西貢市發動政變,建立了獨裁的越南共和國。並大肆屠殺南越共產黨人。1959年,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推翻越南共和國,統一整個越南。
1960年,一支由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實際領導,旨在推翻南越偽政府的,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越南的統一戰爭全面升級。1962年2月8日,為防止吳庭豔政權垮臺,美國政府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宣告了美國正式武裝介入越南戰爭。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美國也相繼將大量軍隊和武器裝備投入到越南戰爭之中。因此,作為美軍二戰後建立機械化步兵概念戰爭的主角,剛剛列裝部隊的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也被大量運到越南,配備到美軍機械化步兵營的指揮、維護、醫療、偵察、火力支援等部門。同時,還作為防衛車輛,搭載步兵與裝甲部隊主力的M48和M551坦克一起,參加攻擊北越正規軍和剿滅南越遊擊隊的作戰。作戰中,美軍還將部分M113進行了裝甲強化,安裝了機槍防盾和機槍塔,被稱為M113ACAV型,大大地增強了M113的作戰能力。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美國所謂的「盟友」中國臺灣省國民黨政府,陸續引進了數百輛M113 裝甲人員輸送車、裝甲救護車以及「陶」式反坦克飛彈發射車等車型。從1964年起,陸續配備給機械化師和獨立裝甲旅使用。1979年,臺灣方面又在M113的基礎上設計出了自己的CM21型裝甲步兵戰鬥車。20世紀80年代初定型生產,並大批裝備部隊,CM21是臺灣方面自行研製開發的第一種裝甲戰鬥車輛。目前,已經形成了擁有裝甲指揮車、工程維修車、「陶」式反坦克飛彈發射車、自行迫擊炮車和彈藥輸送車等完整的裝甲系列車族。與美國引進的M113一起,成為其裝甲步兵營的主力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