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陸軍死亡聯合收割機,重裝甲強火力的BMPT坦克支援戰車

2020-12-22 武器大講堂

文|老白

車臣戰爭之後的思考

在1994年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進行的一系列城市作戰中發現在各種城市巷戰中,沒有可靠的持續火力掩護、更沒有空中支援和處理高樓火力點的戰鬥支援保障,因此在戰敗之後,俄羅斯決定研發一款用於城市作戰的新型裝備,在此背景之下,俄羅斯的一款坦克支援戰車就誕生了,他就是BMPT 坦克支援戰車。

新一代坦克支援方案戰車問世

當年俄羅斯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發現,當時配備的城市作戰載具例如自行高射炮缺乏類似主戰坦克的裝甲防護和移動性,因此非常容易被敵方的武器摧毀,所以新型的作戰武器要具備與主戰坦克接近、甚至更高的裝甲防護性能,並且具備持續的火力掩護、能提供類似於空中支援的大面具火力輸出和精準高效的解決高樓火力點的性能。

在這個需求之下,俄羅斯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以最終項目Object 199設計研發這款新型裝備的原型車。

於2007年通過俄羅斯國防部的綜合測試,並在第二年開始以BMPT 坦克支援戰車型號交付俄羅斯軍方使用,主要用於支援坦克及步兵作戰行動,因其強大的火力得到終結者和死亡聯合收割機的綽號。

研發出來的BMPT 坦克支援戰車為了實現強大的防禦水平,底盤直接採用了T-72主戰坦克的底盤改進而來,而後續的升級版本則採用T-90主戰坦克的底盤改進而來,配合上額外的附加裝甲,其整體的防護水平比世界上大部分主戰坦克都要強大。

整個戰車底盤長7.2m、寬3.37 m、高1.94 m,其底盤配置與T-72坦克的底盤一樣,在後續升級的T-90底盤也是類似的配置。

在此基礎上為了防止RPG等反裝甲武器,在側裙上和車尾後部均額外配備有格子狀篩網,能讓破甲彈、反坦克火箭彈等武器爆炸產生的金屬射流無法處於最佳距離,從而影響破甲效果。

當然,這些僅能提供遠距離來襲特定的反坦克武器,而在近距離步兵的自殺式攻擊、手持式反坦克榴彈和脫殼穿甲彈等,則無法機動有效的應對,設計師的處理方案是選擇設計一套掛載點,可以在正面和側面加裝爆炸反應裝甲來應對這些反坦克武器帶來的傷害。

可以說BMPT的防護水平比俄羅斯的T-90坦克還要強,在機動能力方面,引擎採用一臺與T-90A坦克一樣的 V92S2柴油發動機。

這款引擎能輸出1000匹馬力,與整車的重量比可以達到21.3匹/噸,能提供65千米每小時的最大速度,車內的燃油可以提供550 kM的續航裡程。

行動機構為扭杆懸掛系統,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並設計6對負重輪提供支撐,基本上與T-72坦克的底盤一致。

內部的設計上則有所調整,BMPT 坦克支援戰車相比T-72坦克的底盤,其駕駛艙後部的位置提高了,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以安裝各類裝備,還能提升整個戰車的作戰視野。

戰車的車組人員一共有五名,分別是車長、駕駛員、炮手和兩名榴彈發射器操作員,車內具備核生化三防系統,配備地形和導航設備,能確定和指示車輛位置的當前坐標,並在電子地圖上指示車輛位置。

隨著車輛機動,可以將移動路線保存在計算機內,這套系統採用的俄羅斯自行研製的導航衛星系統,所以精度會比較差,大約有25 m左右的誤差。

在武器系統方面,BMPT 坦克支援戰車採用遙控炮塔的方式配備武器系統,並未設計人員艙的炮塔設計可以做的比較高,這就很好的解決了俯仰的問題。

當時俄羅斯進行的各種實戰戰鬥經驗表明,雖然主戰坦克擁有強大的火力,但是主炮的高度和俯角有限,這就造成了在山區和城市地形作戰中非常受限,因而BMPT 坦克支援戰車就選擇這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此炮塔往上的仰角為45°,往下俯角為5°,水平位置能進行360°旋轉。

炮塔前中部安裝有兩門史普諾夫2A42式30毫米自動火炮,該炮可以發射HE-T、APDS、HE-FRAG以及AP-T,採用雙路單獨供彈的方式供彈,整車備彈為850發。

火炮的射速可以選擇200~300發/分鐘的低射速或者550發/分鐘的高射速兩種模式,此炮能有效擊毀1500米內的輕裝甲單位和2500米內的人員,因而可以進行清理城市作戰中各種隱藏的步兵單位和作戰載具。

在這倆門30毫米自動火炮的上方中間部位,是一挺從PKT同軸機槍改進而來的PKTM 7.62毫米口徑機槍。

這款機器搭配了PHK瞄準儀和電子機械傳動裝置,機槍備彈2000發,車長可以操控這款機槍進行近距離火力輸出和自衛使用。

在炮塔的兩側,各裝有2組一共4具9M120反坦克飛彈發射器,用於對付敵方裝甲車輛和躲在堅固工事、城市建築內部的目標。

該制導飛彈有效射程為6KM,除了對付地面目標之外,還可以對付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因此配備這四具發射器的BMPT戰車具備了在5000米開外摧毀敵方坦克、永久性防禦工事乃至低空飛行器的能力。

BMPT在駕駛艙的左右兩側擋泥板的上方,是兩門AGS-17D型30mm自動榴彈發射器,由兩名榴彈發射器操作員使用操縱杆進行操作。

該榴彈發射器僅能在前部進行俯仰6°、左右28°的角度瞄準,榴彈的射程可達1700 m,單個榴彈發射器備彈300發,可用於打擊掩體後面的敵人,一般是打擊敵方中、近距離火力支援人員及無裝甲目標,比如卡車、通信設施等。

火控系統為俄羅斯「邊框」一體化火控系統,配備了現代化熱視儀,因此具備在夜晚或者惡劣天氣下仍能保持7000米的視野的能力,這基本上就是BMPT坦克支援戰車的主要武器配置了,可以說火力配置非常豐富立體。

根據俄羅斯專家的評價,一輛BMPT戰車的戰鬥力相當於6輛裝甲車或者40名士兵。在城市作戰中使用兩輛BMPT掩護、支援一輛坦克的2:1數量搭配能實現很好的戰場把控能力,而在山區等野外作戰可以選擇1輛BMPT協助2輛坦克作戰的比例進行作戰。

這也完全符合研發初期的目的,在複雜的城市作戰中能在第一時間攻擊多個不同高度下的目標,減少坦克戰鬥壓力,採用BMPT處理地面散亂的步兵和輕裝甲目標,而主戰坦克則能專心進行攻擊敵方坦克或者堅固的目標,可以說是很好的搭檔。

而真實的戰場環境下,BMPT 坦克支援戰車其實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第一個是瞄準具、主要武器和附加武器都安裝在炮塔上,對於多變的戰場環境下武器的調用和協調會有比較大的問題。

第二個是飛彈發射器直接裸露在外部,並且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那麼就會存在敵方只需要小口徑的武器擊毀發射器,並引爆裡面的飛彈,從而將炮塔上的各類火控傳感器、機炮、機槍等摧毀,基本上是得不償失的設計,也因為存在這些比較致命的缺陷,俄羅斯軍方對這款戰車的興致不高,以至於認為步坦協同作戰都比BMPT要可靠的多。

所以在不久之後正式宣布將不再生產BMPT式坦克支援車,僅剩下少部分在敘利亞戰場上進行一些低強度的局部衝突中使用。

可以說BMPT這款戰車是在特定需求下的產物,雖然火力配備上什麼樣的武器都配齊了,但是放在這款戰車上就成了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做不好的尷尬情況,BMPT式坦克支援車也成為了一款擁有強大的防護水平,配備巨大火力的重裝甲強火力低實戰戰鬥力的坦克支援車。

相關焦點

  • 俄紅場閱兵新武器,BMPT外形似「終結者」,強調重裝甲強火力
    不過遺憾的是這次可能不會展示"先鋒"、"鋯石"等俄軍最先進的戰略武器,但是各種先進戰車也足夠讓我們大飽眼福了。這次我們要說的就是BMPT-2"終結者"坦克支援戰車。這款戰車不僅型號叫做"終結者",而且外觀也酷似電影"終結者"中的機器戰車造型,而且照片中的機關炮上還放有兩個坦克帽,可能是用於練習坦克平穩駕駛。
  • 俄羅斯又要坑印度!空降戰車當坦克賣,裝甲薄弱近乎裸奔,一炮秒
    當然不一樣,其實這是俄羅斯的軍火商為印度陸軍挖的另外一個巨大的坑,就等著人傻錢多的印度陸軍跳進來。 「章魚」SDM1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蘇聯時代的末期。 蘇聯曾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空降部隊,最多時編制有15個空降師,人數更是超過10萬,並且獨立成軍,即使在現在的俄羅斯,空降軍仍然是與俄羅斯陸軍、海軍、空天軍、火箭軍並列的獨立軍種,而非兵種。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在這臺強勁的發動機的帶動下,這臺戰鬥全重15噸的坦克可以跑出每小時38公裡的時速。這一點上,重量更輕的二號樣車雖然也能達到這個速度,卻未免要在其它方面差了一截。所謂差了一截,自然是差在了裝甲防護上。相比於10噸重的二號樣車,15噸重的一號樣車則顯得防禦力驚人。其採用的裝甲板是更為成熟的表面滲碳裝甲,堅固度要比傳統的鋼製裝甲更為堅固。
  • 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工兵和陸軍馬鹿也仔細研究了各國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他們認為集中火力在前面是不可取的,馬鹿不禁想到敵人屁股後面的樣子不能讓人產生侷促感,所以陸軍無法接受這種屁股無保護的設計。在陸軍的建議下,工兵將一門加農炮移到車體後部,但這一改變意味著車體內部布局需要改變,需要在車體後部騰出足夠的空間,發動機移到車體中部,但這都不是事兒。
  • 無人機終結者——俄羅斯坦克支援車「終結者」有什麼優勢:「多用途和高防護性」
    「終結者」是一種獨特的產品,其設計的目標是殺傷人員、裝甲車、坦克、直升機、飛機和無人機。一輛「終結者」坦克支援車在戰場上可以取代兩輛步兵戰車和一個摩託化步兵排。據專家介紹,「終結者」的成功研製將大大增強俄羅斯坦克部隊的作戰潛力。軍事部門的新聞機構指出:「『終結者』坦克支援車是一種多功能、高防護性的戰車,擁有強大的武器、現代化的火控裝置和高機動性。
  • 美陸軍精銳第2步兵師,一直靠韓國養活,裝備一流、人員龐大
    作為世界上曾經的最強地面力量之一,美國陸軍在冷戰後可謂漏屋偏逢陰雨天,在被國會多次的裁撤縮編之後,規模不斷縮減。截至目前,美軍僅有15個裝甲旅級戰鬥隊。而出人意料的是,即使是這麼點規模的陸軍,美國還要韓國幫著養。駐韓美軍一直都是韓國武裝力量的「主心骨」。
  • 未來陸軍是否會變成空軍的一部分,比如空軍陸戰隊?
    有人說,那陸軍航空兵不也是這樣嗎?非也,陸軍航空兵的直升機只是陸軍的輔助力量,陸軍部隊還是專注於地面機動、地面投送、地面作戰,需要空中支援時才會想到直升機部隊,他們雖然也是聯合作戰,但是並非是一體化的部隊。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面對這種近乎絕望的戰局和美軍強大的裝甲優勢,日本陸軍只能繼續研發新的中型坦克,以便於在守島時可以儘可能的抵抗美軍的進攻。當然,這些新的中型戰車開發計劃,到底能有多少用處,那就只有看命了。 一、三式中戰車 對於1943年後的日軍而言,戰爭的前景是十分悲觀的。美軍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且在戰場上逐漸佔據全方位的優勢。
  • 我軍批量列裝新型輪式突擊車,陸軍合成營火力再度升級
    與第一代的02式突擊車相比,11式突擊車用105毫米線膛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滑膛炮,底盤也從6×6變成了8×8,火力和機動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另外就是隸屬關係由炮兵轉換到了裝甲兵,作戰使命從火力支援變成了火力突擊,是軍改後陸軍中型合成旅部隊的火力中堅。
  • 主戰坦克、超級火炮成歐美新寵,被誰刺激的
    2020年世界陸戰武器裝備發展相比往年呈現出更多新的趨勢和特徵:美國以及歐洲國家開始將陸戰武器裝備發展重心轉移到主戰坦克上,以應對俄羅斯以T-14「阿瑪塔」坦克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甲裝備的挑戰;30噸級的中型/輕型坦克開始受到各國軍方的重視,型號層出不窮;新一代步兵戰車幾乎全部實現重型化,普遍達到30噸以上。
  • 坦克炮裝上炮艇,成「水上坦克」:蘇式老傳統,甲板火力威猛
    為了守衛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包括蘇聯在內的一批東歐國家在二戰前後都裝備了具備一定火力輸出能力的內河炮艇,以應付低烈度的水上衝突或支援岸上步兵作戰。其中,為了加強火力,不少國家直接將坦克或步兵戰車的火炮搬上甲板,稱為獨具特色的「水上坦克」部隊。
  • 從法國對潘哈德裝甲車的利用來看,輪式戰車能取代傳統坦克嗎?
    潘哈德系列輪式戰車是法國的主要陸軍裝備之一,它移動速度極快,自身火力也可以對其它裝甲造成致命傷害。雖然防禦力趕不上常規的坦克,但就現在看來,厚重裝甲的用處也不是很大。至於潘哈德製造裝甲車的歷史,其實在1904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的時候的裝甲車在本質上就是汽車加了裝甲和機槍,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設計。到了1931年的時候,法國陸軍決定裝備一輛新的輪式戰車,定位為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偵查及火力支援。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全面深度揭密防守臺灣中部的臺陸軍第10軍團部隊
    臺灣陸軍"可恃戰力專案"改編後,所謂的新型"聯合兵種營"有兩種編制情況,,一種是如下圖所注,有二個戰車連,一個機步連,; 另一種編制為一個戰車連,二個機步連,其它不變  [感謝網友溫哥華的魚,製作的編製圖]
  • 唯一「登陸」美國本土的日軍坦克,到了太平洋就歇菜的95式輕戰車
    一、新式裝甲騎兵—95式輕戰車日本的侵略戰爭進行到了30年代,日本陸軍突然發現自己現有的89式中戰車有點雞肋了,它看似可靠但是裝甲並不能滿足掩護步兵作戰的需求,要說裝備給機械化部隊和騎兵部隊吧,這玩意還是個小短腿,別人都跑出老遠,它還在後面像只烏龜一樣磨蹭,於是日本陸軍決定搞一種新式坦克。
  • 俄羅斯首款西方風格的輪式步戰車,昂首闊步,瞄準出口市場
    T-14「阿瑪塔」主戰坦克「迴旋鏢」輪式戰車於2015年在紅場上慶祝勝利偉大的衛國戰爭70周年閱兵式上與T-14「阿瑪塔」主站坦克、T-25「庫爾幹人」履帶式步戰車等俄羅斯未來戰鬥車輛一起進行了首次展示
  • 美國罕見推出輕型坦克為了應對中俄?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中,美國著名的地面裝備生產商通用動力公司在年度的「美國陸軍論壇」上推出了一種新的輕型坦克,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美國軍隊的坦克一直是以厚重著稱,為什麼這次卻推出了一種輕型坦克。去年俄羅斯在閱兵式上曝光了自己的阿瑪塔主戰坦克,而中國也有一種輕型坦克照片出現在網絡上。那麼這次美國推出這種坦克,是對中俄坦克新發展的一種回應嗎?
  • 中國陸軍機械化完成的背後:力壓美俄,打造世界一流陸軍
    因為在2020年11月26日的時候,官方發出一條很重要的消息,中國陸軍現已實現基本的機械化,信息化也同樣的取得超空的進展。同時也標誌著我國陸軍突破現代建設的重要階段目標。 其實機械化部隊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以步兵戰車、坦克、裝甲運輸車來實施運動跟戰鬥的地面部隊,是集火力、防護、機動一體的,不需要乘坐任何交通就可直接投入戰場的部隊。但是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蘇聯才是陸戰機械化部隊典型,因為那時候的蘇聯擁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先進化機械化部隊,打的對手成了他們的深深噩夢。
  • 最偉大的坦克,這輛坦克曾是中國裝甲兵絕對主力,1992年才退休
    厚裝甲、良好的機動性、火力強大、簡單易於生產,這恰好是80多年前20世紀最著名的蘇聯坦克T-34所具備的良好性能,它於1939年服役,當時它是世界公認的裝甲戰車標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好的坦克。也有人說T-34-85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坦克。
  • 服役40年都沒換,美軍最愛的「裝甲巴士」,還曾單挑主戰坦克
    自二戰後,裝甲薄、火力弱的傳統裝甲車已經無法滿足機械化部隊的需求,為了能夠在戰鬥中更好的配合步兵進行作戰,新的裝甲單位:步兵戰車就此誕生。最先展開相關研究工作的,是當時的陸軍大國蘇聯,隨後誕生的是BMP系列步兵戰車。為了對抗蘇聯的BMP系列步兵戰車,美國60年代展開了相關研究,力求研發出防護和火力不輸於BMP系列的步兵戰車,該項目的最終成果便是著名的M2/M3「布萊德利」步兵戰車。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引言在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其參照舊德國的編制構建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在火力和人數方面則是參照了一戰時的美國,總體上日軍的編制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