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裝上炮艇,成「水上坦克」:蘇式老傳統,甲板火力威猛

2020-11-20 騰訊網

作者:風千裡

2002年的韓日世界盃,韓國足球隊憑藉一系列手段,一路殺入四分之一決賽並爭奪季軍時,韓國海軍卻在位於南北分界線附近的延坪島,遭到朝軍炮艇的當頭棒喝。

當天上午10時,兩艘隸屬於朝軍海軍西海艦隊的兩艘衝津級炮艇,闖入南北分線韓國一側海域,在與前來攔截的6艘韓國「大鷲」級巡邏艇(也譯為「虎頭海雕」)短暫對峙後突然開火,尾隨朝軍684艇航行的韓國357號艇遭對方到重點打擊。357艇上的韓軍官兵瘋狂地用艇上的加特林機炮和重機槍還擊,但684艇上裝備的從T-34坦克上拆下來的85毫米坦克炮,立刻就打得357艇無力還擊,中彈起火,一個小時後便沉入海底。

第二次延坪海戰中與韓國大鷲型巡邏艇交戰的韓國衝津級炮艇

被打撈出水的357艇

這次延平島海上衝突,面對韓國6艘現代化的巡邏艇,朝軍的2艘蘇制122型炮艇憑藉艦艏的85毫米坦克炮,成功壓制住了對方。雖然684艇遭到重創,官兵傷亡,但還是強撐著駛回基地,在這種低烈度海上衝突中,這種裝備坦克炮的非典型炮艇,在敵人數倍於己的劣勢下能夠取得戰術優勢,在當時引起了不少注意。

延坪海戰後,部分換裝D-10型100毫米坦克炮的朝軍衝津級炮艇

將坦克炮直接裝在炮艇甲板上以增強火力,這其實蘇聯時期的老傳統,主要應用於當時的內河炮艇身上。蘇東一帶地區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河流大多水深且流速慢,從第聶伯河到萊茵河,自古以就是重要的水上航線。為了守衛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包括蘇聯在內的一批東歐國家在二戰前後都裝備了具備一定火力輸出能力的內河炮艇,以應付低烈度的水上衝突或支援岸上步兵作戰。其中,為了加強火力,不少國家直接將坦克或步兵戰車的火炮搬上甲板,稱為獨具特色的「水上坦克」部隊。

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建造的內河蒸汽炮艦

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早期的鐵甲艦就是以淺水炮艦的形式出現,美國南北雙方都曾將陸軍用的前膛重炮裝在專設的炮房內,實戰證明,這種早期炮艦雖然航速很慢且穩定性不佳,但非常適合在沿海和深入內陸的江河湖泊作戰。一時間,內河炮艦的概念開始風靡各國,不過到20世紀初,這些內河炮艇更多的是直接將海軍用的艦炮移植過來,比如英國曾在一批改裝的低幹舷駁船上安裝了15英寸雙聯主炮,孱弱的船體配上如此巨大口徑的艦炮,使得這種炮艇頭重腳輕,只能將行動範圍局限在內河流域。美國也曾建造了一批蒙特雷級淺水重炮艦,裝配雙聯12英寸艦炮,在當時這種炮艦有個專屬名詞——「莫尼特」(名稱取自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建造的首艘鐵甲艦莫尼特號)。

美軍裝備的蒙特雷級淺水重炮艦

20世紀初義大利建造的加斯託爾級內河炮艦,其船艉裝備的阿姆斯特朗12英寸艦炮讓整船顯得頭重腳輕

1890年,沙俄也曾經將建造或改建過一批內河炮艦,不過處於節約成本的考慮,都是直接把野戰炮安裝到內河駁船上,主要在第聶伯河、伏爾加河以及遠東一帶水域進行巡邏。日俄戰爭後,隨著沙俄太平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日軍開始深入東北內陸地區,與沙俄爭奪東北的控制權。從松花江嫩江一帶流域成為沙俄阻止日軍北上的屏障,沙俄當局開始更多的運用內河炮艦與日軍展開周旋,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東北地區的實戰中,俄軍對內河炮艦的運用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意識到,內河炮艦的首要任務是近距離支援陸上軍隊作戰,而內河流域炮艇或炮艦之間的遭遇戰比較少見,因此,傳統的莫尼特型炮艦裝備的大口徑野戰炮或艦炮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實戰需求,而需要更多的迫擊炮或小口徑速射炮,同時需要較小的噸位以適合在內河航道快速機動。在日俄戰爭後期,俄軍就曾將手搖式加特林機炮裝在松花江的駁船上,成功壓制住了岸上企圖渡河的日軍一個大隊。

19世紀末航行於伏爾加河的沙俄淺水炮艦

受到日俄戰爭後期實戰經驗的影響,俄軍的內河炮艦體積與噸位越做越小,成為名副其實的炮艇,主戰武器從過去的艦炮或野戰炮換成了迫擊炮、小口徑速射炮和重機槍。這種成本低廉,機動性強的內河炮艇一直沿用到蘇德戰爭時期。

1941年,德軍長驅直入蘇聯腹地,內河流域紛紛成為前線,內河炮艇成為蘇軍的重要武器,不過在戰爭初期蘇軍一路敗退的大潮中,由炮艇組成的內河艦隊大多數時間裡都被用來疏散平民和轉移物資,直到史達林格勒會戰時,伏爾加河畔成為前沿陣地,內河炮艇才真正披掛上陣,但蘇軍很快發現,沿用沙俄時期作戰思想的炮艇此時面對的早已不是毫無掩護的輕步兵,而是重裝披掛的德軍機械化部隊,以往的小口徑武器根本無法給敵人造成威脅,而坦克炮就成為了這種作戰環境下的首選。

內河炮艇的作戰環境非常特殊。首先在實戰中,內河炮艇的作戰距離普遍較近(一般在5公裡範圍內),在這麼近的距離內,炮艇在目視距離內進行直瞄射擊,而不需要艦炮或野戰炮那樣精密的測距儀,而坦克炮正是理想的直瞄射擊武器。其次,內河炮艇噸位普遍較小,如蘇聯當時的裝備的1125型炮艇只有26噸,艇內的空間相當緊張,根本無法裝備中大口徑艦炮那樣龐大的彈藥庫和複雜的揚彈系統。而小口徑艦炮的威力又太小,但坦克炮就方便多,坦克車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空間利用的問題,將坦克炮塔直接裝載到船體上,意味著整個彈藥庫和供彈系統也隨之移植過來,這樣就極大節約了炮艇上寶貴的空間。

當然,坦克炮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射速遠遜於艦炮,而且由於炮塔尺寸的限制,其仰角很小,射界有限,不過這些都是細微之處的小節,對於內河航道已經燃起戰火的蘇聯而言,大規模改造現有的炮艇成為必然之選。

蘇德戰爭時期,蘇聯內河艦隊裝備的1124型炮艇,艦艏裝備76毫米坦克炮,艦橋後還裝備有喀秋莎火箭炮

航行於第聶伯河的蘇聯1125型炮艇

蘇軍攻克柏林之際,面對德國平原上縱橫交錯的運河網,蘇軍甚至就近找來渡船,直接將T-34坦克開上渡船,充當簡單的內河炮艇

到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大批的蘇制1124型和1125型炮艇被裝上了T-34/76型的76毫米坦克炮,這種成本低廉的做法很快讓伏爾加內河艦隊擁有了可觀的火力輸出。其中1124型炮艇噸位較大(52噸),在艦艏和艦艉各裝有一門76毫米坦克炮,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艘戰列艦。而噸位較小的1125型則在艦艏裝有一門76毫米炮,在會戰白熱化期間,伏爾加內河艦隊憑藉這些「坦克炮艇」,成功遲滯了德軍的進攻勢頭,保護了蘇軍後方補給線的安全。到會戰後期,這些炮艇還作為火力平臺向德軍陣地進行炮擊,有利支援了蘇聯陸軍的反攻。

戰爭後期,蘇聯又將T-34/85上的85毫米坦克炮和IS-2上的122毫米坦克炮裝在炮艇上,內河艦隊的火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給沿河一帶活動的德軍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與損失。戰爭勝利結束後,將「坦克炮」搬上船這種看似臨時性的做法卻並沒有被蘇軍摒棄,隨著T-54/55坦克,PT-76步兵戰車等新式裝甲車輛的大規模裝備部隊,他們身上裝備的新型坦克炮很快就被拿來為內河艦隊的炮艇們所用,比如裝備了PT-76步戰車上面的D-56L型76.2毫米坦克炮的1204「雄蜂」型內河炮艇,裝備T-54坦克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的1208「雅羅魚」型炮艇。這些「坦克炮艇」中有很多至今仍在俄羅斯的內河艦隊裡服役。

蘇聯1204「雄蜂「型炮艇

蘇聯1208「雅羅魚「型炮艇

除了蘇聯之外,其他東歐國家也都採用相似的辦法來武裝自己的內河炮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羅馬尼亞,由於該國西部和南部國境線都在多瑙河上,其首都布加勒斯特更是坐落在多瑙河北岸,內河航道在羅馬尼亞境內縱橫交錯,因此,它對內河炮艇的需求遠多於其他東歐國家,特別是在冷戰時期,與整個華約集團分道揚鑣的南斯拉夫正是與羅馬尼亞隔多瑙河相望。因此,內河炮艇的建造任務一直是羅馬尼亞海軍的重點。

上世紀70年代,隨著老舊的蘇制1124和1125型炮艇退出現役,羅馬尼亞開始嘗試自己研製內河炮艇,當時的國營曼加利亞造船廠很快就設計出排水量高達410噸的「布魯塔」級炮艇。該艇沿用蘇聯的老辦法,將國產化的D-10型100毫米坦克炮作為主炮,並將原有的鑄造炮塔改裝為焊接炮塔,將正面裝甲厚度增強到200毫米。除此之外,羅馬尼亞還把儘可能多的陸戰武器搬上船,比如14.5毫米與12.7毫米高射機槍,7.62毫米機槍,整個炮艇除主炮外,居然裝備有14門各型機槍,甚至還裝備了BM-21型40管122毫米火箭炮,火力之充沛在當時的蘇東集團建造的各型炮艇中顯得相當搶眼。不久,羅馬尼亞又建造了「米哈伊爾-康斯坦提內斯庫」型內河炮艇,該艇在繼承「布魯塔」的設計思想上,火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裝備兩門D-10坦克炮,還在側舷加裝兩門30毫米機炮,這兩款成功的內河炮艇,讓羅馬尼亞的內河艦隊稱雄於多瑙河東部水域。

羅馬尼亞建造的「布魯塔」級內河炮艇

演習中的羅馬尼亞「米哈伊爾-康斯坦提內斯庫」級內河炮艇

回到文中開頭時的延平島海戰。在這場海上衝突中,朝軍沿襲了蘇聯坦克炮艇的改裝思路,直接將坦克炮搬上船,在與韓國僅裝備加特林主炮的「大鷲」型巡邏艇交戰時,具有很大的火力優勢。而「大鷲」型的船體根本無力抵擋85毫米炮彈的打擊。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雙方交戰的地區是在近海海域,缺乏精確瞄準系統且射速慢的85毫米坦克炮其實並不適合在海潮洶湧的近海一代作戰,朝方也是在雙方距離極近時才得以精確射擊,而且在韓國後援巡邏艇到來後,85毫米火炮射速緩慢的劣勢被暴露無遺。朝方在於己不利時只得撤退,依靠適用於淺水炮艦的坦克炮取得的暫時性戰術優勢是無法複製的。

相關焦點

  • 水上重坦克: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
    【話說軍世】在海軍艦艇中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戰列艦、驅逐艦都是大中型水面艦艇,很有話題可說,而相對來說,幾百噸幾十噸的小艇,可說的故事要少一些,不過也有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等等歷史。
  • 坦克為什麼不裝備威風 又火力強大的雙管炮?
    (美國西木公司出品遊戲《紅色警戒》中的天啟坦克,採用雙152炮和四履帶設計,還配有防空飛彈,造型上具有典型的蘇聯坦克特徵)(聯邦軍61式坦克,造型上借鑑了美制M1和M60坦克和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幻想中的坦克具有大口徑雙聯裝主炮的特徵,其可以想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即一次可以發射兩發炮彈,火力投送加強一倍,命中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 它憑什麼成了坦克最佳搭檔?有了它,士兵終於跟上了坦克的速度
    坦克進攻不是一味自己往前衝的,因為坦克內的視線比較狹窄,需要步兵觀察警戒、指示目標和提供掩護,遇到障礙時也需要步兵清掃。步坦協同是步兵和坦克密切配合,非常有效地抗擊敵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術。為了讓步兵跟得上坦克越野的速度,同時為步兵提供有效的防護,於是履帶式裝甲車便出現了。
  • 東方斐迪南:曾經世界最強反坦克炮,如今被飛彈取代
    這個炮曾經是世界上最強悍的高膛壓反坦克滑膛炮,國產的120毫米長杆尾翼穩定穿甲彈也曾經是世界上最有威力的穿甲彈。該炮的唯一缺點是後坐力巨大,不太適合安裝在坦克上。由於集團軍和作戰旅有了紅箭10等更多新型反坦克武器,目前該炮已開始迅速退出現役。
  • 盤點坦克世界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德系坦克炮
    盤點坦克世界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德系坦克炮高大、威猛、帥氣,這一切都是《坦克世界》當中德系戰車 的代名詞。儘管這麼多年過去了,德系在坦克世界當中的地位一直比較尷尬,但是這並不妨礙一代又一代的德系死忠車長們去追尋自己心中的信仰。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盤點一下,坦克世界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德系主炮。
  • 臺灣地區現役主戰坦克一覽|炮塔|輕型坦克|機槍|坦克炮_網易訂閱
    建造沿革  1959年3月M60坦克定型,1960年開始生產,並於1960年裝備美國陸軍 ,與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採用了新的105毫米線膛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柴油機等,火力加強,最大行程大為提高。到1985年5月停產時,M60系列坦克共生產了15000多輛。
  • REMIX粉絲作品-單位設定-海嘯坦克
    矢式是早前從德國引進並仿製的坦克炮,但此時它的性能已經不堪大用。頼朝金屬會社研製的新炮名為剣式七糎半戦車砲(劍式75毫米坦克炮),該炮的前身是試製七糎半高角砲(試製75mm艦載高射炮),頼朝在對75mm高射炮做了降低重量和後坐距離的改進後把它裝上88mm炮的炮架便完成了新型坦克炮的研發。
  • 坦克世界更新,義大利炮來了!波蘭線?二戰波蘭真的有坦克嗎?
    重13噸,裝一門47mm炮,由英國維克斯MK.E六噸坦克發展而來,能在500米距離上對抗英軍輕型坦克和巡洋坦克。▲這是一輛5級車比如停留在圖紙階段,沒來得及發展的P43,重29噸,裝一門75mm炮,外形上借鑑了繳獲的T-34
  • 二戰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
    二戰時蘇聯通過實戰,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式風格的坦克設計路線,此後長時間裡設計生產的蘇式坦克普遍具有低矮的造型,半圓形的炮塔,以及炮塔頂上一挺防空重機槍。坦克防空機槍空中打擊是地面部隊的頭號威脅,二戰時期對地攻擊機總計擊毀了數以萬計的坦克,為了應對威脅,可機動的自行防空炮開始普及,許多坦克也在頂部裝上了一挺防空機槍,那麼這挺毫無防護
  • 脫胎於88毫米高炮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德國陸軍又一著名反坦克利器
    在早期的西歐戰場上德國陸軍用的還是Pak-35/36型37毫米這種敲門磚,陸軍也知道這種口徑的反坦克炮肯定不夠用,所以也在研製口徑更大的反坦克炮,於1940年服役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和早1941年服役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但是看到空軍用的88炮這麼好用,陸軍心裡也痒痒的想要,在1941年6月中旬,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能夠在1000 米距離擊穿 30°傾角160毫米厚裝甲板的火炮,新型火炮的口徑被定為
  • 無敵88高射炮不去打飛機,平射猛轟坦克,真是隆美爾發明的麼?
    一直以來,很多媒體將隆美爾在法國戰役時指揮第七裝甲師用88毫米高射炮放平了打法國坦克的情景描繪得很傳神,認為是隆美爾首創了高射炮打坦克的戰例。那麼,無敵88高射炮平射打坦克,到底是不是隆美爾發明的?88毫米高射炮射速快、初速高、彈道平直,放倒平射後打擊坦克等重武器裝備的效果出奇得好。德國在北非、蘇聯、法國等多地戰場上均使用過88毫米高射炮平射這招出其不意的逆轉了戰爭局勢。其實,用高射炮打坦克並不是隆美爾的發明,但無敵88的美名卻是隆美爾創造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坦克數量和反坦克火力始終不足。
  • Le Panther:二戰後法軍的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在二戰時期使用的主力中型坦克之一,其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甚至和同時期的虎式坦克主炮相當,側面裝甲雖然相對薄弱,但是正面裝甲足以抵禦二戰時期中型和輕型坦克炮的打擊。    實際上,同盟國軍隊對這種坦克的評價也不錯。蘇軍甚至將一些繳獲的黑豹坦克編入自己部隊作戰,並編寫了俄語的坦克操縱手冊。
  • 59式坦克換裝,新晉「輪式坦克」可堪重任?
    根據報導,這個女兵連目前裝備的是第一代改進型主戰坦克59D。在不久的將來,她們要換裝裝甲突擊車。這新老兩代陸戰重型裝備採用同一型加長身管105毫米線膛炮,而且車組成員都為4人,所以在訓練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根據公開資料,目前陸軍裝備的裝甲突擊車是11式105毫米裝甲突擊車。
  • 中國99式主戰坦克排名為何世界第一?
    發動機:1臺1103千瓦AGT-1500燃氣輪機 主要武器 :1門120毫米滑膛炮 上榜理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M1A2的前身M1A1跟蘇式T80坦克較量的傷亡是0﹕100,至此,世界上多了一個「M1坦克無敵論」的神話。4、以色列「梅卡瓦MK4」型主戰坦克。
  • 二戰性能最優秀的輕型坦克,攜帶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輕型坦克,估計很多人都是沒什麼感覺的。畢竟輕型坦克裝甲薄弱,火力也很脆弱,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裡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扎堆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容易忽略輕型坦克的存在。但這不代表輕型坦克就沒有作用了,作為裝甲部隊重要的組成部分,輕型坦克擔負著警戒巡邏,火力偵察等多項任務,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輕型坦克仍舊有很大的地位。
  • 從拖拉機變身為坦克,敖德薩戰役中的蘇軍「坦克」——敖德薩坦克
    機械加工廠每天最大的任務就是維修那些受損的坦克,可坦克並不是可以無限制修復的,慢慢地也就都消耗殆盡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敖德薩的蘇聯軍民要如何擁有自己的裝甲力量呢?答案很簡單,給拖拉機焊接鋼板,加裝各種武器,將其製作成一輛坦克。
  • QF20磅炮,英國L7坦克炮的奠基者,二戰坦克炮技術集大成者
    二戰英國在坦克研製方面總體水平確實稍微遜色,雖然推出的型號多,但論性能水平無法趕超同時代其他裝甲大國的型號,一門QF 17磅炮就把英國難住,拋開最後幾天登場的百夫長坦克,天堂大英帝國居然拿不出一款裝甲底盤能在旋轉炮塔裡完整地塞進這門火炮。
  • 三頭六臂的坦克了解一下?5座炮塔 11名乘員,簡直就是陸地巡洋艦
    這就是本期節目的主角,現實版蒸汽朋克,多炮塔神教的巔峰之作:蘇聯T35重型坦克,之所以被稱之為「陸地巡洋艦」,因為T35足足有五座獨立運轉的炮塔,並且個個火力充沛:不僅分別配有7.62毫米並列機槍,其中還有三座炮塔裝了一門76毫米火炮,45毫米火炮兩門,這個口徑放到今天或許顯得寒酸,但二戰前期可是足以碾壓一切的火力。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從真正意義上講,二戰期間義大利的M14坦克和日軍97式坦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本從一式坦克量產開始,一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中型坦克但是火力依舊是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充其量與二戰初期德軍的三號H型坦克是同個檔次,而一式坦克的量產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在東線蘇聯已經研發出了T34.85坦克,德國也有豹式中型坦克等,英國獨立製造巡洋坦克也開始裝備75毫米45倍徑火炮。
  • 被嚴重低估的邱吉爾坦克,就算裝著6磅炮,一樣可以給虎式打趴窩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坦克就成了戰爭中的明星,他們可以輕易穿過密集的彈幕,越過攔路的壕溝,在反坦克武器還不發達的時候,這些鋼鐵巨獸幾乎無人能敵。因此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各國都加緊了對坦克的研發與生產,其中也有坦克的發明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