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鴻海體系的夏普,企業戰略日益顯現出狼性一面,與此前保守型戰略形成截然分野,這一點很符合鴻海掌門人郭臺銘性格。在我看來,夏普能否夢圓復興大計,關鍵取決於傳承與變革——傳承夏普固有技術、品質基因,變革日系企業近年來滋生的保守與低效,惟其如此,才能給人們一個「王者歸來」的夏普。
3月8日,2017AWE在上海拉開大幕,夏普首次參展。
一款70吋的8K超精細影像夏普電視,在大紅背景牆映襯下格外顯眼。
這款電視的後邊,豎著一塊透明玻璃,上面寫著「See you soon」字樣,顯然,這是一個懸念,預示著不久夏普就會發布一款完全無邊框的電視。
也許因為首次參展,夏普參展的方式顯得有些生澀,和美的、海爾的奢華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夏普來說,最重要的在於藉此傳遞一個信息:我回來了。
的確,夏普有「歸來」跡象。前不久發布的夏普2016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夏普以42億日元淨利潤成功扭虧為盈,實現了十九個季度以來首次盈利。此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曾公開承諾:收購夏普兩年內實現盈利!
而同期,日系另一電子巨頭索尼,利潤同比下降84%。
2016年4月份以來,夏普大動作不斷。2017年3月1日,鴻海精密工業聯合廣州市政府投資610億人民幣建設的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剛剛在增城破土動工。該工廠將建成世界最大8K顯示設備生產據點,所產面板將用於夏普8K電視及各種顯示設備。
業界樂觀地預測,夏普有可能成為日系家電第一個走出困境的企業。
2016年4月,夏普正式進入鴻海體系,隨後,夏普啟動了一系列變革,郭臺銘誓言實現夏普品牌「王者歸來」。
半年後夏普業績轉好,在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陳振國看來是開源節流的結果,他說,「我們的管理體制協助夏普節約成本起了很多作用,我們利用富士康的供應鏈優勢優化原來夏普供應鏈體系。」
事實上,夏普的變化不啻表現在節約成本與供應鏈優化,深層次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夏普的企業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調整,從保守型戰略向進攻型戰略轉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夏普給人留下了暮氣沉沉的印象,面對持續虧損幾乎束手無措。進入鴻海體系之後,夏普啟動了結構性改革,企業戰略由守勢轉向攻勢,對8K技術、OLED技術、高世代液晶面板等連續大手筆投入,都是「取乎其上」的策略。
OLED被視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代表。收購夏普籤約儀式的當天,郭臺銘即宣布將投入2000億日元(約合18億美元)現金,幫助夏普發展OLED顯示屏,並力爭2019年出貨。
身為「液晶之父」,曾幾何時夏普對代表「後液晶時代顯示技術」的OLED一直持較為消極的態度,一度令外界匪夷所思。
和其他日本家電同行相似,近年來,夏普發展戰略趨於保守,固守於日本本土,海外市場不斷收縮,對布局新顯示產業缺乏熱情。
收購夏普之後,郭臺銘即委派戴正吳擔任夏普新任社長,對夏普實施一系列改革:剝離重組劣質業務、清退冗員、回購總部物業、對歐洲品牌UMC恢復供應更高品質液晶面板……
面對液晶面板大幅漲價,夏普果斷停止了對三星及海信供應55吋液晶面板。
在美國的顯示面板工廠投資計劃,也在推進中。
凡此種種,夏普都給人留下了「大反攻」的印象。
其次,鴻海重振夏普品牌的決心表現得格外強烈。
鴻海渴望夏普品牌實現復興,因此,所有和夏普品牌有關的事情都在鴻海考慮中。
2015年,海信以2370萬美元的超低價收購夏普位於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同時獲得夏普電視除巴西以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收購夏普之後,郭臺銘希望收回夏普北美品牌授權,但海信反應消極。郭臺銘一度放出狠話:海信早晚要把北美夏普吐出來。
在中國大陸市場,夏普「煥新計劃」在推進中。據陳振國稱,針對市場、營銷人員不足情況,夏普正在招兵買馬壯大隊伍。
在大多數人印象裡,鴻海是一家巨無霸級代工企業,比如蘋果手機、蘋果電腦大多是它生產的,甚至不少品牌的彩電也是它代工生產的。鴻海很大,大到營收規模超過BAT+華為之和。
但是,郭臺銘對鴻海現狀並不滿意,他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強烈的願望:做鴻海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十年前「萬馬奔騰」項目的由來——雖然該項目最終無疾而終,但郭臺銘內心的夢想並沒有熄滅。
收購夏普,重新點燃了鴻海的品牌夢想。
也許很多人依舊認為夏普是一家日本品牌,但它的掌門人及背後的資本已經變成了中國(臺灣)的鴻海。
郭臺銘內心渴望成為三星那樣的世界級企業,他希望有一天夏普能在世界範圍內與三星徵戰。
在郭臺銘設想的夏普戰略裡,中國市場乃重中之重,得世界先得中國,鴻海對此充滿信心,得天獨厚的政府資源,一向被視為鴻海最大優勢。
我可以斷言,中國在新夏普的復興戰略裡,將扮演比日本更重要的角色使命。因此,未來夏普任何新產品,都將第一時間投放中國市場。
郭臺銘對夏普的復興有著超乎常人的自信,這源於他內心對夏普的認肯。據說,郭老闆小時候家裡的電視就是夏普品牌的,品牌感情從那個時候就建立了。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夏普是「液晶貴族」,只是這個貴族這幾年看起來有點老了。
對於日本家電企業的整體性沒落,我一向持較為理性的態度。我認為日系家電的沒落,並非技術或產品出了問題,而是企業管理和營銷觀念出了問題。這實際上意味著,只要日系企業願意從觀念層面改變,比如注入新的管理理念與營銷方法,日系家電有可能實現東山再起。
事實上,到今天為止,全球彩電、空調、洗衣機的核心技術,大部分仍然掌握在日本企業手裡。
我建議,鴻海需儘快對夏普企業基因實施重組,對夏普品牌重新規劃,保留夏普高科技、高品質、貴族氣質的品牌基因,剔除夏普品牌老舊、僵化的品牌基因,方能打造夏普「王者歸來」的形象;既要維護老用戶的品牌情感,又要爭取贏取年輕人的喜愛,這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據說,鴻海有意對夏普植入新管理模式,對夏普所有供應鏈垂直整合,對夏普的製造工藝理念、管理理念、市場行銷、品牌形象、企業營運進行全面改造,對夏普產品及品牌形象進行重新設計,引入年輕、時尚、科技的元素。這是對的。
一句話:唯有改變,夏普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