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開之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一直陪伴我們。」
銀河的光帶的黑夜中非常醒目,這是由銀河系平面中密集如雲的恆星組成的。
星空,自古以來就寄託著人們的許多想像與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而真相與想像,在某個角度來說是異曲同工的。
在《2001:太空漫遊》中,阿瑟·克拉克這樣寫道:「每一個現在活著的人,身後都站著三十個鬼,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死去的人恰好是在世的人的三十倍。自從洪荒初開,大約已有一千億人出沒在地球這顆行星上。這個數字之所以值得玩味,只是因為出於奇怪的偶合,在我們這個宇宙——即銀河系——也恰好有大約一千億顆恆星。所以在這個宇宙裡,每一個生存過的人,都相應有一顆星星在天空閃耀。」
人們對宇宙有太多浪漫的想像。無論我們是否了解宇宙的奧秘,宇宙都在那裡展示著它原本的樣貌。而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也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儘管我們很多人一生都無法飛上太空,但頭頂的星空依然如同內心一樣值得追尋。我們是宇宙的孩子,就像一花一木,朝著天空生長。這是我們的權利。
參觀天文館,幾乎是每一個人兒提時最開心的時刻。在那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宇宙的真,體驗到宇宙的美。一個合格的天文館必須擁有完備的知識,縝密的邏輯,簡單的概念,和令人震撼的視覺體驗。而這一切,最近竟讓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
這本書就是《紙上天文館》。
此書作者叫賈爾斯·斯帕羅,是英國著名暢銷書作家,也是英國著名出版公司DK的合作作者,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天文學專業與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傳播專業,從事專業寫作十餘年,其代表科普作品《星座全書》和《行星全書》等都深受讀者喜愛。
《紙上天文館》是賈爾斯·斯帕羅聯手美國國家地理,以一種編制「大眾天文學入門教科書」的野心傾情創作的新型科普讀本。
一本包羅萬象的天文參考書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們所擁有的最美的體驗是神秘」。只要你充滿好奇心,喜歡尋找問題的真相,願意付出時間,體驗慢慢解開複雜問題的快樂,那麼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
零基礎建立從「0」到「100」的完整知識框架
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宇宙學之書,每一次人類對宇宙認知的重大進步,書中都有詳盡記錄。從否定地心說,到量子理論的出現;從各大行星及其衛星的形成和演化,到五花八門的系外行星,再到對宇宙深處暗能量和暗物質的發現……人類3000年的宇宙探索史,在書中都被一一展現。
站到宇宙高度,重新審視自己
有人認為發現地球的平凡使人類自身變得很渺小,但此書作者並不這麼認為。
一個微不足道的星球上誕生了生命,甚至開始發問「宇宙的本質是什麼?」這正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地方。宇宙越難理解,就越能襯託人類的偉大。
100個關鍵字
建立權威宇宙觀
不論學習任何學科,我們都要學習它的歷史,天文學也不例外。當我們學習歷史時,會用大事件來代表某個時期,從而將整個歷史進程簡單而又清晰地「順」下來。
天文學的歷史是發現的歷史,是一場持續的,由技術進步、理論突破和人類對知識的無盡渴望推動的革命。所以,關鍵字學習法,在學習天文學時同樣是事半功倍的利器。
本書全面收錄了人類3000年探索所得,用100個天文通識及其背後跌宕起伏的故事,幫你理清天文學中每一次重大認知的突破,從而建立起線性的現代天文學知識結構。
給天文小白的「教科書」
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最開始,都會通過「定義」、「發現歷史」、「關鍵突破」和「重要意義」等方面來為你總結本章的內容。
例如,在第13章「宇宙大爆炸」中,作者這樣總結:
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理論是20世紀最成功的科學理論。
定義:大爆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宇宙與物質誕生最好的模型。
發現歷史:1931年,比利時神父兼宇宙學家阿貝·喬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起源於一個「原初原子」的想法。
關鍵突破:1948 年,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與拉爾夫·阿爾弗(Ralph Alpher)共同發現如何利用勒梅特的理論解釋宇宙中化學元素比例的觀測事實。
重要意義:大爆炸理論約束了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性質,而大尺度結構影響著小得多的事件和現象。
正文部分則詳細地講解了該理論的意義,梳理理論突破的過程,對現狀進行了總結。
自發發生的宇宙大爆炸同時創造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其中的能量。
最權威「工具書」
《紙上天文館》堪稱天文版的「新華字典」。正文分為一百章,每一章都介紹了一個天文通識,可以直接查詢自己不熟悉的內容。
當你觀看科幻電影,或者閱讀科幻小說時,遇到不認識的名詞,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一本天文版的「新華詞典」。而與其他書籍搭配使用,還能讓你對天文類書籍的閱讀體驗直線上升。
300多張解密高清圖片
正如《選擇》雜誌(Choice Magazine)所說,這本書中的「每一段言簡意賅的文字,每一幅令人震撼的圖片,都代表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次重大突破,這本書是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最全面的記錄。」
《紙上天文館》中精選了300餘張解密版NASA高清照片。和以往常見的圖片不同,這本書中選取的照片角度極為獨特,宏觀與微觀視角皆有,能夠全方位地展現天文學中的發現。
這些罕見的圖片,通常只能在天文專家的報告中才能見到。它們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如同親自見證了那些偉大理論產生的過程一般。
就拿隕石來說,這個天外來客在人們眼中一直是神秘且危險的。而在《紙上天文館》中,你能夠以俯瞰的角度看到地球上存在了16億年的隕石坑。
在發現了因強力衝擊波而產生的巖石和礦物結構後,人們確認了西澳大利亞顏色豔麗的舒梅克隕星坑的存在。這個隕石坑有12千米(7.5英裡)寬。
還可以看到隕石的微觀構成,體驗宇宙的藝術天份。
偏振光線穿過球粒隕石的薄切面顯示出對比顏色,有助於識別其中的各個隕石球粒。這些小碎片在太陽系初期合併形成一塊巖石,並在之後的4.5億年間保持不變。
可以飛上太空,看火星上的隕石坑。
這幅圖片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它顯示了火星赤道以北的貝克勒爾隕石坑(Becquerel Crater)複雜的分層地形。這一地區的巖石是由層狀沉積物形成的,其模式顯然與火星自轉軸長期傾斜有關。圖中用合成的顏色區分沙子(藍色)和裸露的巖石(淡粉色)。
甚至還能了解,火星上有水這個結論,也是從隕石坑中得到關鍵證據的。
從隕石坑邊緣下方延伸而來的深褐色特徵被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它們為火星上持續存在水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
最後這張圖不結合正文看應該很難理解,作者在書中是這麼解釋的:
MRO科學家們注意到隕石坑邊緣的基巖露出來的部分呈現出黑色特徵,從春末到夏末沿著狹窄的通道逐漸向下傾斜,並在冬天逐漸消失。它們被命名為季節性斜坡紋線(RSLs),這些特徵不可能由液態二氧化碳相對激烈的活動形成,並且因為純水在觀測地點會迅速結冰,因此最佳的解釋是,它們是滲出來的鹽水(其所含的鹽分使凝固點降低)。
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
《紙上天文館》不僅僅是你查詢天文名詞時使用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記載著全人類探索未知全過程的書。看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每當人們解決一個難題,下一個難題就會破殼而出……正是人類的堅持不懈創造了今天的世界,而書中傳遞的科學精神,同時讓我們對未來擁有無限的期待。
作者在「宇宙射線」一章中寫道:
1910年前後,澳籍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通過一系列危險的高空熱氣球航行發現了宇宙中頻頻造訪地球的一股能量。這就是宇宙射線,但這個詞直到1925年才被提出。
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追蹤μ介子中微子路徑的主探測罐的圖片。中微子是由進入地球另一端大氣層的宇宙射線產生的,它通過探測器的底部進入探測器,並從一個側面離開,在通過探測器的過程中產生了一束光子。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最後一次世界博覽會上,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講述了維克多·赫斯發現宇宙射線的過程。在演講的最後,愛因斯坦說:「假使科學要像藝術一樣真切而完全地實現它的莊嚴使命,它的成就便不能只是膚淺地為大眾所知,而要把其內在的意義投射到人們的意識中去。」
1939年,愛因斯坦在紐約世界博覽會演講。
這次世博會的主題為「明日世界」,它向世人提示了一種可能:人類真的能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世界。
《紙上天文館》中記錄著100次人類探索歷史上振奮人心的特殊時刻,這本書不僅僅是天文版「新華字典」,更是解讀世界的說明書之一。
最後用BBC的評價來作結:
這本書裡的每張圖都是宇宙絕景,每一段內容都配有無與倫比的太空圖像。
——《BBC聚焦》雜誌(BBC focus)
最前沿的理論,最全面的數據,這是這本書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同時又包含大量、豐富的圖像資料,實用、巧妙的版式設計,這本書無疑是天文愛好者最佳的選擇。
——BBC《仰望夜空》雜誌(Sky at Night)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