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機甲888
▲當年首次試射的東風-5洲際戰略核飛彈(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說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是什麼,那毫無疑問,能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而對於目前為止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仍然以陸基洲際戰略核彈道飛彈為主要核威懾和核反擊手段的中國來說,雖然固然要繼續發展和生產以東風-41為主的新一代的"東風洲際快遞",但東風-5這名東風元老級成員仍然有著其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
▲東風-5基本型洲際戰略核飛彈在1984年閱兵上的公開亮相無疑給當時的國人以極大的振奮和自豪(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東風-5的首次成功試射是1980年5月18日,但如果從1965年3月的決定研製之日算起,發展至今的東風-5已經走過了55年的崢嶸歲月。而從現有的公開資料來說,雖然當年的首次試射東風-5的實際射程為9070公裡,但實際上該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2000公裡,而由於其配備的單枚核彈頭的爆炸威力高達400-500萬噸TNT當量,因此,雖然採用的採用慣性三軸靜壓氣浮陀螺和空間計算機為主的制導設備在當時只能為其提供500-2000米精度(CEP)水平,但也足夠使用。
▲從地下發射井發射瞬間的東風-5/東風-5A洲際戰略核飛彈(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風-5A洲際戰略核飛彈飛行模擬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隨著對手手中的核力量的逐漸提高,早期東風-5的性能雖然看似夠用,但實際也面臨著落後於時代的現實,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東風-5的打擊能力,故而針對東風-5的改進工作實際在其定型列裝後不久也就逐步展開了。其中改進的第一階段主要圍繞其打擊精度和射程展開,而從目前的公開說法而言,改進後的東風-5被稱之為東風-5A(也稱之為:東風-5甲),由於該彈據稱換用了更先進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以及性能更好的彈載制導設備,因此不僅射程進一步提高到了13000-15000公裡之間(根據載荷的不同而不同),且精度也達到了CEP<300米的水平,而這樣的能力,基本上也保證了在需要的時刻,東風-5A能夠對潛在對手發動毀滅性打擊的需要。
▲東風-5洲際戰略核飛彈配備的單彈頭,而後期的東風-5A也是單彈頭(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進入新世紀後,考慮到強敵反導實力的逐漸增強,僅配備單彈頭的東風-5/東風-5A在突防能力上已經略顯不足,故此,為東風-5配備分導式核彈頭的計劃也就隨即提上了日程。那從現有資料來說,在2015年"9.3抗戰勝利日"閱兵中首現的配備了分導式核彈頭的東風-5B飛彈的研製工作推測起始於2002年左右。那相對於上一代的東風-5A來說,東風-5B主要是在保證射程一致的同時,提高了其有效載荷能力,那根據目前大多數媒體的報導來說,其一次性最多應該可攜帶10枚(也有說法為4-6枚/9枚)左右的分導式核彈頭,從而有效提高其自身在面對敵方反導網時的突防能力。其次,從此前部分國內專家的分析來說,目前改進後的東風-5系列飛彈(可能包括東風-5A及東風-5B)由於應用了多項創新技術,故其發射前準備時間也由最初採用井射狀態時的30到60分鐘,縮短到了現在1分鐘左右,加之其可能也應用了可長時間儲存的新型液體燃料,因此也就提高了該彈的作戰反應時間,且也增強其實戰能力。
▲與此前東風-5/東風-5A洲際戰略核飛彈不同的是,東風-5B採用了分導式核彈頭(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地下發射井發射瞬間的東風-5B洲際戰略核飛彈。東風快遞,使命必達,未來東風-5家族也將飛向更高的技術高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其作戰能力(圖片來源於:網絡)
目前,經過了55年的發展,現有的東風-5飛彈不僅在性能上今非昔比,且其上面所取得的許多技術也為後續中國發展更先進的洲際戰略彈道飛彈以及航天事業上的進步奠定了許多良好的基礎。而在未來,雖然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陸基井射發射方式的東風-5系列飛彈在作戰靈活性上不如後續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陸基移動發射方式的東風-31/41系列飛彈,但得益於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洲際戰略飛彈在載荷性能上無以倫比的技術優勢,因此,未來的東風-5系列飛彈也或將迎來更加先進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