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參加了香港本地一檔叫做《窮富翁大作戰》的真人秀節目,按節目的要求體驗了一把時薪只有25港幣的環衛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體驗了兩天清潔工生活、嘗盡底層心酸後,一語中的:「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這句話說得真狠,卻很真實。
為人父母,應該更加心緊,因為自己不僅僅為自己的人生謀劃,還要考慮孩子面對的人生。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屬於他們自己,終有一天我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但是在孩子羽翼未豐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關鍵。
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長階段沒有父母的引導和教養,能自覺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
父母不僅僅應該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為孩子的「戰友」。
為什麼呢?因為人生如同戰場,孩子會一次又一次地面臨沒有硝煙的戰場。而站在他身邊的那個人,會直接關係到戰鬥的結果。有一句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小咪曾聽過一個故事,說村有一個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讀書成績非常好,每次都是考第一。最重要的是還非常勤快努力,見到大家都是嘴巴甜甜的。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會有出息。
到了4年級,他爸爸欠下幾十萬的債務,於是天天喝酒,醉醺醺地不務正業。母親看到這個爛攤子,也無力挽回,於是帶著孩子跑回了娘家。後來又帶著孩子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的是,這個溫順勤勞的女人像變了樣。開始在外邊經常打牌賭錢,對孩子也是不管不問了。
孩子呢,也變了模樣,高中上了一年就退學了,如今他就待在家裡,經常騎著家裡的摩託車,跟當地的幾個小混混在外邊耍。
有一次見到他媽媽罵他:「你天天鬼混,小心在外邊被人打死。」他直接說:「你自己又在做什麼,天天賭錢,小心被人剁手。」只見他媽咬牙切齒又無言以對。
「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會加倍讓你償還」這說的一點都沒錯。
▼
2歲時,帶孩子出門,發現他愛哭,行為不得體。從此親朋聚會,出門旅行,你都不準備帶孩子。有一天你覺得他足夠大了,但是帶出去依然讓你失望了。要麼孩子怕生表現扭扭捏捏、要麼天不怕地不怕公共場合撒潑打滾。
3歲前你覺得孩子24小時有人看管,所以作息不那麼重要。一上幼兒園,孩子該早起的時候醒不了,該午睡的時候睡不著,老師頭疼,孩子辛苦。
孩子上大學卻對未來茫然不知,你羨慕人家的孩子有思想有規劃。
卻沒想過,你從不曾在孩子還未定型的時候,給他展示過這個世界的豐富性,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
從未遠慮過,好的教養不是長到一定年紀自然就有的,所謂的言行舉止大方得體,都是從小到大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與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中一次次習練出來的。
▼
你之前不給他鍛鍊的機會,日後就只能靠他自己在一次次碰壁中慢慢學習何為得體。
有人會說,這一切理由,都是變相的「孩子我為你好」。
不,強調付出感的「我為你好」需要回報,但不論帶孩子學習什麼,請不要強調回報;甚至,請不要苛求效果,這只是你自身經過思考後,提供給孩子的一個「可能」。
我們讓孩子去嘗試那麼多可能性,是為了他們有朝一日評我們為好家長嗎?這一天恐怕不會到來,參考一下現在我們對父母的種種不滿,以及,遇到任何困惑都可以扔進「原生家庭」這個大籮筐,我們很容易就會想明白——為人父母,幾乎是註定會被用戶差評的一份工作。
我想說:寶貝,你今天學了一些英文,儘管你不懂,但有個世界離你不遠也不陌生。那個世界你可以拒絕,然後過肆意的人生,但我不允許自己從沒帶你進入過。
父母的努力,是避免因為我們的不思考、不覺察、不作為,孩子失去了另一種可能。
▼
可能又會有人會說,你這不算是過度幹預麼?這不算是插手孩子的人生麼?天天喊著要孩子獨立,父母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反而更不獨立、更不成器。我生他、養他、供他上學、難道連過日子、娶媳婦還要幫他麼?
這個當然可以不幫,只是說與其最後埋怨孩子,還不如早些幫他做打算。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養起來那麼簡單,那麼省心,而自己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總是不能盡如人意,被瑣事纏身。
我們總愛說,誰讓人家攤上的是個好孩子,自己攤上的是個不省心的主兒呢?但是親愛的,沒有所謂天生的乖孩子。有目的的教養和純粹的放養,肯定是不一樣的。
順其自然,不該是父母偷懶的藉口。試想,如果孩子總是不省心,那做父母的能安心麼?畢竟我們沒有國外家長的灑脫,能真正做到18歲之後就自顧自的活。
如果你能常常用遠慮解孩子的近憂,他慢慢也會成長為一個做事有條不紊,走一步看三步的人。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比任何物質金錢都貴重的財富。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養孩子從來沒有順其自然,只是你的未雨綢繆,讓孩子覺得一切只是水到渠成。這水到渠成的背後,多年以來的性格塑造、關鍵時刻的指路引導,才是為人父母最難的地方。
你幹預不了她的人生,卻依然要處心積慮的幫她步步為營。
小咪很喜歡一句話,命運命運,家長給出的命孩子走完自己的運。我做那麼多,只是想放多幾把未知的鑰匙在你的手裡,你去碰碰運氣,開開不同的門,感受一下不同的風景。
▼
小咪認為,在能干預的時候參與引導,是做父母的義務。人生的很多階段都是需要人指引的,孩童時期,他們眼界沒有我們寬。
我們能做的,就是送孩子走到我們能力範圍內,最遠的地方。
做父母的眼界終是有局限,等孩子有了自己的格局和眼界,他要選擇哪條路,能走多遠,那就他自己的事了。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分享親子育兒快樂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哦
▼
「分享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部分文圖資料整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