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400年「福安說書」:建說書亭 傳承人每周開講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寧德9月14日電 題:400年「福安說書」的拯救:建說書亭 傳承人每周開講

  作者 葉茂

  醒木驚鳴,銅鈸響起。臺上之人手持搖扇,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唱腔一起,或似帶著哭腔,或高亢激昂,嬉笑怒罵間分明生旦淨末醜,談古論今中褒貶忠奸是非。

  臺上是巧舌如簧、滔滔不絕,臺下是渾然忘我、傾心聆聽。200餘名「說書迷」或端坐,或翹著二郎腿,身臨其境中,細細品味著說書的樂趣。

  臺上、臺下的這一幕,自今年5月以來,每周有5天在福建福安市陽頭人民廣場的說書亭上演。55歲的福安評話傳承人楊光興,在說書亭中,延續著這一民間草根藝術的生命力。

  「自己從小都是講這個(福安說書),老人也聽得快樂,把這個(福安說書)傳承下去,也是我的期望。」楊光興14日對中新社記者說。

  「福安說書」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大量北方說書人遷徙福安,當地人擇師而從,並以福安方言逐漸自成一派。福安說書」內容迎合民眾疾惡如仇、追求真善美的心理,貼近民眾生活,在打板、唱腔、動作、口技等細節方面非常講究。

  「以前(鼎盛時期)福安有70多個說書的,現在就剩2個,老的老,去世的去世,傳承很緊張。」楊光興感嘆道,說書就靠一個聲音,老了就唱不了了。

  今年55歲的楊光興,從小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1975年起便跟著哥哥學說書,之後到福建柘榮縣拜師學藝,至今已將近40年。

  早期,楊光興帶著說書的手藝,輾轉於各村之間。改革開放以後,「福安說書」在當地流行開來,楊光興便在城關巡演,說書行當盛極一時。

  然而,在時下電視、網絡、KTV等的衝擊下,「福安說書」逐漸淡出人們視野。曾經的說書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楊光興的兩個徒弟也轉行經商。歷經百年興盛,「福安說書」面臨著消亡的危機。

  可喜的是,民間與政府的合力搶救,未讓這一民間藝術就此消亡。楊光興搜集、整理說書錄音磁帶500多片、說書講本50多冊;當地政府在陽頭人民廣場建設說書亭,為「福安說書」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場所;說書亭每周開講5天,一年補貼說書藝人2萬元人民幣。

  「現在建了個說書亭,讓老人家有固定的地方坐在這裡聽,不然一個晚上這裡,一個晚上那裡。」楊光興說,人多的時候,一個晚上有300多人來聽。

  福安市文體新局副局長陳惠明表示,楊光興的材料整理出來後,將為其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明年將考慮從其它方面進行扶持。

  記者在現場看到,說書亭是一個四角的亭子,亭子中央擺著一個案臺;楊光興就在這案臺後,演繹著「福安說書」這一民間藝術。

  說書亭前,每當夜幕降臨,數百名聽眾把亭子圍得滿滿當當,有老人、小孩,也有年輕人。「我經常來聽,說書既好聽,又可以了解過去。」青年人張長振說。

  「本地老人喜歡說書,也是福安的一個傳統。我想通過自己的一個方式將說書延續下去,也讓老人有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楊光興表示,希望再帶些徒弟,讓「福安說書」傳承下去。(完)

相關焦點

  • 說書人
    「說書的,」他們中間有人回答。「說書的死了?」他們大概認為我的話沒有意思,全不作聲。「他怎麼死的?」因此我接著問。「吐血。」「吐血還說書嗎?」「可不,讓他別說了,他硬去,還要穿著那件長衫,要臉啊。」「他家裡人呢?」「他壓根兒沒有家。大家集了一點銅元,好歹聽了他這麼多年書。」他們順著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們後面。
  • 小雲說書·徐麗仙與「小飛蛾」
    一杯清茶品百味人生,一段故事攜一縷書香,你有茶;我有故事,歡迎來到小雲說書。Hello!雲粉們!又到每周五的「小雲說書」欄目時間!徐麗仙有著卓越的演唱才能,她創造的麗調痴迷了無數評彈聽眾,作為彈詞藝術家的起步,她是從飾演「小飛蛾」開始的。
  • 單田芳辭世,帶走了「說書先生」的時代
    一方面,在上層社會中,說書人歷來是「人家看不起的」,據說「連家譜都不能上」。在知識精英眼中,說書人「思想之卑陋,文詞之惡劣,令人腦暈心嘔,只合酒肆茶寮,裸裎高踞,酒一杯,茶半壺,信口開河」,是所謂「吃空心飯的江湖朋友」。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文盲率超過九成的鄉村地區,說書人卻以其博聞強識,堪比傳道授業的師者。
  • 說書人的故事
    說書人與武人同場作戲當時的說書人在瓦子中,與雜技、武藝演員經常同場作戲,藉以互相觀摩。雖然書場乃臥牛之地,卻也常常由摺扇或鼓捶,表現出火爆熱烈的武打場面。由於說書人能夠體味觀眾的興趣喜尚,明白「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的原則,善於以多變的節奏、繪聲繪形的語言聲調和身姿表情,「以己情動人情,縱橫撼動,聲搖屋宇,俯仰離合,皆出己意。說人頭廝挺,令羽士快心;言兩陣對圓,使雄夫壯志」。
  • 驚堂一響五十年,這位「中原說書人」為啥恁吸引人?
    1981年,趙維莉的第一部長篇廣播評書《仇與愛》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播出,鄭州聽眾從此愛上了她的評書,隨著《萍蹤俠影》、《神州擂》的成功,更是讓全省、全國的聽眾知道了鄭州電臺的這位「說書人」,擁有了大批忠實的粉絲。
  • 「說書」歷程 | 大雪天圍爐話榜單 ——2018年第一期「政屏說書」(總第7期)瑣記
    大雪天圍爐話榜單——2018年第一期「政屏說書」(總第7期)瑣記2018年的冬天註定是令人難忘的。第一場雪,措手不及,應對失當,造成不小的損失和很大的負面影響。「政屏說書」是否如期舉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開年第一期,不能不辦,也沒必要延期,無非是人少一點。活動當天(1月27日)的上午,面對著依然在下的大雪和越來越艱難的出行,許多人都在猶豫和退縮了。說實在話,我也猶豫過,也想打退堂鼓,但最後,我還是決定按照原計劃進行。因為在我看來,無論怎樣的原因,都應該堅持去做,2018年這個頭必須開好。
  • 民間故事:說書先生愛吹牛,一句玩笑話害了別人媳婦,他遭了報應
    閒話不多言,咱這就開講這則民間小故事:開句玩笑,這在咱日常生活中也常見。適當的玩笑可以緩解尷尬的氣氛。但有時候它也會害人。就如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一樣,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因為愛吹牛,隨意開了句玩笑,結果不僅害了別人的媳婦兒,最終要讓自己遭了殃。
  • 「為人民服務 為百姓說書」——這是劉蘭芳一生的堅守|文脈頌中華
    她說演的《嶽飛傳》,自1979年首播以來的40年間,共有近800個電臺或頻道播出,總播放次數達近1300次。在當下的大型音頻節目網站上,也有2億多的點擊量。足見其超越時空、百聽不厭的經典價值。從《楊家將》《呼家將》到《抗日英雄楊靖宇》《中國好人頌》(系列),她既整理改編傳統節目,又創作編演現實題材節目,為北京評書這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繼承與發展,她作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傾心盡力。「說書歷史悠久,一代一代傳承下的精華,才傳到今天。每部書都是幾輩老藝人的心血。
  • 最後的說書人 | 姜員外
    昨天下午,說了一輩子「宿命」的單田芳也沒能過去他自己的「坎兒」,年八十四,終。老輩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己去。相反袍帶書和神怪書的難處在於所講的東西大多在民間有一定的基礎,比如《三國演義》,三五歲的孩童都能說出幾個借東風、舌戰群儒之類的故事,如何把人盡皆知的東西說出新意,這是考驗說書人的水平所在。
  • 琴園國樂團2015年最新力作《說書人音樂劇場〈二〉-大稻埕》第二場即將精彩上演
    琴園國樂團2015年最新力作《說書人音樂劇場〈二〉-大稻埕》琴園國樂團將於2015年12月4日19:30假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 京城首位「女」說書先生 張怡開創大學評書表演專業
    原來,她竟然是位「說書先生」!不僅如此,她還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讓評書落戶北京戲劇藝術職業學院——開創了北京第一個大學評書表演專業。真正的女說書先生我們身邊有不少出色的女說書先生,醒木驚天,書聲鏗鏘,一把摺扇,上下翻飛。說起李逵張飛,也是怒目圓睜;說起沙場叫陣,也是「哇呀呀」咆哮。
  • 遊戲王:當年說書的前線卡組,現在你還用永火說書嗎
    這次我們來說一下以前說書卡組最鍾愛的卡組永火卡組,永火之前一直以來在說書界都小有名氣,很多人都用永火炮進行說書,因為他們永火本身生生不息的能力,這是永火最大的特點,如果不用來說書就實在是太可惜了。那簡直就是一種暴珍天物,但是現在呢,現在很多說書卡組都瘋狂的崛起。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單田芳曾因被禁止說書氣啞了嗓子 這一輩子的身份證竟然是錯的?
    我從8歲迷上單田芳的評書,一直聽到大學畢業,沒有間斷,聽了14年評書。工作後雖有間斷,但在裝了寬帶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單田芳的評書都下載下來,方便隨時聽他說書。有一年我坐車時小偷偷了我的MP3,我去追小偷,被小偷團夥打破頭,當時我用MP3聽的,就是單田芳講的《水滸》。
  • 沂源最後一個說書人
    說起當年最鼎盛時期,徐老很是自豪,說書人在集市上站在人群中,口若懸河、妙語連珠,故事起伏跌宕、異峰突起,包袱一個接著一個,有平,有爆,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曾惹多少人遐想無限、心急難眠。
  • 天橋說書人
    仔細聽,只知道在說書,卻聽不出來到底是哪段詞。老人講一段詞,前後十分鐘,講到情緒高漲的時候,他會激動的拍大腿或者伸出手去稍作比劃。一段結束,老人拿起水杯喝水,我趁機問他「爺爺,您講的是哪段?」「我剛剛啊,是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這段啊,趙雲義薄雲天,厲害著呢」我這才明白,老人可能一直在講三國。「說書是我的手藝,拉胡也是為了配合這段子」。
  • 名家陳希安上海「說書先生」的日常生活及演藝生涯選段
    此次訪談於2008年10月31日上午在南京西路鄉音書苑進行,81歲高齡的陳先生精神矍鑠,雖然外邊不斷有裝修電鋸聲幹擾,但老人侃侃而談,三個多小時的交談,話題涉及日常生活、演藝生涯、藝術傳習、藝人心態、政治影響等諸方面,本文根據錄音整理出如下相關內容,又於2011年3月19日與口述者本人逐字逐句核對,確保內容的真實客觀。行文方面,努力做到既不影響讀者閱讀理解,亦儘可能保持原汁「蘇」味。
  • 【元作】九號設計 | 空間說書人
    「我並不是要去塑造一個空間,我只是真實的呈現一個空間的故事」九號設計 李東燦 設計總監從來,不是把空間當作成一個展現自我風格的成績單而是細細地從生活中、體驗中、歷練中 搜集靈感攝取養份用說書人的姿態將背後的故事
  • 說書論辛亥,謂然嘆傳承(江蘇/蔣樂)
    說書人聞之,不自勝,博聞首義之新聞,欲講於鄉人以湔舊日之習耳。一日,序入三冬,閩地亦不甚寒,無聊賴者顆矣,見書說人微笑立於素日講書之臺上,聚而待之。頃之,已有百人許,雖有勁風,亦不覺冷矣。說書人醒木一拍,唇輔間出的卻非曹孟德,及時雨之舊本,乃是孫逸仙,黃興之族,鄉人聞其所未聞,不覺訝然,更有多事者不住搖頭,及長辮撻及人面方住。說書人以為妙絕之處,幾無人在聽。再拍醒木亦無以止蜩蟬而息沸羹矣。
  • 【五四特刊】警營裡的小小「說書人」
    如果說能寫者是筆尖上的舞者,那擅於講述的人就是舌尖上的精靈,漫漫文海固有神話元曲,小說話本等眾數明珠,說書人的存在卻如串珠之線,用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講演魅力,將這故事娓娓道來,聽者或快意十足,或可嘆可悲,一話終了,酣暢淋漓,意猶未盡。一襲長衫,一闋瘦詞,話匣子打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大家必然聽得不少,今天要說的是一位特別的「說書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