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說書人 | 姜員外

2021-02-19 騷客文藝


本       文       約       2500       字

閱       讀       需       要

5 min

昨天下午,說了一輩子「宿命」的單田芳也沒能過去他自己的「坎兒」,年八十四,終。老輩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己去。單田芳是罕見的五十年代受過高等教育的民間藝人,在體制和江湖之間跌跌撞撞數十年,成就了評書的盛名,也眼看著這一傳統藝術在新的時代逐漸式微,並不可逆轉地走向被遺忘。

1


不可複製的聲音魅力是單田芳評書吸引人的首要因素。評書這門藝術很怪,天分大於一切。舊時候,金門彩掛評調柳,評書本身就有著不可磨滅的江湖屬性,屬於黑話的發源地之一。

評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第一吸引人的其實是音色。這點和唱歌很像,很多人唱歌水平不錯、不跑調,情感充沛,但為什麼你就覺得不好聽呢?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音色問題。蔡琴的低音,迪瑪希的高音,黃小琥的煙嗓,帕爾哈提的哭腔,都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動聽音色,但是卻能打動人心,這就叫天賦——英文叫Gift,天賜的禮物。

以聽眾最為熟知的幾位評書藝人來說,他們的音色各具特點,基本上一開嗓就能聽出來是誰說的,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袁闊成莫不如是。這行有句話,前半句叫「祖師爺賞飯」,這是對藝人的認可,你可以憑這個本事吃飯了,但注意,你還不是角兒。那什麼是角兒呢?就是得具備那後半句「老天爺賞飯」。單田芳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他雖出生曲藝世家,卻並沒有拜入正宗的評書門,能耐全是自己一點一點聽來的。這不得不說是天分使然了,而在尤其講究師承的評書圈裡,單田芳多多少少異類了點,這一點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成全了他喜歡創新卻也注重史實的風格——高學歷和歷史知識使他和傳統評書藝人形成了創作能力上的巨大差異——最終自成機杼,成為一代大家。

2

評書這門行當從內容上細分,主要是短打、袍帶、神怪三大類。短打指的是武俠傳奇、奇人異士等等,代表作諸如《三俠五義》《童林傳》之類,以刻畫人物為主;袍帶主要是指歷史演義類,《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之類,以故事推演為主;神怪就更好理解了,《西遊記》《聊齋志異》這些。

一位好的評書藝人要求這三類書都要會說,同時要有一類最能體現個人特色。一般人都知道單田芳說《三俠五義》,袁闊成說《三國演義》,劉蘭芳說《楊家將》,其實這些書並不是哪個人的專利,大家都說過,只不過是各擅勝場,才形成了現在的印象。

這裡面短打書是看似最好說,想說精卻是最難的。因為評書不論哪類,核心是人物,行話叫書膽。有道是生書熟戲,聽眾就和聽故事一樣都想聽點新鮮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部長書按三百回算,如果都只是圍繞一個人物為中心,你說這書是好說還是不好說?表面上看好說,容易塑造人物,然而你如果說得不精彩,別說三百回,有個十回八回聽眾就審美疲勞了。這是短打書真正難說的地方。

相反袍帶書和神怪書的難處在於所講的東西大多在民間有一定的基礎,比如《三國演義》,三五歲的孩童都能說出幾個借東風、舌戰群儒之類的故事,如何把人盡皆知的東西說出新意,這是考驗說書人的水平所在。

不過相較而言,想說好短打還是最難的,因為其他兩類評書都有所本——或者是傳統小說,或者是歷史著作,而短打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老藝人們自己一點點整理創造的,因為沒有條條框框,最能體現每一個說書人的個性。如單田芳的巔峰之作《白眉大俠》就是他自己整理創作的。在他的整個評書生涯中,最出色的幾部書《白眉大俠》《亂世梟雄張作霖》《欒浦包與豐澤園》,都是短打書。

從我們熟知的幾位大家的代表作品看,大部分是擅長袍帶書的。劉蘭芳的《楊家將》、袁闊成的《三國演義》……田連元的成名作《小八義》《水滸傳》雖是短打書,但其駕馭人物的能力不強,只能以這種群像的書為主,一個人物最多露臉那麼幾回,然後就成為路人甲,還是靠故事往下鋪,和單田芳比就顯得略遜一籌了。

所以說單田芳守住自己最擅長的一門,一專多能但又不搶同行飯碗,這才走得遠。

單田芳說《白眉大俠》

3

曲藝的各種形式——唱戲、評書、相聲、雜技……其實最初都是跑江湖賣藝掙嚼裹的傍身技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作為從老時候流下來的評書更是江湖水深,規矩多多。

在江湖藝人裡,評書叫「團柴」的也叫「使短傢伙」的(醒木是一塊小木板)。舊時候說書和相聲差不多,能進茶園子的是少數,基本上以撂地兒為主,評書是先圈塊場子,擺上十幾條大長凳,邊上豎個杆子,上面有個笸籮是用來讓人聽完書打錢的。基本上場子這就算支起來了,行話叫「粘圓子」。

而後說書人上場先來一段定場詩,也叫引子,基本上以說醒木的居多。員外記得大概是這麼說的:「一塊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塊管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聖人一塊警儒教,天師一塊警鬼神。僧家一塊勸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然後開始說書,這套詞不光是說給聽書的人也是說給同行的。

如果場子裡有同行想挑事兒的話,就會過去把說書人桌上的醒木用手巾蓋上,然後扇子橫放在手巾上。你要是不懂這規矩怎麼破,那對不起,你這園子別幹了,那笸籮裡的錢也全歸我。如果懂行,這時候用左手拿起扇子,然後說道:「扇子一把掄槍刺棒,周莊王指點於俠,三臣五亮共一家,萬朵桃花一樹生下(這時候放下扇子,把手巾拿起來往左面一放),何必左攜右搭。孔夫子周遊列國,子路沿門教化。柳敬亭舌戰群賊,蘇季子說合天下。周姬佗傳流後世,古今學演教化。」說完醒木一拍,識趣的就退下了,說書人繼續說書。

單田芳的定場詩六句話: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

富貴之家有有有,貧窮之家寒寒寒。

升官發財得得得,兩腿一蹬完完完。

這種江湖屬性,決定了曲藝行裡面輩份、師承尤為重要。建國後我們在文化上曲藝系統一共就評了幾位人民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侯寶林,評書行裡面只有劉蘭芳被評為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京劇如馬連良那麼大能耐也只是著名演員。為啥?輩份不夠。這也是評書圈裡公認劉蘭芳為尊的原因。單田芳就是明曉了這個江湖,守住自己的本份,做自己能做的,活得通達。

4

所有的藝術都有一個周期,發軔、發展、輝煌、消亡,評書也不例外。發軔於流民社會的評書,藝人以一套絕活傍身,走江湖求生計。但是信息社會的到來使得一位藝人一輩子方能練成的絕活,幾分鐘即可盡人皆知。而文化土壤和消費人群的改變,最終讓傳統曲藝不可避免地趨於衰敗和死亡。有人說單田芳故去,以後再沒有評書大師了。為什麼?因為沒了那片產生大師的土壤。放眼望去,還剩下的評書藝人比大熊貓還少,年輕的評書藝人,更是後繼無人。「最後的說書人」,既是對單田芳成就的讚頌,也是對評書無奈的輓聯。

值班主編 | 董嘯   值班編輯 | 小窗

這是第 450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與有趣的靈魂相遇#《soul客文藝:易見》為「騷客文藝」MOOK系列的第二輯,由華文天下圖書出品出版上市。每個人都曾經如此頹喪,每個人卻都在奮力一躍。世界並非冷若冰霜,還有溫暖在暗暗滋長。如同斷了電的夜晚,有人也會點著蠟燭找到你,微光搖曳下,莽莽餘生裡,你們是那一段的同行者。點擊閱讀原文,跳轉噹噹連結。

相關焦點

  • 沂源最後一個說書人
    ,村頭集市上說書人被圍得水洩不通,曾經興盛一時。在沂源,還有最後一個漁鼓說唱人,已年近八旬,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簡版敲,漁鼓點,張果老騎在驢上邊」,這首民謠就是盛行在山東中西部的民間說唱曲藝——漁鼓,是全國26個曲種之一。相傳它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種勸善方式,後來演變成歷史小說、典故的載體,頗受百姓喜歡,如今在沂源只有一位傳人——八十歲高齡的老藝人徐德雲。
  • 員外是什麼人?是官職嗎?原來員外的作用這麼大
    我們在看很多影視劇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有錢有勢地主一類的人稱為員外,那麼員外究竟是什麼人呢?它是一個官職嗎? 員外其實是員外郎的簡稱,是古代的一種官職,三國時期,魏國最早設置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又設置了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期,設置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等等,都在官名上加了員外兩個字。那麼員外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他其實就是額外增設的官職,不在編制之內的意思。
  • 說書人
    「說書的,」他們中間有人回答。「說書的死了?」他們大概認為我的話沒有意思,全不作聲。「他怎麼死的?」因此我接著問。「吐血。」「吐血還說書嗎?」「可不,讓他別說了,他硬去,還要穿著那件長衫,要臉啊。」「他家裡人呢?」「他壓根兒沒有家。大家集了一點銅元,好歹聽了他這麼多年書。」他們順著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們後面。
  • 說書人的故事
    說書人與武人同場作戲當時的說書人在瓦子中,與雜技、武藝演員經常同場作戲,藉以互相觀摩。雖然書場乃臥牛之地,卻也常常由摺扇或鼓捶,表現出火爆熱烈的武打場面。由於說書人能夠體味觀眾的興趣喜尚,明白「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的原則,善於以多變的節奏、繪聲繪形的語言聲調和身姿表情,「以己情動人情,縱橫撼動,聲搖屋宇,俯仰離合,皆出己意。說人頭廝挺,令羽士快心;言兩陣對圓,使雄夫壯志」。
  • 員外選女婿 玉清結良緣
    關注它  了解侗文化  每天有更新從前,陶家莊有個陶員外不少人都來求親。這姑娘根據自已的名字和家門口的景物,擬有一上聯,聲言誰能對得上下聯,才答應婚事。結果求婚的人沒有一個對得上,時間一月月一年年過去了,求婚的人越來越少了。陶員外見此情形,有些著急,正當陶員外著急的時候,來了一位書生,陶員外非常高興,分賓主落座後,叫出女兒,進行答對。   陶玉清出門來,見了書生有些害羞,不好意思。她道:。
  • 盧員外還是以前那個盧員外!
    但僅僅是這樣的話, 盧卡庫絕對不是成為人們爭相談論的對象,更多是是盧卡庫那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外號——盧員外。盧員外其實是盧援外,指的就是盧卡庫經常會莫名其妙的幫助對手。盧卡庫第一次被稱為盧員外,大概是當年那場德赫亞天神下凡14次撲救力阻阿森納的比賽。
  • 「員外」在古代究竟指的是什麼人?財主嗎?其實是這類特殊的人
    「員外」,在現在人的觀念裡,基本上就是大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詞,而且在人們的意識裡,這個詞還多少有些為富不仁的貶義傾向呢。其實,在古代所謂「員外」,顧名思義,就是「員外郎」的意思,也是官名的一種。因上古代做官的人員,也與現代一樣,有正式官員,就是在職的;而定員外所增值的一些官員,就是「員外」,也就是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這是由於一些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安排直接做官的、而他們又有做官資格的人,就作為「員外」,成為「候補官員」。《水滸傳》裡,有一個英雄人物——盧俊義,就是一位員外。盧員外,號稱玉麒麟。
  • 天橋說書人
    因為晚上天橋的吆喝聲,還有來往嘈雜的人潮,我幾次都聽不清楚到底在講什麼「常勝將軍趙雲….前一場大戰…」老人的普通話並不標準,聲音也嘶啞渾濁。仔細聽,只知道在說書,卻聽不出來到底是哪段詞。老人講一段詞,前後十分鐘,講到情緒高漲的時候,他會激動的拍大腿或者伸出手去稍作比劃。一段結束,老人拿起水杯喝水,我趁機問他「爺爺,您講的是哪段?」
  • 阿信專欄|博客|為什麼大家叫他員外?
    那一年我們都是沒人認識的Nobody,拿著樂器的臺灣地痞,但,他依然殷勤款待我們。笑話、啤酒、當地風俗名情介紹,還有他沒有條件的熱情與照顧。 「幹嘛對我們這麼好?」這麼多年來,五月天好像都沒想出答案。如果真的要找一個答案,只能說:「品冠哥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 金員外害人反害已
    在浙江金華縣,有個年輕的員外姓金,家境富有但卻很吝嗇。他家旁邊有一個座廟,廟裡的和尚常到他家化緣。這個金員外平時既不燒香拜佛,也不願給廟裡的和尚施捨,但他的老婆單氏卻吃齋好善,經常偷偷地給廟裡的和尚施捨些錢米。他們還兩個兒子,才八九歲,都長得聰明伶俐,俊秀可愛。
  • 【古風微小說】說書人
    屋內的說書人帶著面具,手持搖扇,在桌前來回踱步,店內的小二端著茶壺,在各位客官面前斟上一碗。屋內的人有的一身錦衣,瞧著並非閒雜人等。多少風雲逸事,江湖傳說,從這間屋子裡流傳,成為不朽的佳話。        屋內錯落有致的擺著幾張桌子,裡面的人坐的滿滿當當,茶樓有兩層,小二來來回回的走著,桌子上擺著幾兩牛肉,或者幾兩花生,幾人一桌圍坐打趣。
  • 青葵料理人|Issue1.員外的番茄牛腩米線
    員外對於做菜的耐心真是令人佩服。
  • 拯救400年「福安說書」:建說書亭 傳承人每周開講
    中新社寧德9月14日電 題:400年「福安說書」的拯救:建說書亭 傳承人每周開講  作者 葉茂  醒木驚鳴,銅鈸響起。臺上之人手持搖扇,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唱腔一起,或似帶著哭腔,或高亢激昂,嬉笑怒罵間分明生旦淨末醜,談古論今中褒貶忠奸是非。  臺上是巧舌如簧、滔滔不絕,臺下是渾然忘我、傾心聆聽。
  • 【元作】九號設計 | 空間說書人
    「我並不是要去塑造一個空間,我只是真實的呈現一個空間的故事」九號設計 李東燦 設計總監從來,不是把空間當作成一個展現自我風格的成績單而是細細地從生活中、體驗中、歷練中 搜集靈感攝取養份用說書人的姿態將背後的故事
  • 故事:金員外40歲得兩子,兩子吃了餅子,金員外:快用涼水灌我兒
    我的兒啊,你們怎麼就吃了那個餅子呢」,金員外的老婆單氏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一旁站著的是她的老公,金員外。此時,金員外面對兩個兒子的屍首,也在那裡捶胸頓足,不斷地抱怨著:「怎麼會是這樣?怎麼會是這樣?」金員外越是抱怨,單氏越是氣憤不過,她站起身來,走進金員外,拽著金員外的衣領怒吼道:「是你,都是你害了我的兒子,你快還我兒子」。
  •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看這首《秋夜寄邱員外》就知道了。先說題目吧,「秋夜寄邱員外」,一看就知道屬於懷人詩。所謂「懷人」就是懷念遠方的親人朋友,一般詩題裡頭都會有「寄」呀、「憶」呀這樣的字眼,比方說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等。那麼韋應物懷的這個邱員外是什麼人哪?
  • 【姜員外的日本史】從神武到明仁,天皇就是個人造神
    > 日本皇室徽章,十六瓣八重表菊紋上回說了日本的由來,其實日本的古代史十分混亂,不光沒有考古史料支持,而且大都是後來的人往前推出來的
  • 【潛山二胡說書】柏小姐選郎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皖風聯盟」,再點擊「關注」,最好看的黃梅戲 ,民間二胡說書
  • 小凱臺詞好絕,字正腔圓,文質彬彬的說書人!
    小凱是北電2017年表演系的學生,今天小凱在北電2017級本科戲劇班畢業大戲《大宅門》中扮演說書人一角,以長大褂造型亮相,臺詞字正腔圓肢體語言和臺詞功底都完美的展現出來,在其中還有一些很細膩的一些情節處理
  • 【五四特刊】警營裡的小小「說書人」
    如果說能寫者是筆尖上的舞者,那擅於講述的人就是舌尖上的精靈,漫漫文海固有神話元曲,小說話本等眾數明珠,說書人的存在卻如串珠之線,用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講演魅力,將這故事娓娓道來,聽者或快意十足,或可嘆可悲,一話終了,酣暢淋漓,意猶未盡。一襲長衫,一闋瘦詞,話匣子打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大家必然聽得不少,今天要說的是一位特別的「說書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