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豆瓣評分迅速躥升至8.6分,可以說是幾乎鎖定了「年度最精良古裝劇」的稱號了。劇中強悍、聰明的孤膽英雄前長安縣不良帥張小敬與靖安司二號人物李必,緊密配合,攜手共進,挫敗反派陰謀,一同守衛全城百姓安危,除去精良的製作,跌宕起伏的權謀戲碼,戲中出現的唐朝長安城的各個管理機構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一會是不良人,一會是靖安司,一會又是龍武軍,那麼到底真實的長安城市如何管理的額,各個機構是怎樣運行的?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要想了解長安城的管理機構模式,首先我們看長安城的整體結構。唐朝的長安城是在隋朝的大興城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大部分。長安城從北往南依次是宮城、皇城、外郭城,其中宮城是皇帝居住以及處理政事之地;皇城是政府官署和宗廟所在。外郭城呈長方形,是官員和百姓的住宅區以及商業區。整個長安城按照坊市的結構布局。長安外郭城內建南北向的大街十一條和東西向的大街十四條,分隔為一個個的「格子」共一百一十個坊和東西兩市,布局嚴整。但是從《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長安城治安難度非常大。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因為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上百萬。而且人員結構複雜,既有官僚貴族子弟、外族商人使者還有一堆宦官小吏,他們這些人有的依靠背後的政治靠山,橫向長安,胡作非為;有的蔑視法律,欺壓百姓。甚至還有一些流動人員藝人,乞丐等等,魚龍混雜,治理長安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按照管理層級來說,京兆府是長安城的核心管理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政府。京兆府的長官京兆尹是長安城治安管理的最高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京兆府以下有長安和萬年兩個縣,他們以朱雀大街為界,東面屬於萬年縣管轄,西面是長安縣。縣令是最高長官,但是緝拿捕盜之類是的事情就由縣屬的不良人來完成,不良人的最高長官就是不良帥,劇中張小敬就是萬年縣的不良帥,相當於現在市屬區的公安局長。縣以下就是裡坊,坊裡實行裡保制度。大唐令中有記載「百戶為裡,五裡為鄉,四家為鄰,三家為保」,而這些裡坊的主管,坊正,裡正,保長就是最基層的治安管理人員。由此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裡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治理體系。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但是上文中我們也說了,長安城裡魚龍混雜,很多威脅治安的人員有強大的政治靠山,或者涉及外交關係,今有這些正常的治安渠道無法保障這個大都市的秩序正常。於是在這些正常地方治理體系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治安管理機構。同時因為長安是首都所在,也是皇帝的居住場所,中央機構以及軍隊自然就要涉入當地的治安管理。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參與首都治安的主要是皇帝禁軍。分為南衙和北衙。唐朝初期治安主要有南衙禁軍負責。南衙禁軍一共有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武侯衛。劇中的右驍衛即由此而來。隨著府兵制度的消亡,南衙十二衛逐漸被北衙六軍替代。北衙六軍分別為分別是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所提到的龍武軍即在此列。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之後唐太宗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決定加強宮廷的軍事防衛。在玄武門設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到了高宗年代改稱左右羽林軍。後來唐太宗從「飛騎」中挑選出戰鬥精英,組成「百騎」,武則天上臺後把「百騎」擴編為「千騎」,唐中宗李顯又擴編為「萬騎」,到了開元二十七年,「萬騎「左右營正式改為左右龍武軍,以陳玄禮為大將軍。這就是劇中龍武軍的由來。後來唐肅宗又建立了左右神武軍,至此,正式形成所謂「北衙六軍」。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北衙六軍也逐漸沒落,最終由宦官統領的神策軍所替代。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不良人、龍武軍,右驍衛是真實存在的機構,靖安司則完全是由作者杜撰出的機構,它與明朝的錦衣衛相似,是大唐的「中央情報局」,收集情報,處理大案。歷史上與他比較相像的可能就是左右巡史。左右巡史隸屬於御史臺,準確的說他們是監察機構。由於唐朝中後期各方治安力量額衰弱,治安管理難度增大,監察機構直接接入治安管理,他們不僅負責查案而且還對各方治安力量有監察作用。
長安復原圖
至此,劇中各個衙門的大致功能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歷史上正是以京兆府為核心,基層裡坊機構、中央管理機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唐代長安城的治安管理,形成了一套互相制約,比較完備的治安網絡,保證了唐朝長安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社會穩定與安全,使長安城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故事純屬虛構,但是它對於長安坊市的復現,對整個大唐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唐代長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