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YouTube Top50 排行榜上,除了娛樂類、旅遊類、健身類網紅外,還有新聞與政治類網紅表現不俗,他們中有的是立法會議員,有的是曾經的區議會議員,還有商人和電影人等。「聯合國幹預失敗,12瞞徒走向末路?」「黑暴間諜滲入TVB被捕,又關森美事?」「黑暴大臺主腦被捕,秘密身份大公開?」這樣的視頻標題,很難不吸引粉絲的關注,尤其在媒體失信的香港,人人都在尋求一個「真相」。於是,論政KOL應運而生。
社會上一直存在的誤解是,YouTube是黃絲的聚集地,黃營人士格外受追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YouTube影響力統計平臺Noxinfluencer的統計數據顯示,從傳播率上來看,建制派的訂閱人數和收看次數較多,前深水埗區議員李梓敬、陳穎欣的訂閱人數分別有25.7萬和22.7萬,每條影片的平均觀看次數超過25萬,排在香港地區的YouTuber影片平均收看量的前100名。素人網紅如冼師傅、「華記」楊官華、高松傑等其他KOL的影片,平均觀看次數也能達到3萬以上。
李梓敬透露,其facebook頁已經經營多年,到去年10月區選前,仍不足兩萬個LIKE。他從去年12月6日拍第一條網片,到今年2月5日已超過10萬訂閱者,到今日超過25萬個訂閱,他完全沒想到,會那麼成功。
另一邊廂的泛民新任區議員也加入了YouTuber行列,但由於經營時間短,出片時間不固定,訂閱量及觀看次數都不如建制派的新YouTuber,如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和公民黨東區區議員鄭達鴻的訂閱人數只有1730人和3210人。
藍黃陣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黃營KOL開設YouTube頻道較早,起初的個人定位傾向也不是政治人物或時事評論員,影片內容較分散。而藍營KOL大多是從反修例風波之後開設的,從去年區議會選舉至今格外活躍,其中有10個是在2019年7月之後建立的,包括「冼師傅講場」、「高松傑高Sir正能量」等。其它原有的頻道也是在反修例風波之後開始活躍起來的,影片多關於黑暴真相,後期開始力推23條、「港區國安法」及「全民檢測」。
在內容方面,建制KOL的頻道主要圍繞黑暴後續及黃營行動,比如評論香港電臺、泛民主派人士被捕、「香港眾志」解散內幕等。除此之外,還會拍攝街坊系列、推薦藍營素人,或者到藍店打卡。KOL之間也會相互採訪、對談,比如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梁美芬、麥美娟也會經常出現在一眾KOL的影片中。泛民主派內容未必與政治有關,有時想在輕鬆之餘帶出政治信息,但效果差強人意。
從KOL之間的相關性來看,建制KOL開設精選頻道,方便瀏覽其他建制KOL,他們也會主動表明自己為藍營KOL一員。例如李梓敬的頻道中有「KOL100推薦頻道」,當中會有陳穎欣、莫嘉傑等。此外,民建聯亦開設頻道,其頁面中亦能找到該黨中人的頻道。而泛民主派則較缺聯繫,部分黃營KOL未有明確標示自己屬於什麼陣營,無法從頻道中找到其他背景類似的KOL。
YouTube影片同時為影片創作者帶來廣告收益,YouTube根據影片創作者的影片點閱量計算廣告分成。據NoxInfluencer估算,李梓敬的影片每月可獲約3萬至7萬元收入不等,平均月入5萬元。影片的觀看人數及訂閱人數越多,廣告收入越高。但由於YouTube有其影片審核機制,以判定影片是否適合多數廣告客戶,如果內容被判定為不適合,就會在影片旁顯示一個黃色美元符號,被「黃標」的影片廣告收入會相應減少,甚至是零。
另外,被黃標的視頻不會被「推薦」上熱門,也限制了點擊率。甚至連帶同頻道其它新舊視頻也被黃標,對YouTube創作者的經濟支撐帶來巨大的影響。有人分析認為,諸多黃絲KOL的YouTube頻道因為被「黃標」而大受打擊,或會成為YouTuber創作影片內容的一個考慮因素,影響其是否繼續當「黃營KOL」。
「輿論戰」如今明顯變成了香港的一個新常態,這與去年的社會事件不無關係,以YouTuber等形式競逐網絡話語權,將會是藍黃陣營地下一個戰場。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