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者,家族血緣符號也。倘若問及中國姓氏起於何處?追本溯源之下,我們會發現一個宏大的命題——天道。天道者,事物皆有之規則也。
姓氏產生後,代代相傳繁衍至今,愈發龐大。隨著朝代更替,古老的姓氏加上時人新創的姓氏,二者交相輝映下誕生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氏。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簡單的三個古怪又特殊的姓氏,筆畫均不超過3筆,第3個你不一定會讀。
一畫姓,「一」
幼童蒙學之時,大多數孩子不用老師教都知道「一」怎麼讀,但也相信大部分人可能終身都沒有見過姓「一」的人。事實上,「一」字姓早有流傳,且歷史極久。
「一」字姓作為極少見的姓氏,追求其本源才發現,「一」字姓的來源頗廣,總結一下,總計有三個淵源。
第一,關乎古老的商王朝。翻開史書,我們發現古老商王朝的締造者名為子履,又號成湯,字天乙,其後代子皆以「乙」字為姓。
咱們知道,古代的文字很多時候更在乎讀音而不在乎字形,也就是常說的通假字,更別說在漢字本就不多的遠古時期。
於是,與「乙」相近的「壹」就成了替代者,稱為「壹氏」。隨著歷史發展,「壹氏」後面又簡化成了弌(yi)氏、乙氏、一氏。
第二,關乎鮮卑族漢族化。鮮卑族之前部族之間各有姓氏,根據《魏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乙弗氏」。
隨著鮮卑族政權向中原轉移,北魏孝文帝實行了赫赫有名的改革。許多部族姓氏被改為漢姓,「乙弗氏」一開始改為婁。
考慮到當時這一制度實行起來並未太過嚴謹,部分人也可根據自己部族的需要再次改姓,比如「乙弗氏」儘管有了「婁」姓,但最後還是改成了「一」姓、「壹」姓。
第三,關乎匈奴族。時間回到後唐時期,彼時後唐明宗李嗣源曾賞賜匈奴族庫莫奚王的副使格斯齊宜一個漢姓——「乙」。
對於隸屬匈奴族的格斯齊宜來說,皇帝賞賜的姓關乎榮譽,所以其後代子孫皆姓「乙」。然而,後唐帝國是短暫的。為了避禍,其後人又將「乙」改為諧音「一」,傳承至今。
二畫姓,「卜」
前文提到「漢族化」,注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貫穿古今,與中華文明發展息息相關。
尤其是我們正在介紹的姓氏,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姓氏並不是很多。然後今天為什麼有如此龐大的姓氏數量?根本緣由在於後人的創造,創造是需要動力的,而動力源之一便是「漢族化」。
卜姓,同樣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姓氏。若要說清楚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那就非常麻煩了。已知的淵源記載便有十二個之多,在此我們就不一一說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瀏覽完這十二個淵源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漢族化。
十二個淵源中有十個原因是由於漢族化,卜氏族、布朗族、蒙古族、回族等等,這些部族中的「卜姓者」原本的姓氏皆不姓卜,皆是民族融合而來。
三畫姓,「彡」
《說文解字》中「彡」是這麼解釋的,「彡,毛飾畫文也。」意思是說:「彡」可以用來指畫作的花紋,同時也是古代羌族複姓。
彡,僅有三筆,卻沒幾個人會讀。如果不在此處標註一下拼音,相信很多人還需要去查一下字典或者百度一下,彡讀作「shān」。
彡,在中國是極為罕見的姓氏。一般說來,姓氏的分布取決於歷史上擁有該姓氏族群的發展。
然而,處在漢時的羌人乃是漢王朝嚴防死守的敵人,在多次作戰中損失頗大。在這樣兵荒馬亂下,很多羌人又加入了其他部族或者漢族,時間一長他們也忘記了自己原本的姓氏。於是乎,彡姓越來越少。
彡姓的始祖為彡且(xiǎn zǐ),為漢朝時羌族部落的部落名,隨著朝代更替演變,姓氏也簡化為單姓「彡」。
結語
歷史變革,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不僅只有姓氏還有各種文化習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中國的簡單姓氏有很多,並不只是今天介紹的幾個。而今天所介紹的第三個姓氏「彡」不知有沒有難倒各位看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