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家鄉的美食,最讓我想念的,是那一份表面看起來黑乎乎,但是吃起來卻很香、很有嚼勁的雞屎藤餅。
今年國慶回家,吵著媽媽和奶奶做給我。
雞屎藤餅的做法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取適量的米,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把米清洗起來,濾幹水;
第二步,便是要到村子裡去尋找製作雞屎藤餅的獨特材料——雞屎藤葉,葉子大概一斤米20-30片就可以了。
雞屎藤葉清洗乾淨,與米混合在一起,拿到加工廠製成米粉。
接著便可以開始製作了。
因為媽媽和奶奶都不大會和面,所以我們請來了鄰居的阿姨幫忙和。
和面要先煮糖水,糖和水的比例1:1,煮好糖水後,要趁著滾燙的時候和。
一邊和一邊放糖水,還要特別小心不要燙到手,看到鄰居阿姨和20分鐘已經是大汗淋漓的樣子,你就能明白這美食來得有多不容易。
面和好後,就可以開始捏餅。
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包裹餅的葉子,搬好小板凳,我頓時感覺我的童年回來了。
一手捏起一小塊餅皮,將之揉搓成團,然後拿兩片葉子將餅團夾住,再擠壓成扁扁的形狀,之後再撕掉一片葉子,雞屎藤餅就算是做好了。
一個疊加一個地把餅放在盤中。
看著那圓扁扁的餅,小的們開心極了。
麵團還剩一半的時候,小的們就已經開始捏膩了,開始玩起麵團來。
一會相互比攀誰捏的餅比較大,一會比誰捏的餅比較圓,一會比誰壓的餅比較扁,非常幼稚的好勝心,但是玩得開心極了。
更甚的,開始對盤中的麵團打起了主意,開始用麵團來捏公仔。
哈哈,看我捏的昆蟲,好醜。
沒辦法,藝術想像力雖無限,奈何動手能力太渣。
捏好餅之後,就要下鍋去蒸了,因為我們是用葉子包裹著的,所以,餅可以一層一層地疊加著蒸。
蒸的時候我們用的是柴火,不過也挺快的,不用半個小時餅就熟了。
接下來,到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起鍋。
管它多燙手呢,先拿起一個,吃起來。
雞屎藤餅有個特點,就是在它剛剛煮熟的時候吃,就會特別的有嚼勁。
但是如果放個一天,它又會變一種口感,硬硬的,又是別一番的風味。
隨著農村的發展,物資的豐盈,村子裡越來越少人會弄這個餅吃了。
但只有出門在外的人才能體會到,那些童年記憶中的美食,是多麼的讓人懷念,嘴饞。
它們所代表著的,不僅僅是貧困時候的零嘴,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質樸,還有容易滿足。
這是在大城市打拼所求之不得的。
僅以此篇獻給我家鄉最愛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