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佛經,大都從梵文翻譯過來。梵文的真言咒語,有三個根本咒音,也就是普賢如來現身金剛薩埵的根本咒。這三個字是「唵(ong)」「阿(a)」 「吽(hong)。簡略的說:
唵(ong)」的意義是:永恆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遍滿法界。
「阿(a)」是無量無邊,無際無盡,生生不息,開發光明。
「吽(hong)是無邊威德,無漏果圓,無上成就,迅速成就。
2、佛陀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所有的音聲,都是普賢如來根本咒「唵阿吽」的變化妙用,三個基本音聲演變來的。在我們人而言,唵是頭部音,阿是喉部胸部音,吽是腹部音,分別發於人身的上中下部。
譬如你們做早晚功課,看到咒語梵音部分,有個「唵」字,在中國從清朝入關以後,大家都念成「唵(安)」了。實際上,諸位注意哦,所有的音聲都是咒語。記住,這句話不是我告訴你,是佛告訴你的,出在哪裡?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經典,注意哦!「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一切的聲音都是咒語哦!換句話說,一切音聲也都是觀音法門。這兩個要點你們注意。
我十幾年前在廈門,給大家也講過吧!所有的西藏密宗的咒語,或者唐朝傳到日本的一切咒語,只有三個根本音:「唵、阿、吽」。我們早晚功課本上寫的這個「唵」字,為什麼都念成「唵(安)」呢?因為唐代的音,用閩南話、廣東話念「唵」是「嗡」音,所以西藏現在念咒語,你看,「唵嘛呢叭咪吽」,唵(嗡),頭部的音,這樣念的。後來蒙古人學西藏,但是蒙古人發音有鼻音了,由「唵(嗡)」變成蒙古發音,到元朝由「唵(ang)」慢慢變成南方人「唵(安)」了,現在放焰口念成「唵(安)」,小調了。
3、「唵阿吽」是根本音,「吽」這個發音是「哄」,丹田的音;「阿」是開口音;「唵」是頭部音。「唵」不是「安」哦!你看嘴形,最後閉下來那個音,那個帶到頭腦,一念「唵(嗡)」字,頭就出汗了。所以學瑜珈的,就只念一個字「唵……」,這個氣就向上面衝動了。「阿……」,這樣打開你一口氣念完了,不要故意去吸氣,你自然吸氣。胸口這裡一坨難過,就是開口念「阿……」一個字,這口氣統統念完了,雜念也沒有,妄想也沒有,一下都徹底清明。「吽」是短音,不是連著念,「吽」用丹田氣,「吽」從丹田裡發音的。所有煩惱出去,所有罪業都出去了,你念念看。
念誦的方法,唇齒不動,舌頭微彈,念:唵是頭部音,阿是胸部音,吽是丹田音,音聲拉長,一口氣一口氣稱念。如我們頭痛感冒只念唵音,可以出汗治頭痛;念阿音治胸腔病,念吽音治腸胃病。
4、我告訴你,所有的咒子,不管日本的東密、西藏的密宗,所有的咒子集中起來,最大的咒子就是普賢金剛薩埵的根本咒。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如來,普賢如來化身為普賢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左文殊、右普賢,他早就成佛了,就是密宗所講的金剛薩埵,他的咒語就是一切咒的根本,只有三個音「嗡、阿、吽」。(師示範)「嗡、阿、吽…嗡、阿、吽…」,這是普賢如來根本咒。
4.1「嗡」是頭部音,假使你今天傷風感冒頭痛了,一個人修行沒有藥,「嗡阿吽」用頭部的音念。譬如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彌、吽」,你們現在光聽哦!這個時候只能用耳朵了,不要再看我,不專一就學不懂了。頭部用「嗡」部的音,(師示範)「嗡、嘛、呢、叭、彌、吽…」,這是頭部音。
4.2「阿」是胸部的音,(師示範)「嗡、嘛、呢、叭、彌、吽…」,這個時候眼睛看虛空藏,前面人也好、牆壁也好、佛也好都空了,「嗡、嘛、呢、叭、彌、吽…」,念阿彌陀佛也一樣,這是「阿」部的音。
4.3「吽」是丹田音,(師示範)「嗡、嘛、呢、叭、彌、吽…」,這個時候的安那般那呼吸氣,等於丹田直到喉嚨這裡,如果念佛(師示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吽」部的音。如果懂了,一切修持都有了,也就是觀音法門。好好念去!
5、「唵、阿、吽」是普賢如來的根本咒,含括一切咒。念誦方法方面,這裡再次強調要點有三--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三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唵、阿、吽」三部音,自己要用心體會。能如此念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如果不這樣念,氣就外散乃至斷了,不易震開氣脈。依我多次提示的念誦行之,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則宜平順,而重點在於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三部音輪迴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
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屬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衝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一稱南無佛:感謝百度百家號平臺、廣大網友,支持中國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