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見了某個人或事請,
產生了身體上的能量感受時,
注意調查你的信念或念頭吧!
我們從外面感受到的能量與美好,
沒有一件不是心投射出去的返回!
一念生信
人們常說一些修為非常好的老師身上有某種能量,拜見者一見便會生出某種感覺,或喜悅,或寧靜,或跪倒,或流淚,種種跡象人們歸功於是那位大師,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能夠百分之百地確定那個大師傳遞給你了某種能量?
當你頭腦中有某些關於大師的念頭時,你產生了某種感覺;
如果你頭腦沒有那些關於他的念頭時呢?
同樣的能量現象還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當你看到某位大師時發生了某種身體上的能量感受時,注意調查你的信念或念頭吧,看看有哪些你注意不到的念頭或深層信念在起作用?
你內在就是一個化學反應缸,念頭反應於念頭——你裡面的一個關於他的信念在反應於另一個關於他的信念。沒信念就沒有能量。
當你站在他的面前,裡面一個念頭也沒有時你感受了什麼?
一念不生,當體是空,能量在何處?
心外並沒有事物或人,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僅是我們的信念的反應。
當我們內在沒有某種信念時,我們就不會做那種信念的反應。
當一位大師站在一群人面前,為什麼有的人會感受到他的能量,而有的人不能?感受到的人在感受到他自身的念頭反應。
並不是感受到的人接受到了那位大師或老師的能量,沒有感受的人沒有接受到那個大師或老師的能量,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接受」的問題。
有的僅僅是,那個人有沒有接受到自己的內在反應——那信念反應於信念的力量。
相信一個念頭或一個故事會產生巨大的心力,這心力就是「信念的力量」。
我們所感受到的某位老師或師父的能量,事實上是我們自己內在藉由他反應出來的自己的念頭的力量。
沒有念頭就沒有能量。
一位大師坐在教堂裡,朝拜他的弟子們都分明感受到了他的能量,有的看見了光,有的感到了愛流在奔淌,有的覺知到了神的形象,等等。
但一條狗就坐在大師的旁邊,它一點反應也沒有。
一位傻子突然闖進了教堂,他也沒有任何變化。
如果那位大師身上真有像太陽一樣存在的隱藏的能量之光,那麼,每個人、每塊石頭、每片樹葉都能感受到,都應該有變化。
而實質情況是,只有相信那位大師有某種能量的人才會有能量,而不信的人什麼感受也沒有。
不是他們沒有「接受」到,而是他們沒有反應於他們自己。
你說你確實感受到了大師的「能量」……嗯,我相信你說的是真實的。
但問題是,那能量從哪裡來?
來源於你的師父還是你自己?
那能量是來自你自己的。
它由一念所生。
一念生信,當體受想,五蘊內騰,六根作應,意上生景,身上生受,舌、鼻、耳、眼分別有應,這就是所謂「大師」的能量在你身心六根處的開花。
自生的能量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問題,同樣的道理,大師們為我們加持或灌頂——也並不是他們把他們自己內存的某種能量給了我們,而是他們讓我們自己內在生起了一個「念」。
我們的「念頭」在我們自己內在的信念系統裡發生了化學反應,我們加持了我們自己,我們灌頂了我們自己。
大師們或他們的加持與灌頂儀式,只為我們的心種了一個信的「念頭」,藉由他們,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內在那個念頭種子的開花結果。
從來就沒有什麼人能夠真正進入到我們的內在,只是我們的心在裡面造了一個關於某人的「相」,然後那「相」在我們裡面運作——它反應於它,它創造它,然後一相生萬相,相相交應,然後生出我們眼前的婆娑萬景。
而實質這些景的顯化從哪裡來呢?
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向內探查自己的心念,如果我們越了解心念與我們所創造的世界的關係,我們就越不會失於迷信,就不會再相信於或依賴於外在存在了。
心是一切景相的源頭,凡我所見,皆為我心所生。
因此,這和那些外在的人、事、物或某位大師、老師有什麼關係呢?
你想獲得持續不斷地加持或灌頂嗎?
你來加持或灌頂你自己,使用你的念頭,應用你的正念正信的力量!
做自己的師父,給自己加持或灌頂,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在你的生命中,你所收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給出去的,只是你可能不知道,你忘記了某個時刻的「給」,你只注意到了「收」。
因此,你往往把收到的那個「東西」假定為是某個外在的老師、神或存在給予的,而那不是真的。
生命時時刻刻,都只是在回收它所給出去的東西。
心的一生就是個不斷投射與回收的一生,它收到的禮物沒有一件不是它投射出去的返回。
注意到心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一生所有的「給」與「收」都發生在它的內部,一切都是自我循環。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外來的,也沒有什麼東西真正拋出去過,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心中。
所以,不要迷信於外物、外人或外事,宇宙裡沒有秘密或神秘,一切都是心自身的創造,只是你還不完全了解而已。
你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不必向外走去,只需反諸向內,了解心念和心是如何創造它的問題與故事的。
凡心所感,皆是心相
有些人在打坐或某些場合下,感受到了「場」,注意到這也是為心所生。
凡心所感,皆是心相。
當我們說心創造了一切,並不是說心創造了那客觀存在,而是說心創造了那客觀存在的相。
佛陀說,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為心所造,這並不是說心創造了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本身,而是說心創造了一個關於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的相。
沒有心創造的相,就沒有心可感知的事物;而心所感知的事物,在其本質上只是那些事物的相。
注意到心所觸見的一切,皆是它自己對著外物創造的相也。
來注意到心所觸見的一切,皆是它自己迎對著外物創造的相。
在終極真相上認識事物就不會迷失,一顆不迷失的心,才能更好地創造它自己的生活。
意生身
有人在打坐,或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看到了自己的身體出離了自己的身體。
他看到自己在打坐和工作,或他出離的身體看到了屋外或某個城市的場景……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靈魂出體,佛教徒叫它意生身。
注意到,這一切都是幻象。不要相信它。
佛陀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你為什麼要被一個虛像所帶走自己的心呢?
有人說那是真實的,嗯,你睜著眼所見的一切更真實呢——但它也還是相啊。
心所看見的相沒有一個是真的,都是虛妄不實的。
不被那些相所帶走就是離相。
離相才能成佛。
無論是在打坐修行,或是日常行走坐臥,注意要保持覺知,不要被任何相所迷。
意上種念,身上收穫。
修行之中,身體上出現的種種感受變化,都不要相信它,那都是「意識」(第六識)之上所起的故事,都是「意」識借著身體、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所創造的故事而已。
離相不著,便然是佛;見相著相,即是中魔。
著任何相都是一種形式的魔。
魔者,著相也。
不著相,就永遠不會有著魔的情況發生。
如果某種大師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著於他,那麼那位大師就因著你的「著」而在你那裡變成了魔。
不著相,物物是大師,事事是教誨;
著於相,物物是魔障,處處為機關。
在某些大師面前,或者你認為你真實地感受到了什麼,但注意,不要著於你的感受。
著於感受,就是著魔。
「感受」——是最為真正的魔,沒有什麼比「感受」這種魔令人深信和著入更深的了。
人們會打著那感受「很真實」的理由或晃子著了進去。
讓你感到真實而讓你的心著入,這就是「受魔」的技能。
注意在修行之中,要時刻保持覺知,警惕被「受」魔著住。
修行之途,持覺而行,過處處關,路處處景,注意在覺上而不要在那些景相上。
身上的感受從哪裡來?
感覺是身受,前有四根,眼耳鼻舌,後有意根,統統往「身」上投射它們的圖景。
身體是器皿,前四根後意根收集、產生出來的「故事」都到身體上去「反應」,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感受」。
感應、感覺、感受、感情——是身受形成的遞進過程。
感而應之,應而成覺,覺之有受,受積化情。
心身能感,故而有應;有應的變化,就形成了感覺,有感覺就會逐漸形成感受,感受累積到一定程度變成了感情。
一個敏感的人,初感有應積應成覺,積覺成受,積受成情,步步深入。
一個敏感的人,因為他的心從收集感應的因子,經感覺,到感受,最後化成感情時,已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孕育和累積,所以當那感情一旦形成和爆發時——那感的情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那感情帶有很大的粘著和捲入的能量。
一個感情型的人不能放下感情,或感情不容易被放下,就是因為那顆無明的心在那條內在之河裡被浸潤滋養的太久了。
沒有覺知,心與相著,故入感受的河中被諸受浸染,形成很難去剔除的心上之「垢」。
身上的感受從哪裡來?
心上種念,身上開花,花開有香,其香歸心,心聞其香,便成感受。
心念萌發,諸相成花,這伴隨展示的就是你所感覺到的能量。
注意去了解感受是怎麼形成的,能量從哪裡來……不要在這些感受和能量上著相。
現代社會,有好多老師在教授獲得和體驗能量的方法,有很多學員在上能量課——來注意「能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在我看來,「能量」在你的生命裡沒有多大意義。「能量」像一股內在的潛流,它頂多對你的身體細胞有一定的清洗和滋養作用,但能量不能解決你的生死、煩惱,不能真正解決你的生命任何問題。
你可以不斷地傾聽著寧靜歡快的音樂,告訴自己「我放鬆,我自在,我喜悅,我愛……」
然後,你的身體跟隨你的心,你真的感受到了放鬆、喜悅、自在和愛能充滿,可是,當時你的老公跟你說:「別去練你的感受能量了,快把窗臺的毛巾拿來給我」。
想也沒想:「你沒看見我在專心練習嗎?你自己不會拿嗎?」
一個不快樂的念頭開始在你心中種下。
老公說:「我正在炒菜,必須你去拿」。
然後你不情願地停下來,去拿毛巾給他。
因為剎那間你種下了一個不開心的念頭,你甚至懷著隱藏的憤怒給他送毛巾。
因為在自己隱匿的不滿中,你低頭走路,到了廚房門前竟沒注意到老公正端著盤子出來,這時你把他的菜撞到地上,菜汁弄了你一身,於是你開始勃然大怒,「你瞎眼了嗎?」……
於是你讓自己進入了更深的煩惱……剛才你練習的喜悅能量哪去了?
看到了嗎?
修行不在覺知上用功,煩惱的念頭跳出來你不知道;修行不肢解你那些信念,你無法跳出苦的輪迴。
無論你練習喜悅的能量、慈悲的能量還是愛的能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能量不能破解你的信念,不能增加你覺的力量,所以對你的生命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
有人說修習能量能給人帶來好感覺,不錯,但注意到,修行不是為了好感覺。
因為任何「感覺」都是有生滅的,有生滅就會有輪迴,有輪迴就會有苦。
當好的感覺存在時,你高興愉快;但當那好的感覺不在的時候呢?
甚至當好的感覺被壞的感覺替代了以後呢?
依賴「好感覺」或追求「好感覺」,恰是我們苦的因。
追求好感覺,那本質上只在找尋一種娛樂。
如果你上能量課是為了好感覺,那麼這和你到歌舞場唱歌跳舞一樣。
任何娛樂都是麻痺心靈的,它讓心靈在短暫地忘記它自己之後是更大更長的空虛和無聊。
有很多人上能量課是非常喜歡、興奮,甚至法喜充滿,但為什麼他們回到家裡,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過不了多久就會變得空虛無聊,甚至百無聊賴之感?
那是因為能量並沒有真正地解決他們的心靈問題,它只是將那問題給暫時性「覆蓋」了。
寧靜喜悅的能量對身體細胞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對於心靈,感覺美好的能量甚至是一種欺騙。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你必須穿過能量,你必須注意到你對能量的依賴——修行不是為了尋找好感覺的,好感覺是一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