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感,皆是心相!修行絕不是為了找到所謂的 "好感覺"

2021-02-15 悅禾幸福大講堂

當你遇見了某個人或事請,

產生了身體上的能量感受時,
注意調查你的信念或念頭吧!
我們從外面感受到的能量與美好,
沒有一件不是心投射出去的返回!


一念生信

人們常說一些修為非常好的老師身上有某種能量,拜見者一見便會生出某種感覺,或喜悅,或寧靜,或跪倒,或流淚,種種跡象人們歸功於是那位大師,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能夠百分之百地確定那個大師傳遞給你了某種能量?

 

當你頭腦中有某些關於大師的念頭時,你產生了某種感覺;

如果你頭腦沒有那些關於他的念頭時呢?

同樣的能量現象還會發生在你身上嗎?

當你看到某位大師時發生了某種身體上的能量感受時,注意調查你的信念或念頭吧,看看有哪些你注意不到的念頭或深層信念在起作用?

 

你內在就是一個化學反應缸,念頭反應於念頭——你裡面的一個關於他的信念在反應於另一個關於他的信念。沒信念就沒有能量。

當你站在他的面前,裡面一個念頭也沒有時你感受了什麼?

一念不生,當體是空,能量在何處?

 

心外並沒有事物或人,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僅是我們的信念的反應。

當我們內在沒有某種信念時,我們就不會做那種信念的反應。

當一位大師站在一群人面前,為什麼有的人會感受到他的能量,而有的人不能?感受到的人在感受到他自身的念頭反應。

並不是感受到的人接受到了那位大師或老師的能量,沒有感受的人沒有接受到那個大師或老師的能量,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接受」的問題。

有的僅僅是,那個人有沒有接受到自己的內在反應——那信念反應於信念的力量。

相信一個念頭或一個故事會產生巨大的心力,這心力就是「信念的力量」。

我們所感受到的某位老師或師父的能量,事實上是我們自己內在藉由他反應出來的自己的念頭的力量。

沒有念頭就沒有能量。

 

一位大師坐在教堂裡,朝拜他的弟子們都分明感受到了他的能量,有的看見了光,有的感到了愛流在奔淌,有的覺知到了神的形象,等等。

但一條狗就坐在大師的旁邊,它一點反應也沒有。

 

一位傻子突然闖進了教堂,他也沒有任何變化。

如果那位大師身上真有像太陽一樣存在的隱藏的能量之光,那麼,每個人、每塊石頭、每片樹葉都能感受到,都應該有變化。

而實質情況是,只有相信那位大師有某種能量的人才會有能量,而不信的人什麼感受也沒有。

不是他們沒有「接受」到,而是他們沒有反應於他們自己。

 

你說你確實感受到了大師的「能量」……嗯,我相信你說的是真實的。

但問題是,那能量從哪裡來?

來源於你的師父還是你自己?

那能量是來自你自己的。

它由一念所生。

一念生信,當體受想,五蘊內騰,六根作應,意上生景,身上生受,舌、鼻、耳、眼分別有應,這就是所謂「大師」的能量在你身心六根處的開花。

自生的能量‍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問題,同樣的道理,大師們為我們加持或灌頂——也並不是他們把他們自己內存的某種能量給了我們,而是他們讓我們自己內在生起了一個「念」。

我們的「念頭」在我們自己內在的信念系統裡發生了化學反應,我們加持了我們自己,我們灌頂了我們自己。

大師們或他們的加持與灌頂儀式,只為我們的心種了一個信的「念頭」,藉由他們,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內在那個念頭種子的開花結果。

 

從來就沒有什麼人能夠真正進入到我們的內在,只是我們的心在裡面造了一個關於某人的「相」,然後那「相」在我們裡面運作——它反應於它,它創造它,然後一相生萬相,相相交應,然後生出我們眼前的婆娑萬景。

而實質這些景的顯化從哪裡來呢?

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向內探查自己的心念,如果我們越了解心念與我們所創造的世界的關係,我們就越不會失於迷信,就不會再相信於或依賴於外在存在了。

心是一切景相的源頭,凡我所見,皆為我心所生。

因此,這和那些外在的人、事、物或某位大師、老師有什麼關係呢?

 

你想獲得持續不斷地加持或灌頂嗎?

你來加持或灌頂你自己,使用你的念頭,應用你的正念正信的力量!

做自己的師父,給自己加持或灌頂,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在你的生命中,你所收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給出去的,只是你可能不知道,你忘記了某個時刻的「給」,你只注意到了「收」。

 

因此,你往往把收到的那個「東西」假定為是某個外在的老師、神或存在給予的,而那不是真的。

生命時時刻刻,都只是在回收它所給出去的東西。

心的一生就是個不斷投射與回收的一生,它收到的禮物沒有一件不是它投射出去的返回。

注意到心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一生所有的「給」與「收」都發生在它的內部,一切都是自我循環。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外來的,也沒有什麼東西真正拋出去過,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心中。

 

所以,不要迷信於外物、外人或外事,宇宙裡沒有秘密或神秘,一切都是心自身的創造,只是你還不完全了解而已。

你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不必向外走去,只需反諸向內,了解心念和心是如何創造它的問題與故事的。

 

凡心所感,皆是心相

有些人在打坐或某些場合下,感受到了「場」,注意到這也是為心所生。

凡心所感,皆是心相。

當我們說心創造了一切,並不是說心創造了那客觀存在,而是說心創造了那客觀存在的相。

 

佛陀說,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為心所造,這並不是說心創造了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本身,而是說心創造了一個關於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的相。

沒有心創造的相,就沒有心可感知的事物;而心所感知的事物,在其本質上只是那些事物的相。

注意到心所觸見的一切,皆是它自己對著外物創造的相也。

 

來注意到心所觸見的一切,皆是它自己迎對著外物創造的相。

在終極真相上認識事物就不會迷失,一顆不迷失的心,才能更好地創造它自己的生活。 

意生身

有人在打坐,或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看到了自己的身體出離了自己的身體。

他看到自己在打坐和工作,或他出離的身體看到了屋外或某個城市的場景……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靈魂出體,佛教徒叫它意生身。

注意到,這一切都是幻象。不要相信它。

 

佛陀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你為什麼要被一個虛像所帶走自己的心呢?

有人說那是真實的,嗯,你睜著眼所見的一切更真實呢——但它也還是相啊。

心所看見的相沒有一個是真的,都是虛妄不實的。

不被那些相所帶走就是離相。

離相才能成佛。

無論是在打坐修行,或是日常行走坐臥,注意要保持覺知,不要被任何相所迷。

 

意上種念,身上收穫。

修行之中,身體上出現的種種感受變化,都不要相信它,那都是「意識」(第六識)之上所起的故事,都是「意」識借著身體、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所創造的故事而已。

離相不著,便然是佛;見相著相,即是中魔。

 

著任何相都是一種形式的魔。

魔者,著相也。

不著相,就永遠不會有著魔的情況發生。

如果某種大師出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著於他,那麼那位大師就因著你的「著」而在你那裡變成了魔。

不著相,物物是大師,事事是教誨;

著於相,物物是魔障,處處為機關。

 

在某些大師面前,或者你認為你真實地感受到了什麼,但注意,不要著於你的感受。

著於感受,就是著魔。

「感受」——是最為真正的魔,沒有什麼比「感受」這種魔令人深信和著入更深的了。

人們會打著那感受「很真實」的理由或晃子著了進去。

 

讓你感到真實而讓你的心著入,這就是「受魔」的技能。

注意在修行之中,要時刻保持覺知,警惕被「受」魔著住。

修行之途,持覺而行,過處處關,路處處景,注意在覺上而不要在那些景相上。

身上的感受從哪裡來?

感覺是身受,前有四根,眼耳鼻舌,後有意根,統統往「身」上投射它們的圖景。

身體是器皿,前四根後意根收集、產生出來的「故事」都到身體上去「反應」,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感受」。

感應、感覺、感受、感情——是身受形成的遞進過程。

 

感而應之,應而成覺,覺之有受,受積化情。

心身能感,故而有應;有應的變化,就形成了感覺,有感覺就會逐漸形成感受,感受累積到一定程度變成了感情。

 

一個敏感的人,初感有應積應成覺,積覺成受,積受成情,步步深入。

一個敏感的人,因為他的心從收集感應的因子,經感覺,到感受,最後化成感情時,已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孕育和累積,所以當那感情一旦形成和爆發時——那感的情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那感情帶有很大的粘著和捲入的能量。

 一個感情型的人不能放下感情,或感情不容易被放下,就是因為那顆無明的心在那條內在之河裡被浸潤滋養的太久了。

沒有覺知,心與相著,故入感受的河中被諸受浸染,形成很難去剔除的心上之「垢」。

 

身上的感受從哪裡來?

心上種念,身上開花,花開有香,其香歸心,心聞其香,便成感受。

心念萌發,諸相成花,這伴隨展示的就是你所感覺到的能量。

注意去了解感受是怎麼形成的,能量從哪裡來……不要在這些感受和能量上著相。 

現代社會,有好多老師在教授獲得和體驗能量的方法,有很多學員在上能量課——來注意「能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在我看來,「能量」在你的生命裡沒有多大意義。「能量」像一股內在的潛流,它頂多對你的身體細胞有一定的清洗和滋養作用,但能量不能解決你的生死、煩惱,不能真正解決你的生命任何問題。

 

你可以不斷地傾聽著寧靜歡快的音樂,告訴自己「我放鬆,我自在,我喜悅,我愛……」

然後,你的身體跟隨你的心,你真的感受到了放鬆、喜悅、自在和愛能充滿,可是,當時你的老公跟你說:「別去練你的感受能量了,快把窗臺的毛巾拿來給我」。

想也沒想:「你沒看見我在專心練習嗎?你自己不會拿嗎?」

一個不快樂的念頭開始在你心中種下。

老公說:「我正在炒菜,必須你去拿」。

然後你不情願地停下來,去拿毛巾給他。

 

因為剎那間你種下了一個不開心的念頭,你甚至懷著隱藏的憤怒給他送毛巾。

因為在自己隱匿的不滿中,你低頭走路,到了廚房門前竟沒注意到老公正端著盤子出來,這時你把他的菜撞到地上,菜汁弄了你一身,於是你開始勃然大怒,「你瞎眼了嗎?」……

於是你讓自己進入了更深的煩惱……剛才你練習的喜悅能量哪去了?

 

看到了嗎?

修行不在覺知上用功,煩惱的念頭跳出來你不知道;修行不肢解你那些信念,你無法跳出苦的輪迴。

無論你練習喜悅的能量、慈悲的能量還是愛的能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能量不能破解你的信念,不能增加你覺的力量,所以對你的生命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

 

有人說修習能量能給人帶來好感覺,不錯,但注意到,修行不是為了好感覺。

因為任何「感覺」都是有生滅的,有生滅就會有輪迴,有輪迴就會有苦。

 

當好的感覺存在時,你高興愉快;但當那好的感覺不在的時候呢?

甚至當好的感覺被壞的感覺替代了以後呢?

依賴「好感覺」或追求「好感覺」,恰是我們苦的因。

追求好感覺,那本質上只在找尋一種娛樂。

如果你上能量課是為了好感覺,那麼這和你到歌舞場唱歌跳舞一樣。

任何娛樂都是麻痺心靈的,它讓心靈在短暫地忘記它自己之後是更大更長的空虛和無聊。

 

有很多人上能量課是非常喜歡、興奮,甚至法喜充滿,但為什麼他們回到家裡,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過不了多久就會變得空虛無聊,甚至百無聊賴之感?

那是因為能量並沒有真正地解決他們的心靈問題,它只是將那問題給暫時性「覆蓋」了。

 

寧靜喜悅的能量對身體細胞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對於心靈,感覺美好的能量甚至是一種欺騙。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你必須穿過能量,你必須注意到你對能量的依賴——修行不是為了尋找好感覺的,好感覺是一個"陷阱"。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到最後,身體可能還不如普通人好,那就是沒有掌握好這個"服食"。天地人這三者就是三才,古人所說的三才,就是天地人。那麼如果只講天地的話,那是兩儀,即陰陽兩儀。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這麼看,這個陰陽不是太難懂吧。天地二氣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相互之間有運動。當天氣下降,遇到地的陰氣,二者就會結合起來,這種結合起來的狀態就是"精氣"。陽氣本身具有能量,可是無法存留,始終在運動之中;陰氣本身沒有能量,但是可以貯存能量。
  • 偽科學下所創造的"機器人大爺"!
    大爺也因此紅了一次,被網友們封為"中國好粉絲"。無獨有偶,早在2012年的日本就有位大爺也因為機器人火了一把。 木村電器公司的三名職員最近感覺並不是很好。因為他們的白痴老闆突然給他們下達了一個奇葩任務:公司參加機器人展覽會,給你們三個月時間,製造一臺機器人!
  • 被誤讀的"大表哥"丹·史蒂文斯
    等待是值得的,反差之下"大表哥"的顏值直登宇宙巔峰!話說,"大表哥"的暱稱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是源於粉絲心目中的經典《唐頓莊園》。不過,粉絲們也許並沒有留意到,"大表哥"其實應是"大堂哥",絕非大表哥。如是姻親關係,他才可被稱為"表哥",但姻親關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然絕無可能成為繼承人。那麼,一向明察秋毫英明無比的網友們為什麼會犯這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呢?這和中英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網友的思維定勢有關。
  • 赤城雅韻二周年 ll 改變的力量一一一張佼"圓桌"學習分享會
    都說好曲沒有三遍唱,唯有"愛"這一主題可以被永古千秋,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傳頌下去。林語堂說得好:「無論國家和個人生命,都會達到一個早秋精神瀰漫的時期,翠綠夾著黃褐,悲哀夾著快樂,希望夾著追憶。到了生命的某一個時期,春日的純真已成回憶,夏日的繁茂餘音嫋嫋」雅韻人的生命,也大都到了知秋階段,為了使生命質量更好一點,我們需要回顧、反思和改變自己。
  •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憨山大師 著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 「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相由心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杜撰,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一個總結。相由心生,一般認為出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的所謂實物、所感覺到的事件,其實都是假有的,都是你心所產生的。這和人們所理解的個人的相貌受自己的心作用而變化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在《無常經》中,翻來覆去地看,也查找不到這個「相由心生」的出處。
  •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就會使人變得沒有柔和之心
    《太上感應篇》: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感是想他好處,受人恩惠,不思報德,時間長了就忘記了。這是忘恩負義,禽獸不如,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白眼狼。對面看來,善人把善報天地,把忠報君王,把孝報父母,把義報師長,報答了四恩;人的恩,也要一飯不敢忘。
  •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 – 心不是搶奪或抓住,而是一顆心走向一顆心
    彷佛心都慢慢被療愈了的感覺?已經進入倒數的《今生是第一次》,療愈效果越來越好。每個角色所說的臺詞旁白,說出我們為了愛情和生活付出的努力,不知壓抑多久的心聲。沒看的寶寶記得去追哦,真的超級推薦呢。下面的內容有劇透的
  • "白嫖"技術的三階段&巧克生日會
    當用戶無法獲得參與感時,就會漸漸"白嫖",以至於消失再也不回來.(如果他真的是為了省錢,根本就不會看直播.)看直播最大的意義是,希望看到喜歡的同類,陪伴與成長.五級理論,看直播是社交需要,送禮物是尊重需要,最終希望得到成長。
  • "命根子"與"勞什子"
    "命根子"與"勞什子"      一 從賈寶玉性格的典型意義看曹雪芹人性之壯麗 說不盡的《紅樓夢》。
  • 惹翻臺妹的香港"性格"小店
    窄逼的空間,飛速旋轉的生活節奏,都令外人感覺窒息和望而卻步。唯有香港人安之若怡,還覺得哪裡都比不上。尤其濃縮其中的獨特文化,時常會讓不了解的人感到莫明其妙。這其中就包括,本地特產:"性格"小店。    現存最有名的當屬澳洲牛奶公司,一間名不符實,以服務態度粗暴,卻每天大排長龍的茶餐廳。影視作品中,最經典的當屬,周星馳和張學友合拍的《咖哩辣椒》中,對客人毫不妥協的捲毛茶餐廳老闆。
  • 《普賢行願品》: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
    《普賢行願品》: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從禮拜至隨順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有人想: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自己的功德會減少嗎?不會減少,一切唯心造,功德的大小取決於心量,能回向盡法界虛空界眾生,當下就心包太虛,以此回向所集的大大小小的善根都頓時轉為廣大無盡的善業。下面講的回向發願都是為利眾生,沒有一個是為自己:其實,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法王《勝利道歌》云:"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如果希望長久有利於自己,暫時有利於他人就是竅訣。
  • 譚志剛的"淡"與"雅"
    所以,在剛回祁東主持微信公眾號《祁東天地》的時候,我就存了拜訪並寫一寫他的心。        約上譚志剛,花了十來天時間。我開始約他是在五月下旬,其時我回祁東差不多半個月了,就在微信上約了譚志剛,提出了要採訪的要求。        不巧的是,那時的他恰巧在廣西劉三姐的故鄉聽山歌。剛到了六月,譚志剛又聯繫我,說是要忙完了手中的事才行,因為有六十枚印章要趕緊交貨。
  • 抱歉,這部9.2分的"喪片"推晚了
    每年都會有新的潮流風颳來,而今年的除了"佛系"以外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喪"。當然,這不是一個貶義詞。我認為,"喪"可能只是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一種自嘲,對社會的一種無力的妥協。昨天那部「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鳥兒」,喪氣十足。
  • Rama老師:無相之相,無為之心,以化身住。果身法與化身法(下)
    凡你所見之相,大光明之相、大陰暗之相皆為陰身之相。大神之相、大佛之相、大魔之相、大妖之相皆為相,皆為陰身中所產。那麼,用陰身追求的人,往往想要見到更大的相,往往也會幻想、冥想或存想自己有了更大的相。卻不知真正的陽身為無,為空,為無相之相,為不可見之相,為不可聽之相,為不可得之相,為不可失之相。在這一刻,假設在場有人想:那我還要修行。知一切虛無,知一切空妄,知一切無相,知一切不存在,生出了修行心,此心為無中升起。
  • "溫飽思Y欲"的正確打開方式!
    並不是俺不想,而是實在沒有看到特別符合日本"特色"的作品。是不是想問啥是"日本特色"?吶~別裝的這麼純潔,鄙視你們啊!所以整部漫畫看下來也不知這部漫畫是用來下飯好,還是用來開車好。是不是感覺他好男人的人設一下崩塌?別著急下定論,其實這個"偷腥"只不過是字面上的意思。
  • 慧律法師講金剛經(0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用這個身相,看到真正的清淨自性嗎?或者看到佛嗎?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可以從這個外表、表相,看到真正的佛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或者見到自己的清淨自性。【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如來所說的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的相,其實它是空相啊!
  • 《早安片語》(三)和平杯「雲"決賽​
    《早安片語》(三)和平杯「雲"決賽和平杯「雲"決賽圓滿結束了。雖然是疫情逼出來的,但是組委會真是用了心,而且用心良苦,生生開闢出來被大家接受的「雲"形式。相比之下,「雲"的形式朝著"公開、公正、公平"邁出一大步。評委的組成非常合理,堵住了私下活動的路,而且評分底檔肯定會封存,經得住任何檢查。但說實話,眼前只有視頻,感覺還是不過癮,有巨大的無奈的缺憾,這就是缺少了劇場演出的現場感。這種劇場演出的感受,是戲劇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