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情人》 豆瓣評分7.5
《戰地情人》,又名《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是由約翰·麥登執導,尼古拉斯·凱奇、佩內洛普·克魯茲、約翰·赫特主演的愛情片。於2001年4月19日在英國上映。
故事背景在1940年的希臘島嶼——塞法洛尼亞島(Cephalonia Island,現地圖標示凱法利尼亞島),位於希臘領土的西部,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第二年,身處歐洲戰場的希臘遭受納粹德國以及義大利王國等法西斯國家的聯軍侵略,影片呈現了戰爭年代下的悽美愛情故事。
影片以島上的特殊節日——聖耶拉西莫斯節(Saint Gerasimos Day)開始,回憶起1940年發生在島上的的事情。女主翠花(佩拉吉亞)與大強(曼德拉斯)心生情愫,小島上呈現一片美麗幸福的景象。
直到有一天,新聞電臺廣播了法西斯軍隊的入侵,希臘反侵略戰打響,小島上的精壯被徵入伍,大強也不例外。
送走大強時兩個女人的不舍(左:母親 右:翠花)
翠花與大強的熱戀,很快促使二人訂下婚約,待大強勝利歸來,就正式結婚。守在家中的翠花對大強朝思暮想,日日寫信,卻從沒收到過一封回信,因為身為漁夫的大強接受的文化教育太少了,他甚至無法閱讀翠花的來信......翠花的情緒日漸崩潰。
戰爭摧毀的不僅是一副副軀體,還有普通人的精神。
未幾,希臘軍隊遭到重創,德、意兩軍佔領了希臘。
塞法洛尼亞島被意軍、德軍&34;佔領。
男主廣坤(安東尼奧)以意軍上尉的身份出現在翠花面前並寄宿在翠花的家中。這支意德聯軍小隊並沒有像我們印象中一樣在小鎮上實施殘暴的侵略行徑,反而是與當地人民和平共處。小島上的本土人民雖有牴觸情緒,但也沒有採取任何過激行為。
一日,大強突然出現在鎮上,他在戰敗後逃回了故鄉,翠花看到大強傷痕累累,心中的悲傷與愉悅錯綜交織,但她也發現了大強性格的轉變。大強很快發現小鎮已經被意德聯軍佔領,他決心回到軍隊,趕走這些侵略者。
大強再次離開了翠花,這也激起了翠花的憤怒,若非這些侵略者挑起戰爭,她可以與大強幸福地生活。
廣坤在鎮上停留的時間越長,與翠花的接觸時間就越多。相處久了,翠花發現這個&34;似乎並不會戰鬥,甚至是處理歷史遺留的炸彈,都顯得處處笨拙。的確,相比於槍炮,這位來自義大利的上尉更喜歡音樂,他還從未將槍口瞄準過任何人。
更加吸引翠花的還是廣坤的音樂才能。
廣坤與翠花之間的情感出現很微妙的變化,這一切都被翠花的父親看在眼裡,兩人在聯誼舞會上互相吃醋,就像情竇初開的孩子一樣令人發笑。廣坤受傷時,翠花也是最擔心的一個。
義大利人的浪漫,多是通過音樂表達,廣坤作了一曲名為《佩拉吉亞之歌》,向翠花表白。
翠花的父親也向她說明了愛情的真諦。翠花承受著人們異樣的目光與大強的母親闡明了想法,卻不想大強也回到了家中,大強明白翠花的心思,並要求與廣坤見面交談,本以為大強要與情敵一決雌雄,但大強只是告誡了廣坤小心德軍的陷阱。
果不其然,德軍要求意軍撤離回國之前要先交出武器,並密謀將這些意軍運往德軍戰俘集中營處死。在島上德軍射殺了4名繳械的意軍,這使得廣坤極其憤怒,並與德軍在島上開戰,奈何德軍裝備精良,兵力強大,這支意軍小隊的倖存者全部被俘。德軍的醜惡嘴臉開始顯現,意軍戰俘全部被射殺,而廣坤在兄弟的保護之下也身中數彈,生命垂危。德軍為搜查意軍人員和反抗軍殘黨,對鎮子進行燒殺擄掠.
大強救回了瀕死的廣坤,選擇成全翠花與廣坤,他心裡明白,復國比自己的愛情更重要,他雖然愛翠花,但翠花已經愛上了別人,他知道愛情強迫不來......
廣坤在這裡不安全,要想活命必須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翠花再次與愛人相隔萬裡。
七年後,翠花收到了一個來自義大利的包裹,裡面有一張唱片,播放出來的是那首熟悉的曲子——《佩拉吉亞之歌》。
片尾,一場大地震襲擊了希臘的西海岸。倖存下來的人們堅強地繼續生活。
在同樣的一個聖耶拉西莫斯節,廣坤回到了這個小島來尋找翠花,兩人的愛情終於得以延續。
戰地情人,沒有以俗套的方式體現瑪麗蘇的愛情,也沒有想像中的二戰裡龐大悲壯的戰場,呈現給觀眾的是最純樸真實的故事。內容不只以愛情和戰爭為描述點,還闡述了異國之間人民的友誼,在二戰期間,並非所有侵略者都是沒有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們可以在影片中段看到兩位不同國家的上尉的對話,表達出了當時的德國與義大利軍民的不同世界觀。
德、意兩軍對戰爭的不同看法
卡羅加入安東尼奧的小隊,看到了安東尼奧與佩拉吉亞之間的真實愛情,卡羅對佩拉吉亞的一句承諾&34;,戰友之情使得他付出生命來遵守諾言,戰時護在安東尼奧身前,被俘時捨身為其擋下大部分子彈,若是沒有卡羅的保護,這對有情人難成眷屬。
曼德拉斯經歷半年多的反侵略戰爭,收穫了不少的成熟,與入伍前相比,他對佩拉吉亞的愛不再像最初的那種天真爛漫,在他的身上還背負著國家的存亡命運。他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心思細膩,他明白愛情是無法強求的,所以他選擇成人之美。或許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讓對方獲得真正的幸福。
在電影中充當重要角色的還有佩拉吉亞的父親蘭尼斯,平時寡言的他雙眼犀利,女兒的思想變化他也盡收眼中。他一直在引導著其他人做正確的事,他的角色定位如同話劇旁白,同樣引導了觀眾的思想。蘭尼斯教誨佩拉吉愛情的真諦,勸說安東尼奧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即便會被情敵胖揍一頓。
佩拉吉亞父親對愛情的解讀
穿插影片的另一個重要工具就是音樂。不論是希臘人民在節日歌舞昇平,還是義大利軍隊的日常歌唱,甚至連殘忍的納粹德國軍人也不禁沉醉在美麗的音樂之中。在女主問及安東尼奧為什麼在侵略別人的時候還能這麼高興地唱歌而不顧他人的感受,安東尼奧解釋道音樂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任何場合都有不同的音樂伴襯,生命中充斥了音樂。
影片中有一段德軍上尉根達指揮,意軍合唱的經典民歌——《桑塔露琪亞》,歌詞描述那不勒斯灣裡桑塔露琪亞區優美的風景,它的詞意是說一名船夫請客人搭他的船出去兜一圈,尤其是在傍晚的涼風之中。&39;原文意為&39;,後被引申到天主教裡,指驅走黑暗,帶來光明的聖女。北歐由於緯度高,長年處於黑夜長,白天短的環境,人們對光明的渴望非常強烈。12月 13日是桑塔·露琪亞的殉難日,又恰逢冬至,於是瑞典人為了紀念聖女也為了迎接光明,把這一天定為&39;,就這樣義大利的歌曲就成了北歐瑞典節日的主旋律。所以 &39;這幾個字,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個地名,也可以是一位姑娘,同時還意味著光明。
德軍屠殺意軍盟友的行徑是歷史事實,被稱為凱法洛尼亞島大屠殺(Cephalonia Massacre),亦稱阿古依師大屠殺(Massacre of the Acqui Division),發生於1943年9月,義大利王國政府向盟軍投降之後。在這裡,德軍對昔日的義大利友軍展開了毫不手軟的血腥清洗,約有5000名義大利人在屠殺中罹難或者溺死。凱法洛尼亞島大屠殺與卡廷森林大屠殺並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令人髮指的屠殺俘虜的慘案,也是德軍第1山地師的諸多暴行之一。
可以看到,戰爭摧毀的不僅是人類的家園,無數人的內心在戰爭中飽受折磨,本可以獲得的幸福在戰爭的迫使下變成無盡的等待,最終成為失望與絕望。戰爭之下誕生的愛情脆弱卻又顯得無比純粹。每個人都有擁有幸福的權力,任何人發動戰爭奪走他人的幸福都是罪行。
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