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打卡李冰冰電影拍攝地,落日簡直太美了!

2021-01-09 飄來飄去的兔小妞

很多年前,看過一部叫做《功夫之王》的電影,片中李冰冰飾演的霓裳因為情所困,一夜白頭,那長及小腿的白色長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魯彥、默僧、金燕子、傑森四人在戈壁荒漠行走的鏡頭,更是讓我對影片的拍攝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知道,那戈壁荒漠取景自敦煌的鳴沙山和雅丹魔鬼城。

在前往敦煌的旅途計劃中,因為時間原因,開始並沒有將雅丹魔鬼城放置在內。後來發現,在當地跟團時,陽關、玉門關與雅丹魔鬼城同屬一條線路,正好如我所願。

等真正踏上行程的時候,才發現這條路線與「魔鬼」一詞非常匹配。從早到晚一直在路上,車窗外不斷飛過的是孤寂與荒涼。

雅丹魔鬼城位於玉門關西90公裡外,被安排在線路的最後一站,遊覽完魔鬼城之後,正好可以欣賞到戈壁的落日。

雅丹地貌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風蝕地貌。聽車上導遊講,這種地貌的形成是由於極乾旱地區的湖底乾涸開裂,再加上狂風肆虐的影響,乾裂的縫隙越吹越大,最終形成很多壟脊和溝槽,所以雅丹地貌又稱風蝕壟槽。

來這裡遊覽,其實需要一點點的運氣,因為這種特殊地貌,遇風會發出類似鬼哭狼嚎的聲音,好像魔鬼的召喚,另外這裡處於羅布泊的邊緣,黑夜行走容易迷路,所以稱為魔鬼城。

獨特的風蝕地貌為魔鬼城創造出若干不同的自然景觀。進入這裡,除了依靠設立的解說牌之外,還需要充分調動個人的想像力,每一個大自然的造型都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這裡面我最喜歡那個孔雀的造型,大自然將這個頭頂羽冠、尾覆尾屏的「百鳥之王」塑造的活靈活現,平添更多祥瑞之氣。

我對戈壁的落日是極其好奇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的這首《使至塞上》,為我們描繪了邊陲大漠的壯麗景象。在見過山頂落日、海上落日之後,也想看看這荒漠裡的落日到底是什麼模樣。

十月的西北,日落時間很晚。百無聊賴時,我們坐在石頭上期待一天之中最後的風景。

日暮一點點降臨,靠近地平線的位置被染成了紅色,周圍散著金黃色的光。隨著太陽慢慢落下,天色逐漸變暗,灑在身上的餘暉也慢慢的暗了下去。

戈壁的落日確實是另一番景象。一望無際的地平線,渺小的等待日出的人群,大家或靜靜地看著,或拿出手機狂拍不止,生怕錯過人生中的又一次美景。

好像能夠體會,為什麼那麼多武俠小說裡的武林高手都生長在塞外,那些來自大漠中的江湖恩怨與愛恨情仇,在落日的餘暉下,閃著耀眼的光,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武俠風雲。

小貼士:

1、陽關-玉門關-雅丹魔鬼城作為1日遊線路,條件是比較艱苦的,從早上8點多鐘出發,到晚上9點鐘回程,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趕路。建議自備乾糧,以備不時之需。

2、敦煌的瓜果特別甜,葡萄尤其好吃。

相關焦點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旨在通過敦煌旅遊資源、敦煌文創產品、敦煌服飾、敦煌土特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展示,讓上海市民近距離、生動地感受敦煌的獨特魅力。 敦煌文旅集團方面表示,此次活動的圓滿舉行,成功地拉開了敦煌文旅集團敦煌文化旅遊資源駐外推廣項目的序幕,該項目規劃周期為2年,分三期實施,計劃將在境內、境外陸續建立20餘家敦煌文化旅遊駐外推廣中心,逐步搭建敦煌文化旅遊駐外推廣體系和客源地向敦煌的導客體系,探尋敦煌文化弘揚的商業模式,積極推動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高速高質量發展。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生動地感受敦煌的獨特魅力。敦煌文旅集團方面表示,此次活動的圓滿舉行,成功地拉開了敦煌文旅集團敦煌文化旅遊資源駐外推廣項目的序幕,該項目規劃周期為2年,分三期實施,計劃將在境內、境外陸續建立20餘家敦煌文化旅遊駐外推廣中心,逐步搭建敦煌文化旅遊駐外推廣體系和客源地向敦煌的導客體系,探尋敦煌文化弘揚的商業模式,積極推動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高速高質量發展。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電影《敦煌女兒》致力於用影像記錄敦煌藝術,也更好地傳播滬劇的魅力。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以及該片導演滕俊傑共同為電影「開機」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前正式開機,並在此地實地拍攝半個月,完成該片大部分實景拍攝。這是一部以同名滬劇舞臺劇為藍本,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作品。
  • 致敬「莫高窟」守護者!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續寫時代華章
    《敦煌女兒》在莫高窟地標性建築九層樓前正式開機,歷經20多天的緊張拍攝,10月16日,《敦煌女兒》在橫店影視城殺青。在她看來,敦煌藝術博大精深,不光是壁畫,還有雕塑、建築、人文,各個角度都可以深入,「這麼重要的遺產,全世界只有一處,我們希望它保存下來,一代代傳下去。」  據介紹,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坐著或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這兩個故事異曲同工,都體現了他們從自己內心深處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熱愛。這部中日合拍的電影,在知乎上的評價很高,有著濃濃的古意,在去敦煌之前,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另外,阿熊還要著重介紹一位日本的畫家平山鬱夫先生。
  • 敦煌莫高窟,一生必要去的地方,千年的夢在這裡延續
    菩薩不語:莫高窟去莫高窟之前,不妨先學習點莫高窟的相關知識,這樣會讓旅行更加精彩。可以看看紀錄片《敦煌》、80年代日本拍攝的電影《敦煌》。這裡也稱千佛洞,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擁有大量的壁畫、石窟等,半數以上的石窟開鑿於唐朝,匯集了唐帝國美術的精華,是全世界聞名的藝術勝地。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聽」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莫高窟開機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滬劇院和敦煌研究院等4家單位聯合出品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敦煌莫高窟開機。影片計劃於明年「七一」前上映,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將請聽上海電臺特派記者臧明華發來的報導: 「好,《敦煌女兒》9月22日,第一個鏡頭,現在開機打板,三,二,一……」早上八點半,在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在這兒待久了,會不由自主地有責任感,會覺得有擔子要遞給我們了。」11月2日,敦煌研究院助理館員付祥波在莫高窟264窟裡臨摹一尊塑身。他湊近觀察原塑身,接著用粉筆在自己臨摹塑像上做著修改記號。臨摹涉及到後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這原本是個冷門的行當,近年來卻不斷受到關注。
  • 董璇敦煌拍攝之餘當遊客
    董璇在敦煌拍攝長達一個多月,拍攝之餘打卡了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敦煌夜市等等 莫高窟真的很震撼,是可以去了再去一直去的,董璇推薦推薦大家每年逛兩次,每次都有新感覺:A類票,下午2點到,先看了兩個電影和8個洞窟。
  • 甘肅這座影視城很低調,1:1複製了敦煌莫高窟
    我國有許多知名的影視城,因為拍電影或電視劇而修建起來,變成了旅遊景區。在甘肅的景泰縣,也建了一座影視城,不過這座影視城很低調,知道的人並不多。從甘肅景泰縣城去黃河石林景區,途中就會經過這座影視城,叫做大敦煌影視城。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甘肅人民出版社在1957年11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
  • 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所同仁,誓死不離敦煌!誓死不離莫高窟!
    讀葉文玲文字與圖片,深為常書鴻的敦煌情結所感動。恰在此時,2002年吉林衛視「回家」欄目創辦,找到我,希望我能做該欄目的藝術總監,挑選一些合適的文人拍攝他們的「回家」。清明時節,拍攝第一批人物,分別為丁聰、鬱風、余光中、馮驥才。畫傳出版時,我自然想到了常書鴻。常書鴻早在1994年去世,但這樣一個偉大的「敦煌守護神」,怎麼能不拍呢?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資料圖)  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  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
  • 《敦煌》:給孩子的文化藝術啟蒙書,成年人打卡敦煌的旅行錦囊
    張藝謀這一輩子,真的是一心撲在了電影上。從電影《英雄》《長城》到《一秒鐘》,都曾在敦煌取景拍攝,不難看出張藝謀對敦煌的偏愛。敦煌,是一節歷史課、文化課、藝術課、地理課、傳承課。張大千曾說:「如果你想成為畫家,一定要去一次敦煌。」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
  • 我在黃沙漫天中尋找你 敦煌莫高窟 靜止的電影
    作為一個北方土生土長的純西北漢子,純爺們,我對北方的景點,有些無比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我看來,中國的景色,一種是秀麗,一種是壯闊,如江南水鄉,煙雨迷濛,就是秀麗,而大漠黃沙,險山惡水,就是壯闊,而自從我去過了敦煌,在莫高窟中看到了那千年鬼斧之作,我明白了,在大千中國,秀麗和壯闊可以隨時的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