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因為疫情,無論是企業還是明星、個人都在積極的為災區出一份力,許許多多善良的人有錢的捐錢,能買到口罩的捐口罩…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他們的善舉,讓我們感到溫暖,感受到眾志成城的力量。
可是有一群人,總是被過多的關注,他們捐多捐少總會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那就是--明星。
每次遇到重大事件,明星有什麼動作,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許多人說他們一個片酬幾千萬的拿,幾天就能賺到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所以就應該捐,而且不能捐的少,他們捐的錢要跟他們的收入相匹配,否則就會遭到廣大網友的攻擊。
捐款本是個人表達愛心的行為,在法律上不是強制性的行為。可好多人覺得明星不捐或捐的少,不合理!
黃曉明夫婦和吳京夫婦捐20萬給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用於購買口罩,被網友罵上熱搜。
"20萬隻夠babby買一個包的錢"
"撈人民都不止這些"
"捐都沒你皮大衣貴"
後來他們再追加到80萬,籌夠100萬,才平息了網友的怒火。
其實這樣的事情很常見,無論是汶川大地震、還是現在的疫情,許多名人免不了被別人"監視",只要捐的錢不符合他們的期待就會遭到轟罵。
許多人覺得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有樹立榜樣的責任,看他們捐款不是道德綁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何況是出場費高達百萬、千萬的明星,如果是捐的是手指縫漏的碎銀子,就有損明星的價值。
韓紅曾在節目裡痛斥中國的明星不是真正的明星,沒有愛心,自己有了錢,就著著實實做了大款,把錢揮霍在酒吧、夜場裡;反觀一些國際大牌明星都是有愛心的,有國家民族責任感,例如奧黛麗赫本,把她最後幾年的光陰留給了慈善事業,到非洲去,看望那裡的孩子,看望愛滋病病人...
馬伊琍曾經也說過,明星的收入比普通人高很多,不光要從大家那裡拿到讚美和回報,一定要回饋社會,經濟是一部分,還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很多名人成名之後,就開始走上公益道路,無論是參加公益活動還是建立公益基金,例如,韓紅的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李連杰的壹基金、李亞鵬的嫣然基金等。
這次的疫情,明星們除了捐款,還向世界各地購買物資。胡海泉在機場用」刷臉「的方式,拖同胞把整整40箱的口罩送回國內;周杰直接捐助2萬斤大米給醫務工作者;伊能靜捐1000件德國防護服;93位明星向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捐助20輛負壓救護車...
還有好多好多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能力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踐行慈善事業。
近年來時常聽到一個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錢了 要回報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之所以公眾對明星這麼苛刻,也是源於此,公眾對你關注多了,既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責任,鞭策你去做更多的事,為社會做出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馬雲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過:當你擁有100萬的時候,這些錢可以是你自己所擁有的;可當你擁有幾十、甚至是上百億的時候,這些錢就不是你的了,這些錢也不僅僅是錢,而是一種社會責任,要用這些錢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馬雲曾經是中國的首富,他賺了很多錢,可他並沒有掙到錢就獨自攢著,他經常活躍在公益的舞臺上。
無論是汶川援建、還是建立教育、生態等各種各樣的基金會,在公益的舞臺上,總能看到馬雲的身影。
在這次的武漢肺炎疫情中,馬雲也承擔起了社會責任向武漢捐款。馬雲公益基金會捐贈1億元用於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阿里巴巴集團也向武漢捐贈10億元,還為科研機構免費開放本次病毒疫苗和新藥研發所需的一切AI算力。
不得不說,馬雲盡到了作為企業家的責任、阿里巴巴也盡到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現在捐款變味了,淪為了一種形式,有時候有些人本來不想捐那麼多,因為有網友的監督和謾罵,不得已做出自己不喜歡的行為。
曾在《吸血鬼日記》看到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你不願意讓別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因為如果他們看到了,他們就會一直期盼我都是善良的。」
所以有好多明星不再高調的做慈善,他們甚至匿名捐款、捐物資。就好像鄧超和孫儷,一直都在做慈善,可他們有時候不會高調的宣布「我捐錢啦」、」我做慈善啦「,於是當網友在相關的捐款名單上找不到他們名字的時候,就會說他們」扣「。
這次疫情,相關的捐款名單上看不到鄧超夫婦名字,微博遭到網友的轟罵,他們不得已關閉微博評論功能。其實呢,武漢當地的相關醫院早已收到他們夫婦捐款的物資,人家只是不想秀,低調做事。
說到低調做公益的人,不得不提古天樂,一直在低調做公益,捐錢建學校,幫助好多好多人,但他從來不提起自己的貢獻,曾有香港記者採訪他,讓他說說自己所捐贈的小學,沒想到古天樂直接就搖頭說不談這個。
其實還是有很多有愛心的明星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一些寬容和理解。
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捐多捐少是別人的自由,捐不捐更是別人的自由。
明星,作為高收入人群,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是應該要彰顯愛心,如果明星只是一味地索取,不知回報,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得到人民的厭棄的。
所以明星有錢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多實業上的貢獻,同樣也是社會要求的,否則也不會存在累進稅制。
但是捐款是表達個人善意,如果把善舉異化為某種強迫性的要求,並不太合理。
假如慈善的關注點不再是善意的初心,而是捐款數額的比拼,那就會讓慈善變質。
希望我們能善良以待,別讓善良變質。
-END-
文/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