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上學的時候開過淘寶店,從此便與零售業結下不解之緣,2010年轉入線下做實體超市開始至今整整十年了,期間在沃爾瑪、永輝上班(學習)了三年多,對零售行業有了比較全面和系統的了解。離開KA賣場,開始接觸BC類的社區生鮮超市,因為看好社區商業,在此之後從事的都是社區生鮮領域。
從2014年開始便又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從開第一家水果店開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又開了家200平左右的社區生鮮店。這個社區生鮮店從立地條件上看,並不是很理想,屬於社區底商沒錯,但又屬於單向的店面,還處於下坡地段。好處是處在兩大小區之間,周邊住戶在3000戶左右,屬於較為成熟的社區商圈。
這個店鋪有四個門面,門頭形象logo很好打造,很醒目,內部的結構也很方正,之後再開的店結構都沒這家那麼方正。整個店使用面積是180平,租金1.8萬,總投資51萬(含貨),前期因為小區對面有一家某知名生鮮超市,我們都沒有盈利,養店整整養了一年,後面那家知名生鮮超市閉店後,我們便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月淨利潤最高時有3.2萬,坪效應該屬於比較高的了。
隨著網際網路巨頭下沉到線下實體,走入社區,我們的銷售額是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為了保持盈利水平,我分割了兩個門面出去,一個是買滷味的,一個賣海鮮,加上豬肉專櫃屬於外租櫃,分攤掉租金後,我們實際需要承擔的租金只有四千不到,做起來是沒什麼太大壓力的。曾經有嘗試過要走線上經營的路,但因為脫離網際網路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很多思路已經跟不上,加上沒有專人維護,效果不好。也上過餓了麼、京東到家這樣的第三方平臺,效果很一般,而且店內運力不足,導致最終線上這一塊形同雞肋。
2019年某著名前置倉品牌超市進駐我們社區,對我們形成了較大衝擊,銷售額下滑30%,要知道生鮮超市綜合毛利率也就15%左右,加上後臺返點,毛利率最多也就做到18-20%,下滑30%的銷售額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當年九月份我重新裝修了一下我們的超市,但重裝過後似乎已經是英雄末路,銷售額持續下滑,沒有達到預期,基本上宣告失敗了。
回過頭去看,投資社區生鮮超市雖然算是重資產投資,但相比一些行業,投入還算比較小。通常情況下,除了貨品外,按1200元/平方做預算已經算是比較標準的了,當然,做生意還必須預留一部分周轉資金,這一點相當重要。所以以200平的社區生鮮超市為例,裝修加設備在25萬左右,前期鋪貨15-25萬,再預留10萬左右的周轉資金,投資在50-60萬屬於正常範圍,當然如果供應商能做到月結合作的,前期投入可以省下10-20萬(但也會損失自己的利潤)。從銷售來說,200平左右的社區生鮮超市一個月銷售額在60萬左右,扣除租金、水電費、人力成本和開店攤銷後,一個月淨利潤在2.5-4萬之間是正常的(超市以外的經營項目盈利不算)。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開超市還是能夠賺錢的,只是涉及生鮮領域會對你的運營有更高的要求。在今年這種疫情衝擊之下的經濟環境中,投資和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靠譜的,風險也較小。當然,開店是累活,很折騰人,沒有從事過零售行業的朋友們慎入。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兒了。接下來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談創業,說零售,講故事,也希望有同行前輩能夠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