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東山港
《清·乾隆瑞安縣誌》飛雲江東山一帶的情景
飛雲江入海口一帶,瑞安第一條古海塘南塘段於唐中後期建成後,隨著日月的流逝,塘東的灘涂不斷上漲成陸,百姓也紛紛來此鬻鹽、墾殖為生,人口不斷集聚,漸漸形成了村落。
一個以山為名的村落「東山」,也有人來聚居,人口多了起來。今天,「飛雲江人文系列」文章,就走近東海入海口的東山,說一說這裡的歷史舊事。
入海口有「隆山、東山和安祿廟山」
查看古人的詩詞,我們發現明代溫州知府龔秉德曾到過瑞安東山,寫下了當時飛雲江入海口一帶「清冷」的一面。
在龔秉德的《登東山塔寺觀海》兩首詩中,有一首寫道:「寺迥逼天都,亭高接海隅。潮來疑島近,野曠覺村孤。多病非詞客,狂歌愧酒徒。南荒開遠戍,萬裡見雄圖。」
這首詩意境孤清,描繪的「東山塔寺」一帶連接海隅,有「野曠、村孤」的味道。龔秉德是山東濮州人,進士,明嘉靖三十年(1551)任溫州知府,後升湖廣副使。大概就在他任溫州知府期間,來到了瑞安東山,並寫下了這首詩。
那麼,在明代之前的飛雲江入海口一帶,真是如此的「野曠、村孤」嗎?這一帶除了東山,還有哪些山脈和島嶼存在呢?
《清·乾隆瑞安縣誌》有「白巖山」一則文字,其中講:「白巖山,在城東南蒼龍角,又名龍山。舊有白鹿銜花止巖上,稱白鹿巖。連亙東山、安祿廟山,障蔽海門。宋大觀呂令勸造浮屠於其頂,號隆山,又號文峰。去城東一裡。洞一、井二、泉一。塔詳後《古蹟》。」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了解到,如今市區的隆山,古稱白巖山,又名龍山。在隆山的周邊,還連亙著東山和安祿廟山,這三座山,並駕齊驅,一起「障蔽海門」。
「東山」原是一座山
東山街道位於瑞安市區東部,東瀕東海,北連安陽新區,南接經濟開發區,街道總面積28.6平方公裡。
也就是說,現在的東山是飛雲江靠海的地方,其下轄車頭、上埠、中埠、下埠、肖宅等17個行政村,但是在瑞安人的記憶深處,東山是一個漁港,印象中遠沒有山的記憶。因此瑞安人有「東山無山」的說法。
事實上,清代之前的東山遠沒有現在的東山街道這樣靠東,其位置約在現在的飛雲江姐妹橋東側一帶的地方。
《清·嘉慶瑞安縣誌》卷一《輿地·山川》記載,白巖山(即今市區隆山),在「去城東一裡」的地方,「東山與白巖山接趾,去城東三裡。」也就是說,東山這座山緊連著隆山。隆山在縣城東門外約0.5公裡處,東山在縣城東門外約1.5公裡處。
按《清·嘉慶瑞安縣誌》上的說法,東山不僅是一座山,其「山趾有數穴,出泉清冽,名巖井,雖旱不竭。」
煙墩山就是安祿廟山嗎
在飛雲江近海的山脈中,除隆山和東山之外,《清·乾隆瑞安縣誌》和《清·嘉慶瑞安縣誌》這兩本縣誌上,還講到一座很重要的山就是安祿廟山。
《清·乾隆瑞安縣誌》載:「安祿廟山,去城東五裡,兩巖蛇蜒入海。上有土神惠民侯廟,故名。廟東有黃公巖,形如筆床,有宋許景衡舒嘯臺遺址。」
也就是說,安祿廟山在縣城東門外約2.5公裡處。山上還有宋代許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人稱橫塘先生。後人尊崇為「瑞安四賢」之一)建的舒嘯臺遺址。
此外,縣誌上還講到:「舒嘯臺,在清泉鄉東山筆架巖左,許景衡遷居於此,高宗賜額,今遺址尚存。」
可以肯定,宋代許景衡先生曾在安祿廟山安居生活,建有「舒嘯臺」。
那麼,這個「東山筆架巖」一旁的安祿廟山,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查看了多本書籍,在《瑞安市地名志》卷三《地理實體·海域·山(峰、谷、嶺、崗、嶼)》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煙墩山位於市區東南2.5公裡,緊扼飛雲江口。海拔57.8米。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50米。明清時代在此設置寨堠派兵駐守,為海防要地,故又名寨山。舊有安祿廟,廟東有宋許景衡舒嘯臺遺址。」
至此,《瑞安市地名志》上的這份說明,似乎為我們找到了一份證明。
北宋之前東山應已成村鎮
《瑞安市志》卷十《交通·橋梁、碇步、路亭》記載,瑞安最早橋梁「為唐貞觀間(627-649)建的馱山中爿村(今羅鳳)半山亭下湖基橋(已廢)。現存最早的橋是建於北宋的大橋、祠堂橋、竹溪橋、鳳仙橋、上頭橋及建於南宋初的欄杆橋。」
原來,在古代社會中,橋梁是不多見的屬於社會公有的建築。無論是官修還是私建,都具有普遍的公用性,修橋補路是公認的善莫大焉的美德。在橋梁建設中,地方長官、豪門望族、寺院僧人都是中堅力量。「橋梁道路,王政之一端」說的就是為官政績的體現,士紳們以此造福鄉裡,可以獲得美名,方外僧道為了廣結善緣,把修橋當做濟世渡人的功德。
查詢資料,上面說到的上頭橋就在東山。
與《瑞安市志》記載相同的還有《瑞安市城建志》,其中第三章《市區橋梁》中記載,上頭橋位於東山上埠村,橫架上河,疑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系柱式石樑橋,長10米,寬1.70米,3孔,中間橋墩各有3根條石組成,兩側橋臺用粗塊石砌築,橋面每孔鋪設3條石板。
橋板北側刻「會首王迪王益葉遇師募眾緣建造打四恩三口」19字,南側有字未詳。橋柱橫梁內側刻有「峕政和五」4字,疑為市區唯一北宋古橋。
一座橋梁,也許可以說明東山聚居成村鎮的歷史應該在北宋之前。
「東山城」比「海安城」、「梅頭城」大很多
雖說東山形成村鎮的歷史遠在北宋之前,但它開始的聞名,應該在建造東山巡檢司城之後。
資料顯示,元代,瑞安在梅頭(今溫州龍灣區海城街道)設巡檢司,在梅頭後崗建巡檢司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巡檢司遷至清泉鄉東山江口(今東山街道飛雲江江口一帶),在縣城東門外約1.5公裡處,並築新城牆。
當時,「東山城」有多大呢?「城周一百五十五丈,高二丈,門一」塊石結構。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沾修築增高四尺。
在「東山城」內,還建有「巡檢司」這樣的官方機構。《清·乾隆瑞安縣誌》的「東山巡檢司」中註明了其中的規模狀況,「正廳三間,耳房二間,門屋一座,衙舍三間,弓兵房二十間,土地祠一座。皇朝順治十八年棄界外。展復後仍建廳舍,撥弁兵防守。」
當時,在東山巡檢司城建造的時期,瑞安還有「海安城」與「梅頭城」。海安所城「周六百丈」,梅頭堡城「周四百丈」,而「東山城」的「城周一百五十五丈」,其規模遠比「海安城」與「梅頭城」要大得多。
東山曾被棄置
滿族統治者入關建立清王朝不久,為了防止內地居民對鄭成功抗清軍隊的支持,在沿海實施「遷海令」,從順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年(1681)的整整20個年頭內,勒令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內遷15至25公裡,築界製造無人區。燒毀界外民居、船隻,砍伐樹木,棄置田園,不準片板入海,越界者立斬。
地處東南沿海的瑞安,當然也難逃此劫。不過無人區的範圍卻減為2.5公裡。文史學者宋維遠先生認為,瑞安縣城東離海5公裡,如按15公裡築界標準,整個縣城及數萬人的家園都將被棄置界外,肯定會使民心動搖,對剛入關的清廷十分不利。
此外,宋維遠先生表示,按《清·乾隆瑞安縣誌》中的《公署》:「東山巡檢司廳,原在崇泰鄉五都梅頭,明洪武二十年遷建十一都今址。國(清)朝缺載,廳廢。順治十八年棄界外。展復後仍建廳舍……」與《雜誌·寺觀》:「淨土院,在東山,元至正間建。明嘉靖七年(1528)增建。國(清)朝順治十八年遷界毀,後復建。」這樣看,東山巡檢司廳和淨土院均在界外,說明東山全部或部分棄置「界外」。
事實上,在查看《清·乾隆瑞安縣誌》的「安祿廟山」一則說明:「去城東五裡。廟,順治十八年插界毀。」注釋稱:「清初海禁,在沿海插界碑,界東為無人區。」這點說明,在縣城東門外約2.5公裡的「安祿廟山」之東,就成為無人居住的地方了。(記者 林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