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流量公園(llpark001)
作者丨黑羊、興興
請中國演員,搭中國布景,講中國故事……迪士尼新片《花木蘭》直指中國市場。
估計片方怎麼也沒想到,會遭遇中國觀眾如此的惡評相向。
《花木蘭》今天在中國上映了,豆瓣卻早早的給了5.9分,現在4.7分。
差評在哪?很多人說迪士尼講不好中國。《花木蘭》是個流傳了1300年的故事,這部電影同樣到在1300年積累的文化、傳說和大眾流量之中。
可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至今還在豆瓣上攥著7.8的高分,怎麼一變真人就撲街了呢?
「唧唧復唧唧」這個花木蘭古老傳說,在中國流傳了1300多年,如果計算其流量,完全是一個天文數字。
迪士尼在1998年將花木蘭的傳說變成動畫片,又給現實的歷史添上一點超現實的神話色彩,結果無論是木蘭還是動畫中那條愛耍貧嘴的小龍,都一下成了全球的大明星。
動畫版《花木蘭》中的吉祥物木須
花木蘭也成了迪士尼眾多的ip之一。甚至說是一朵流量小花也不為過。
另外一點,《花木蘭》採用了流媒體在線上映方式,迪士尼想用這朵小花,為其流媒體應用程式Disney+添彩。
所以要想看到這部電影,僅僅註冊Disney+還不行。你需要在每月7美元服務費的基礎上額外再支付30美元。
即便如此,消費者在這款應用上的支出也比一周前增長了193%,達到1200萬美元。並且在上周末,Disney+的下載量上升了68%,達到89萬次。
甚至在《花木蘭》和迪士尼流媒體服務的相關消息發布後,其股價在美國時間8月5日一度上漲10%。
商業或者流量角度上來說,《花木蘭》不僅打了階段性勝仗,連國外媒體的評價也都是一邊倒——好!
《花木蘭》在爛番茄上新鮮度突破81%,均分升至7.03,MTC均分69。這個分數相較迪士尼最近幾部真人改編電影,口碑相當不錯的,甚至創造近4年來迪士尼真人改編電影最佳,也是史上迪士尼真人改編電影第三高口碑。
國外紙媒上,比如《英國每日電訊報》《休斯頓紀事報》《芝加哥太陽時報》等多家報社評論這部電影也是一片叫好。
比如這樣的評價:《花木蘭》的視覺效果讓人眼花繚亂、劇作太有生命力了、最優秀的真人動畫重建、劉亦菲的扮演很不錯!
甚至《舊金山紀事報》給《花木蘭》打了100滿分後還說:雖然沒有按計劃上映,但它來的時機堪稱最佳!
外媒對《花木蘭》的評價
雖然鮮有差評出現,但一片溢美之詞中還是有冷靜的聲音。
國外社交平臺上有人這樣說:骨子裡想成為偉大的電影,但是卻被動畫改編束縛了,最終成了部平庸的電影。
但到了國內,現在來說「平庸」可能是對這部電影最高的評價。
美國留學生劉然之前在Disney+上付費,看了真人版《花木蘭》。
1個多小時的影片結束後,他說:流量小花死在岸上了。
也許是迪士尼不想破壞98年動畫版《花木蘭》積累的美好回憶,因此在真人版的劇情和鏡頭表達中,對當年的動畫做了很多致敬式的還原。
比如木蘭化妝的橋段、場景布置、雪崩和木蘭的飛簷走壁——除了那條「木須龍」沒有被致敬,迪士尼幾乎在原版動畫上做足了功課。
宣傳力度上一樣強勢。雖然這部「講述中國古代老百姓」故事的影片沒能在疫情期間上映,但從B站到微博,能看到很多版《花木蘭》的宣傳片——在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同框下,影迷對這部電影建立起充分的期待。
直到上映前,《花木蘭》放出1分半的中文先導預告,很多人的感受,依舊是對1998年動畫的改編很徹底——比如劉然就是看過先導預告後進行的付費。
如果原封不動改編動畫,相信不會太差,如果排除演員演技,劇情上不會有什麼漏洞,關鍵在於導演其實不了解中國,這部電影在中國人看來,有點胡來了。他說。
劉然相信大部分中國觀眾不會給真人版《花木蘭》打高分: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美式中國戲,任何中國人看了都會覺得和我們的文化相差太遠。」
但老外很喜歡:《花木蘭》表達的,就是他們理解的中國。就像許多美國人一輩子都認為中國遍地都是李小龍、成龍一樣好笑。劉然說。
他一連說了幾個詞來形容《花木蘭》:劇情尷尬、邏輯稀碎、不中不洋。
然而在國內,今天上映的《花木蘭》在微博上,卻沒有引起過大的爭議,除了對主角劉亦菲的演技的討論外,甚至大眾對這部影片的表現有很多給於積極的態度,以至於呈現了一種棗核狀的評判:喜歡的人特別喜歡,對歷史和文化深究者極其討厭。
剩下的呢?
還沒來得急看。
現在看來,對於《花木蘭》的爭議在於——到底迪士尼懂不懂中國?
先看看之前,迪士尼怎麼俘獲大眾流量的。
2018年,《超人總動員2》登錄影院,觀眾驚奇地發現,片頭附帶一段7分鐘左右的公益短片《包寶寶 Bao》。
短片《包寶寶》
短片中,一位空巢老人和自己製作的包子產生了感情,可愛的包子為老媽媽提供陪伴的感覺,但是包子最終長大、叛逆……短片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中國味十足的故事,真實地刻畫了留守老人的心境,甚至有觀眾看完以後感慨:這是迪士尼、皮克斯乃至所有外國影片最懂中國的一次。
事實上,迪士尼一直在堅持不懈地與中國文化融合來收穫關注,比如動畫版的《花木蘭》就是成功的產物,雖然其後一些融合的效果不是很「驚喜」。
迪士尼近年中國的主要業務有樂園、商店、影視、數碼和迪士尼英語。其中英語項目已經在今年6月發布公告,關停了在線課程,這意味著迪士尼將不再重新開放英語中心;還可以看到迪士尼中國、迪士尼互動、迪士尼英語等認證帳號的新浪微博官微已經至少一年沒有更新了。
儘管如此,迪士尼在其他方面的嘗試也從未停止。
2018年,迪士尼和上海博物館進行了跨界合作,創意活動選取了西周大克鼎上的古典圖文,迪士尼讓米奇乘著滑板暢遊其中。到了2019年,迪士尼還推出二十四節氣的壁紙,後來相繼推出了合作的24節氣聯名交通卡、金屬徽章等周邊文創。
就連迪士尼的天貓商城也不會錯過雙11或者99划算節這類促銷活動。可以說非常中國了。
今年春節,迪士尼配合新電影宣發,公布了一系列包含中國元素的海報。設計中除了使用色彩、祥雲、山水、中國結、剪紙、煙花,還利用中式傳統窗景進行整體構圖,令人眼前一亮。
儘管如此,《花木蘭》還是被詬病「不懂中國」。
或許建公園、做公益、掛燈籠的迪士尼更懂現今的中國,它收穫的流量更多地夾帶著兒童、家庭和無邊的想像力。
但對於那些著迷於文化、歷史和故事的人來說,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就像開了個玩笑,不值得在1300年的老祖宗故事中深究,但始終帶著地球另一邊的樂趣。
(文中受訪者姓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