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小國已亡國近50年,國王卻依然健在,還在繼續號召同胞光復祖國

2020-12-27 文史怪

歷史上,無數勢力興衰交替,在二戰之後,有著不少新興國家脫離了殖民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同樣也有也有很多政權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比如接下來所要提到的一個,他們已經滅亡了50年,然而國王卻依舊健在,同時還在號召同胞企圖恢復祖國,它的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叫做錫金,而現在是印度的聯邦。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早在公元7世紀,這裡隨著吐蕃部落的不斷擴張,隨即成為了獨立的一部分,這片區域在中國古籍當中被形容為哲孟雄,等到公元9世紀,乘著吐蕃勢力衰弱,哲孟雄部落獲得了獨立。

1642年的明朝時期,錫金當地的蓬楚格建立了王朝,自稱為法王,從此錫金成為了世襲制度的君主國,錫金人和尼泊爾,一直都是勢如水火的關係,1788年,隨著尼泊爾郭爾喀勢力的壯大,尼錫戰爭爆發,攻佔了當時錫金的首都拉達孜。

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為此乾隆皇帝兩次用兵,由海蘭察等人與1791年將郭爾喀人驅逐出西藏,並且迫使廓爾喀人投降,而錫金也收回了自己的失地。

然而19世紀隨著英國勢力的入侵,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開始派遣勢力進入錫金王國,等到1861年,錫金被迫籤訂了條約,成為英國名義下的保護國,而在1890年,中國和英國也在印度加爾各答籤署《中英藏印條約》,承認英國對錫金的保護權。

在1947年,印度獲得了獨立,而英國在亞洲的勢力以及影響最終不復存在,印度繼承了英國在南亞地區的地位,並且繼續向錫金派遣政府人員,此時的錫金雖然依舊是國王制度,但是印度對其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等到1949年6月,印度正式以「防止動亂流血」為藉口派遣軍隊入侵錫金,並且派印度人拉爾擔任錫金首相。

儘管錫金人十分不滿並且多次提出抗議,卻於事無補,1973年,印度對錫金強行進行軍事管制,使得錫金國王丟掉了他本來就沒有多少的行政權,在1975年,印度軍隊發生了政變,並且軟禁了錫金國王,在印度和尼泊爾移民壓倒性選票支持下,公投投出錫金和印度合併的結果,最終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為此末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和忠於他的人,離開了印度,流亡到直接各地。

1983年,帕爾登去世,而他的兒子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王位,截止到如今,錫金雖然滅亡了50年,但是旺楚克一直保持著錫金國王的身份並且依然健在,儘管這並沒有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隨著印度和錫金王室關係逐漸緩和,旺楚克國王也曾經在2014年成功地返回到故鄉勘探情況,不少錫金人都自發地表示歡迎,而旺楚克同樣也號召大家發起和平光復祖國的請願,並表達將來會爭取努力重回王位的願望,不過隨著錫金邦印度移民的不斷增多,只怕旺楚克國王的這個理想,只能變成美好的願望了。

相關焦點

  • 臺灣光復70年:以史為鑑防止悲劇重演(附臺灣同胞抗日大事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近代歷史風雲,兩岸同胞深刻體會到,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國家強大、民族強盛,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生存、發展、尊嚴的保障。
  • 愛國臺灣同胞談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紀念感想
    1945年4月17日,臺灣革命同盟會為紀念《馬關條約》50周年發表宣言:「臺澎同胞,為著求自由解放,為著伸張正義,為著保有民族正氣,明知寡不敵眾,繼續奮鬥,抗拒強暴。起初發動7年抗戰,其次又是10年暴動,抗日反帝怒潮今日依然遍及臺澎諸島。50年間犧牲65萬人。雖然尚未成功,可是先烈的不朽精神仍不斷鼓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停止!」
  • 紀念臺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日據50年間,臺灣同胞「義不臣倭」,從武裝抗日到各種形式抗日運動從未間斷,充分發揚了愛鄉愛國精神。兩岸同胞命運休戚與共,曾共赴國難,現在應認真思考臺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說,臺灣光復展現了中華民族始終無法分割、永遠不能分離的血脈親情,彰顯了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律地位與事實基礎。
  • 紀欣:唯有祖國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75年前的10月25日,日本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內舉行,會場外及全臺各地一片歡騰,敲鑼打鼓,熱烈慶祝臺灣光復。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之紀念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紀欣發表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
    「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在霧峰林家大院裡介紹情況(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祁星 攝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新華時評: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共謀祖國和平統一——寫在臺灣光復75...
    連日來,海峽兩岸舉辦學術研討會、視頻連線座談會、歷史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紀念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重大歷史時刻。以史為鑑,可知興亡。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們今天隆重紀念臺灣光復,緬懷先烈歷史功績,回顧共御外侮的英勇鬥爭,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有記者請發言人介紹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相關情況,並詢問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朱鳳蓮作上述表示。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林家幾代人接續保臺衛國、抵禦外侮,在兩岸留下歷史美名。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在霧峰林家大院介紹林家歷史。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祁星  「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中國再統一,臺灣真光復!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把被他們侵佔的中國領土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從此,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被稱為「臺灣光復」。10月22日上午,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並講話。這次講話傳遞了何種信號呢?
  • 臺灣光復無關大陸?荒謬!
    蔡正元表示,雖然1945年中國指的就是「中華民國」,但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承接此前「中華民國」一切主權,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聯合國得到確認,而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也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共識,既然如此,臺灣光復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那大陸主辦臺灣光復活動本就合理合法,哪來的「與大陸無關」荒謬說法?
  •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明朝福建水師軍官趙若思(秉鑑)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曾經在臺南赤崁修建城堡,實施管理,中國政府的管轄權已正式及於臺灣本島。此後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當面對荷蘭使者說明:「該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鄭成功《復臺》詩有云:「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 割不斷的中華血脈——檔案裡的臺灣光復往事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在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後,重回祖國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團結御辱的結果。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本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檔案為依託,還原那段臺灣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的過往,見證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清政府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 國臺辦: 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有力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
    ,請介紹舉辦這此展覽的主要考慮和展出情況。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10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次主題展共計展出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160餘件套,清代以來重要文獻檔案複製件50餘件套,其中包括首次展出的清代宏字練軍公文,臺灣光復前夕擬定的《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當年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上中國政府代表使用過的毛筆等。
  • 汪毅夫:臺灣光復75周年感言
    從1895年起,自《馬關條約》始,中國地分兩岸。然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當年日本侵略者用的是大砍刀,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地分兩岸,卻又使得兩岸人民緊密相聯、成為「兩岸命運共同體」。一方面,正如臺灣統派領袖王曉波教授生前所言,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和隊伍裡,「臺灣同胞從來不曾缺席」。
  • 【附視頻】 臺灣光復、中國統一 常思量、不能忘!
    今天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紀念日。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舉行。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原標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兩岸脈動)「我是中國人……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臺灣籍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在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前說的一段話。
  • 王在希:開羅宣言與臺灣回歸——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演講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使中華民族重新獲得了獨立和自由,也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開後,經曆日本50年殖民壓迫的臺灣同胞奔走相告,臺灣街頭鑼鼓齊鳴,爆竹聲響徹雲霄,不少家庭焚香祭祖,告慰祖先在天之靈。因為對於臺灣同胞而言,回歸祖國意味著新生。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
    朱鳳蓮回答說,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大陸有關方面於10月22日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兩岸同胞共10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圍繞「紀念臺灣光復、推進祖國統一」的主題深入研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