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節氣特點
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人類測到的兩個節氣,遠在以土圭測日的時代,便測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長與一天日影最短。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古人將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此時鹿角脫落,知了鳴叫,半夏感陰而生。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人知攝生者,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
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因為二至為陰陽消長之際,最宜將護調攝,保養精氣,稍有不慎,不是損陰,即是傷陽。夏至以後,欲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陽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陽氣不降。因陽性本升,所難得者,陽之降也。所以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
丨養生知要
夏至,陰氣至而陽氣始衰。
早在明代,醫家張景嶽就指出:「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了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只有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反之,養生保健如不能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人體節律就會紊亂而受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下降。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夏天裡,人們就該多到戶外活動,藉由暢快奔流的汗水將體內冬春停留身體深層之寒氣等陰性物質,通通排出體外,陽氣才能周運不休,同時騰出空間為斂收秋燥之氣做好準備,如此,到冬天才能輕鬆抗寒、好好藏養真陽,以待來春。
《內經.熱論篇》曰:「暑當與汗出勿止。」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夏至一陰生,其氣均微,如草木蔭生,易於傷伐。所以,《易經》說:「至日閉關。」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溼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丨養生飲食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鹹柔軟也。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至最應該吃的食物】
綠豆
養生功效:被稱為「濟世之良谷」的綠豆,是夏至時最應該吃的食品,有消暑利尿、補充水分和礦物質的功效。
挑食標準:上等的綠豆一般顆粒飽滿、雜質較少、顏色鮮亮。
食而有道:不宜用鐵製炊具來煮綠豆。不要把綠豆煮得過熟,這樣會造成其營養成分流失,從而影響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要注意在服藥期間不能食用綠豆食品,尤其是服用溫補藥時。
適可而止:40克/次
丨節氣病
盛夏,大多數人會有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心腦血管病人、泌尿系統病人,在此節氣裡應該注意加強身體保健。今年為甲午年,夏至時交三運,主運為土,客運位水運,雨水變多,熱氣不減,因為熱導致的心肺系統疾病依然在。
入夏後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這些病患應該按自己的病情積極治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丨養生藥膳
1、荷葉茯苓粥
配料: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2、涼拌萵筍
配料: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萵筍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醃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利五臟,通經脈。
3、薏仁綠豆粥
做法:薏仁較難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3小時,讓它充分吸收水分,綠豆最好也浸泡12小時,然後等份煮粥即可。
功效:薏仁健脾化溼,綠豆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