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一陰生,這樣吃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2021-03-04 黃帝內經養生院

丨節氣特點

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人類測到的兩個節氣,遠在以土圭測日的時代,便測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長與一天日影最短。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古人將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此時鹿角脫落,知了鳴叫,半夏感陰而生。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人知攝生者,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

          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因為二至為陰陽消長之際,最宜將護調攝,保養精氣,稍有不慎,不是損陰,即是傷陽。夏至以後,欲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陽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陽氣不降。因陽性本升,所難得者,陽之降也。所以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

丨養生知要

夏至,陰氣至而陽氣始衰。

         早在明代,醫家張景嶽就指出:「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了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只有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反之,養生保健如不能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人體節律就會紊亂而受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下降。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夏天裡,人們就該多到戶外活動,藉由暢快奔流的汗水將體內冬春停留身體深層之寒氣等陰性物質,通通排出體外,陽氣才能周運不休,同時騰出空間為斂收秋燥之氣做好準備,如此,到冬天才能輕鬆抗寒、好好藏養真陽,以待來春。

         《內經.熱論篇》曰:「暑當與汗出勿止。」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夏至一陰生,其氣均微,如草木蔭生,易於傷伐。所以,《易經》說:「至日閉關。」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溼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丨養生飲食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鹹柔軟也。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至最應該吃的食物】

綠豆

養生功效:被稱為「濟世之良谷」的綠豆,是夏至時最應該吃的食品,有消暑利尿、補充水分和礦物質的功效。

挑食標準:上等的綠豆一般顆粒飽滿、雜質較少、顏色鮮亮。

食而有道:不宜用鐵製炊具來煮綠豆。不要把綠豆煮得過熟,這樣會造成其營養成分流失,從而影響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要注意在服藥期間不能食用綠豆食品,尤其是服用溫補藥時。

適可而止:40克/次

丨節氣病

盛夏,大多數人會有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心腦血管病人、泌尿系統病人,在此節氣裡應該注意加強身體保健。今年為甲午年,夏至時交三運,主運為土,客運位水運,雨水變多,熱氣不減,因為熱導致的心肺系統疾病依然在。

         入夏後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這些病患應該按自己的病情積極治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丨養生藥膳

1、荷葉茯苓粥

配料: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2、涼拌萵筍

配料: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萵筍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醃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利五臟,通經脈。



3、薏仁綠豆粥

做法:薏仁較難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3小時,讓它充分吸收水分,綠豆最好也浸泡12小時,然後等份煮粥即可。

功效:薏仁健脾化溼,綠豆清熱解毒。

相關焦點

  • 夏至一陰生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重要的兩個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的一天,從夏至節氣後,氣溫會逐漸升高,到三伏天時最為炎熱。
  • 【每日一膳】沙參百合燉老鴨:滋陰清熱、潤肺止咳,適用於肺熱陰虛所致的咳嗽咯痰、口燥咽幹、結核咳嗽等
    針對立夏飲食,國醫堂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楊素芳說,民間所謂「夏至陰生」,此時陰氣亦漸升,陽氣亦漸降,炎炎的陽氣常被陰氣所遮蓋,所以夏季要注意養陽。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特別適宜夏秋季節食用,既能補充過度消耗的營養,又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沙參30g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啥意思?今年冬至後會冷麼?
    今天是冬至節氣,每當冬至到來,筆者的家鄉都會非常熱鬧,因為在冬至的時候貓冬的人們就會三五一小聚,十人一大聚的聚在一起包餃子、祭祖先,共同祈禱明年的莊稼能夠風調雨順,豐收滿滿,所以冬至對於別人說是節氣,但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種希望的寄託。
  • 失眠禍根找到了,希望你一個不佔,常喝一水,或能寧心安神助睡眠
    失眠的禍根找到了,希望你一個也不佔,常吃它,寧心安神助睡眠1、白天睡得多。如果在白天,你睡覺的時間特別多,那麼到了晚上就可能會變得特別有精神,所以平時在午休時儘量時間不要太長,最好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這樣既能緩解疲勞,還能預防晚上失眠的情況。
  • 公認安眠藥「替代品」,堅持泡水喝,寧心安神,或讓你一覺到天亮
    經常失眠多夢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失眠多夢,有些人是因為壓力太大所導致的,但是也有中醫認為是因為睡前吃的不合適所導致腸胃負擔重所導致的失眠。在平時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是這兩類食物,在睡覺之前不要再吃了一、生薑生薑我們平時在做飯的時候都會用到,也是我們常見的調味品,而且再做一些有腥味的食物,放一些生薑,可以很好的去除腥味。
  • 兩種補血養氣、寧心安神的糕點,低脂又營養,好吃不怕胖
    兩種補血養氣、寧心安神的糕點,低脂又營養,好吃不怕胖山藥紅棗糕,低糖低脂,補血養氣,故名思義,山藥紅棗糕其主要食材就是山藥和紅棗,兩種食材都是物美價廉的滋補食材,山藥補虛,紅棗補血,氣血兩虛的人特別適合吃這款糕點,每天吃上兩塊
  • 夏至養生吃什麼好?夏至吃什麼傳統美食各地夏至傳統習俗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的一個,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因而要注意養生。夏至的習俗主要有吃麵、吃麥飯、吃麥粒、稱重、吃狗肉、戴棗花等。  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祖先就通過測日影確定了夏至,一般在陽曆6月22日。並且早在周代就有了夏至祭神儀式,那時候人們認為夏至祭神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病、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 床頭掛香囊,安神又助眠
    但又怕吃安眠藥會有依賴性,停藥後更加難以入睡,所以一直都沒有用藥。後來,朋友介紹了一個自製香囊助眠的辦法。兒子每晚聞著藥香,很快便能入睡。  方法:選用丁香、酸棗仁各10克,五味子6克。將藥材打碎後,放入布袋中,製成香囊,並將香囊掛在床頭處。
  • 『夏至養生吃什麼好』夏至吃什麼傳統美食各地夏至傳統習俗介紹
    關於『夏至養生吃什麼好』夏至吃什麼傳統美食各地夏至傳統習俗介紹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夏至養生吃什麼好』夏至吃什麼傳統美食各地夏至傳統習俗介紹,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夏至傳統習俗,夏至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夏至|暑雨催「夏至」,蟬鳴聲裡惜清涼
    《尚書》記載,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夏至·三候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每五天一個變化。「一候鹿角解」說的是: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 夏至即將到來,來一碗,時令養生粥,老少皆宜,做法簡單
    百合入心經,性微寒,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情抑鬱、喜悲傷欲哭等病症。百合潔白嬌豔,鮮品富含黏液質及維生素,對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有益,常食百合,有一定美容作用。百合鮮品含黏液質,具有潤燥清熱,寧心安神的作用,中醫用之治療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症常能奏效。綠豆百合大米粥可以清熱去火,對於那些心神不定的人也可以起到定神的作用。對於咳嗽也有很好的效果,使得咳嗽減輕,也可以起到潤肺的作用。每年到6月份就是標誌著夏至的開始,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不是最熱的時候,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
  • 心臟保健灸心俞、內關、厥陰俞,以寧心安神!
    現在由於心臟疾病而突然去世的人很多,比如扮演毛澤東的特級演員古月、著名的相聲演員侯耀文、小品演員高秀敏等等。據統計,心血管疾病已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世界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都與它有關。因此,保護好我們心臟,防治心血管類疾病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心臟是否健康呢?  要了解一個人的心臟是否健康。首先是看一個人的面色,《黃帝內經》中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 食有時 | 夏至陰生 可幸有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時令關鍵詞:白天長  吃麵  飲食宜清淡 夏至  空調Wi-Fi西瓜冰鎮飲料  氣溫爆表  養陽  未到入伏  對著電風扇啊在二十四節氣中,老祖宗最早定下的就是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在《尚書·堯典》中將其稱為日中和日永。
  • 夏至未至話夏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何為夏至夏至,古時又稱「夏節」或「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風俗活動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 夏至過後,吃它最解暑熱,早餐吃一碗,精神一整天,腰也會變細
    我對藜麥的認識,就是源於一次試吃,用藜麥做了各種飯的搭配,是可以減肥的快餐,自從那以後,我就開始關注了藜麥,才知道藜麥是一種全谷全營養完全蛋白鹼性食物,它的蛋白質含量與牛肉相當,藜麥有飽腹感,早餐吃藜麥,能降低午餐以及一整天的熱量攝入,起到控制體重的作用。
  • 夏至丨一年中養生的關鍵時刻!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其實,夏至也數九。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 今日夏至:夏至已至,父愛如陽
    2020年6月21日5時44分,夏至節氣。《三禮義宗》中說: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在古代,到了所謂陰氣至極的冬至,人們相互道賀。而在陽氣飽滿、萬物方盛的夏至,卻並不道賀。古代,人們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古人以夏至為分界點,將陽極陰生、陰陽轉換、周而復始的哲學理念,融入到了對物候的觀察和思考中,總結出了這樣簡單凝練的句子,智慧又不失實用,深得自然辯證法的三昧。夏至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十位,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節氣之一,它和冬至一樣,在古代發揮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