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專欄 | 當越來越多你喜歡的樂隊開始拍電影

2020-10-19 cinewoo

「來有影,去有聲」表達的是對作為視聽藝術的電影,其「視」與「聽」兩面的同等關注,並真正讓人意識到:聲音對一部電影最終的藝術呈現,起到了看似不顯眼,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期,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2》的引發了原被認為是「小眾藝術」的內地搖滾樂的出圈,也將摩登天空這一中國最早一批獨立音樂唱片公司帶入了更主流大眾的視野。從前幾年的宋冬野、馬頔,到正在大眾焦點之中的五條人、新褲子、宋雨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開始與電影發生聯繫,成為了電影音樂兩棲的製作人。

圖 | 各嘉賓在「來有影,去有聲」電影與音樂主題對話現場

在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就有一次關於電影與音樂的別開生面的主題對話。電影導演賈樟柯、電影聲音指導張陽、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樂評人張曉舟,與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導演、涉足電影的獨立音樂人,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交織與協作,進行了一場深入而精彩的探討。

cinewoo 作為本次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深度自媒體支持夥伴,也有幸見證了這場熱烈的對談間碰撞出的奇妙思維火花。


審美的聯結

電影與音樂不分家

聊到設立這個論壇的初衷,既作為曾經的樂隊人,又是資深聲音設計師的張陽分享到,由於與沈黎暉和賈樟柯因音樂與電影,都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沈黎暉則打趣到,自己也是從美術這種視覺藝術,最終做到了音樂行業。電影和音樂的審美是聯結的。論壇則是出於希望能更多地幫助這兩個行業的資源相互對接,支持審美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作的初衷而設立的。

圖 | 賈樟柯導演在論壇現場分享自己的經歷

賈樟柯回憶到,與在座的分享者已經認識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和張陽是北京電影學院93級,我學的文學,張陽學的錄音。那個時候年輕人特別流行搖滾樂,他們就有一支樂隊。我記得第一次看他們演出,是在我們電影學院的食堂裡面。這是最初的一種認識。那個時候好像年輕人之間因為有了音樂、有了電影,就距離特別的近,沒什麼障礙,可能前一分鐘還不認識,後一分鐘已經勾肩搭背是哥們,甚至可以坐在一起聊天喝酒。

在拍攝第一部長片《小武》的過程中,賈樟柯與張陽才第一次真正合作。「《小武》的時候我進一步感受到,就是因為有搖滾樂,有共同的音樂和愛好理念,最後在聲音世界裡面一種精神上的一致性。當時張陽特別支持我,因為他的思路是從聲音藝術來的,他去理解我為什麼要有這些東西,我也能夠很好地用音樂的術語跟張陽來溝通我要什麼,他也可以實現。」

圖 | 《小武》(1998)

張陽則分享到,電影有畫面性與故事性,電影中的音樂會與故事本身發生關聯,畫面與聲音是不分家的。回想起參與《小武》聲音製作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在音樂的製作中,會想像到與畫面的聯動。「我當時就很興奮,沒有見過這樣的電影。我想那個聲音跟它的畫面有關係,跟故事有關係,我很激動地跟賈導說,我們這個聲音混出了外國樂隊的感覺,很有質感,不是很霧化的,它是很硬朗的,屬於那種有點兒野性,有現實的東西。這兩個(電影和音樂)之間都有很多聯繫的。」


關注藝術的完整性

電影聲音需要完善的產業制度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一部電影的故事本身與畫面元素或是最先被關注到的地方。實際上,聲音佔到了電影最終視聽效果的半壁江山。事實上,並不為大家所知的是,電影的聲音與音樂元素並不只限於宣傳曲與主題曲,也不僅僅是電影配樂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了聲音和影像的完整關係。

圖 | 樂評人張曉舟在論壇現場

張曉舟認為,我們首先需要培養對電影中音樂與聲音元素的審美意識,也需要意識到,音樂與聲音設計這一工種在電影藝術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性。其次,中國電影音樂目前還並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這是有待大家去努力建設的。

「有的導演是完成了影片之後才來幹這個事情,沒有前期的介入準備,譬如沒有一個聲音導演,也沒有想好音樂要怎麼做。我們不是來這裡表達一個情懷,來懷一下舊。而是,更多年輕導演,包括電影產業的人、音樂界人,都應該意識到在這個產業鏈條中有這個環節。」

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產業促成後,能更大地推動一個可持續的合作與收益機制。然而,張曉舟也提及了產生發展的「適度性」——如果過度產業化,年輕創作者之間也會出現障礙。我們要做的,是在成熟的體系之上,建立起合作的情感聯繫。

圖 | 因樂隊綜藝節目而「出圈」爆火的新褲子和五條人樂隊

(我們)能不能不要什麼事情,就一下子就找經紀人,統一報個價,新褲子火了,這肯定給100萬,五條人火了肯定要100萬。有沒有靈活的做法?我覺得無非是大家想重複一下年輕時候我們之間的那個故事,就是建立那個緣分。


電影人與音樂人攜手

都是出於對表達的熱愛

即便行業體系的設立是十分重要的,但電影人與音樂人之間的合作,很多時候更需要一種契合的氣場與機緣。「這個事情也有時候可能沒有那麼複雜,首先還得是因為喜歡」,張曉舟這麼說道。

電影《老獸》的音樂製作便是這樣一個案例。年輕時就是樂迷的周子陽,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宋雨喆的演出,通過朋友輾轉找到宋雨喆。但電影預算吃緊,酬勞稀薄,宋雨喆完全是出於對故事的喜愛,用「很少的錢」完成了這部作品的配樂。

圖 | 參與了《老獸》音樂製作的音樂人宋雨喆

在本次影展中因《藍色列車》濃墨重彩的個人特色而備受關注的張大磊導演,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迷。他說道,「音樂其實是一個門」,自己是從音樂開始,被引導到電影與藝術的方方面面。音樂在電影裡需要結合特定的情境去體驗,聲音對於電影空間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所以,這也涉及到我理解的音樂在電影中的存在的方式。我每次都在找一個方法讓音樂用正確的方式出現在電影裡面。它不一定是配樂,有時候可能是環境音甚至是空間的一部分。它可能是一種音效,是一個情緒的補充。」

圖 | 在《藍色列車》中,張大磊導演用大量蘇聯音樂與畫面共同構建了獨特的「庫村」空間

除了配樂之外,電影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請到獨立音樂人來進行電影的主題曲與片尾曲的創作。發光曲線的作品《死在旋轉公寓》便作為片尾曲出現在了近期大熱的劇集《隱秘的角落》中。樂隊吉他手薛染則表示:「當下的聲音是電影情緒的一個指引。電影要講情緒,聲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是音樂,因為音樂能輔助電影給到一個情緒提示。在當下,新的導演比過去導演更多地思考他們的精神狀態,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然後我覺得音樂人也是這樣。所謂的獨立音樂人、獨立導演,並不是說地下的那種狀態了。他們一定是獨立思考的,是有自己表達的訴求的,才能去做一個作品。」

圖 | 發光曲線的《死在旋轉公寓》作為片尾曲出現在了《隱秘的角落》中


為了更好的明天

對行業生態的展望

在論壇中,各路嘉賓也對電影中涉及聲音的工種,無論是聲音設計還是電影配樂,與其和電影產業的結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曉舟從一個影迷的角度出發,分享到,國內的院線始終沒有尊重電影聲音的意識,這是需要改進的一處,讓影院能還原聲音設計師精心製作的效果。再有,院線需要更多對電影音樂的尊重——不要在片尾字幕和片尾曲都沒有結束前就亮燈,是對影片與電影配樂師最大的尊重。

圖 | 電子音樂人B6

音樂人B6則分享到,在好萊塢電影成熟的項目體系中,有一個中國缺乏工種:音樂剪輯(Music Editor),最大力度地確保音樂人的作品出現在電影中是「讓人舒服的」。他們能像音樂家一樣改動分軌,有強大的專業知識背景與剪輯功力。這是中國需要去發展的。

而對於導演來說,更多時候則會更細微地考慮音樂該如何進入電影。青年導演張大磊則認為音樂與電影是兩種思維方式,需要前期的共同介入。「比如開始在創作劇本的時候,音樂家就介入,開始和導演共同構建音樂和電影的東西。導演會提出什麼想法,音樂在電影當中佔多少,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樣子,事先都可以設計。」導演王晶則提到了創作的「前置」,在劇本創作寫情節、布場次的時候就去導演就能去考慮整體音樂的選用與聲音氛圍設計,是對後期製作幫助極大的一種手法。

圖 | 論壇現場的王晶與張大磊導演

最後,還有對電影聲音,包括作曲這一方面專業協會的設立,而聲音設計師、配樂師與電影人,也需要有更多的溝通機會與平臺,去完善這一行業體系,也讓從業者與觀眾更好地意識到電影作品中聲音設計的重要意義。


*本文由cinewoo獨家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directed by

相關焦點

  • Feature 專欄 | 田壯壯:與電影一生為伍
    「拍電影對我來講,你想表達的電影語言、電影方法(方面),你要挑戰自己。哪家人出了什麼事、哪家人因為運動消失了一個人,你都在朦朦朧朧之中感受到。你從來沒有問過你的父母,你的父母都是對你特別透明地講任何事情。突然間你發現,他們說話也開始背著你了,也鎖門了。那個時候突然會覺得這個世界有一點點讓你恐懼。」
  • 為什麼越來越多臺灣樂隊開始唱大陸腔?
    撰文:阿哼「據說這是個臺北樂隊,但我聽怎麼覺得是個河北樂隊……」自從2016年「草東沒有派對」變身「草東沒有門票後」,大家對於臺灣地區樂隊的關注,又新增了一項:「大陸腔」。整個中國大陸有那麼多口音與方言,大家口中的「大陸腔」,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腔調?臺灣地區的樂迷和樂評人又是怎麼看待這一現象?這又和大陸河北的萬能青年旅店有什麼關係?
  • 特搞|為什麼越來越多臺灣樂隊開始唱大陸腔?
    繼周杰倫、王力宏帶起的「中國風」之後,近三年來,臺灣地區對「大陸腔」的討論越來越頻繁。近期的草東沒有派對、顯然樂隊、老王樂隊、告五人、五五身、傻子與白痴,或是較早出現的青春大衛等,都曾被標籤過「大陸腔」。
  • Feature 專欄 |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挖掘你內在的真相
    有些東西在學校裡是能教能學的,但有些東西——比如做你自己,只能由自己來摸索。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有一些值得一拍的、令人值得一看的電影作品。」它更因為阿薩亞斯自身多變的獨特風格——你能在他作品的各個角落捕捉到法國電影榮耀歷史的痕跡,在對知識分子角色的雕刻與充滿哲思的敘事方式中,尋跡各式各樣的迷影元素;卻也能看見他脫去作者風格,大膽探索電影的「新類型」,放手把玩喜劇、驚悚的電影類型。從某種程度上看來,他被影迷描述為「變色龍」導演,不無道理。
  • Feature 專欄 | 拍出《藍宇》的關錦鵬也最懂女人心
    我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當副導演的,我是當場記,所以基本上我有機會不同的導演合作。」關錦鵬分享到,自己一開始根本沒想過要當一個導演,但卻在從各位前輩身上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他說,每位導演都是一面鏡子,讓自己照見了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提起自己的「師傅」許鞍華,關錦鵬感慨道,她「對美學形式的要求,在那個時候已經到了極致」。
  • 愛電影、演電影、拍電影,樂隊人的「電影情結」
    ,短暫組過Z2樂隊的張亞東,還親自下場拍過幾部電影...主唱猴子轉而提到楊德昌導演所賦予的創作影響——「我特別喜歡楊德昌導演的電影,很喜歡他那種敘事方式,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感覺跟看紀錄片一樣,特別平實、客觀、克制、冷靜,不是那種直給的。」海外的天空大爆炸樂隊在國內演出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看電影是一個巨大的(創作)靈感來源...把所有難以解釋的事情通過做成音樂,來表達我們的情感。」
  • 當張亞東的話越來越少時,《樂隊的夏天》就開始變味了
    在首季《樂隊的夏天》開始播出後,最圈粉的不是各支樂隊,反而是超級樂迷張亞東。每場表演結束後,張亞東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樂隊存在的問題,並且能精準地表達觀眾描述不好的感受。張亞東憑藉專業的知識與態度,加上本身呆萌的性格,迅速獲得各類樂迷的喜愛。
  •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情懷 | 電影《縫紉機樂隊》
    因為我的性格是屬於不善社交的類型,所以玩得來的朋友一直都不多。但我仍然記得,一起在宿舍看大鵬演《屌絲男士》的情景。曾有一段時間,我們很迷這個有點惡俗又很搞笑的迷你劇。我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知道大鵬的吧。開始程宮是拒絕的,後來他還是去了,因為胡亮給了他一筆「巨款」——10萬元定金。
  • 徐崢:喜劇電影越來越難拍
    徐崢有很多作品都是喜劇電影,比如他的「囧」系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單元故事《最後一課》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成績。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徐崢談到喜劇電影時說,在未來,做喜劇會越來越難。他說:「你打開短視頻平臺,你看看,每個人都那麼會搞笑,大家都在不遺餘力地把人逗樂。短視頻上對口型,我相信不是拍一條就能拍下來,得在家裡練很多遍。所以未來的喜劇天才越來越多,搞笑技能的整體水平會越來越高。」賈玲和沈騰在參加《歡樂喜劇人》節目時都透露過,做喜劇太難了,為了包袱能整宿不睡。趙本山也因為江郎才盡而放棄了小品事業。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小品演員開始轉型拍電影,只有他最受歡迎?
    春節即將來臨,各大衛視已經開始籌備春節聯歡晚會。而作為晚會最重要的節目小品,自然不會少。說到小品,相信大家對於小品演員都不陌生,幾乎每個人都能叫出幾個名字。無論是老一輩的陳佩斯,趙本山,宋丹丹。還是現在的沈騰,賈玲,馬麗等等。都非常受大家喜歡!
  • 專欄 Feature | 是枝裕和:就好像唱歌一樣,我不想用假聲
    提到對家族題材探索的起因,是枝裕和表示,母親的離世,讓自己更多地開始著墨於平凡家庭中流動的細碎情感——就好似一種用鏡頭完成的緬懷。「我開始拍攝家族題材的電影是從《步履不停》開始的,那個時候我的母親剛剛去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在近些年來,家庭的題材比較多,在當時的情境下也最切合我自己的感覺和心情。」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鄧超開始喜歡不起來了?
    本文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丨三扒娛樂 ID:SBYL38鄧超真正被大眾所熟悉是源於和孫儷共同出演的電視劇《甜蜜蜜》,隨著電影《集結號》的熱播,鄧超才開始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線,真正讓鄧超聲名大噪的是
  • 全美第一電影學院的學生,也會沒錢拍電影?丨河豚專欄
    - 河豚專欄 -不一樣的特約記者不一樣的新鮮內容如果你也有獨到的見解,歡迎投稿也許下一個專欄作者,就是你郵箱:lmx@ylzbl.com當然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中國學生涉足影視學科,AFI校園內的中國學生數量也出現了明顯的增多,對此Jablow教授持有樂觀而肯定的態度。「我所有的中國學生其實都非常優秀。在我們學校,每個班有大概14個學生,今年整個二年級總共有6個中國學生,數量在外國學生中算是最高的了,當然我們也有不少從歐洲和南美來的同學。」
  • Feature 專欄 | 賈樟柯SIFF大師班隨堂筆記
    ,甚至開始懷疑,難道電影院真的會走向衰亡?這篇名為《走出電影院》(En sortant du cinema)的文章中,這位法國作家、社會學家曾直言自己「並不喜歡電影」,甚至在開篇時就道出了「離開電影院的樂趣」。不過,隨著文章的深入,我們發現羅蘭·巴特深深地被大銀幕——被這個暗黑的空間,所吸引。
  • Feature 專欄 | 李安:做電影要有一個殺手的本能
    我們的東方繪畫裡面,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的留白非常多。」李安則回應道:「孔老夫子講四十不惑,我想他講的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我覺得你作為一個藝術家,惑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放掉,覺得自己不惑的時候,那個電影就很乏味,就是在說教,不會很真誠。我比較相信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做藝術家的話,我覺得你需要不斷地去發現自己的惑,然後真誠地呈現出來。我覺得這個東西是最可貴的,我希望你永遠不要放掉心裡那個惑。
  • Feature 專欄 |刁亦男:想當導演得先當個流氓
    ,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你將來的發展我覺得都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你將來的發展我覺得都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你如果沒有那麼多野心和想法,你就可以去一個劇團,或者是編輯部,朝九晚五地生活,做你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做事,你是年輕人,社會上沒有那麼多機會立刻給你,你就要去磨鍊自己,或者是等待。」
  • Feature裡面的經濟學
    但是對於說唱音樂來說,你需要的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po文來炫耀你的合作夥伴。更確切地說,它證明了你的關係。但是當一個藝人的名氣越來越大,情況就不同以往,更大的名氣會讓歌曲的製作與發行需要一個不同的協議。Chanel McFadzean 是 Legion 集團的公共關係和品牌戰略家。她的客戶從老牌說唱歌手 Jim Jones 到紐約首屈一指的嘻哈電臺 Hot 97都有涵蓋。
  • 1.17 兩面三刀的動物 Creature Double Feature
    此項活動包含樂隊的英語詩歌表演及簡短的英文採訪。新的短片, 經典的無聲電影。交談! 爵士樂! 藝術! 惡魔! 女士們,先生們,頭醬為您呈現——「兩面三刀的動物」。這將是一個充滿趣味的夜晚,尤其適合那些愛好精緻有趣活動的人們。 我們邀請到的明星是JZ大樂隊的領班,也是上海爵士樂界的不老神童阿雷克·哈維克。哈維克十多年來不斷從他的家鄉美國帶去上海霹靂乓啷的啪啪啪。
  • 《花千骨》要拍電影,《喜歡你》拍劇,現在流行炒冷飯嗎?
    一條是電視劇版的《喜歡你》已經立案,預計在今年4月份開拍。《喜歡你》電影版,很多人都看過,由許宏宇導演,陳可辛監製,周冬雨和金城武主演。豆瓣6.8,算是國產電影裡還可以的一部片子。另一條的改編相關是《花千骨》將拍電影版。這個消息比《喜歡你》將要拍劇版更讓人絕望。《花千骨》是個熱門IP,當初這部劇的收視率和演員都大火,不過評分也是很一般。
  • 24小時|遇見你 「一個人的樂隊」
    10月3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4小時》節目播出了《遇見你「一個人的樂隊」》專欄節目。10月8日,一場特殊的雲上音樂會在重慶舉行。音樂會由一支名為「一個人的樂隊」和一名AR虛擬成像的外國小夥子共同演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