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有影,去有聲」表達的是對作為視聽藝術的電影,其「視」與「聽」兩面的同等關注,並真正讓人意識到:聲音對一部電影最終的藝術呈現,起到了看似不顯眼,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期,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2》的引發了原被認為是「小眾藝術」的內地搖滾樂的出圈,也將摩登天空這一中國最早一批獨立音樂唱片公司帶入了更主流大眾的視野。從前幾年的宋冬野、馬頔,到正在大眾焦點之中的五條人、新褲子、宋雨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開始與電影發生聯繫,成為了電影音樂兩棲的製作人。
圖 | 各嘉賓在「來有影,去有聲」電影與音樂主題對話現場
在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就有一次關於電影與音樂的別開生面的主題對話。電影導演賈樟柯、電影聲音指導張陽、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樂評人張曉舟,與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導演、涉足電影的獨立音樂人,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交織與協作,進行了一場深入而精彩的探討。
cinewoo 作為本次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深度自媒體支持夥伴,也有幸見證了這場熱烈的對談間碰撞出的奇妙思維火花。
審美的聯結
電影與音樂不分家
聊到設立這個論壇的初衷,既作為曾經的樂隊人,又是資深聲音設計師的張陽分享到,由於與沈黎暉和賈樟柯因音樂與電影,都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沈黎暉則打趣到,自己也是從美術這種視覺藝術,最終做到了音樂行業。電影和音樂的審美是聯結的。論壇則是出於希望能更多地幫助這兩個行業的資源相互對接,支持審美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作的初衷而設立的。
圖 | 賈樟柯導演在論壇現場分享自己的經歷
賈樟柯回憶到,與在座的分享者已經認識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和張陽是北京電影學院93級,我學的文學,張陽學的錄音。那個時候年輕人特別流行搖滾樂,他們就有一支樂隊。我記得第一次看他們演出,是在我們電影學院的食堂裡面。這是最初的一種認識。那個時候好像年輕人之間因為有了音樂、有了電影,就距離特別的近,沒什麼障礙,可能前一分鐘還不認識,後一分鐘已經勾肩搭背是哥們,甚至可以坐在一起聊天喝酒。」
在拍攝第一部長片《小武》的過程中,賈樟柯與張陽才第一次真正合作。「《小武》的時候我進一步感受到,就是因為有搖滾樂,有共同的音樂和愛好理念,最後在聲音世界裡面一種精神上的一致性。當時張陽特別支持我,因為他的思路是從聲音藝術來的,他去理解我為什麼要有這些東西,我也能夠很好地用音樂的術語跟張陽來溝通我要什麼,他也可以實現。」
圖 | 《小武》(1998)
張陽則分享到,電影有畫面性與故事性,電影中的音樂會與故事本身發生關聯,畫面與聲音是不分家的。回想起參與《小武》聲音製作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在音樂的製作中,會想像到與畫面的聯動。「我當時就很興奮,沒有見過這樣的電影。我想那個聲音跟它的畫面有關係,跟故事有關係,我很激動地跟賈導說,我們這個聲音混出了外國樂隊的感覺,很有質感,不是很霧化的,它是很硬朗的,屬於那種有點兒野性,有現實的東西。這兩個(電影和音樂)之間都有很多聯繫的。」
關注藝術的完整性
電影聲音需要完善的產業制度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一部電影的故事本身與畫面元素或是最先被關注到的地方。實際上,聲音佔到了電影最終視聽效果的半壁江山。事實上,並不為大家所知的是,電影的聲音與音樂元素並不只限於宣傳曲與主題曲,也不僅僅是電影配樂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了聲音和影像的完整關係。
圖 | 樂評人張曉舟在論壇現場
張曉舟認為,我們首先需要培養對電影中音樂與聲音元素的審美意識,也需要意識到,音樂與聲音設計這一工種在電影藝術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性。其次,中國電影音樂目前還並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這是有待大家去努力建設的。
「有的導演是完成了影片之後才來幹這個事情,沒有前期的介入準備,譬如沒有一個聲音導演,也沒有想好音樂要怎麼做。我們不是來這裡表達一個情懷,來懷一下舊。而是,更多年輕導演,包括電影產業的人、音樂界人,都應該意識到在這個產業鏈條中有這個環節。」
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產業促成後,能更大地推動一個可持續的合作與收益機制。然而,張曉舟也提及了產生發展的「適度性」——如果過度產業化,年輕創作者之間也會出現障礙。我們要做的,是在成熟的體系之上,建立起合作的情感聯繫。
圖 | 因樂隊綜藝節目而「出圈」爆火的新褲子和五條人樂隊
「(我們)能不能不要什麼事情,就一下子就找經紀人,統一報個價,新褲子火了,這肯定給100萬,五條人火了肯定要100萬。有沒有靈活的做法?我覺得無非是大家想重複一下年輕時候我們之間的那個故事,就是建立那個緣分。」
電影人與音樂人攜手
都是出於對表達的熱愛
即便行業體系的設立是十分重要的,但電影人與音樂人之間的合作,很多時候更需要一種契合的氣場與機緣。「這個事情也有時候可能沒有那麼複雜,首先還得是因為喜歡」,張曉舟這麼說道。
電影《老獸》的音樂製作便是這樣一個案例。年輕時就是樂迷的周子陽,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宋雨喆的演出,通過朋友輾轉找到宋雨喆。但電影預算吃緊,酬勞稀薄,宋雨喆完全是出於對故事的喜愛,用「很少的錢」完成了這部作品的配樂。
圖 | 參與了《老獸》音樂製作的音樂人宋雨喆
在本次影展中因《藍色列車》濃墨重彩的個人特色而備受關注的張大磊導演,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迷。他說道,「音樂其實是一個門」,自己是從音樂開始,被引導到電影與藝術的方方面面。音樂在電影裡需要結合特定的情境去體驗,聲音對於電影空間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所以,這也涉及到我理解的音樂在電影中的存在的方式。我每次都在找一個方法讓音樂用正確的方式出現在電影裡面。它不一定是配樂,有時候可能是環境音甚至是空間的一部分。它可能是一種音效,是一個情緒的補充。」
圖 | 在《藍色列車》中,張大磊導演用大量蘇聯音樂與畫面共同構建了獨特的「庫村」空間
除了配樂之外,電影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請到獨立音樂人來進行電影的主題曲與片尾曲的創作。發光曲線的作品《死在旋轉公寓》便作為片尾曲出現在了近期大熱的劇集《隱秘的角落》中。樂隊吉他手薛染則表示:「當下的聲音是電影情緒的一個指引。電影要講情緒,聲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是音樂,因為音樂能輔助電影給到一個情緒提示。在當下,新的導演比過去導演更多地思考他們的精神狀態,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然後我覺得音樂人也是這樣。所謂的獨立音樂人、獨立導演,並不是說地下的那種狀態了。他們一定是獨立思考的,是有自己表達的訴求的,才能去做一個作品。」
圖 | 發光曲線的《死在旋轉公寓》作為片尾曲出現在了《隱秘的角落》中
為了更好的明天
對行業生態的展望
在論壇中,各路嘉賓也對電影中涉及聲音的工種,無論是聲音設計還是電影配樂,與其和電影產業的結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曉舟從一個影迷的角度出發,分享到,國內的院線始終沒有尊重電影聲音的意識,這是需要改進的一處,讓影院能還原聲音設計師精心製作的效果。再有,院線需要更多對電影音樂的尊重——不要在片尾字幕和片尾曲都沒有結束前就亮燈,是對影片與電影配樂師最大的尊重。
圖 | 電子音樂人B6
音樂人B6則分享到,在好萊塢電影成熟的項目體系中,有一個中國缺乏工種:音樂剪輯(Music Editor),最大力度地確保音樂人的作品出現在電影中是「讓人舒服的」。他們能像音樂家一樣改動分軌,有強大的專業知識背景與剪輯功力。這是中國需要去發展的。
而對於導演來說,更多時候則會更細微地考慮音樂該如何進入電影。青年導演張大磊則認為音樂與電影是兩種思維方式,需要前期的共同介入。「比如開始在創作劇本的時候,音樂家就介入,開始和導演共同構建音樂和電影的東西。導演會提出什麼想法,音樂在電影當中佔多少,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樣子,事先都可以設計。」導演王晶則提到了創作的「前置」,在劇本創作寫情節、布場次的時候就去導演就能去考慮整體音樂的選用與聲音氛圍設計,是對後期製作幫助極大的一種手法。
圖 | 論壇現場的王晶與張大磊導演
最後,還有對電影聲音,包括作曲這一方面專業協會的設立,而聲音設計師、配樂師與電影人,也需要有更多的溝通機會與平臺,去完善這一行業體系,也讓從業者與觀眾更好地意識到電影作品中聲音設計的重要意義。
*本文由cinewoo獨家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direc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