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是荒誕無稽?還是另有深意?

2020-08-22 星空下的樹

煙雨贛南,如詩如畫,在電影的圓形鏡頭裡這個美麗的地方必定是有故事發生的。《我不是潘金蓮》裡面李雪蓮的故事剪不斷、理還亂,故事講完,餘音不絕。


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通過假離婚再復婚來得到單位的一套房子,影片的最後李雪蓮說出了其實是為了生二胎。

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不論你離婚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要有白紙黑字,證件齊全,離婚就是離婚,無論真假。


所以從李雪蓮開始打離婚官司到後面十幾年的上訪來看,是建立在一個偽命題上來求證結果的,由此而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難免顯得荒誕無稽。

整個看似荒誕無稽的故事裡,暴露了政府官員的一些醜態:生活作風腐化、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存在。《我不是潘金蓮》有批判了這些醜態的存在,可除此之外李雪蓮的問題直到最後都沒有解決,是不了了之的,我們應該從李雪蓮的故事來看它的深度意義。

法律之外的盲區,即有法律無法限制的自由,也有法律無法約束的風險。

為了得到縣城裡的房子或者生二胎,李雪蓮想出來用先離婚再復婚的方式逃避法律的限制,可曾想假離婚卻成了法律意義上的真離婚,自己成為了婚姻裡的受害者而且不受法律保護。

反觀她的丈夫秦玉河,他通過辦了正規離婚手續與前妻離了婚,又另結新歡,欺騙並拋棄了李雪蓮卻被法律保護著。


李雪蓮身上這戲劇性的故事,讓人哭笑不得。她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卻說明了:踏著法律的盲區,你享受到法律無法限制的自由,但同樣也要經受法律無法約束的風險。

法治下的社會依然需要道德的約束,這個社會才能和諧

李雪蓮內心的委屈在於前夫秦玉河的背信棄義,拋棄了與她的原有感情,更何況當時的她還是懷有身孕的。她想為自己的委屈找個說法,討個公道。


顯然這個公道已經處在法律之外的盲區,真正能給予的應該是社會道德。秦玉河所做所為雖不犯法但無疑不合乎社會道德。

從李雪蓮找秦玉河論理來看,秦玉河不避旁人的目光,在飯桌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甚至在眾人面前羞罵李雪蓮。道德層面的譴責和約束對這個負心的男人來說是蒼白無力的。


由此來看我們的當下,社會法治在不斷完善和健全,但依然存在著盲區,而在法治的盲區裡社會道德卻未能及時填補。這是劇中李雪蓮和秦玉河的最根本的矛盾點,也是李雪蓮一直積鬱在心中的那個結。

男權社會裡對女性權利的忽視

《我不是潘金蓮》從開始李雪蓮和秦玉河夫婦之間的矛盾到後來演變成一位農村婦女和一群官員的矛盾。直白的說應該是成了一個女人和一群男人的矛盾。

秦玉河拋棄李雪蓮並當眾羞辱她是潘金蓮,歸根結底還是他內心深處的「處女情結」。結婚男人可以不是處男,但妻子必須是處女,這是男權社會的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那些政府官員呢?前任官員因迴避問題不作為而被處分,後任官員改變工作作風、主動上門解決問題,可還是無功而返,李雪蓮的心結越解越是死結。

判案的法官王公道一直認為自己判案很公道,為什麼李雪蓮偏認為不公?找不出問題出在哪?

鄭縣長逼著李雪蓮寫不再繼續上訪的保證書;馬市長親自找李雪蓮作思想工作卻談的不歡而散。

不難看出這些官員們都是男人,站在男性的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他們更善於依賴冰冷的公權執行和非白即黑的司法裁決,卻忽視了對女性的人文關懷和保護。李雪蓮的執著在他們眼裡成了不可理喻,也成了他們眼中的「刁婦」。


相信觀看劇情的男同志大多數也會覺得李雪蓮太執拗、太擰巴,但如果站在李雪蓮這個女性角度來看呢?懷孕期間被丈夫拋棄,房子落空,腹中孩子流產,她無疑是弱者和受害者,是應該被整個社會同情的。

《我不是潘金蓮》裡面審判官、法院院長、縣長、市長、乃至省長全部出現,唯獨一個官員或者組織沒有出現,那就是婦女主任或者當地婦聯。如果讓婦女的問題婦女來解決,那麼還會是死結嗎?

李雪蓮的上訪之路無疑是對男權社會裡女性權利的吶喊,也希望整個社會更多的去關注女性,多一點從她們的角度去面對她們的問題。

人性的自私與社會的冷漠,李雪蓮活成了當代的「祥林嫂」

《我不是潘金蓮》裡李雪蓮從開始的打官司到後來十幾年的上訪,身後是一群人圍繞著她轉。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但所表現的自私與冷漠卻是相似的。


面對李雪蓮的上訪,劇中的官員更多考慮的是政府機構的運轉、造成的社會影響、自身的政治前途;

趙大頭對李雪蓮的幫助和付出更多的是為了佔有李雪蓮,解決兒子的工作轉正;

最後李雪蓮準備上吊自殺,救她的果農是為了讓她不要死在自己的果園裡,要是死就死遠一點,如果死在死對頭老曹的果園裡那更好。


他們都是局外人,只是因為李雪蓮牽扯到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才不得已而成為了局內人。

影片最後的旁白:李雪蓮的故事講完了,雖然往事如煙,但熟悉這件事的人,還是把她過去告狀的事當笑話來講。一開始是背後講,後來也當面講,久而久之她也習慣了,別人說的時候她也跟著笑,好像說的不是她,是另外一個人。

李雪蓮內心的悲酸無人提及,她的故事卻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活成了當下的「祥林嫂」。這一切無形反映出在當代人性依舊自私,社會依然冷漠

《我不是潘金蓮》告訴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裡,總有些角落被我們忽視或者漠視,如果能看見或者正視,那麼這些故事就並不是那麼的荒誕無稽。

相關焦點

  • 武松殺嫂,為什麼要先扯開她的胸衣,多此一舉還是另有深意?
    可以說在水滸中,能與武松對戰的沒幾個人,但武松怒殺嫂嫂潘金蓮時,為何要先扯開她的胸衣,以他的武力根本就用不著這樣動手,武松這是為何呢?多此一舉還是另有深意?
  • 潘金蓮告「潘金蓮」:《我不是潘金蓮》引發的宗親維權
    而就在去年年底,名氣更大的「潘金蓮」三個字讓潘氏族人暴怒。去年9月,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影片開頭來了一句旁白:「自宋朝到如今,人們都把不正經的女人稱為潘金蓮。」隨著潘金蓮點頭答應狀告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她成了增江街一帶的「名人」。曾經居住過的老宅附近,左鄰右舍經常就著瓜子,嘮起這位老街坊的病情、經歷,還有那個讓他們不時會心一笑的名字。
  • 潘巧雲:我不是潘金蓮
    先是在家中置辦前夫的祭奠,製造與裴如海見面的機會;繼而託出自已出生時母親曾許下血盆經懺願心的說辭,創造了前往裴如海寺院的絕佳藉口;潘巧雲與裴如海滾了床單之後,裴如海擔心不能長相廝守,不料潘巧雲竟然早已有了長期計劃:我(潘巧雲)已尋思一條計了。我家的人,一個月倒有二十來日當牢上宿。
  • 範冰冰 我不是潘金蓮,也不是包法利夫人.
    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拿到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大獎,範冰冰也憑藉李雪蓮這個角色一舉奪後。
  • 同是「告狀」,《我不是潘金蓮》和《秋菊打官司》有啥不一樣
    《秋菊打官司》海報《我不是潘金蓮》海報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時下正在熱映。因為故事和法律關係密切,自然引發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關注。其中,有法官對片中涉及到的法律程序和諸多細節提出質疑,比如:按照現行法律,「不可能存在李雪蓮的離婚之訴」,以及李雪蓮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起訴前夫秦玉河侵害名譽權即可。在培育、繁榮法治文化的時代,這些問題一經拋出,即刻成為熱點。可以說,背後確有值得電影人反思之處。而以法律為工具,推敲電影情節的嚴謹性之外,我們不妨對片中女主角李雪蓮的心態作一番探討。
  • 觀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我不是施耐庵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海報            我不是施耐庵           文| 陳  鐳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別出心裁地採用了圓形畫幅,導演的用心其實不難理解。這些人也都在尋找一生中最關鍵的、自我確認的印記:曹青娥尋找吳摩西,牛愛國去求證母親、姥爺的最後一句話……《我不是潘金蓮》裡的李雪蓮同樣是這般「擰巴」的主人公,上訪故事本身頗為荒誕:她為生二胎假離婚,結果被丈夫假戲真做,並歸咎於她婚前已不是處女,其實是「潘金蓮」;她為了要個說法、除掉惡名,要求先復婚、再離婚,當得不到滿意的處理之後就開始了二十年如一日地上訪和告官……劉震雲塑造的這類底層主人公
  • 我是鏡花水月丨我不是潘金蓮
    不過新片《我不是潘金蓮》,馮導準備「拋棄」一部分觀眾。《我不是潘金蓮》預告片從影片預告來看,整部影片的鏡頭被遮蔽成一個圓畫面。♦ 在圓形的東方應用中,有熊最喜歡的還是園林中的月洞門,又稱月亮門或月門,洞門一種,因形如圓月而得名,是中式園林中最典型的圓。
  • 法官律師炮轟《我不是潘金蓮》:有多處法律硬傷
    這幾天,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大熱,引得圈內圈外人聲鼎沸。然而,這部看上去很接地氣、很「真實」的影片,遭到了徐州經開區人民法院審監庭庭長李曉梅法官、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鄭好律師的實名炮轟,稱電影存在法律硬傷。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李曉梅法官,她坦言自己從事多年審判監督工作,長期把關審查錯案,對案件審理工作較為熟悉。
  • 從《我不是潘金蓮》淺談馮小剛的電影風格和畫面美學
    如果你不關心電影前期宣傳的話,初看《我不是潘金蓮》一定會大為吃驚。
  • 《我不是潘金蓮》:用荒誕終結荒誕——人情世故 主要人物譜
    不論是原著小說還是同名電影,能夠或者說敢於反映現實中民眾和制度的疾苦,單憑勇氣和匠心,在這個浮躁時代,更顯彌足珍貴;而所謂敏感底線,才能試探出人性高貴。犟娘們李雪蓮不是秋菊,她告狀講的不是法,而是情理真假;趙大廚前屈後伸,有真情,更使得美男計;而官場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貪腐或高大全,法制不如人治。人情世故,百感交集。
  •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過審 說明審查部門有擔當
    11月18日,《我不是潘金蓮》在中國大陸公映。不願回到老路上《我不是潘金蓮》是由作家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是馮小剛與他的第四次合作,前三次分別是電視劇《一地雞毛》、電影《手機》和《一九四二》。劉震雲對《鳳凰周刊》說,「一般的導演不敢改編我的小說,馮導是非凡的導演,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導演藝術的「三岔口」
    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前日,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落下帷幕。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收穫5項提名之後,最終由馮小剛捧回「最佳導演獎」。這一結果,無疑是對馮小剛的重大表彰,並適時緩解了他整個職業生涯對於「導演藝術」的焦慮。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面鏡子
    馮小剛憑藉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榮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我不是潘金蓮》獲獎 範冰冰自認「花瓶」影后
    據城市快報9月30日報導,9月28日晚,馮小剛導演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在北京舉辦慶功會,慶祝該片在國際電影節先後斬獲三項大獎。慶功會上,導演馮小剛和一眾主創集體亮相,剛結束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委工作的賈樟柯導演驚喜現身,並透露了評獎細節,「《我不是潘金蓮》徵服了所有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獲得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範冰冰,也回應質疑稱現在還是花瓶,只是拿了影后的花瓶。
  • 《我不是潘金蓮》真正的主角不是範冰冰,而是28個男人
    科長問:技術跟內容結合時,會經過什麼樣的選擇?《我不是潘金蓮》的構圖很有挑戰性這毫無疑問會顛覆馮小剛熟悉的拍電影的大部分方法,他必須尋找新的辦法去應對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難題。李安同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沒看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以還是多講幾句《我不是潘金蓮》。有人說,這是馮小剛二十多年電影生涯至今,最棒的一部作品,至少在偏喜劇的那一路裡,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 原本9月底上映為什麼改檔我不是潘金蓮,是卡夫卡式遊戲
    關於馮小剛導演新作《我不是潘金蓮》,有兩個大新聞,第一個是影片宣布改檔11月18日,另一個就是《我不是潘金蓮》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 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展現了生活的荒謬
    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展現了生活的荒謬 原標題:   11月4日上映的《一萬句》和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以下簡稱《潘金蓮》)都是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劉震雲也是兩部電影的編劇。  對此,他笑稱:11月是「劉震雲月」,由於宣傳檔期擠在一塊兒,有時上臺會犯暈,不知是哪部片的場子。
  • 《我不是潘金蓮》首映禮 于和偉盛裝出席
    昨日(11月15日),馮小剛導演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在北京奧體中心舉行首映發布會,導演馮小剛攜主演範冰冰、于和偉、大鵬、郭濤、張嘉譯、張譯、趙立新等人一齊亮相。    于和偉的喜劇「魅力」 引爆觀影現場    飾演過各種不同類型角色的實力演員于和偉談及能夠加盟《我不是潘金蓮》表示自己非常幸運。此次于和偉更是讓大家意識他喜劇方面的實力。    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首映過程中,于和偉飾演的縣長鄭眾對李雪蓮長達十年的告狀很是無奈之時,下意識的摸頭引起現場持續的爆笑,這一系列動作更是成為影片中的經典。
  • "我不是潘金蓮"獲獎後換檔 馮小剛:讓潘金蓮把11月燒燙
    國內則同時傳出電影改檔11月18日的消息,對於因為審查未過而改檔的傳聞,馮小剛昨日霸氣回應:11月冷,我們就讓潘金蓮把11月給燒燙了。11月18日1118見。   斬獲國際影評人   費比西獎   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接連在國內外引發口碑狂潮成為年度「現象級電影」。
  • 輝輝身世揭秘,想當男孩還是女孩?為何都說凍千秋的提問另有深意
    白天一起行動,晚上大家離我30米,對於原恩輝輝身上的秘密,藍軒宇和同伴們雖然好奇,但還是按照約定去執行了。然而因為與雙頭猿猴王的一戰之後,整個團隊都遭受到了重創,為了安全著想晚上的時候大家還是聚在了一起,輝輝的秘密自然也就「一覽無遺」了——那麼 輝輝你是想當男孩還是女孩子?為何粉絲們都在說凍千秋的這個提問其實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