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雪冬
這個話題最近在網上又掀起了一波熱議,連日來持續發酵。
起因是12月29日凌晨1:30,一位在拼多多新疆買菜部門工作的23歲女員工,在加班回家的路上猝死。
1月3日經新聞曝光後,激起了群情憤怒,大眾開始聲討996、加班文化和企業對員工的壓榨。
然而,1月4號,拼多多官方帳號竟還在知乎發表評論,稱: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不難看出,企業平時給員工灌輸的是怎樣的價值觀——你不拼命,就沒命;你不努力,就是貪圖安逸。
日復一日,企業讓無數打工人相信,唯有拼命,你才可以賺到錢,而有錢才能改變命運。
然而,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我們的拼命又換來了什麼?
先來看幾則北京新冠感染者的生活軌跡。
最開始確診的34歲男子,一家人住在順義非學老破小,每天往返50公裡去海澱上班,白天通勤十分辛苦,經常加班,晚上還要複習考研到深夜。
公司並不知道他在備考,臨考前三天還安排他去外地出差。
第二位確診的是一名32歲的女士,白天在電動車基地上班,晚上22點到2點還要去順豐大件中轉場兼職。
早晨出發,半夜歸來,對她來講,是生活的常態。
下一名確診的,是40歲的網約車司機,多數時間裡,他從早晨六點接單到晚上11點,每天工作17小時。
接下來的一位確診患者,是來北京打工的31歲河北人,白天在一個配件中心工作,晚上在順豐兼職,除此之外,他還要去醫院陪護生病的妻子。
……
感染病毒、深夜猝死,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是對宣揚「拿命換錢」論調的精準打臉。
那些每天為工作和掙錢拼命的人,不僅生活艱辛,還成了最容易感染、引發悲劇的群體。
許多人說:
「我不拼命怎麼行?
人到中年,我不努力,就會被年輕人超越。那我失業了怎麼辦?房貸、車貸,還有巨大的生活開支,怎麼辦?
如果我不拼命,怎麼為我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沒有更好的條件,他不久落後在起跑線上了嗎?」
好像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所有人都默認一件事:不拼命不行,不拼命的人一定是糟糕的人,甚至,不拼命就會失去一切。
我們需要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爬得更高……
而往往,不到意外發生,誰也不知道自己會為這樣的「拼命」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焦慮,尤其是對於金錢的焦慮,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但你想過沒有,我們對於金錢的焦慮,到底從何而來?
其實「金錢焦慮」的本質,是一種存在焦慮。
現代社會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極度缺乏安全感。
在過去,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軌跡會有一個基本預期,但是當社會變化太快的時候,我們在面對將要發生的、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時,就會產生焦躁、不安、憂慮、恐懼等一系列情緒。
而生存焦慮的背後,實際上還藏著「自我認同危機」,因為忙著應對各種不確定,我們漸漸不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擅長什麼,找不到生存的真正意義……
這也導致了,我們在尋找自我價值時,會下意識用到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的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的「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常常不來自於我們的真實感受,而是通過我們與周圍「比照群體」的比較獲得。
最常見的有朋友圈,近幾年人們越來越喜歡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隱藏掉真實的、不那麼好的一年,導致「比照」的標準越來越高。
今天這個朋友出國遊玩了一圈,明天那個朋友買了一個新的名牌包,後天一個以前看不起的人獲了獎,曬了獎盃。
當這些信息一起傳入我們的比照系統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大家都過得這麼好,擁有這麼多,就我混得差」強烈的焦慮,尤其是金錢焦慮。
我有一位來訪者,她和丈夫一起北漂了10年。
丈夫是程式設計師,雖然掙得不錯,但是每天加班到一兩點,她在教育機構工作,也是從來沒有過周末。
一次諮詢裡,她和我討論要不要辭職回老家,她說:
「一開始,我倆準備好好奮鬥一把,畢竟,他有好幾個同學都混得不錯,買了幾套房。我們每月省吃儉用,也就是盼著買房。
但直到現在,我們連個廁所都買不起。我跟我老公每天就是埋頭苦幹,連聊天的時間都沒有。
有一次我咳嗽,為了省錢,沒去醫院,結果嚴重了再去看,查出肺炎,看病花了半個月的工資。
我當時在醫院裡就哭了,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可言,我真的不想再過了。
而且我好擔心我老公,他每天腰疼、頭疼,睡不好覺。我真怕他哪天出了什麼事,那我可怎麼辦呢?」
後來,經過多方思量,她和丈夫回了老家,丈夫做了公務員,她用積蓄開了一家早教機構。
兩個人終於有時間好好考慮未來,和要孩子的事了。
她對我說:
「老師,年輕的時候,我總覺得,不在北京拼一拼,對不起自己。
既然來了,再回老家,又會很丟面子。現在三十多歲了,才明白那種生活根本不適合我們。
我想要的那些物質上的東西,其實都是周圍的人和環境灌輸的,好像大家都追求那些東西,如果你不跟著一起拼一拼,就很不應該。
但從那種狀態裡抽離出來後,我發現現在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所以,我們應當如何化解「金錢焦慮」呢?
首先,你要懂得,金錢不是衡量幸福和成功的唯一標準。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帶領他的團隊對40多個國家進行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發現,人均收入越多,人們的確幸福感越高。
但是,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的時候,財富的增加,就不能持續增加生活滿意度了。
即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價在1.25億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點點而已。
也就是說,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物質產生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所以當物質成為衡量我們幸福感的標準時,到達一定水平之後,如果我們繼續按照這個標準,就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難幸福。
其次,活在當下,重視每一個細小而幸福的體驗。
積極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提出,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是體驗,而不是物質。
也就是,長遠來看,如果你有一筆錢,將它花在獲得一段經歷上,會比用它購物讓你幸福得多。
所以,與其整日讓自己被金錢焦慮所折磨,不如問問自己:「當下,我如何通過非物質的方式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
運動、親近大自然、和小動物玩耍、讀書、曬太陽、關注呼吸、冥想、寫日記、對著鏡子向自己微笑、讚美自己、誇獎和支持身邊的人……
都是讓我們擁有更好體驗的方式。當你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增加一點好的體驗,對金錢的焦慮自然會慢慢減少。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
研究表明,經常性的積極體驗,比強烈的積極體驗更有益。分散性的積極體驗,比集中的積極體驗更有益。
也就是說,相比於每天連續熬夜加班,然後得到表彰帶來的積極體驗(強烈而集中),經常允許自己「放縱一下」,和朋友聚聚餐,或者做點喜歡的事情所帶來的積極體驗(經常而分散),對我們是更有益的。
最後,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努力。
在成功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做「跳一跳的目標」。
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成功並且感到幸福呢?就是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跳一跳就能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拼死拼活也很難夠著的。
如果我們的目標定得太高,太遠,只會讓人感到絕望沮喪,或者十分焦慮。只有跳一跳的目標,才能讓我們又繼續努力的動力。
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位來訪者,她和丈夫一年只能攢下十幾萬,但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在北京買一套別墅。
當他們發現自己多年的積蓄都不夠買一個衛生間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挫敗,因此放棄努力。
回到家鄉之後,她的目標僅僅是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構,可以自己決定上下班的時間,幾個月,她便做到了。
一年之後,她發展了分支機構,生活比原來更加充實、有意義。
說到底,我們活著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幸福感,為了創造意義。
我們對於金錢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誤認為金錢能直接為我們帶來想要的幸福。
其實,幸福來自於我們不斷為自己創造好的體驗,來自於努力實現小目標後的成就感,來自於感到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好。
主播 | 雪冬,電臺主播,二級心理諮詢師 ,冥想引導師讓我們用瑜伽的方式來高頻開啟2021年!
14天瑜伽直播課
讓你收穫身心一體的改變和成長。
現在報名可享受限時優惠價980元!
還將贈送價值298元的《7天生活實修冥想課》,
1月12日即將開課,欲報從速哦~
👇👇👇
你怎麼看待「拼多多員工猝死」一事?你最近有在為錢苦惱,產生金錢焦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