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滬漂現狀大揭秘:來滬三年,工資翻10倍,卻罹患兩種癌

2021-01-10 網易新聞

編者按:

沒有人一直年輕,卻一直有年輕人。全球18億年輕人,他們是充滿潛力的一代,網際網路讓這一代年輕人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達權利,他們通過網絡交流、學習,創業。

他們從網絡中汲取養分,又用自己的創造力反哺這個繁榮的生態。從愛好到職場,他們的人生觀和職場觀與父輩有著顯著的區別。

打工人、乾飯人,這些年度爆梗背後是年輕人對於職場、生活的自我解嘲,也反映了他們對於嚴肅議題的獨特思考。如何正確認識這一代年輕人?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騰訊新聞聯合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

採訪&撰稿 / 孫瀛洲 編輯 / 王煒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時至今日上海仍然是一座極具魅力的國際大都市,吸引著一批批95後奔湧而來,漂在黃浦江畔,蘇州河邊。

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部分人在平淡的日子裡揪著心裡的刺,有的人在奔跑的路上跌得遍體鱗傷,有人在這裡做著故鄉不可能實現的夢。哪怕辛苦、疼痛、迷茫、孤獨,滬漂是他們這一生難忘的經歷。在這裡,她們連疲憊都是精緻的。他們在繁華泡沫中蕩滌,經歷,最終找到真正的自己。

1、上海是一襲華美的袍,底下是破碎是蝨子

口述人:夏洛特

24歲,滬漂2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某高校城鄉規劃專業

現就職於上海某城市設計院

我是武漢人,2018年畢業來上海。當時有一個實習的機會,就是在上海這家公司,後來就留下來,轉正了。

我喜歡上海,這裡思想多元,城市包容,工作環境也讓我開拓了眼界。來上海兩年,沒房沒車,但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一個滬漂。京漂、滬漂那是上一代人的提法吧?只不過在上海,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未必要紮根在這吧。

我有一份看起來光鮮高級的工作,帶著小小光環的。所有問及我的人一聽在城市規劃設計院工作,就覺得很高大上的樣子。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跟很多年輕人不一樣,我的職業疲憊期來得太快了,才工作兩年多,我就提前變得麻痺了。

我的工作需要跟政府對接,跟地方官員打交道,聽取一些宏觀上的描述、需求,來給當地政府做規劃方案。這個工作最開始是令人興奮的,畢竟他滿足了我的好奇心,讓我見識了更廣闊的的人。

但後來慢慢發現,這份工作並不能給我帶來成就感,讓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沒有價值。工作中的瑣事太消磨人了,甲方(也就是地方政府)還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修改意見。最開始我還會從專業角度對這些意見進行反駁和解釋,後來日子久了,這種事一直都有,我也懶得再說什麼。只在對方提出修改意見後,給他一些選擇項。我厭煩這種反覆、修改以及不著邊際奇怪的意見。

我的薪水很低。一個月還不到一萬塊。但項目多的時候,年底會有獎金。我來這麼久,拿到獎金最多的是相當於兩三個月的薪水。

錢掙得不多,但我是一個低欲望青年,所以日常沒什麼消費。除了房租,來上海這些年最大的支出就是買了一部手機,再就是每個月三千塊錢健身費用。我平日都是自己做飯。對奢侈品和大牌也沒啥興趣,寧願把這筆錢花在豐滿自己精神世界上,比如旅行或者看展覽。

滬漂這兩年多,見過了世面,也有著體面的工作,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卻變得越來越無趣,對工作也是喪盡熱情。我才24歲,為什麼上海這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都無法激活我真正的生命力呢?

上海像一襲華美的袍子,漂在這座城市才能看見它底下不盡的破碎與蝨子。像我這種平平淡淡的佛系年輕人,註定是要被淹沒在都市的人海中吧。但是上海又那麼讓人感覺舒服,雖然一段時間的短暫麻痺、迷茫,但總讓我覺得有些什麼在浪頭之後藏著,不像小城市一覽無餘。大概就是這種讓人心安的、未知的魅力,也感染著我。才24歲,誰說不會像個衝浪者,在這大海上逐浪前行呢?

2、我才20出頭卻背著人命關天的壓力,我想逃進音樂裡

口述人:蘇大壯,滬漂6年

22歲,蘭州人,畢業於同濟大學

2018年演出中的蘇大壯

我是一個分裂的滬漂。2015年讀大學的時候,我來到了上海。在同濟大學學軌道交通信號專業,畢業後就進入軌道交通行業。在上家公司工作一年多,最近辭職了,因為受不了這人命關天的壓力。還有,我想玩音樂,玩音樂需要賺錢,我得去賺錢,經朋友介紹我去了一家投行。

短期來看收入可能會因為新人身份而減少,但我相信自己會有錢的。

之前在軌道交通公司的工作,我是負責檢測。在地鐵供應商修好交付之前,我們作為一個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軌道線路上的一切有沒有問題。要做的事情非常細緻,每一步都需要籤上自己的大名,包括:檢查技術手冊和文檔,看這些步驟是否有太大的問題;判斷線路是否安全,發放很多證書。

如果技術手冊、文檔沒問題,在地鐵運行之前,我們還要跟著列車跑兩三個月的時間證明其安全性。測試的細節非常多和繁瑣。在這樣的公司,月薪普普通通,一年有兩個項目獎金,收入在同齡人中算過得去。

但是這個活兒給人的精神壓力太大了,因為它涉及到的是人命關天的事。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去西北某個城市驗收地鐵線路,為了趕工期,地鐵公司很多工作並沒有到位,軌道涵洞中經常漏水。積水對地鐵列車的行車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列車快速行駛的時候,就會因為剎車問題而出軌或者撞擊。但工程的交付時間已經確定了,還邀請了重要領導出席,所以必須要在Deadline之前完成驗收。沒辦法,我只好跟著車多跑幾趟,並提醒司機在試運營儀式上,放慢速度。

每天做的每件事,做的每個文檔,都需要籤上自己的名字。做不好就要付法律責任的。心理上壓力自然很大。所以我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下班就回家睡覺,會有強迫症表現,比如總覺得門沒關或者水龍頭、煤氣沒關。

好在我還有音樂,我只想逃進音樂裡。

我喜歡音樂,從中學就開始學樂器,大學也做過兼職。我是很普遍意義上的小鎮青年。留在這裡的很大原因是如果我在老家和上海做一樣的事兒,在老家會顯得我是一個非常怪異的人。不論這些事兒能否做成,我會被視為一個怪物。但在上海,我會被包容對待,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上海這個城市,為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畢業後跟另一個老師合夥做了個廠牌,每年會做演出,也會籤約藝人。我們籤了些小樂隊。周末我基本都會拿來做音樂和演出,但因為對現階段音樂市場有些失望,所以不做了。

關於未來我沒想過,不過我的父母想去成都定居。我也很喜歡成都,很舒服很輕鬆的一個城市。在那裡生活會很舒服。

我覺得漂在上海的人一部分屬於能力很強,另一部分是沒辦法回到小城的生活狀態裡了。回到老家,做事的環境和人的環境不是很習慣。而且,在工作上工作強度,效率,流程非常高,是我在職場上學到的東西。做事要細心,要有效率,這些是其它的小城市所不具備的。其次是你會認識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油菜花的人,也認識了一些有名的做音樂的同行。在上海你會認識各種各樣很厲害的人。

我目前漂得有點焦慮……因為……我沒有戶口,沒有房子沒有車子。之所以還要漂在上海,大概是因為這個城市有很多可能性。

我想情況要一天天好起來,三到五年的時間吧,我只給自己這麼多時間,如果不行,就打包離開。

上海像一張床。哪怕我再疲憊都能讓我躺下,做一場夢,哪怕夢醒黃粱,起碼曾有溫柔一刻。我離不開它的這種包容,它見怪不怪的波瀾不驚和胸襟,上海是我精神上的故鄉。

3、滬漂3年工資翻了10倍,我卻患上2種癌

口述人:安可文,滬漂3年

25歲,來自黑龍江

安可文的自拍

我是三年前來上海的。當時前女友在上海,為了這段感情,我來了並愛上了這座城市。喜歡上海,是被它的節奏、氣質和性格吸引,上海特別尊重努力和自由,如同她的宣傳標語「開明多元」。

同時上海也給我一種感覺,就是她讓我深信,在這裡只要你足夠努力,就一定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當然也可能會免費附贈一些別的。

我是黑龍江人,本科學市場營銷。初到上海時,我在一間生產製造企業負責市場策劃。工資不算高,但我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增加用戶數,策劃市場活動,把這個小活兒做得風生水起。後來跳槽,被挖去做一家公司任市場經理,當時這家公司正在衝刺上市,我負責的項目很多。

但畢業之後,我就變了,我卯足了勁要往上跑。我想與眾不同了,想在上海做一個成功人士。而上海剛好給了我這個跳板。在到上海的那一刻,我就跟自己說,一定要混出名堂來。我在大學時是個典型的學混,那時幼稚,總想跟別人反著來,叛逆、不願讀書,逃,參加大量的社會實踐,還通過攝影和家教賺了不少錢。

在上海這三年裡,我目標明確,努力自律,在外人眼中我是一個工作狂。我持續學習,每年都讀30到40本書,管理、商業、方法論之類的,不讓自己落後時代;同時我每天早起,去健身房,在9點上班之前有氧、舉鐵,練出八塊腹肌。來上海三年,我月薪翻了10倍。

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得了癌症。

世界坍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該怎樣與自己的身體相處。2020年3月份做第一次手術,4月份離職,休息一個月。年中,我又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還是市場方面。我以為我已經痊癒了,但是工作兩個月之後,一次複查,又發現得了肺癌。

我覺自己像是史鐵生。上手術床前我還在對著電腦改方案。我不能停下手裡的工作,否則就會胡思亂想。我常常站在窗口,望著窗外陽光,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我這麼努力賺到的錢都給了醫院。我在思考我究竟要做什麼。

手術康復之後我離職了,疫情減輕的時候,帶著家人四處旅行。回上海後整天都在家裡,把窗簾拉起來,用以前喝酒的杯子喝茶。

我開始推斷自己生病的原因。我們家沒有遺傳基因,我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那麼很有可能是跟壓力有關。作為一個市場活動的總負責人,我要帶30-40個人的工作,要推動他們的進度。北京上海廣州的凌晨四點我都見過。工作壓力讓我自己一直是繃緊的。聽到微信聲響起來,我就會精神緊張得無法入睡或立刻醒來。

像大多數東北人一樣,我冬天去海南住了一段時間,想在三亞養老。我雖然經歷過那麼多打擊,但還是想做很多事情。所以我又回到了上海。我還有些不甘心,我覺得上海有很多可能性。

在上海的每一天,我等待著身體康復。同時,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是:當工作與健康發生衝突之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上海讓我認識到一種公平。它給了你一些什麼,必定收走一些別的。或者說,因為我沉迷於她帶給我的激奮而自我放逐了別的。我得到了內心的強大,思想的成長,賺到了很多錢,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篤定。但像一個偏科的學生,這座城市突然給了我一種極端的生命狀態,讓我思考「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個課題。

上海和癌症喚醒了我對宿命的認知,有朋友推薦我去研究佛法和禪修,這些是我從未涉及的領域,在這背後我明白,其實我缺乏對自我、生死的探究。癌症是一個警鐘,我想接下來我該換一個視角和心態,在這個有無限可能的城市裡讓自己完整。

4、在上海我月薪4000,但連疲憊都精緻

口述人:Vincent,滬漂4年

25歲,做過圖書編輯、廣告公司文案

Vincent覺得「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他把10平米不到的出租房收拾得溫馨潔淨

2016年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了上海,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居生活。用你們的話說就是「滬漂」。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浦東的一家咖啡書吧,中午11點到晚上10點,做各種雜活。每天要先坐公交,換乘地鐵2號線,再走一段長長的路。那家書吧在一個商場偏僻的地方,客戶經常打電話來問:「你好我已經在這一層了,你們在哪裡?」

那段時間我學會了很多以後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的知識,比如我知道怎麼收銀,怎麼給顧客辦會員卡,能分辨不同品種的咖啡豆。也遇到了一些在我人生經驗之外,即便現在也未必知曉該如何應對的複雜局面,比如請來的歌手突然失聲。

不久以後,我去了夢寐以求的出版社,做文學編輯。我拿著一份只有4000塊的薪水,但對自己說:「沒有什麼比這裡更適合你。」我幾乎要被這股熱情所感動,好像做了一個偉大的犧牲,有一種奇異的浪漫。

媽媽打來電話問我收入,我會多報2000塊,但她仍然說:「你這樣子不行的,在上海活不下去。」她唉聲嘆氣,「那裡消費多高呀,水果都要吃不起了。」

因為貧窮,我把欲望降到最低,看看自己能不能在上海這樣的城市活下去。事實上,除了房租和生活必需品,每個月我竟有不多的盈餘。我覺得快慰,不是因為自我的滿足,而是可以不再給家裡增添負擔。

更重要的是,我終於拿到了屬於自己人生的話語權,而他們的意見,都成了參考答案。

我每天認真看稿,標出錯別字,把行距調到規定範圍,糾正字符與字符間距,還要把握文字背後的價值觀導向。這些毫無創造性可言的工作,讓我對編輯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知。

因為要配合新單位,加上房租便宜,我搬到了仿佛是另一個上海的地方。第一次拖著行李來的晚上,整個街道空無一人,箱包輪子在水泥地板上發出細碎的摩擦聲。

我每天早晨6點起床,擠公交,接著擠地鐵,一進門就做兩件事:1.不坐;2.抓住扶手。因為人多,不抓住點什麼就會被人流擠到另一扇門,而一旦坐下,就要花很多時間重新站起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嚴肅的,冰冷的,同時又是焦慮的。我經常看到一些漂亮女孩,一邊打著哈欠,一邊補妝,裹挾在她們華麗面孔下的疲憊都是精緻的。

但我暫時還沒能力享受這座城市最核心的繁華與精緻,我想的只是下一頓要如何規劃才能不影響整周的消費額度,水電費欠多少,洗衣粉沒了要記得買,與此同時,還要和一直反對我做這份工作的父母抗爭。

我不敢告訴他們,其實我做得很不順利,時常陷入自我懷疑。有時被領導批評,腦子裡就會出現他們的指責聲,嘈雜,重疊,交織在一起。他們說我自私,無情,仿佛我的熱愛與堅持,是一種原罪。媽媽說:「你爸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你是做這個的。」我難過,但也只好說:「我會更努力。」哥哥後來因為我拒絕他的工作安排,非要漂在上海,就刪除了我所有的聯繫方式,和我斷絕了關係。

我租住的公寓之前因為破產,留下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比如押金拿不到,沒有人來處理後續的合同事宜,租金貸無法結清。我雖然走運,不算是最慘的那一撥人,但最近我的衛生間下水道堵塞,大半夜找師傅來通;廚房地板一直不明原因地積水,每天都要用掃帚一遍遍掃進簸箕,往水槽裡倒;臥室的門也一直合不上,需要塞紙板。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你沒辦法逃離這些瑣碎的不如意,沒辦法去做一個浪漫詩人,歌頌情懷與理想。

這樣的時刻多起來,你就不得不一次次去思考人生的意義,留在上海的意義。我不得不承認,命運並沒有給予我足夠的寬容和幸運,讓我擁有平和的心態去做喜歡的事。

在上海這幾年我換了四份工作,但我覺得自己是一座孤島,不經常和同事吃飯,老闆幾乎不認識我。有時下班,走在這個城市的街道,舉目所見,一派昌明隆盛,處處是流麗燈火下的繁華之景。我會為此心旌搖曳,但也有一種天地悠悠之落寞,會覺得前路微茫,人世虛妄。

可我還是愛上海。

我總想起毛尖的《上海故事》,四十歲的電梯女人,給年輕的水電工扯衣服上的毛球,「他看著報紙,她扯著毛球,也像夫妻,也像母子,樓道裡靜悄悄的,空氣裡說不出的家常和痴迷。」這就是我眼中的上海,即便它被稱作是一個因耽於小節而出不了史詩的地方,但它「到底暗濤洶湧著很多故事」。

我在這個城市某種動態平衡中,無限地接近我自己。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YOUNG世界」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工作3年工資翻10倍,卻患上兩種癌!餘生很貴,別活得太累!
    工作3年,工資翻10倍我卻患上兩種癌我是黑龍江人,本科學市場營銷。三年前來到上海時,工資不算高,但我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當時前女友在上海,為了這段感情,我來了並愛上了這座城市。在上海這三年裡,我目標明確,努力自律,在外人眼中我是一個工作狂。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年輕人,我滬漂23年年薪千萬,40歲才敢結婚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騰訊新聞聯合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描寫他旅居過的巴黎:「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這是在北上廣深漂著和漂過的人才能有的深切感受。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有人說漂泊者都有艱辛和憧憬 年輕是用來試錯的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騰訊新聞聯合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描寫他旅居過的巴黎:「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無論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這是在北上廣深漂著和漂過的人才能有的深切感受。
  • 「95後」港青在滬就業三年 未來計劃「紮根」創業
    中新社上海1月2日電 題:「95後」港青在滬就業三年 未來計劃「紮根」創業作者 高志苗樓梯沿邊擺滿從各地旅行帶回的紀念品,情侶杯整齊地擺放在茶几上,不大的房間裡處處透出主人對住所的用心。扎著丸子頭,笑意滿滿的「95後」香港青年彭嘉雯對中新社記者說。2015年,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滬港青年會與上海市青年聯合會三方合作推出「敢創未來·滬港青年就業創業計劃」,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香港青年成功在滬就業,彭嘉雯便是其中之一。
  • 異鄉人:50歲滬漂23年,年薪終於千萬「叔叔我40歲才結婚」
    新年伊始,YOUNG財經與騰訊新聞聯合推出了95後觀察系列,其中關於滬漂的文章引發大家的共鳴,產生了近萬條評論:「在四五線城市混的好的都是有人脈的,北大清華交大復旦畢業的有幾個是回到四五線城市的?不要把生活說的這麼不堪,有誰是生下來就躺在鈔票上?沒有什麼生活不需要付出除非寄生,也沒有什麼生活不可以愜意除非悲鳴與無病呻吟……」我們整理了一些,或許看完你會有共鳴。
  • 「滬漂」王漫妮月薪1w5依然窘迫,做個「津漂」它不香嗎?
    在最昂貴的地段做奢侈品店銷售每個月掙一萬五的工資所以將薪資與房租、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綜合考量在天津生活顯然更寬裕時間很貴 那就好好珍惜劇中王漫妮換了房子後為了在上海生活的好一點王漫妮還在吃上省錢她每天在定點的小攤吃東西要不就來個盒飯能省10
  • 「滬漂」新難題:沒有上海市有效居住證 可能進不了小區
    原標題:「滬漂」新難題:沒有上海市有效居住證,可能進不了小區   在上海已經
  • 「滬漂」成熱門話題,《三十而已》讓人懷念真正有上海味道的影視劇
    大致統計一下現在影視劇的主題,你會發現"滬漂"越來越多的成為當下影視劇的重要話題。之前熱播的《歡樂頌》、《我的真朋友》還有《安家》等電視劇都是記錄了劇中主角的滬漂故事,還有目前正在熱播的《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就是一個典型的滬漂人物,這個人物非常具備話題度,飾演王漫妮的江疏影是這部劇的一番。
  • 2017~2019,收入翻3倍,資產翻10倍,我怎麼做到的?
    三年的時間,每個人的人生都發生了變化,我也是如此。從2017年開始理財,如今到了2019年,我從一名學生成為了一名老師,從戀愛走進了婚姻,也從理財小白成為了一名理財達人。今天這篇帖子就來盤點一下這三年的財務變化,來一次大對比吧!和盤點財務的邏輯差不多,我們先對比資產和負債,再對比收入與支出。Let's go!
  • 上海已勸返來滬人員8220人!哪些材料能證明在滬有居住地或明確工作...
    昨天,2月13日0—24時,上海新增確診病例5例,其中3例為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市公安局副局長陳臻回應,在完成防疫檢測後,來滬人員可以通過出示本市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在校學生學生證、房產證,以及在本市工作的相關證明(包括但不限於個人繳納公積金證明、能夠證明單位在上海的單位工作證等),證明在本市有居住地或有明確工作。同時,現場公安民警會通過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的各行業用工、居住、購房等方面信息進行查詢確認。
  • 《三十而已》的曼妮:滬漂的人設過於高級,現實中的我們更加苦逼
    雖然她心中曾經堅定無數次的那個目標,或是夢想,一次次的為自己鼓勁,又一次次的讓她們(或是我們)喪失底氣,終於滬漂8年的曼妮撐不下去了,帶著不甘,她準備放棄奮鬥了八年的大上海,她回家了! 在回家之前她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低價賣掉了她曾經擁有的奢侈品,名牌包包、名牌鞋子、名牌香水。因為她知道,這些在她們那個小鎮用不上了。
  • 同為「滬漂」王漫妮和樊勝美誰更讓人心疼?
    劇中女主之一的王漫妮未婚,滬漂,不禁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同樣是未婚,滬漂,大齡女青年,那麼兩個人物角色又有哪些不同呢?乍一看不過是兩個30歲的女人,有品有貌,都是滬漂未婚,都想過衣食無憂的品質生活。
  • 揭秘!熱門職業健康管理師工資為何這麼高!
    健康管理師工資 以下是小新從招聘網站了解到的一些有關健康管理師的招聘信息,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各大招聘網站看看。 職友集統計得出,北京健康管理師平均水平¥9610,而北京每月的最低工資標準為2200,從以上可以看出,健康管理師的工資遠遠高於最低工資水平。
  • 研究生畢業做了兩年老師後,轉行當了月嫂,工資翻了4倍
    朋友今年32歲,2013年研究生畢業做了兩年老師後,轉行當了月嫂,工資翻了4倍,一年掙到20萬元。本科是學中文的,研究生學的教育學。剛畢業那會兒,當老師的收入很低,每個月工資不到4000元,但是做月嫂收入能達到12000元以上。因為新入職的低收入,根本滿足不了我去還房貸,因此就果斷轉行做了月嫂。
  • 周琦回歸CBA聯賽後,工資翻了5倍,娶大6歲空姐嬌妻,現在卻瘦了
    所以他在國外工資只有400萬,回到國內之後薪水直接漲到了2000萬。工資方面也是翻了5倍之多,成為國內男籃中,少有的高工資。回到CBA聯賽之後,周琦也無法從籃球世界盃的失利中走出來,到了客場比賽,常常遭遇球迷的噓聲,不過作為空姐的妻子,一直都默默的支持著他,並且還經常為他在社交平臺上面發聲,跟一些球迷進行辯論,談起周琦的妻子,比周琦大6歲,而且還是一個空姐,簡直就是一個美女嬌妻。
  • 今年春節六成以上家政員留滬過年,有需要可撥打這些電話→
    上海裴記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裴麗娟告訴記者,今年留滬家政人員的數量明顯增多,供不應求的局面會有所緩解。家住葉城路的張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家人一直請保姆24小時貼身照顧她。「往年阿姨過年都要回去一段時間,我們只有找臨時工頂替,今年阿姨說不回去過年了,我們也鬆了一口氣。」張奶奶的家屬說。
  • 王漫妮:那些滬上漂的無助女性
    王漫妮作為《三十而已》的大女主人物由江疏影飾演,劇中感情糾紛就讓小編帶大家一塊來梳理梳理:為何王漫妮那樣貧窮而貌美的女孩,終究做不了人間富貴花呢?原作者也指出:「王漫妮原型的創作就是基於滬上漂泊無依的女性現狀。」
  • 《親愛的自己》聚焦「滬漂」
    朱一龍介紹,他在劇中飾演的陳一鳴是一位資深「滬漂」。結合角色與自身的經歷,朱一龍向正在奮鬥中的青年人支招:「面對至暗時刻,一定要對自己說『堅持下去』,因為現在所有的經歷,都將是未來的積澱。」
  • 趙老哥驚現滬電前十大股東,恐成為下一隻10倍大牛股
    今天大盤仍然呈現著寬幅震蕩的局面,盤後商務部召開發布會,對中美MY摩擦有了新回應;商務部表示,中方反制手段是充足的,但在當前形勢下,現在討論的是取消對5500億加徵關稅,防止繼續升級!也就意味著,四季度業績還會繼續加速,這22.5倍的動態PE,還是很低!翻看半年報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個熟悉的名字——趙強。趙強,江湖人稱「趙一萬」、「趙老哥」,八年一萬倍。這位頂級遊資已經快要消失2個月了,現在謎底揭曉,他幹了滬電股份,直接到第九大流通股東,頂級遊資變股東,恭喜趙老哥再上一個臺階。
  • 上海進一步加強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來滬返滬人員健康管理
    上海發布微信公號1月6日消息,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信息,根據疫情防控有關要求,本市進一步加強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來滬返滬人員健康管理,具體措施如下:所有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來滬返滬人員,應在抵滬後儘快且不得超過12小時向所在居村委和單位(或所住賓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