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香港訊 你說素食,別人問你信佛嗎?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不殺生就好了。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下輩子投胎做只豬我也得吃肉。將素食跟宗教觀念聯繫在一起是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然而在香港,這樣的看法早已過時。香港人的新素食主義功能越來越多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追求,是將都市人負荷過度的亞健康腸胃退耕還林的一種嘗試;同時還承擔了正面情緒管理、控制城市肥胖症、承擔幫助弱勢群體等多種訴求。
素食=慢食,可治療城市肥胖症、排解負能量
作為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 lubO )主席和香港素食會會長,孔慶玲多年來嚴格遵守素食規戒,甚至蛋奶製品也被她排除在食譜之外。除此之外,她奉行一日一餐健康法,每天早餐只吃水果和鮮榨果汁,中午吃一餐素食,隨後過午不食晚餐最多喝一點湯水。這樣的生活規律她已經堅持了很多年,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孔慶玲說香港人熱衷於素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剛開始時人們確實會將素食與佛教齋戒聯繫起來,甚至以為吃素就等於和尚,因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顧慮。
然而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健康飲食主義帶動了素食需求,越來越多的有機時尚素食餐廳出現,不但以減低肉食帶來的碳排放為標榜,同時提供多元化的素食選擇已成為優質餐飲服務的基本指標,宣揚推廣綠色健康生活。「最關鍵的原因是資訊發達了,香港人愈來愈注重健康,環保意識亦不斷加強,開始看到很多食物安全問題,以及在肉食動物飼養過程中給動物注入的各種激素、添加劑、藥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而人們反過來認識到必須注重食物的健康環保,希望吃得更健康、清淡一些,進而茹素。」
其次,富裕起來的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精細的要求。「素食代表了什麼樣的生活理念?我認為最核心的,是慢生活的理念。素食等於慢食。食物是陽光和大地的禮物,亦是很多人辛勞的成果,我們每周四、周六舉辦的禪食午餐、晚餐,要求有緣人在安寧欣悅的氛圍中享受自然自在的進餐經驗不說話不聊天,慢慢吃自己碗中的飯粒和素菜。」在禪食中,營養更全面的糙米替代了白米,需要食客慢慢咀嚼。有的食客在體驗之後甚至感到詫異:平時吃兩碗白米飯才勉強剛剛好的食量,在這裡居然吃半碗都感覺很飽。孔慶玲認為這正是「慢吃」與「快吃」的差別所在。
然而香港人的生活總是很忙,甚至從小就養成了「快吃」的不良習慣。比如有的中小學生,怕麻煩不願帶飯到學校吃,中午總是吃麥當勞等煎炸口味的洋快餐;又或者學校給他們訂了營養比較均衡的套餐,但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他們甚至只用五分鐘就解決戰鬥,把剩餘時間都用在玩樂之上,如此短的進食時間讓身體對飽腹感不敏感,容易進食過多的食物,久而久之造成了脂肪的積累。「現在中小學生的肥胖症比較嚴重,今天我還遇到一位家長想帶小孩來我們這裡學習素食,以應對小孩的肥胖症。」孔慶玲認為要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甚至素食習慣,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共同治癒小朋友乃至這個城市的肥胖症。
除了禪食以外,素食會還會舉辦如香功班、瑜伽班、綠色茶座、靜心營和素食廚藝觀摩等多種公開活動,吸引會員及非會員參與,進而通過口碑傳頌推廣素食主義的觀念。「我們並沒有很主動地推廣自己,雖然我們也有月刊。口碑傳播是我們主要的推廣方式,想要嘗試素食的香港人自然而然就會找到我們。我們放在網上的講座和錄音甚至有很多海外的聽眾。」孔慶玲認為素食其實不過是改變自己生活的第一步,一旦開始實踐茹素生活之後,對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會產生很多新的看法,對待萬物眾生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聽上去雖然有點玄,但我們的確可以通過綠色生活的精神層面,更多地提升自己的靈性修養,排解身體裡的負能量。」
「綠色星期一」是一種折中的素食主義,以改變觀念為目標
素食主義的多元化、泛化也是其讓更多人接受的重要原因。香港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素食組織,名為「綠色星期一」(G reen M onday),便是這種現象中的佼佼者。所謂「綠色星期一」,即要求參與活動的朋友遵守每周一不吃肉的要求,以表明自己的綠色生活態度。除了向更多餐廳、企業團體和社會組織推廣「綠色星期一」的概念以外,該組織還舉辦了不少有趣的講座、素食廚藝班、企業午餐聚會等活動,來推廣綠色生活態度。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已有包括英國、澳洲、日本、臺灣、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地方實踐「無肉星期一」的概念,在談到為什麼在香港也需要實踐在不吃肉基礎之上同時宣揚低碳生活、循環再用、愛惜資源、回歸自然等環保概念的「綠色星期一」時,組織創辦人、茹素多年的魏華星介紹道,香港的人均碳足跡於全世界排行第二,根據統計,香港人只需每星期素食一天,便可減少個人碳足跡達28.5%。「『綠色星期一』以綠色飲食作為起點,減低碳排放,同時也為我們帶來健康。」
而選擇星期一的原因,是因為創始人覺得,香港人通常在周末吃喝玩樂、大魚大肉,參加各種各樣的派對,甚至連甜品都吃過好幾輪,因此不少香港人都有意願周末之後找一天吃得清淡一些,進行調息。而工作日的第一天象徵著每個星期新的開始,重新調節身心能讓人重新與大自然接軌,讓每周有個好開始。同時通過每周一的重複形成習慣,人們就可以在每周一的時候想一想怎麼讓自己的生活更「綠色」一些。
「『綠色星期一』的口號是『無綠不歡星期一』,英文『B abysteptogogreen』,意圖希望創造一個平臺,讓不同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演繹綠色星期一,而不需要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輕鬆自在地踏出綠色第一步。這一步雖然只是一個起點,但每個人的一小步可以對香港環境和個人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為未來天天實踐綠色生活奠定基礎。」「綠色星期一」另一創始人楊駿業說道。
香港人受西方文化影響,通常有「一頓完整的正餐沒有肉營養不均衡」的觀念,因此香港人均牛肉消費量排名世界前列,人均牛肉消費量幾乎是歐盟國家的兩倍,是內地的7倍。「少吃肉可以減少牧場糞便的廢氣排放。假如香港每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就相當於公路上減少了86000輛車在行駛。幸運的是,現在也有不少企業願意擔負起社會責任,不少餐廳也響應『綠色星期一』這個運動。」魏華星說。
「綠色星期一」自2012年11月開始在校園推廣素食午餐計劃,每逢周一提供素食午餐給學生及家長選擇。去年4月份,計劃擴展至17間主要中小學午膳供應商合共500多間中小學,逾35萬名學生,約佔全港學生訂餐人數超過90%。推行「綠色星期一」後,每逢周一的校園素食訂餐率,由以往的4%激增至40%。去年3月18日,「綠色星期一」與香港大學首推大學校園「無綠不歡」計劃,在大學校園內的11間餐廳逢星期一都會提供素食餐單,鼓勵學生培養每周綠色飲食的習慣,覆蓋校內75%的餐廳。而去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香港國際機場宣布聯同「綠色星期一」在機場推廣「無綠不歡星期一」運動,共有57間機場的食肆及貴賓室響應運動,在每個星期一,甚至每天供應素食餐單,成為全球首個全力支持及推廣無肉星期一的綠色飲食文化的機場。
「綠色星期一」雖然只是折中的素食主義,在傳統素食者的眼中有些不倫不類,但在推廣環保素食理念上發揮的影響力可不容小覷。
用素食帶動公益,非牟利素食餐廳聘請聽障人士
素食作為一種健康正面的生活形象,更可以從全港首間社會企業非牟利素食餐廳「樂農」的成功經營經驗得到體現。「樂農」不是一家普通的素食餐廳,它是由香港影視明星體育協會慈善基金髮起的社會企業,主要發起人為香港影星曾志偉和戚美珍。它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及環保的飲食文化,同時聘用年長待業及聽障人士,透過實際工作,讓他們得到訓練,提供就業機會促使他們自力更生,融入社區。
「早在兩年前就有了開一間素食店的想法,因為素食環保又健康。大家除了吃到美味,在心靈上也能得到寧靜。」談到創辦「樂農」的初衷,曾志偉曾對香港媒體如是說。2010年,他號召了許多明星一同加入集資200多萬港元,同時向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夥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申請了200萬港元補助作為開業資金,於同年10月成功在灣仔軒尼詩道99號彰顯大廈成立了「樂農」「樂」意指開開心心「農」則取自「聾」的諧音。
乘著香港人注重健康、倡導素食的東風,加上服務員能夠為全港3萬多聽障人士提供手語溝通服務,樂農午市常常爆滿,等位客人往往要排隊到門外,開業不到一年,便已達到收支平衡。將公益慈善行動融入綠色環保的素食餐廳經營之中,無疑是「樂農」最成功的一點。「樂農」招聘了十多名聽障人士,樓面全部是聽障員工,廚房除了有健聽的大廚坐鎮,還有兩名聽障員工作為幫廚。每位聽障員工均身穿綠色制服,而每張餐桌上都放了紙牌給食客溫馨提示,期望給予聽障員工更多包容和耐心。在這裡,本來匆匆忙忙的香港人,也變得有耐心和包容起來,暗暗契合了素食主義的「慢食」理念。
而「樂農」雖然是非牟利組織,但為了長遠發展在運營管理上儘量接近一般企業,同時設定更長遠的發展計劃,將部分的盈利分給員工,餘下的儲蓄起來作為拓展基金,將來用以開更多的分店。此外「樂農」還讓原有的員工升職做領班,再帶領新的員工進來工作,讓員工看見升職的可能,增加工作積極性。
樂農的午餐收費平均40至45港元,晚餐視菜式而定,一般菜式約50多港元起,而樂農更推出十位起的素食私房菜,每位150港元。「樂農」以素菜品質先行,不用味精和『假肉』,儘量做到原汁原味。例如,這裡的「梅子千層」和「蛋白炒鮮奶」其實就是在一般素菜店裡吃到的素鵝和賽螃蟹,不過「樂農」不賣做成「假肉」的菜式,而是還原食物的原貌。「梅子千層」中的腐皮層層捲起,配上梅子醬蘸著吃特別開胃。
對這種素菜命名的方式孔慶玲也十分贊同,她最不喜歡那些肥膩的運用色素和油炸製成的素菜,更反感以「素雞」「素鴨」等假肉命名的素菜。「這叫齋口不齋心。」她說道,「其實真的不必使用這類名字,我們曾經辦過一個素菜嘉年華,讓會員廚師們自己給自己的菜起名字,不帶『肉字』其實更加優雅好聽。而香港一些比較出名的素菜館,如大自然素食、LovingH eart,等等,都遵循了這個起名規則,更不會使用任何色素真正的素食連名字都是天然環保的。」
新素食主義操作指南
很多剛剛接觸素食的人,往往因為家人與朋友對身體所需營養不足的擔心和質疑而放棄素食,孔慶玲指出,許多人都誤解素食者由於不進食肉類,所以會「無氣無力」並影響健康。事實上,茹素者身體需要過渡適應期,茹素初期由於不用消化肉類,會較易覺得餓和比較無力,幾個月後身體習慣了就會恢復正常。
素食是一項學問,是需要一個深入的學習過程的。茹素者需要對各種素食食材的營養價值作比較深入的認識,以確保自己攝取足夠的營養,再加上適量運動以維持體格強健及平衡。孔慶玲給出了最簡單的幾個貼士:
1.素食不僅僅是吃蔬菜,任何植物都可以吃,而且事實上為了保持營養均衡,需要進食植物不同的部分,包括根、莖、葉、花、種子、果實。根類包括蘿蔔、山藥、姜、參類、馬鈴薯等,莖類包括萵筍、竹筍、蓮藕、芋頭等,葉、花、種子、果實選擇就更多了。
2.要吃不同顏色的,除了綠葉菜以外,紅色的紅菜頭、紅蘿蔔,黃色的玉米,黑色的車釐子,等等,一個星期可以根據素食的部位種類和顏色分類搭配著做好食譜計劃,營養自然更均衡。
3.經過人工加工的素食不如天然素食健康,比如加了鹽分的果仁攝入過多的話也會導致肥胖。再比如白米就不如糙米營養豐富,而且糙米需要細嚼慢咽,吃得慢飽足感更加強烈,因此更適合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