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素食:香港人用吃素實現情緒管理、控制肥胖 4

2022-02-05 香港吃喝玩樂遊

佛教在線香港訊 你說素食,別人問你信佛嗎?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不殺生就好了。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下輩子投胎做只豬我也得吃肉。將素食跟宗教觀念聯繫在一起是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然而在香港,這樣的看法早已過時。香港人的新素食主義功能越來越多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追求,是將都市人負荷過度的亞健康腸胃退耕還林的一種嘗試;同時還承擔了正面情緒管理、控制城市肥胖症、承擔幫助弱勢群體等多種訴求。

素食=慢食,可治療城市肥胖症、排解負能量

作為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 lubO )主席和香港素食會會長,孔慶玲多年來嚴格遵守素食規戒,甚至蛋奶製品也被她排除在食譜之外。除此之外,她奉行一日一餐健康法,每天早餐只吃水果和鮮榨果汁,中午吃一餐素食,隨後過午不食晚餐最多喝一點湯水。這樣的生活規律她已經堅持了很多年,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孔慶玲說香港人熱衷於素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情,剛開始時人們確實會將素食與佛教齋戒聯繫起來,甚至以為吃素就等於和尚,因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顧慮。

然而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健康飲食主義帶動了素食需求,越來越多的有機時尚素食餐廳出現,不但以減低肉食帶來的碳排放為標榜,同時提供多元化的素食選擇已成為優質餐飲服務的基本指標,宣揚推廣綠色健康生活。「最關鍵的原因是資訊發達了,香港人愈來愈注重健康,環保意識亦不斷加強,開始看到很多食物安全問題,以及在肉食動物飼養過程中給動物注入的各種激素、添加劑、藥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而人們反過來認識到必須注重食物的健康環保,希望吃得更健康、清淡一些,進而茹素。」

其次,富裕起來的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精細的要求。「素食代表了什麼樣的生活理念?我認為最核心的,是慢生活的理念。素食等於慢食。食物是陽光和大地的禮物,亦是很多人辛勞的成果,我們每周四、周六舉辦的禪食午餐、晚餐,要求有緣人在安寧欣悅的氛圍中享受自然自在的進餐經驗不說話不聊天,慢慢吃自己碗中的飯粒和素菜。」在禪食中,營養更全面的糙米替代了白米,需要食客慢慢咀嚼。有的食客在體驗之後甚至感到詫異:平時吃兩碗白米飯才勉強剛剛好的食量,在這裡居然吃半碗都感覺很飽。孔慶玲認為這正是「慢吃」與「快吃」的差別所在。

然而香港人的生活總是很忙,甚至從小就養成了「快吃」的不良習慣。比如有的中小學生,怕麻煩不願帶飯到學校吃,中午總是吃麥當勞等煎炸口味的洋快餐;又或者學校給他們訂了營養比較均衡的套餐,但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他們甚至只用五分鐘就解決戰鬥,把剩餘時間都用在玩樂之上,如此短的進食時間讓身體對飽腹感不敏感,容易進食過多的食物,久而久之造成了脂肪的積累。「現在中小學生的肥胖症比較嚴重,今天我還遇到一位家長想帶小孩來我們這裡學習素食,以應對小孩的肥胖症。」孔慶玲認為要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甚至素食習慣,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共同治癒小朋友乃至這個城市的肥胖症。

除了禪食以外,素食會還會舉辦如香功班、瑜伽班、綠色茶座、靜心營和素食廚藝觀摩等多種公開活動,吸引會員及非會員參與,進而通過口碑傳頌推廣素食主義的觀念。「我們並沒有很主動地推廣自己,雖然我們也有月刊。口碑傳播是我們主要的推廣方式,想要嘗試素食的香港人自然而然就會找到我們。我們放在網上的講座和錄音甚至有很多海外的聽眾。」孔慶玲認為素食其實不過是改變自己生活的第一步,一旦開始實踐茹素生活之後,對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會產生很多新的看法,對待萬物眾生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聽上去雖然有點玄,但我們的確可以通過綠色生活的精神層面,更多地提升自己的靈性修養,排解身體裡的負能量。」

「綠色星期一」是一種折中的素食主義,以改變觀念為目標

素食主義的多元化、泛化也是其讓更多人接受的重要原因。香港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素食組織,名為「綠色星期一」(G reen M onday),便是這種現象中的佼佼者。所謂「綠色星期一」,即要求參與活動的朋友遵守每周一不吃肉的要求,以表明自己的綠色生活態度。除了向更多餐廳、企業團體和社會組織推廣「綠色星期一」的概念以外,該組織還舉辦了不少有趣的講座、素食廚藝班、企業午餐聚會等活動,來推廣綠色生活態度。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已有包括英國、澳洲、日本、臺灣、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地方實踐「無肉星期一」的概念,在談到為什麼在香港也需要實踐在不吃肉基礎之上同時宣揚低碳生活、循環再用、愛惜資源、回歸自然等環保概念的「綠色星期一」時,組織創辦人、茹素多年的魏華星介紹道,香港的人均碳足跡於全世界排行第二,根據統計,香港人只需每星期素食一天,便可減少個人碳足跡達28.5%。「『綠色星期一』以綠色飲食作為起點,減低碳排放,同時也為我們帶來健康。」

而選擇星期一的原因,是因為創始人覺得,香港人通常在周末吃喝玩樂、大魚大肉,參加各種各樣的派對,甚至連甜品都吃過好幾輪,因此不少香港人都有意願周末之後找一天吃得清淡一些,進行調息。而工作日的第一天象徵著每個星期新的開始,重新調節身心能讓人重新與大自然接軌,讓每周有個好開始。同時通過每周一的重複形成習慣,人們就可以在每周一的時候想一想怎麼讓自己的生活更「綠色」一些。

「『綠色星期一』的口號是『無綠不歡星期一』,英文『B abysteptogogreen』,意圖希望創造一個平臺,讓不同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演繹綠色星期一,而不需要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輕鬆自在地踏出綠色第一步。這一步雖然只是一個起點,但每個人的一小步可以對香港環境和個人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為未來天天實踐綠色生活奠定基礎。」「綠色星期一」另一創始人楊駿業說道。

香港人受西方文化影響,通常有「一頓完整的正餐沒有肉營養不均衡」的觀念,因此香港人均牛肉消費量排名世界前列,人均牛肉消費量幾乎是歐盟國家的兩倍,是內地的7倍。「少吃肉可以減少牧場糞便的廢氣排放。假如香港每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就相當於公路上減少了86000輛車在行駛。幸運的是,現在也有不少企業願意擔負起社會責任,不少餐廳也響應『綠色星期一』這個運動。」魏華星說。

「綠色星期一」自2012年11月開始在校園推廣素食午餐計劃,每逢周一提供素食午餐給學生及家長選擇。去年4月份,計劃擴展至17間主要中小學午膳供應商合共500多間中小學,逾35萬名學生,約佔全港學生訂餐人數超過90%。推行「綠色星期一」後,每逢周一的校園素食訂餐率,由以往的4%激增至40%。去年3月18日,「綠色星期一」與香港大學首推大學校園「無綠不歡」計劃,在大學校園內的11間餐廳逢星期一都會提供素食餐單,鼓勵學生培養每周綠色飲食的習慣,覆蓋校內75%的餐廳。而去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香港國際機場宣布聯同「綠色星期一」在機場推廣「無綠不歡星期一」運動,共有57間機場的食肆及貴賓室響應運動,在每個星期一,甚至每天供應素食餐單,成為全球首個全力支持及推廣無肉星期一的綠色飲食文化的機場。

「綠色星期一」雖然只是折中的素食主義,在傳統素食者的眼中有些不倫不類,但在推廣環保素食理念上發揮的影響力可不容小覷。

用素食帶動公益,非牟利素食餐廳聘請聽障人士

素食作為一種健康正面的生活形象,更可以從全港首間社會企業非牟利素食餐廳「樂農」的成功經營經驗得到體現。「樂農」不是一家普通的素食餐廳,它是由香港影視明星體育協會慈善基金髮起的社會企業,主要發起人為香港影星曾志偉和戚美珍。它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及環保的飲食文化,同時聘用年長待業及聽障人士,透過實際工作,讓他們得到訓練,提供就業機會促使他們自力更生,融入社區。

「早在兩年前就有了開一間素食店的想法,因為素食環保又健康。大家除了吃到美味,在心靈上也能得到寧靜。」談到創辦「樂農」的初衷,曾志偉曾對香港媒體如是說。2010年,他號召了許多明星一同加入集資200多萬港元,同時向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夥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申請了200萬港元補助作為開業資金,於同年10月成功在灣仔軒尼詩道99號彰顯大廈成立了「樂農」「樂」意指開開心心「農」則取自「聾」的諧音。

乘著香港人注重健康、倡導素食的東風,加上服務員能夠為全港3萬多聽障人士提供手語溝通服務,樂農午市常常爆滿,等位客人往往要排隊到門外,開業不到一年,便已達到收支平衡。將公益慈善行動融入綠色環保的素食餐廳經營之中,無疑是「樂農」最成功的一點。「樂農」招聘了十多名聽障人士,樓面全部是聽障員工,廚房除了有健聽的大廚坐鎮,還有兩名聽障員工作為幫廚。每位聽障員工均身穿綠色制服,而每張餐桌上都放了紙牌給食客溫馨提示,期望給予聽障員工更多包容和耐心。在這裡,本來匆匆忙忙的香港人,也變得有耐心和包容起來,暗暗契合了素食主義的「慢食」理念。

而「樂農」雖然是非牟利組織,但為了長遠發展在運營管理上儘量接近一般企業,同時設定更長遠的發展計劃,將部分的盈利分給員工,餘下的儲蓄起來作為拓展基金,將來用以開更多的分店。此外「樂農」還讓原有的員工升職做領班,再帶領新的員工進來工作,讓員工看見升職的可能,增加工作積極性。

樂農的午餐收費平均40至45港元,晚餐視菜式而定,一般菜式約50多港元起,而樂農更推出十位起的素食私房菜,每位150港元。「樂農」以素菜品質先行,不用味精和『假肉』,儘量做到原汁原味。例如,這裡的「梅子千層」和「蛋白炒鮮奶」其實就是在一般素菜店裡吃到的素鵝和賽螃蟹,不過「樂農」不賣做成「假肉」的菜式,而是還原食物的原貌。「梅子千層」中的腐皮層層捲起,配上梅子醬蘸著吃特別開胃。

對這種素菜命名的方式孔慶玲也十分贊同,她最不喜歡那些肥膩的運用色素和油炸製成的素菜,更反感以「素雞」「素鴨」等假肉命名的素菜。「這叫齋口不齋心。」她說道,「其實真的不必使用這類名字,我們曾經辦過一個素菜嘉年華,讓會員廚師們自己給自己的菜起名字,不帶『肉字』其實更加優雅好聽。而香港一些比較出名的素菜館,如大自然素食、LovingH eart,等等,都遵循了這個起名規則,更不會使用任何色素真正的素食連名字都是天然環保的。」

新素食主義操作指南

很多剛剛接觸素食的人,往往因為家人與朋友對身體所需營養不足的擔心和質疑而放棄素食,孔慶玲指出,許多人都誤解素食者由於不進食肉類,所以會「無氣無力」並影響健康。事實上,茹素者身體需要過渡適應期,茹素初期由於不用消化肉類,會較易覺得餓和比較無力,幾個月後身體習慣了就會恢復正常。

素食是一項學問,是需要一個深入的學習過程的。茹素者需要對各種素食食材的營養價值作比較深入的認識,以確保自己攝取足夠的營養,再加上適量運動以維持體格強健及平衡。孔慶玲給出了最簡單的幾個貼士:

1.素食不僅僅是吃蔬菜,任何植物都可以吃,而且事實上為了保持營養均衡,需要進食植物不同的部分,包括根、莖、葉、花、種子、果實。根類包括蘿蔔、山藥、姜、參類、馬鈴薯等,莖類包括萵筍、竹筍、蓮藕、芋頭等,葉、花、種子、果實選擇就更多了。

2.要吃不同顏色的,除了綠葉菜以外,紅色的紅菜頭、紅蘿蔔,黃色的玉米,黑色的車釐子,等等,一個星期可以根據素食的部位種類和顏色分類搭配著做好食譜計劃,營養自然更均衡。

3.經過人工加工的素食不如天然素食健康,比如加了鹽分的果仁攝入過多的話也會導致肥胖。再比如白米就不如糙米營養豐富,而且糙米需要細嚼慢咽,吃得慢飽足感更加強烈,因此更適合素食。

相關焦點

  • 素食風潮:香港人用吃素實現情緒管理、控制肥胖
    你說素食,別人問你信佛嗎?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不殺生就好了。你說素食,別人說我下輩子投胎做只豬我也得吃肉。將素食跟宗教觀念聯繫在一起是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然而在香港,這樣的看法早已過時。香港人的新素食主義功能越來越多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追求,是將都市人負荷過度的亞健康腸胃退耕還林的一種嘗試;同時還承擔了正面情緒管理、控制城市肥胖症、承擔幫助弱勢群體等多種訴求。
  • 香港人用素食實現情緒管理、控制肥胖,甚至幫助弱勢群體
    一說到吃素,相信大多數人的腦袋裡會直接彈出「信教」的信號,硬是將素食跟宗教觀念聯繫在一起,這種現象也是大多數人一直以來的刻板印象。
  • 國際素食日丨吃素一定健康嗎?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素
    國際素食日丨吃素一定健康嗎?但很多人對「素食」這一飲食習慣還抱有疑問。吃素一定比吃葷健康?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素食?怎樣吃素才健康?今天是國際素食日,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 國際素食日 吃素一定健康嗎?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素
    她很消瘦,說是吃了兩年素食,身體越來越沒勁兒。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膳食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部分素食主義者樸素地認為肉食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比如會產生毒素、不利於消化等。但就像這位患者,堅持素食後卻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 大富豪棄肉吃素,為愛開素食餐廳,用「分子廚藝」詮釋素食的美
    創辦者黃平璋是金門人,十四歲時一個人到臺灣念初中,二十三歲創業,白手起家的他,在三十四歲時就獲選為青年創業楷模,創立怡盛集團至今已逾三十年,是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物業管理集團,也是第一位成功跨足大陸物業領域的企業家;他投資經營的事業遍及物業管理、資產管理,以及保全事業,包括臺北101大樓、臺北帝寶、皇翔御居、寶徠花園廣場、克堤大樓等著名豪宅
  • 那些素食者是什麼原因吃素的?為什麼會選擇長期吃素?
    素食是一種簡單是生活方式,每一個人吃素也是都有原因的,因為原因不同所以對於素食的認知也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法,和尚吃素是日常的齋飯,常人吃素都有自己的目的,目的不同所持的觀點也就不同,素食與美食、素食與健康、素食與信仰、素食與養生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觀點,所以關於素食的一些褒貶不一的說辭也能理解
  • 為什麼香港明星愛吃素?吃完香港老字號的素食,你就知道了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越來越多人營養過剩,大魚大肉吃多了,除了三脂高百病生,就是煩惱多多,大人也吃成了個大胖子。相比之下,香港人更注重飲食健康,從明星名人到普通人都喜歡吃素,認為經常吃素可以養生,有利於身體健康。香港有400多家素食餐廳,星羅棋布遍布大街小巷,想吃素食的話,隨時隨地都能買到。
  • 他如何做到,讓1/4的香港人周一吃素?
    David Yeung的故事,講的是如何塑造一個有滋有味的素食品牌。「周一吃素」已經變成全港追捧的潮流生活方式。避開犧牲,不演苦情,不提地球毀滅論,也非人類使命說。潮流、好玩、夠in、夠fun才是環保的Branding命門。Green Monday以倡導「周一吃素」為支點,撬動人的環保意識、行為改變,進而拉動整條綠色產業鏈的蓬勃生長。
  • 香港女演員吃素後癌症不藥而愈,康復後拍素食微電影
    那時候吃純素的朋友給她推薦素食,介紹Dr. Colin Campbell(柯林·坎貝爾博士)《救命飲食》這本書,後來她找到這本書,也看了很多資料,覺得吃素真的對身心有幫助,那就試試看。後來半年內癌症不藥而愈,沒有做手術、電療和放療!於是她開始推廣素食幫助更多的人認識飲食健康。
  • 因為他,¼香港人選擇素食
    ,改變160多萬人的飲食習慣;極大影響餐飲業格局,素食餐廳由從寥寥無幾、無人問津到火熱爆滿。Green Monday以倡導「周一吃素」為支點,撬動人的環保意識、行為改變,進而拉動整條綠色產業鏈的蓬勃生長。
  • 香港兩所大學的素食餐廳是怎樣運營的?| 周一請吃素
    過去的2016年,國內很多高校的食堂都開闢了素食窗口,今天我們的專題,就是素社香港的志願者Viola親自走訪的兩所大學素食餐廳。1. 一起素 Vegether香港中文大學全日素食早餐——腸仔餐菜品價格實惠,與香港其他素食餐廳相比,價格優惠很多。
  • 賈伯斯天天吃素,為何還會得癌?素食的3個誤區,一次道個明白
    素食,究竟有哪些好處? 1.降低膽固醇 肉類對人體蛋白質的消耗是素食的1.5倍,大量的蛋白質可以轉化為脂肪,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因此,成為素食者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減少炎症並預防許多慢性疾病。
  • 香港素食大師與中百福嘉新派素食的邂逅,讓你愛上「吃素的」感覺!
    提到素食,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宗教及信仰。且認為素食不僅淡而無味還不能提供肉食那般的飽腹感,吃素純屬自虐。
  • 香港號稱素食者天堂,竟有人用素食成功抗癌!
    結果帖子引來市民關於素食的討論,有人覺得素食店的行規是廚房不煮葷、鋪面沒有葷食是理所當然。Green Monday的調查顯示,香港有素食習慣的人口由2008年的35萬增至160萬,增幅逾4倍!曾經看到有小夥伴用餐飲類手機軟體搜索「素食」,發現1公裡以內的素食餐廳居然多達17家,深深感受到香港素食之多,吃素很方便!
  • 素食養生靠譜嗎 長期吃素對身體危害很大
    網上更是有不少素食養生的方法,甚至把吃素食當成了一種治病良方,可是素食養生真的靠譜嗎?這個疑問估計很多人心中都有,小編提醒當你打算進行素食養生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這個問題再開始養生。  3、長期吃素很容易導致膽結石,因為不吃油脂肉類的話,會導致膽囊裡面停留大量的消化液,堆積的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膽結石。  4、長期吃素會導致營養不足,沒有營養滋養的卵巢,產出的卵子質量會非常差。如果有生育打算的話,必須要葷素合理搭配,不能只吃素,否則會影響生育。
  • 素食天堂香港,小編忙裡偷閒帶你飛 周一請吃素
    - 博覽館素食2 -7-ELEVEN博覽館2樓好這口的小夥伴有福啦,就是需要站著哈,可以防止小肚腩O(∩_∩)O哈哈~- 博覽館素食4 -此次香港行圓滿結束了,期間我和同行5人也經歷了一些特別的事——到港的第一天我們就有小夥伴在地鐵站走失了,當時大家都懵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在廣播和站內尋找了近半小時,最後無奈的只能依靠香港警察的幫助。
  • 一個地級市的首家素食餐廳開業,就餐的人竟排起了長龍!吃素原來這麼美味!
    很多人首次品嘗到素食帶來的另類口感,感覺吃素原來也是一種享受。「真的不敢相信,一個普通的紅薯、一片小小的香芋居然能夠做出這麼可口的菜餚!」為市民提供可口的素食、傳播素食文化,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該餐廳志在向人們傳達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
  • 香港號稱素食者天堂,竟有人用素食成功抗癌,不可思議!
    結果帖子引來市民關於素食的討論,有人覺得素食店的行規是廚房不煮葷、鋪面沒有葷食是理所當然。Green Monday的調查顯示,香港有素食習慣的人口由2008年的35萬增至160萬,增幅逾4倍!曾經看到有小夥伴用餐飲類手機軟體搜索「素食」,發現1公裡以內的素食餐廳居然多達17家,深深感受到香港素食之多,吃素很方便!
  • 劉德華吃素已6年!素食無益於身心健康?聽聽這些名人怎麼說
    劉德華之所以吃素的原因卻讓人意外。既不是因為健康、保養也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家人對他的影響。
  • 【周一請吃素】曾被千夫所指的「拳王」泰森,吃素改變這一切!告別毒癮、肥胖、高血壓...
    那個時候的泰森如野獸一般,情緒不穩定,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數次入獄加上夜店嗑藥的生活嚴重影響了他的職業生涯!但老天爺並沒有放過他,2012年他4歲的女兒去世,女兒的葬禮費用都來自捐贈,他覺得自己根本不配。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泰森一夜之間成熟了,他決定痛改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