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來討厭引經據典的文章,開頭便寫誰誰誰說,某某某國……的,難道他們的話就是真理嗎?為什麼不相信自己呢?你也可能具有語言方面的創造力的,不是嗎?換成自己的說法不行嗎?
但是這一回,她也犯了一個人們常犯的毛病,拾人牙慧,鸚鵡學舌一番。用另一句話說,就是現學現賣。
原來,當她和兒子母子倆走出電影院後,兒子就問她,媽媽,我怎麼就沒有看到那個爸爸?那個小孩子正男不是叫那個人叫叔叔嗎?誰才是你說的菊次郎爸爸呢?
果然,兒子又犯了他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毛病,當她不耐煩斥責他的這個毛病的時候,孩子會說,老師教的,不問不知,人家不知道才想問問媽媽的。畢竟,孩子還小,你不教他怎麼指望他什麼都能明白呢?
今天,她告訴兒子說,飾演滑稽叔叔的那個人就是演員北野武,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特別與眾不同的人,行為乖僻,性格突出,所以有個詞語最適合他,叫特立獨行。
北野武先生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爸爸是一個油漆工,脾氣暴躁,嗜酒如命,經常醉酒後打罵老婆,就是北野武的媽媽。他的爸爸不願意孩子們受教育,怕花錢。
而他的媽媽卻與爸爸相反,認為孩子必須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不能像爸爸這樣下流,沒出息。但是北野武從小就與聽話的哥哥姐姐不一樣,他頑皮搗蛋,總是想千方百計逃課。
媽媽就像是和他提迷藏似的圍追堵截他的如來佛祖,他也總是像孫猴子一樣不能逃出母親的手心。但是,上到大學三年級那一年,他還是綴學了。這使媽媽非常傷心,他們母子幾年間都不說話。
北野武到社會上學習謀生的技能,從做學徒工開電梯開始,憑藉自己的喜劇性格的表演天賦,比如就像說相聲,演小品那種工作,他做得有聲有色,左右逢源。後來當了演員,導演,成為日本電影事業上的常青藤,直到現在,他都七十歲了,還在工作。
他在《菊次郎的夏天》這部電影中說的最後一句話:「菊次郎。他媽的,滾吧!」是非常貼近他性格的,幽默,詼諧,風趣,可愛。同時,這句話也是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和他的爸爸和解的,這是一句雙關語,既適用於他真實的人生,也適用於電影。
原來,電影中的那位大叔,他就是菊次郎的翻版,其中就有北野武他爸爸的影子。北野武的爸爸,真正的菊次郎,就是這樣一位既粗暴又有著流氓習氣的老人,縱然他不情願供孩子們讀書,畢竟,他還是拗不過老婆,供養四個孩子念書成才。
所以說,天下的父母親就沒有不愛孩子們的,哪怕以簡單而粗暴的方式對待家人。不同的,只是性格。既使脾氣再好不過的人,也不總是溫情脈脈,這樣的人是一個虛偽的包裹,總有一天會爆炸的。就象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總有一天,他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傷人,就是在沉默中自取滅亡。人活著,活得真實才對。
兒子說,媽媽,你講了這麼多,這是你的電影觀後感嗎?
她笑了,說,我又犯了愛長篇大論發表評論的毛病了。這不是媽媽的電影觀後感,是由北野武這個人的身世引起的感想。兒子,談談你的電影觀後感吧?
兒子說,聽媽媽這麼一講關於《菊次郎的夏天》的故事,我真想再看一遍,想和爸爸媽媽還有姐姐一起看,因為這個菊次郎太可愛了,美好的事情要全家人來分享,不是嗎?媽媽?
她撫摸著孩子的腦袋,說,當然是了。同時她想,她以為自己很貪婪,原來,兒子也是貪婪的。面對幸福,面對美好的事物,誰又不貪婪呢?
但是就像魯迅在《傷逝》裡說的那樣,愛情是好的,幸福是好的,沒有金錢,就都不現實了。這不是原話,只是大意如此。
她知道北野武先生在七十三歲時與老婆離婚,淨身出戶。他對媒體說,我總算是舒服了。
可是,當他將幾百億所有存款都給了前妻,身上一無所有後,卻連以前交往的朋友也聯繫不到了,這不是太可怕了嗎?他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滑稽如他的北野武,代表的只是他一個人的真實人生嗎?
她相信他是真實的北野武。因為他不貪婪。人,總是在放棄了不該有的東西時才是最舒服的。學會放棄才是正確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