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個52萬人口大縣:出過兩個皇帝,是李姓發源地

2020-12-28 哀哉漢唐

公元951年正月,原後漢大將郭威正式稱帝建國,建立大周,定都開封,史稱後周。郭威在位期間,崇尚節儉,改革痺政,使得北方地區凋敝的經濟社會現狀有所好轉,國力漸增。

公元954年正月,51歲的郭威病逝,其侄子柴榮即位稱帝。柴榮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後周國力大增,連敗南北各敵對政權,可惜的是柴榮於39歲時英年早逝,但其所作所為為後來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這兩位亂世之中的有為之君,均出生於五代時期的邢州堯山縣,即今河北省隆堯縣。

隆堯縣隸屬於河北省邢臺市,位於河北省南部,縣境北鄰柏鄉縣、寧晉縣,西接內丘縣、臨城縣,南連任澤區,東臨巨鹿縣。

柏仁縣+象城縣

隆堯縣境,三皇五帝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此地,堯帝晚年時曾建都於此,夏商時屬古冀州地域。西周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土地分封給各諸侯王進行統治,縣境屬邢國領地,春秋末期邢國滅亡後,縣境改屬晉國,晉國在此修築柏人城,古柏人城位於今雙碑鄉亦城。戰國時期,縣境為趙國柏人邑,是趙國北方的軍事重鎮,秦朝統一後推行郡縣制,縣境屬巨鹿郡轄境。

秦末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公元前206年設置廣阿縣、象氏縣,廣阿縣治位於今縣城東舊城,象氏縣治位於今固城鎮固城村;公元前200年,於柏人城設置柏人縣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國,仍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後漢,同年廣阿縣、象氏縣被廢除,新莽時期改名的壽仁縣復名柏人縣;此時,今縣境內僅有柏人縣,魏晉十六國時期延續不變。南北朝時期,縣境屬北朝統治區域,北魏統治時期,於公元489年復置廣阿縣,柏人縣遷治今堯山鎮,東魏時柏人縣改名柏仁縣。此時,縣境內有廣阿縣、柏仁縣兩個縣。

隋朝統治時期,於公元601年改廣阿縣為象城縣,縣治遷至今固城鎮固城村,公元606年象城縣又改名大陸縣。隋末亂世中李淵後發制人,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大陸縣復名象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縣改名昭慶縣,縣治遷至今縣城東舊城;同年柏仁縣因發生水災,縣城被淹沒,遷治今堯城鎮,因城北有堯山而更名為堯山縣。此時,縣境分屬昭慶縣、堯山縣,五代十國時期延續不變。

隆平縣+唐山縣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即公元977年,志在統一全國的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徵討伐北漢,途徑昭慶縣時,「見此四無山阜,曠野平衍」,於是改昭慶縣為隆平縣;此時縣境分屬隆平縣、堯山縣。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隆平縣併入臨城縣,堯山縣併入內丘縣,兩縣俱廢,後於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年同時恢復縣置,北宋末年隆平縣因縣城發生水患遷城關,此時縣境分屬隆平縣、堯山縣。

北宋滅亡後,中原大地成為金朝統治區域,金朝大定年間,為避金世宗完顏雍父親完顏宗堯名諱,公元1174年堯山縣改名唐山縣;此時,縣境分屬隆平縣、唐山縣,元朝時延續不變。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公元1373年隆平縣併入柏鄉縣,後於公元1380年恢復建置,縣境仍分屬隆平縣、唐山縣,明、清時保持不變。中華民國時期,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縣境分屬隆平縣、堯山縣。

隆堯縣

1947年,隆平縣、堯山縣兩縣合併為隆堯縣,縣名取兩縣縣名之首字合稱,縣城設在原隆平縣城。新中國成立初期,隆堯縣先後隸屬於邢臺專區、邯鄲專區,1958年隆堯縣併入內丘縣,後於1961年恢復隆堯縣建置,同時劃歸邢臺專區管轄,1970年改屬邢臺地區,1993年改屬地級邢臺市管轄至今。隆堯縣總面積749平方公裡,下轄12個鄉鎮,2017年全縣常住人口52.3萬人。

縱觀隆堯縣的歷史,其由隆平縣、堯山縣合併而來,建縣歷史可追溯到西漢初所設廣阿縣、象氏縣、柏人縣,已有2200多年建縣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廣阿縣、象氏縣建縣兩百多年後,即於東漢初年被廢除,400多年後北魏時再次復置廣阿縣,隋唐時多次更名,天寶年間更名昭慶縣後沿用了二百多年,後宋太宗於公元977年賜名隆平縣。

而建縣於公元前200年的柏人縣,其歷史更為輝煌,自建縣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縣置延續較為完整。東魏時改名柏仁縣,唐朝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因縣城遷移而更名為堯山縣,一直沿用至1947年兩縣合併,前後存在長達2100多年,五代十國時期郭威、柴榮兩位皇帝均出生於堯山縣。

此外,隆堯還是天下李姓的發源地,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的共同始祖,是戰國時期趙國柏人侯李曇。李曇是趙國名將,因屢立戰功被封為柏人侯,秦朝統一後先後任職御史大夫、司徒,其死後被埋葬在了柏人城,其墓至今還在。唐朝時,今魏家莊鎮王尹村北一帶,是唐高祖李淵的四代祖宣皇帝李熙、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陵墓所在地,兩人的陵墓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陵或唐祖陵,因此隆堯又是李唐的祖籍地。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最多的四大姓,一個姓出了52位皇帝,一個卻從未出過皇帝
    都說同姓為一家,不管到了什麼地方,兩個陌生人是同一個姓,那麼就是一家人,也會格外親切,所以姓氏是文化傳承,也是情懷的傳承。延續到現代社會,百家姓已經不僅僅只有100個姓氏,經過漫長的歲月,又演變出了更多的姓氏,只是沒有收錄在百家姓中。
  • 中國人口最多的兩個姓氏,一姓出過69位皇帝,另一個卻沒出過一位
    北宋時期出現的《百家姓》,將天下所以姓氏都編寫其中,統計出了天下姓氏的昌盛程度。因為姓氏的人口數量和其家族在歷史上的繁榮程度來決定的,不過其中也有例外,現在我國人數最多的姓中,有一個沒有出過一個皇帝,但是他確實我國第一人口大姓,王姓;而另一個人口大姓,李姓卻出過69位皇帝。王姓人口眾多,基本上隨處可見,在2018年統計之中,王姓的人就達到了1億多人。
  • 你知道李姓的起源地在哪裡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其中,按照人口數量,就全國範圍內,李、王、張、劉、陳是前五大姓氏。其中,就李姓來說,為全國第一大姓氏,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個億了。
  • 全國第三大姓氏,人口接近一億,5000年歷史,為什麼沒出一個皇帝
    再比如唐朝的李姓和明朝的朱姓,都是非常受尊崇的。 在整個歷史中,李姓稱王稱帝的人數高達60多人,還不僅僅如此,在現在的中國,李姓仍然是中國第二大姓氏,約佔全國人口的7.4%,人數接近一個億。
  • 中國人口「最多」的4大姓氏:張姓沒出一個皇帝,此姓卻出了66位
    文/一度歷史觀V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已經達到了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全國第一大姓,排在其後的是李姓、張姓、劉姓。所以中國人口最多的四大姓氏便是:王姓、李姓、張姓、劉姓!
  • 河北第一大縣:人口超50萬,縣名源於康熙皇帝
    公元1681年,此時為清朝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北巡途中大手一揮畫了一個圈,將多達14000平方公裡的草原劃為皇家獵苑,稱為木蘭圍場。此後,每年的秋季康熙皇帝都會前往木蘭圍場進行狩獵,一則鍛鍊王公貴族的騎射能力,二則加強對蒙古地方的震懾及管理,即俗稱的「木蘭秋獮」,成為了清朝中前期的一大盛事。康熙皇帝每年秋天前往狩獵的木蘭圍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名亦源於木蘭圍場。
  • 不要小瞧邢臺「魔鬼城」,它是李姓發源地,堯帝曾在此建都
    說實話,作為一名石家莊人,2018年10月我第一次來到這裡,也是第一次知道離石家莊僅約100公裡的邢臺隆堯縣還有個堯山。還好,在現場實物和相關人員的介紹下,我初步了解了這個「唐堯聖地、李氏故裡」。隆堯縣是由隆平縣和堯山縣合併而成,據隆堯縣政府網站介紹,隆堯自公元前206年漢朝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上古堯帝的始封之地,是唐朝李氏帝王的祖籍,也是後周皇帝郭威、柴榮的故鄉,曾先後湧現出戰國名將李牧,隋代趙州橋設計者李春,著名音韻學家樊騰鳳等一批歷史名人,縣內有唐祖陵、柏人城遺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16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唐堯聖地、李氏故裡」。
  • 中國有一姓氏:全國人口不足3萬,出過15位皇帝,是您的姓氏嗎?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自認功勞高過三皇五帝,自稱皇帝,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名姓嬴名政,「嬴」這個姓氏自從秦朝滅亡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皇帝,讓其他姓氏的人坐上皇帝的寶座。
  • 中國人口最多4大姓氏,姓張的沒出一個皇帝,此姓出了92位皇帝
    中國人口最多4大姓氏,姓張的沒出一個皇帝,此姓出了92位皇帝姓氏對於我們,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在以前封建統治時期,如果擁有一個比較尊貴的姓氏,社會地位都不同。第4個姓氏就是劉姓,可能說到這個姓氏,很多人就會想到劉邦,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一開始只是一位亭長,後來在押送煩人的時候,有個人逃走,索性就將犯人全部釋放了,因為這件事留下了仁義的名號,為起義打下基礎。其實這個姓氏一共出現過92位皇帝,在歷史上也是比較少見,有些姓氏出現過一兩個皇帝就很不容易了,但是這個姓氏卻出了幾十個,或許跟人口數量也有一定的關係。
  • 中國出了422個皇帝,但這個省從來沒有出過皇帝
    可以說,中國是一個盛產帝王的國家。從1912年秦始皇嬴政繼位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中國共誕生了422位皇帝。這些皇帝的出身基本囊括了中原各大主流省份,如秦始皇嬴政來自河北,唐高祖李淵來自甘肅,朱元璋來自安徽,孫權來自浙江,劉秀來自湖北,司馬炎來自河南等,但也有一些省份的產量甚至像棉花一樣高,比如陝西省,十三朝古都長安就在這裡,前後共71位皇帝。
  • 河北承德這個縣緊鄰京津,一縣連三省風景優美,去一次就愛上它
    河北這個縣緊鄰京津兩個直轄市,風景秀美景色宜人,去一次就會愛上它。其實,這個縣就是河北興隆縣,隸屬於河北承德市,緊鄰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可謂一縣連三省。面積3123平方公裡,人口僅32萬,2019年GDP為133億,人均GDP3.53萬,興隆雖然經濟發展一般,但是人口少環境好,自然風光旎麗。
  • 為什麼李姓多出皇帝,而張姓多出道士?其實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自出現人類社會以來,歷經80多個王朝,多達400多個皇帝,是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且為了區別氏族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不同的姓氏,所以不同朝代的皇帝有不同的姓氏,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 河北第二人口大縣:人口106萬,以國名為縣名
    河北省位於我國華北地區,東臨渤海,內環京津,因省境位於黃河以北故名河北。河北省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下轄11個地級市,包括49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91個縣、6個自治縣,其中魏縣為河北省第二人口大縣。
  • 百家姓前八位中,有哪幾個姓沒出過皇帝?周姓:揭老底是不?
    但還有幾支姓氏,祖上沒出過什麼皇帝,卻也能躋身當時的高層門閥,這樣的家族才是百家姓中最有實力的。趙姓——南越、趙宋南越武帝趙佗是趙姓帝王之中壽命最長,也是為帝最早的一位。但如果按照正統而言,趙佗只是割據政權的統治者,雖曾單獨稱帝,但不久後就臣服西漢,僅被承認為南越王。
  • 漢朝初期為什麼有兩個皇帝,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
    那麼西漢初期為什麼會有兩個皇帝呢,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那麼趙佗為什麼敢於在西漢面前稱帝,西漢為什麼卻默認了趙佗的稱孤道寡?西漢與其藩屬國南越國一.南越國歸順漢朝後,趙佗卻為什麼敢於稱帝:1.漢高祖劉邦去世:本以為趙佗只會是一個「王」,然而他卻活出了「皇帝」的感覺。並且趙佗還實實在在的稱了帝,當上了真正的皇帝。
  • 河北一個縣和遼寧一個縣很像兄弟,讀起來一樣,GDP也是大同小異
    有兩個縣讀起來一樣,但漢字不同,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是哪兩個縣吧!遼寧省是東北三省之一,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新中國工業的發展貢獻了很多,不僅在工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農業也絲毫沒有落後。義縣是錦州市的一個縣,農業發展得特別好。
  • 姓李的出上聯,「李耳李淵李連杰,李姓為王」,黃姓網友對的下聯解氣
    還真別說,我前段時間就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姓氏對聯,語出驚人,讓人震撼,這個對聯的上聯是一位姓李的網友出的,李姓網友出的上聯是:「李耳李淵李連杰,李姓為王」,聽起來是不是威風凜凜、氣勢不凡? 這個下聯並不好對,對不好就容易落了下風,遭人笑話。
  • 此姓是東夷族後裔,人數佔漢族人口7.9%,先後出過60多位帝王
    導語:封建等級社會,李姓有60多人曾坐過皇帝的寶座,前後建成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在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們發現內地姓「李」的多達9500餘萬人,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 河北一「寶貝疙瘩」縣,位於首都經濟圈黃金板塊,「想窮」都難!
    河北一「寶貝疙瘩」縣,位於首都經濟圈黃金板塊,「想窮」都難!河北這個省山東、廣東等地的存在感不強,但不可否認這裡有優越的經濟發展基礎,有更強大的發展未來。 河北國內有很多「黑馬」縣市。香河縣是河北的「黑馬」縣。香河縣隸屬於河北廊坊市,廊坊市近年來的發展也大家可見,這裡處於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的包圍之中,也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地區。 廊坊正好位於北京天津中間,離這兩個城市60公裡左右,離石家莊280公裡。 香河縣作為廊坊是下直轄縣,同樣與北京天津接壤。
  • 張姓氏族:未出帝王卻人口眾多,一個隱形操盤許多王朝更替的家族
    西周銅器 如此,我們可以轉換思路想一下,如果歷史上沒有一個以"張"命名的封地出現,是否出現過一個叫做"長國"的國家呢?1997年,河南周口鹿邑縣發掘出了一座西周古墓,墓葬規格較高。大量的青銅銘文證明了墓主是一位叫做"長子口"的人。奇怪的是,一座周朝古墓,裡面卻出現了隨著殷商滅亡,已經逐漸消亡的"人殉葬"。 追溯到殷商時期,翻閱史實,我們可以了解到,商朝曾經收復過一個叫做"長"的強大部落。隨後,商王令其首領為"公卿",封地"長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