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料在中國可謂多種多樣,醬油、食醋、蠔油、雞精、豆瓣醬、黃豆醬、老乾媽等都是我們老百姓廚房中常見的調味品。其中醬油、食醋更是除了鹽以外不可或缺的。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在沒有普及科學知識的那個年代,發明出了那麼多的食物保存方法和食用的方法。國人愛吃大豆發酵製品,如醬油、豆瓣醬、黃豆醬、豆腐乳等,我想這跟我們的歷史飲食文化是有很大關係的,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食物保質期特別短,食物又極其短缺,生產勞動力低下,生產的食物非常有限。為了能讓食物保存的時間長一些,就發明出了醃漬酸菜,因為我們都知道新鮮的蔬菜放不了幾天就會腐爛,而做成酸菜,卻可以保存很久。
那個時候人們可沒有什麼乳酸菌,都是利用自然接種的方法。酸菜之所以能夠有比較長的保質期,是因為酸菜中有乳酸,也是因為含鹽量比較高,形成了高滲透壓的環境,這種環境中微生物就難以生長和繁殖,保質期自然就很長了。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起她的經歷,58/59年的鬧饑荒時,她們都沒什麼食物吃,親眼目睹了很多餓死的人。種的莊稼:地瓜,剛長出來就經常被野豬給吃了,不得不總是派人守著;種的水稻,產量不高,也經常被鳥吃,產量很低,根本不夠一家人吃,後來的水稻增產還得感謝袁隆平爺爺呢。很幸運的是我的老家靠近海邊,在退潮的時候,奶奶說去海裡打魚、一般都會大豐收。
據奶奶說,那個時候的魚很多,去不到一會就可以撈到半個背簍的魚了,回家就煮著吃,一家5口人,一點米放很多的水煮成粥,爺爺奶奶總是喝一點米湯就著魚吃,留著粥給孩子吃。吃不完的魚,放個半天就會壞,奶奶就會把魚曬成魚乾,就能保存時間長一些。曬成魚乾,能延長保質期的原理就是減少食物的水分過度(Aw),水分活動降到0.85時就能明顯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自然保質期就能得到延長了。醬油、黃豆醬、豆瓣醬、腐乳都是發酵的豆製品,發酵後的豆製品營養物質不僅不會變少,而且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了B族維生素,也減少了一些脹氣的抗營養因子,也利於消化吸收,但不得不說的是,這類調味品,含鹽量也是驚人的。
所以,我想每一種飲食文化的背後一定隱藏一定的歷史背景,由當時的大環境所造就,慢慢流傳下來,
中國人自古以來普遍缺少肉食牛奶,但智商不低,其優質蛋白質來源,主要靠大豆及其製品。最重要的是豆腐。後來發展出系列美味的大豆發酵食材。大受歡迎,得到普及,很合理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