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興則國家興」。近年來,常州經濟開發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全力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因地制宜謀篇布局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重大項目、重點工作的部署和落實,以「繡花功夫」描繪出「鄉村振興」多彩底色。
產業興旺築牢民生之基
「談到鄉村振興,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而想要農民富起來,第一步便是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在鄉村落地生根。」常州經開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常州經開區共實施省、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4個,計劃總投資5.3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4.8839億元,投資完成率92.15%。
位於常州經開區遙觀鎮的勤新村原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2001年,勤建、華莊、馬池溝三村合併成立勤新村,當時村級收入尚不足20萬元,僅能基本維持村委日常開銷,合併當年村裡光欠的電費就有20萬元。時間來到2004年,勤新村迎來了發展良機——中天鋼鐵項目擴建。村兩委班子大膽創新,緊緊抓住中天鋼鐵項目擴建機遇,成立村級工業園區,承接拆遷安置企業30家,招商引資40餘家,徵用土地700餘畝,引進一批成熟產業。
「由於地緣親近,勤新村約有70%的企業與中車有合作。得益於中車戚墅堰公司、中車戚墅堰所等在人才、技術上的輻射效應,村域內企業從零部件打磨到加工生產『一應俱全』,勤新村這塊『產業飛地』供應端逐步『枝繁葉茂』。」勤新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明說,近年來,藉助常州經開區重點發展先進軌道交通、智能電力裝備等特色產業的「東風」,勤新村隨即轉變項目招引方向,工業強村持續「強引擎」。
記者了解到,如今這個村域面積僅2.5平方公裡的蘇南村莊裡,光大小企業就有130多家,村南角數千平方米的工業園區裡,徹夜機械轟鳴、人車忙碌。多點發力的勤新村不斷強健產業「筋骨」,數據顯示,2019年,該村工業產值達72億元,村級收入580萬元,位列遙觀鎮首位。
生態宜居織就幸福藍圖
屋舍儼然,青石鋪路;良田美竹,芳草鮮美……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令人嚮往,而漫步在常州經開區橫山橋鎮奚巷村,一路所見,便是那樣的景象。「我們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村民們的熱心參與。」奚巷村婦女主任周麗萍告訴記者,只有政府和村民共同發力,村裡的生態環境才能常年保持宜居的狀態,這也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幸福感。
每天一大早,86歲的奚巷村村民梅銀良便騎著三輪車到村裡的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施工處查看進度。「一天少說也要五趟,他一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分子。橫山橋清明山登山道共有349級臺階,他堅持7年義務打掃登山道,連笤帚都掃壞了5把。」周麗萍說,有一次,梅銀良注意到寫有「奚巷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石牌字跡模糊、難以辨認,還挑了個黃道吉日,買來油漆和毛筆,親手把模糊的字跡描了一遍。
村民梅孝紅,每天義務清理自家旁邊的池塘,撈起水中的漂浮物;為了淨化水質,他往水池中投放了觀賞魚,還自掏腰包,種植了睡蓮等觀賞性水生植物。掛在樹上的「水流燈」,也是他的「傑作」。每天晚上,樹木五彩斑斕、流光溢彩,不輸城市,引得村民們嘖嘖稱奇。
據了解,常州經開區今年著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以改善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質量,打造「百姓富、村莊潔、環境美、生態和諧」的經開區美麗鄉村品牌。在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同時,補足農村環境短板、治理短板,推動鄉風文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風文明譜寫時代華章
文明風尚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常州經開區把培育和踐行新時代文明貫穿於鄉村文明創建活動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將「文明種子」遍撒鄉間大地。截至目前,常州經開區區級以上文明鎮有2個、佔比66.7%,區級以上文明村有44個、佔比83%;民主法治示範村
(社區)有38個,佔比為44.7%,另有5個村(社區)成功申報,正待審核。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常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首批試點村,位於常州經開區橫山橋鎮的五一村可謂是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通過各種新方式,想方設法把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融入百姓生產生活,志願者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也讓「志願紅」成為鄉村最流行的顏色,文明實踐成為一種新風尚。
橫山橋法庭庭長黃文娣是五一村理論宣講志願服務小分隊的骨幹成員,為了讓群眾更好地知法、守法、用法,她和其他法律志願者時常到村裡宣傳法律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讓群眾喜歡聽、聽得進、有實效。
「現在我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十分『強大』,包括道德講堂、老年活動室、鄉村振興展示館、健身廣場、大禮堂、文體中心、衛生室、影劇院、農家書屋、家風家訓木棧道等等。」五一村黨委副書記徐潔介紹說,「特別是最新落成的鄉村振興展示館,參觀的人很多,一天有時能來幾撥人,周末來參觀的人更多。在五一村,多功能文明實踐陣地10餘處,讓文明實踐有了活動場所,也讓廣大志願者找到了自己的『家』。」
通訊員 戴彩蓮 劉吉林 姚輝
江蘇經濟報記者 謝樹仁 曾偉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