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第一次見洋人送來的燈泡,點亮後卻大喊「茄子」!

2020-12-25 天天讀詩詞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1894年秋,慈禧對著滿朝文武及光緒皇帝的面,大發雷霆地說出了這句話。起因是帝師翁同龢再次進言,應當移修繕圓明園之資財,充北洋水師軍費,以抗日軍侵襲,保國家江山社稷。

但來年就是慈禧60大壽,圓明園是皇家第一園林,只有圓明園能夠當得上慈禧壽宴的設宴之地。可圓明園在1860年時被英法聯軍給燒了,不重新修就是一堆殘垣斷壁而已,翁同龢此言,便是要她慈禧過不成60大壽啊!

因此,她不僅沒有撥款給北洋水師等清朝軍隊,還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挪用了大量軍費用以修繕圓明園,一來一回一增一減之下,致使清朝軍隊戰鬥力更加疲弱,最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再次戰敗,屈辱地籤訂了《馬關條約》。

慈禧是中國近代史裡真正大權在握的「皇帝」,自鹹豐皇帝在1861年去世之後,慈禧就開始不斷掌握了朝堂軍政大權,成為中國歷史上全力最大的女性之一。但與唐朝武則天不同的是,慈禧永遠是以個人及清朝利益為首,從未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在眼裡。

慈禧的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見識了各種光怪陸離,但骨子裡的她卻是一個封建保守的人,從不會主動睜眼看世界,而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不變,而她面對燈泡之時,就很能體現出這一點。

燈泡其實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早在1801年,慈禧還未出生之時,世界上就已經出現了鉑絲燈泡,只是能夠維持發光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亮度也比較低。

在1854年時,又出現了碳絲燈泡,雖然亮度依然不是很高,但是已經可以穩定運行400小時了,比起蠟燭油燈什麼的還是好上不少。而此時的慈禧已經19歲了。

1880年,發明大王愛迪生改良了碳絲燈泡,整整維持了1200小時,轟動全球。以至於當時還出現了在整個世界鬧得沸沸揚揚的專利官司。此時的慈禧已經垂簾聽政大權在握,成為整個清朝權力最大的人。

按理說,坐到慈禧這個位置,應當是對各國這種根本算不上機密的科技發明大世界都了如指掌的。但是慈禧壓根對這些不感興趣,到底還是喜歡看戲溜園子,最後電燈還是當朝大臣引進清宮之後,慈禧才第一次得知燈泡這種東西的存在。

當時,負責宮內諸事的太監總管李蓮英就將燈泡裝進了慈禧常去的一處宮殿之中,一方面是想要用新鮮東西討慈禧的開心,一方面是因為他收了洋人的賄賂,要從慈禧這裡幫著洋人在中國賣燈泡。

李蓮英隨後就引著慈禧來到這處宮殿,而映入眼前的,滿滿的都是垂吊著的燈泡。慈禧哪見過這玩意兒,第一反應說的就是:「茄子!」

站在後頭的李蓮英幾乎要笑出了聲,但經過「專業訓練」的他還是忍住了,連忙上前解釋說:「老佛爺,這些個小東西叫做燈泡。」

慈禧有些不悅,難道我見過的東西還沒你一個太監多?於是接著說:「什麼燈泡,這分明就是『茄子』,形狀模樣都差不離,你說它叫燈泡,帶了個『燈』字,莫非還能發光不成?」

「您可瞧好啦。」李蓮英看慈禧還是頗有興趣的,便笑著打開了開關,一時之間,無數燈泡齊刷刷亮了起來,把整個宮殿照得五顏六色、燈火通明的。慈禧這才知道,原來這「茄子」還真能發光。

之後,這件事就從宮裡傳到了宮外,以至於整個大清一時之間都故意把燈泡稱為「茄子」,一個為了好玩,一個為了諷刺井底之老佛爺。而這個稱呼直到現在,還有部分地方的人這樣用著,把燈泡叫做「茄子」了。

慈禧的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同時也受盡了詆毀。雖然客觀上她的確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她的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利益,一旦出現個人利益和國家、民族利益出現衝突時,她優先考慮的肯定是個人利益。

而慈禧的一生,也都被記載在了《慈禧傳》一書當中,對慈禧這個複雜的人物要進行評價的話,還是要基於對她的生平了解,從她身上了解當時整個晚清的歷史。這本書原價是99元,現價只要55元,如果感興趣的話,就趕緊購買吧。

相關焦點

  • 慈禧第一次見到燈泡,說了12個字,讓外國人笑掉大牙
    因為晚清政府一些重要官員已經意識到西方先進武器的重要性了,於是就向光緒上書變法,結果被慈禧給扼殺了。 總之說到慈禧的所作所為就很氣,婦人之仁。慈禧接見其他國家來使的注重點不是人家送來的汽車,以及一些先進的東西,她喜歡人家的小玩意。這也大大的拓寬了慈禧的眼界。慈禧最愛的就是相機,還留下了許多的有關她的生活照。
  • 慈禧第一次看到電燈泡,她的反應很亮,大臣們忍不住笑出了聲
    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由於同治帝繼位,慈禧被奉為聖母皇太后,但其實慈禧以前只是一個貴妃,並不是皇后。慈禧生前也差點慘遭殺害,前皇帝想要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但最終還是沒有狠下心。 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一時的不忍心,導致清朝的大好江山葬送在慈禧的手上,這位皇帝想必到了地下,也難以面見列祖列宗吧。
  • 講述 ▎坐奔馳用香水:慈禧的時尚生活
    於是重賄慈禧的貼身太監李蓮英。他們趁慈禧外出之際安裝了電燈。傍晚慈禧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為何在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李蓮英叩頭請安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蓮英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燈光大放異彩。慈禧驚喜地問:「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來了,到底是些什麼玩意兒?」李蓮英畢恭畢敬奏道:「這就是電燈。」
  • 最怕洋人的慈禧為何敢向11國宣戰?原來是被一份假情報嚇破了膽
    總之,義和團運動發展到這個地步,已經完全出軌了,連一向主張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滿清官員也害怕難以控制。於是,6月15日慈禧太后便讓軍機處傳旨,急調李鴻章、袁世凱回京,應對義和團之亂。原來就她下令解散義和團的當天午夜,慈禧忽然接到了一個讓她五雷轟頂的「絕密情報」,說洋公使已決定合力扶植光緒而趕掉慈禧——這是戊戌政變後慈禧最怕的一招。當時光緒已被慈禧軟禁,對她已恨之入骨。如果洋人真的扶植光緒重新掌權,那就相當於直接要她的命啊!
  • 慈禧逃難時,一位官員用菜名羞辱慈禧,慈禧毫無察覺還大讚好吃!
    在急需改革、急需有識之士的時候,這位統治者卻很愚昧,甚至是無知,據說她第一次看到燈泡時還以為是茄子。第一次看到汽車時還以為汽車也得吃草,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開車的時候還得讓司機跪著,真是貽笑大方。在北洋吃緊時,他一面主戰,一面挪用大量的軍費來修頤和園,過大壽。 古今中外之雄主,皆有變革圖強之志,臥薪嘗膽之心,但慈禧卻只有愚昧。本來一味忍讓的慈禧卻不顧大臣的反對主動向列強挑起了戰爭,結果自然是京城淪陷,慈禧帶著一夥皇室成員倉皇逃往西安,美其名曰「西狩」。
  • 袁世凱辦完母親的喪事,得知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帶病與洋人周旋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上一節說到袁世凱大清的社稷、黎民百姓的長治久安,不願和慈禧瞎胡鬧,緊急關頭加入了東南諸省封疆大吏們的「東南互保」陣營,沒有捲入慈禧和西方諸國的紛爭,使山東保持安定。
  • 榮祿:與慈禧緋聞滿天飛的最後大佬
    是他,在返回北京的途中,指揮衛隊保護兩宮太后的安全,自己更是悉心照顧兩宮太后,跑前跑後,早晚不離左右,凡是外面送來的食物用具等,他都要親自檢查,直到萬無一失才送到兩宮太后手中。是他,親自參加了辛酉政變,為慈禧奪回了大權。還出面活動,鼓動大小官吏支持慈禧垂簾聽政。
  • 老照片:圖二是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最後一張慈禧出行排場大!
    老照片:圖二是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最後一張慈禧出行排場大! 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清末官商伍秉鑑,他曾被《華爾街日報》評價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世界首富
  • 走向共和:辛丑條約籤訂後,慈禧對慶親王的態度為何前後不一?
    但是,在條約籤訂後,慈禧對負責此事的慶親王的態度卻前後不一,在西安的時候是一個態度,到了北京的時候,卻又是一個態度。我們先來看慈禧在西安時對慶親王奕劻的態度。也就是說,在慈禧看來,只要能保住她的命,我就可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來滿足洋人的任何要求。在劇中,慈禧與榮祿的又一次談話中,榮祿給慈禧說了洋人的要求,雖然洋人答應不予懲辦慈禧,但還是要懲辦其他禍首,才能在條約上簽字。
  • 慈禧最喜愛的一顆珍珠,外形似茄子,被八國聯軍搶走後,至今蹤跡難尋
    慈禧是一位清朝的收藏家,他收藏了很多的珍品,甚至是孤品,翡翠,瑪瑙,珍珠,寶石,書畫等各種各樣的寶物都充斥其間。但是其中有一樣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外形酷似茄子的亞洲第一大珍珠。後來這顆珍珠輾轉流傳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上。慈禧太后也和乾隆皇帝一樣被這顆大珍珠所吸引,為了讓這顆大珍珠看上去更加美觀,具有藝術價值,他命令工匠順著珍珠原本酷似茄子的外形給它鑲上了葉子。這樣一來看上去就更加的逼真。
  • 光緒大婚時,英國女皇送來重禮,慈禧看了一眼:趕緊扔了!
    光緒大婚時,英國女皇送來重禮,慈禧看了一眼:趕緊扔了! 晚晴的時機統治者是慈禧太后,她保留著傳統的治國思想,把清朝一步步的推向衰亡的邊緣,慈禧對於權力的把控特別的嚴格,皇帝的權力再大,也不敢多說一句話。比如說在光緒皇帝要娶妻的時候,就都是按照慈禧的意思安排的。
  • 珍妃墜井2年後,娘家為打撈遺體燒香叩頭,崔玉貴直呼慈禧虧心
    戊戌變法後,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他被幽禁在四周環水的瀛臺裡。而深得君歡的珍妃則被打入了冷宮。1900年7月20日中午,在內廷回事的頭兒崔玉貴,接到慈禧的吩咐,讓其到珍妃處傳旨,未正時刻帶到頤和軒見她。崔玉貴在宮裡摸爬滾打多年,接到這件差事時,便感覺不妙。因為在內廷,要領一個妃子出宮見人,必須是兩個人一起進行。
  • 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國聯軍,結果會怎樣?
    八國聯軍侵華,固然有八大流氓,滿清自身的病入膏肓,這裡面有慈禧玩權力平衡玩脫了的拙劣把戲,也有保守派見不得人的私憤挑撥,中興派作壁上觀的事不關己,更有義和團不可控的變態殺戮。實在是太過複雜,並非我們所看到的慈禧一人之過,而是慈禧也是被稀裡糊塗的被卷進去的局中人。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那麼看人如此準的曾國藩,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時,又會對她有怎樣的評價呢? 結束見面後,曾國藩甚感失望,原本在他的設想裡,這手握大權的慈禧,應當是巾幗英雄般的人物,結果說起話來,實在平平無奇,後來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了慈禧,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有人說他是「賣國賊」,還有人說他是「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更是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總之是褒貶之一,但是李鴻章確實是一個牛人,在他第一次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只用了短短8個字評價了她,後來竟然全部驗證,足見李鴻章的眼光有多毒。那麼,李鴻章第一次見慈禧時,到底用了哪8個字來評價她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 慈禧太后上位後,將皇帝的寵妃做成了人彘
    奕近便巧施她計奕訴便巧施妙計早早將一個名為王喜慶的太監安排在兩太后身邊以此建立聯繫與帝後合作對抗肅順而慈禧也沒閒著>成為兩太后在軍機處的可靠線人除此之外恭親王奕訴在京城協商合約過程中還取得了洋人勢力的支持見面後當即向兩太后提出了兩宮垂簾親王秉政的政策而後暗中指使山東道督查御史董元淳上一奏摺
  • 慈禧和恭親王奕:叔嫂恩怨三十年
    面對來勢洶洶的洋人,鹹豐帶著慈安、懿貴妃等一干人跑到了避暑山莊。在京城跟洋人打交道的差事,鹹豐想起了在上書房的六弟,就這樣奕又重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三,鹹豐之死誰也沒有料到,鹹豐的這次出走,竟是與紫禁城的訣別。
  • 送禮達人袁世凱:沒文化不可怕,兩隻鸚鵡就能搞定慈禧
    在他送禮的名單上,他最花心思的大概就是這個女人:慈禧老佛爺。儘管袁世凱年紀輕輕就在朝鮮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回到清朝後,這個不懂外語的土包子更是神奇地擁有了一種國際思維—把洋人的先進位度拿來借鑑、學習,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意識超前得很。但老佛爺的態度還是很呵呵,對袁世凱的評價是「有術無學」,一眼就看穿他沒文化。
  • 《辛丑條約》洋人要求殺掉174名大臣,清朝真的都執行了嗎
    這些洋人可不好糊弄,任李鴻章說破了嘴,他們堅持自己的要求:想要議和,必須先嚴懲禍首。最初,這些列強國家給出的懲辦名單中,包括了許多重臣,就連手握兵權的董福祥也在其中。另外,這群洋人最想嚴懲的人,其實是慈禧,因為他們覺得慈禧才是幕後真正主使者。不過他們這個提議,遭到了李鴻章、張洞之等人的堅決反對。
  • 慈禧的枕頭有何特別之處?宮女拆開後,發現了4個寶貝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慈禧秘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不過,慈禧太后的葬禮在清朝歷史上絕對是前無古人的情況。因為大清國的攝政王沒有按照太后的規格下葬慈禧太后,而是比照當年下葬乾隆太上皇的規格來安葬慈禧太后。這說明在攝政王乃至宣統朝廷眼裡,慈禧太后是通知、光緒兩朝事實上的太上皇。不過,慈禧太后雖然地位尊貴,但卻也是尋常人,因此也有尋常人的頭疼腦熱。比如慈禧太后時常失眠。後來皇宮裡的御醫經過一番研究,認為菊花具備安神的功能。因此,慈禧太后命人製作了一個菊花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