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00導論A
【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稱保羅的四大書信。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涉及教義問題,哥林多書體現初期教會的生活教導,以及處理內部衝突的一些原則。如果說羅馬書的中心主題是神的福音,那麼哥林多前書的中心主題就是神的教會。這是教會問題專著。】
前言
在讀過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以後,我們來到保羅書信。書信不易讀,因為都是寫給特定的對象,談論特定的問題,其中有些內容不易理解。對於每一封書信,我們應該靠著聖靈引領,先從整體上了解,傾聽經上的話語,以及古代和近現代教師的教誨,用心考查,循序漸進,然後必多有益處。
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稱保羅的四大書信。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涉及教義問題,哥林多前、後書體現初期教會的生活教導,以及處理內部衝突的一些原則。如果說羅馬書的中心主題是神的福音,那麼哥林多書的中心主題就是神的教會(1:2)。這是典型的保羅書信,篇幅最長,又稱教會問題專著。
從新約書卷發表的時間上說,哥林多前書序列第四,僅遲於加拉太書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保羅既是宣教的使徒,又是牧會的使徒。他三次旅行布道,傳福音、植堂、牧會,正是為父又為母(4:15,林後12:14)。他為教會的建造遭受了極多的苦難(4:8,10-13,林後11:23-28);他對哥林多人說:「求你們效法我」(4:16)。
人們常說初代教會怎樣熱心、怎樣興旺,那時不少教會確實是這樣。耶路撒冷教會至少有三四十年的興旺,安提阿教會、腓立比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羅馬教會等,都很熱心愛主,教會發展得很好。但不是所有教會都這樣,有時也不平衡。哥林多教會在建造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們應該感謝神,若沒有這些問題,就沒有這麼好的兩卷書信。保羅讓我們曉得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有多複雜、多嚴重。他每觸及一個問題,必然從神學原則來處理。他對今生短暫的事物,必然用永恆角度來看待。保羅教我們怎樣用基督徒準則,來衡量眼前的問題。把他的話細細思量,對於地方教會的建造一定有益處。
哥林多城
哥林多,現代譯名科林斯。這城市到保羅時期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城市名稱是從希臘神話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兒子科林託斯來的,不用說這城供奉「太陽神」。哥林多老城的主城區在公元前一四六年遭受羅馬人入侵被毀,剩下小部分社區。這裡古希臘文化底蘊濃厚。原住民講智慧,好思辨和辯論,重精神,輕物質。
哥林多新城在公元前四十二年,由凱撒猶流殖民大批退伍軍人和獲釋的奴隸/自由人重新興建,成為古希臘第一大城。這裡物資豐盛,財富充裕,田地肥沃,日益繁榮。到公元二十七年,凱撒奧古斯都設定哥林多為亞該亞省首府,羅馬任命的方伯駐節在此。徵服者的導向是崇尚國家榮耀和法律程序,卻又縱慾享樂。
哥林多城外有座山,高約六百米,從山頂可看見約六十五公裡外的雅典。希臘三大古典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都生活在那裡。雅典也是四年一次的世界奧運會的起源地。哥林多是雅典的競爭對手。哥林多人有錢,豪華的「科林斯柱」是古希羅文化的標誌之一,他們兩年舉辦一次哥林多地峽運動會。
當時哥林多人口倍於雅典,約有十萬之眾。這條長約六公裡的地峽,銜接希臘陸地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亞該亞省,南北有基利安港與堅革哩港。船從羅馬開到雅典與小亞細亞,或進入黑海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東歐各國,都從這裡經過,是希臘交通要道。船若繞道地中海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危險。
大船通常要在哥林多卸貨,南北雙向搬運貨物,重新裝貨後繼續航行。小船直接放到滑道上,從一個港口拖上岸到另一港口。當時這裡的航運業和搬運業、造船業十分興旺,商貿發達。直至一八○○年新開鑿科林斯運河,可以直航郵輪。在羅馬殖民後,這裡種族混居,思想開放,文化活躍,生活腐化。
哥林多廟宇特別多,偶像世界聞名,與雅典不相上下。除太陽神外,最著名的廟是希臘愛情和美麗女神阿芙羅狄忒(羅馬人稱維納斯)神廟。哥林多人借宗教名義鼓吹嫖娼,世界各地商旅蜂擁而至。據說,這裡有上千名廟妓,可促進獻祭者豐饒。市內大型的活動,常邀請奇裝異服的廟妓列隊表演,敗壞不堪。
這是一座混雜智慧和骯髒的城市。哥林多歷來是「放縱」的代名詞,隱含「低俗文化和高級妓女」的意思。說「哥林多女郞」,等於說她是妓女。說「哥林多話」,暗示哲學和文化的浮誇。當時有一句諺語說,「不是人人有幸上哥林多」,意思是在哥林多生活奢糜,不但花費巨大,而且威脅健康,一般人會望而卻步。
哥林多教會
哥林多教會,應該是包括了幾個家庭聚會點的會眾。據估計,每個家庭最多可容納五十至八十人左右。從使徒行傳(18:7)可知,初期教會從猶太會堂分別出來以後,是在大戶人家的住宅裡聚會。羅馬教會是在第一個五旬節後植堂,家庭教會約有十多間;哥林多推遲了十八年左右,可能不到五間教會。
由於地理位置好,商貿繁華,就像以色列的加利利,和敘利亞的安提阿,商旅及其資訊川流不息,是一個很有利於傳福音的中心點。將哥林多作為宣教的策略性基地,在此植堂布道,很快就會傳遍四方。多種族殖民來這裡的奴隸/自由人,靠經商賺了不少錢,人的素質差加上有錢,這地就成了道德敗壞的港都。
由於會眾不成熟,又自高自大,有恩賜,沒有愛,後來出現分門結黨。各自擁戴有財有勢的「庇護人」,或推舉自己中意的口才出眾的領袖。說什麼屬保羅、屬亞波羅、屬磯法、屬基督。教會四分五裂,經常為了財物糾紛上法庭打官司。他們講智慧,他們講法律,能雄辯,會詭辯,就是不講聖潔,不說愛心。
淫亂在哥林多當地是普遍現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教會裡淫亂問題也突出,有信徒喜歡嫖妓。甚至有人亂倫,古教父指出,有教會領袖收納繼母,哥林多合城的人都曉得。這個墮落的人不但不悔改,還攻擊保羅,發生衝突(林後10:1-6,12:20-21,13:2,10)。婚變畸多,所以謹身潔己的主張獨身,視婚姻為畏途。
鼓吹女權的婦女進入教會唱反調,一些悔改後的廟妓聚會時不蒙頭。教會敬拜時,說預言和方言秩序混亂。擘餅不按規矩,甚至有錢人早就坐裡廂吃喝,等到貧窮打工的弟兄遲來在大堂領聖餐時,已經有人醉醺醺了。有些屬肉體的信徒還不信基督身體復活。總之,這也是汙穢的教會,這又是蒙羞的教會。
保羅寫羅馬書時,就在哥林多,他放眼窗外就能看見羅馬書(1:18-32)所羅列的種種罪惡。信徒很容易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帶到教會,這也帶進問題。不是神學及教義的問題,是把信主前的生活態度、社會觀念及道德標準帶給教會。教會當然還是在世上,但世界若進入教會,就絕對不可以了。
每一所教會都有兩大爭戰:不讓教會與世界脫節,不讓世界進入教會。每一個信徒也都是這樣:從巴比倫出來,生活上脫離肉體和罪惡的網羅;城造在山上,得時不得時,總要在世上做光、做鹽。這是兩個方面。有些人想使教會與社會的分界線越模糊越好。保羅卻對教會世俗化的事看得很嚴峻。
在希臘傳說中,哥林多王西緒福斯因恃才傲物、蔑視諸神, 被罰永遠作苦工:將一塊巨石推上山,每當快到山頂時,巨石又滾回山腳,不得不從頭再來。一世紀的哥林多人,就像他們傳說的王,驕傲又自我中心,漫無目的又荒謬。只是他們面對的不是隨性的宙斯 ,是滿有恩慈的神,及他的使徒保羅。
保羅和哥林多教會
保羅原是法利賽派的猶太人,後來悔改歸信基督(徒9章),成為在外邦建立基督教教會的第一代先驅(徒13-28章)。保羅見證自己是「蒙召作使徒」(1:1),完全是奉神旨意,被委派到外邦傳神的福音(羅1:1)。作為神奧秘事的管家(4:1),保羅領受屬靈的職事有極大的榮光,可使舊約裡摩西的職事相形失色(林後3:7-11)。
保羅到哥林多之前,曾經歷了一些挫折。在腓立比本來大有可為的,卻遭外邦人鬧事,被關押後勸離了。在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又被不信的猶太人攻擊,結果也離開了。到了雅典,跟當時有學問的劇烈辯論,收穫也很有限。難怪他一來到這個喧囂的外邦大城,是「又軟弱,又懼怕,又很戰兢」(林前2:3)。
大約公元五十年,保羅獨自來在哥林多(徒18:1),投靠從羅馬來的猶太人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一起織造帳篷。安息日在會堂裡辯論。後來西拉和提摩太來與保羅會合,帶來馬其頓的捐助(林後11:9),並說帖撒羅尼迦人堅守信仰(帖前3:6)。保羅由此曉得神仍然賜福他所作的工,於是重振心力,恆切傳揚福音。
猶太人卻排斥保羅,他只好離開會堂。在相鄰的猶士都家裡傳道,管會堂的猶太人基利司布全家都信了,還有管會堂的猶太人所提尼(徒18:7-8,17)。外邦人相信受洗的也不少。耶穌在夜間對他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有我許多的百姓」(徒18:9-10)。
當保羅工作取得成功的時候,猶太人又煽動騷亂。他被帶到省長迦流面前受控告(徒18:12)。由於保羅沒有違反羅馬法,迦流不受理猶太人的指控。此後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基督教就有了保障,因為羅馬政府把基督教當作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在法律上受相應的保護。這樣,保羅就得以繼續作工,不受攔阻。
哥林多教會不乏哲士學人,也有少數貴族和暴發戶,更多的是中產階級的平民,也有搬運苦力的打工族(1:2-28)。這些決定了哥林多有怎樣的基督徒。除了原先的猶太會堂,保羅新建了屬基督的家庭的眾教會,牧養了一年半。他離開後,亞波羅繼續牧會。「假使徒」可能也借彼得等耶城使徒之名進到各處。
教會大部分為異教背景的外邦人(12:2),少數為希臘化的猶太人。多元的文化有享樂主義/禁欲主義、律法主義/非律主義,早期靈智主義/「後千禧」凱旋主義。在保羅、提摩太、亞波羅、百基拉、亞居拉、所提尼都離開後,當地還有多位領袖:(該猶)提多·猶士都、基利司布、司提反、亞那福多、亞該古等。
整個團契中,腦力勞動的好像欣賞修辭豐富的講員,像亞波羅,他們認為教師必須專注,不好靠勞力養生。可是大多數體力勞動的卻欽佩降低身分、自謀生計的教師,像保羅,中意他樸實犀利的講道(1-4章)。他們各有自己所關懷的社會情況,不同群體互相衝突的價值觀滲透到教會裡,逐漸出現了分裂。
不久,保羅在以弗所寫了第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神使用保羅的個性和他所說的話,告誡和糾正哥林多人,「不可與淫亂的人(基督徒)相交」,卻被哥林多人誤解了(5:10-11) 。這在後寫的哥林多前書(5:9)中,被稱為「先前的信」。有認為其部分內容保留在哥林多後書(6:14-7:1)。此外,關於這信就一無所知了。
後來革來氏家裡的人帶來信息,說教會裡有結黨分爭(1:11)。教會幾名領袖也帶來一封信,卻只反映其他問題。保羅操碎了心,他那為父母的心腸(林後12:14),決不會放棄他們。於是寫了第二封信,就是本卷哥林多前書,逐項勸勉、警誡或教導。差派稍內向的提摩太送去(4:17,16:10),一時未解決問題。
保羅不得不放下以弗所的工作,第二次匆匆到訪,以致十分痛苦。當面責備既無法澄清事態,只有滿懷沉痛地離開。他嘔心瀝血寫了第三封懲戒性的書信(林後7:8),也稱「憂愁的信」(林後2:1-9),派提多送去。這信若再不成功,勢必使他與他們決裂。這信也失傳了,有認為,部分保存在哥林多後書(10-13章)。
恰逢以弗所發生銀匠騷亂,保羅離開那裡,前往特羅亞與提多會面。在那裡沒找到提多,便焦急地趕往馬其頓(林後2:12-13,7:5),遇見了提多。提多在哥林多工作卓有成效,給他帶來好消息:教會群體悔改,亂倫的被懲處,事態漸平息。不過也有壞消息,有人「另傳一個耶穌」(林後11:4),並挑唆反對保羅。
保羅在馬其頓寫下第四封信,就是哥林多後書1-9章,稱為「和好的信」。有認為,哥林多後書6:11-7:1是第一封信的摘要;哥林多後書10-13章是第三封信的主要內容。保羅在公元五十六年冬天第三次到訪哥林多教會(徒20:1-4)。在這期間,他在外邦完成了為耶路撒冷貧困聖徒的捐項,寫下羅馬書,又重新登程(徒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