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詩的「知音之悅」

2021-02-14 涇水副刊

詩的「知音之悅」

—— 讀張棗《現代性的追尋》

文/林頤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鏡中》被視為張棗的代表作,評論界認為它鮮明地亮出了張棗的詩歌方法論。用張棗自己的話來說,這種方法論就是「從漢語古典精神中演生現代日常生活的唯美啟示」。

《鏡中》寫於1984年,那時張棗23歲,考入重慶的四川外國語學院讀研究生。「在四川,青年詩人們像紅湯火鍋那樣熱騰滾沸起來,忙於假想或實際的詩歌江湖……」 (陳東東,《親愛的張棗》)。張棗進入了這個磁場,很快也成為了一個磁極。

張棗少年早慧,16歲就考入湖南師範大學英語系專業,20來歲就在詩壇成名。寫出《鏡中》之時,張棗對新詩創作及理論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理解就是圍繞著「現代性」的追尋,在其後的幾年時間裡,張棗繼續向著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思考。

1986年,張棗與川外的德國外教達格瑪相戀結婚,隨即去了德國。德國的生活就像一隻表,晝夜不停地運轉,在嚴謹的學院氛圍裡,張棗逐漸把他早期有關詩學的碎思整合化,後來就成為了《現代性的追尋》這部詩論,該書在1990年完成,中譯版本隔了30年了。

該書的副標題叫「論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為什麼時間點放在1919年呢?因為,張棗曾將「對『現代性』的追求」稱為「白話文學運動另一樁未了的心事」。談論中國新詩離不開新文化運動這個大的背景。新詩在當時被稱為白話詩,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濃厚的啟蒙色彩,就是與社會思潮聯繫在一起的。回顧新詩的歷史,有破壞,有建設,破壞的目的是為了建設。新詩的成熟伴隨著對文學本質的認識的加深,對西方詩歌的創作方法的移植及借鑑,然後再經過內部艱難的消化、吸收和新的傳統的構建的過程。

張棗認為,「一種存在的語言反思和批判立場,使得寫者面對創作過程以及自身姿態的意識都得以強化,這是現代詩的最顯著的標誌之一。」 胡適的《嘗試集》是公認的首部白話詩集,但在張棗看來,這一標誌沒有出現在《嘗試集》裡,魯迅的《野草》更加符合。張棗致力於重新闡釋《野草》,認為它是第一代白話詩人追尋現代性的代表性例證,並嘗試將《野草》的生成解讀為作者對生存危機的語言上的、象徵主義的克服。

張棗的詩論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結合的特徵。他非常注意早期啟蒙者對於象徵主義詩歌的模仿和創新,在他看來,魯迅是真的現代,因為生存困境已經成為魯迅思考的首要主題,隨之,壓倒性的虛無主義成為《野草》獨有的象徵。張棗對於卞之琳、馮至、梁宗岱的關注,也正因此。張棗說,卞、馮的寫作不僅展現了他們各自詩藝的圓融,也預示著白話文作為一種語言的成熟,足以承載眾多詩人共同肩負的文學現代性的重任。梁宗岱對法國詩人瓦雷裡詩學的接受,對於象徵主義、傳統和「宇宙意識」的認識,實際上意味著,詩的現代性是可以在傳統中以一種「古典」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張棗用「現代性」的視角把1919年以來的中國新詩詩人重新劃分為四代:第一代詩人由早期的文學先鋒組成,以魯迅為代表。第二代囊括了李金髮以及其他的一些象徵主義者和形式主義者,比如馮至。第三代包括了戴望舒、卞之琳、廢名跟其他的「現代派」。第四代主要由1940年代的詩人構成,比如穆旦、鄭敏、陳敬容等。這些詩人既具有個性又有共性地探索著新的詩歌形式,來配合他們的詩的主體性的表達。

新詩的探索之路在特殊時期斷絕了。後來,北島作於1976年的《回答》揭開了「朦朧詩」的序幕。現代性成為年輕詩人更加自覺的追求。張棗曾經說過,「文學是尋找知音的活動」,他文學活動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1984年與柏樺的相識。1985年早春,北島走進張棗的宿舍,那是另一段恆久的友情的開端。張棗去世之後,陳東東在紀念文章裡,把《鏡中》形容為「知音之悅」,映照以印證,以構築起超物理維度的精神空間,與爾同銷萬古愁。在廣大的意義上,《現代性的追尋》或可視之為張棗超時空的一場場詩的「知音之悅」。

相關焦點

  • 蒲風詩社庚子年05期總026期詩課-知音
    ◆海天一鶴【鷓鴣天】知音*一夢清秋萬載同,紅塵最苦是孤行。珠簾末解瑤琴意,山水疏他管鮑情。 斟烈酒,煮香茗,誰堪共我醉長更?屏前幸可喃喃語,道盡心頭雨復晴。◆風之角落知音夏日雄關芳草碧,高山流水有誰知。琴聲淼淼三川遠,蜀道迢迢思子期。
  • 隨筆:哲學與詩——男人與女人
    隨筆:哲學與詩——男人與女人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也不記得是哪位哲學家或是詩人說的如下這些話了:男人是哲學,女人是詩。沒有詩的哲學是枯燥的,沒有哲學的詩是膚淺的。哲學理性而詩感性,男人要想讀懂詩,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學,女人想要理解哲學,就要先明白自己這首詩,深度的哲學只有配上適當韻味的詩才能共鳴,於是最好的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不是驕傲,記得那年考哲學,我不到40分鐘就交了答卷,還取得了較滿意的成績。在此之前,我可是沒有教科書的喲。
  • 遇見平遙,茶悅知音 ——瑞豐號與平遙國際電影展再度攜手
    打板這一刻,記錄此時此刻瑞豐喻「瑞雪兆豐年」祥瑞之意。瑞豐號始創於一九一五年雲南,秉承道家的無為思想,以大道無為之心做人,以自然無為之心制茶。傳承百年,歷練時光而新生。因為電影的力量,我們重聚在一起在一盞茶中,重溫久違的默契遇見平遙,茶悅知音只要你來,瑞豐的茶就是熱的 有新聞想爆料?
  • 周郎顧曲,知音難覓!
    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鑑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知音再往後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 行者隨筆| 寒山詩:苔滑非關雨
    以前熬夜無聊,時常徹夜對著電腦屏幕看《寒山詩》。記得詩裡有兩句「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一直不知何意。雖然寒山如是說,但縱覽全篇,卻也沒有給出任何答案。這種所有的有情眾生本來都有的特性,又名本性,亦名真如,亦稱法身,也就是本來面目,種種名字,無非都是佛法教人明心所見之「性」。      因其本有滑性,但需雨水浸潤助其溼,方顯其功能。若本不具滑性,就算再多的雨水,再久的浸潤,也不會溼滑。同理,「松鳴不假風」,也是因其本能,舞動於氣流而生響,若無此能響之本性,再怎麼隨風舞動,也不會發出聲響。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沉痛。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司馬遷是孤獨的。將心比心,他很同情孤獨者,但他能做什麼呢?
  • 元宵在 《鄉愁》的詩之廟中解開詩迷 — 電影隨筆
    聲效和光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擅長調度的主角,鏡頭所凝視的,是我們一些觀眾在生活中所觀或所處環境凝思或發呆的瞬間。很短,也很長,很簡也很繁。讓我覺得每個有心人都是將如此,在導演所構築的「鄉愁之廟」中度過餘生。歸不去的家,永遠追尋自己心中的「理想國」。現實中導演安德烈特科夫斯基在1986年罹患癌症在法國去世。這部《鄉愁》算是他寫給祖國俄羅斯的情詩。摘抄一段當時的背景資料:
  • 漢陽 | 琴臺 高山流水話知音
    世人皆知古琴臺在漢水之南(即漢上)、龜山之西、月湖之東南。殊不知,古琴臺是琴堂的延續,是琴堂毀沒後的易地重建。琴堂坐落在今武漢市漢陽區永豐街三眼橋之西北至琴斷嶺之間。琴堂創建具體年代不可考,應在南北朝已有之。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登琴臺》詩,詩裡雖然只描寫了琴臺的荒涼頹廢,沒有指出琴臺的所在地點,但是他的父親梁武帝蕭衍在未建國稱帝前曾住在漢陽,並且築有蕭公城。
  • 張怡雲青樓遇知音
    你要找個知音,此事包在我身上。」原來,趙孟頫有位蒙古族契友杜效陵(因崇拜唐代詩人杜甫故名),乃元朝開國名將之後,現官居吏部侍郎。此人不僅品貌非凡,而且文才出眾,愛與文人墨士交往,最慕漢族女子的姿色才藝,早想娶個漢族女子為妻,他曾拜託趙孟頫代為物色,趙孟頫正好被張怡雲的曲詞觸動。於是趙孟頫自薦為媒,與杜效陵談起張怡雲身世,又將其《石榴花》曲詞拿給他看。
  • 詩詞|一盞清茗酬知音
    手中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把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喝茶要與有緣的人喝,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人品飲,守候一份難得的茶緣。詩酒趁年華。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豔,迷迷濛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
  • 「悅背悅美」第148期:《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
    【「悅背悅美」第148期:《月夜》(杜甫)】詩意生活,悅背悅美。
  • 菲詩小鋪PK悅詩風吟失敗 部分不盈利門店關閉、大店改建集合店
    轉型之後,菲詩小鋪對線下渠道的覆蓋將交由包括上海婭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在內的全國數個代理商負責向CS等渠道滲透分銷。自營部分僅在集合店Nature Collection中與竹鹽、睿焉、倍瑞傲等一同陳列露出,線上部分則仍然維持自營+TP的綜合運作模式。   這也意味著,LG生活健康韓國總部已完全放棄在中國市場以菲詩小鋪對標愛茉莉太平洋旗下悅詩風吟的企圖。
  •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漫漫人生,與書為友
    文/安冬悅01.「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罷便讚嘆道:「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便讚嘆道:「洋洋兮若江河。」二人心靈相通,故為至交,情誼深厚。
  • 【隨筆】尊重從稱謂開始
    【隨筆】尊重從稱謂開始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的《喊山》講述了貧窮的農民韓衝,收養了人販子和啞巴女人及他們女孩的故事
  • 飛機的壞品位 隨筆散文 系列
    是不合群的 沒有集體意識的 對歷史並沒有那麼關心的 在乎局部與細節的 空白的 好色的 沒時間顧及人際關係的 喜歡吃甜食的 多夢的 偏愛一個人逛街多過兩個人的 喜歡在清晨散步的 不會用Google地圖的 遲緩的 敏銳的 會把昨天捲成一根香菸抽掉的…
  • 高山流水,一個關於知音的傳奇
    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悲傷世界上再也難覓知音。於是,摔琴祭友,終生不復再彈。高山流水遇知音,堪稱中華文明中閃亮的音符。這段曠世知音情也是國人重情厚義的最好註腳。北宋時,人們在兩人邂逅處——武漢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修建古琴臺以示紀念,如今已成為與黃鶴樓齊名的武漢三大勝跡之一。
  • 詩文夜話丨唐詩之悅,人逢喜事精神爽,幾首讓人心情愉悅的唐詩
    01春日之悅一年之計在於春,四季中春景最能引發人們的喜悅之情。唐代詩人描繪春景的詩歌頗多,而唐代傑出的文學家韓愈的一首《早春》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每日讀詩:夢想舊山,悲涼悱惻之至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是南宋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詞的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寒蛩的鳴叫,朦朧的月色;夢回三更,獨繞階行。時間、景色、環境、行動。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繞階獨行,以及隔簾望空中朦朧月色,可以看出他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舊山松竹老」喻故鄉中原盼歸人老和作者急欲殺回故鄉,收復中原的心情。
  • 以琴會友,武漢一高校上演「高山流水遇知音」
    楚天都市報5月17日訊(記者 賀俊 通訊員李穩 尹林月)5月16日下午,在文華學院的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節上,來自武漢多個高校的古琴愛好者,與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一起,上演了一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雅聚。文華學院的學子們用武漢方言、粵語、日語、英語等不同方式吟誦古琴詩,一時成為場上熱點。活動主要策劃者之一、文華學院中文系老師劉晶認為,這些誦讀更真實還原了古時候詩人的生活狀態,期待以後能有更多創新的方式傳播古琴文化。「琴詩是跨越時空的溝通。」文華學院黨委書記於清雙也一直在關注古琴文化節,鼓勵學生們推進保護和繼承具有武漢特色的古琴文化、知音文化。
  • 「唐詩知音」劉學鍇先生文集首發
    素有「唐詩知音」美譽的87歲安徽師大教授劉學鍇先生的學術著作——《劉學鍇文集》首發式暨座談會,12月16日上午在安徽師範大學花津河畔學術報告廳舉行。這一10卷本、22冊、1200多萬字的巨著全面展示了劉學鍇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詩方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