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夢想舊山,悲涼悱惻之至

2021-02-13 一起讀高中

小重山

嶽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是南宋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詞的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寒蛩的鳴叫,朦朧的月色;夢回三更,獨繞階行。時間、景色、環境、行動。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繞階獨行,以及隔簾望空中朦朧月色,可以看出他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舊山松竹老」喻故鄉中原盼歸人老和作者急欲殺回故鄉,收復中原的心情。作者用曲折含蓄之筆,頓挫出之。「欲將」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的比喻,抒寫抗金主張。曲高和寡的鬱悶、憂憤心情。全詞沉鬱低徊、曲折含婉、抑揚頓挫、比喻蘊蓄、情景交織,有很高的藝術境地。1、小重山:詞牌名。一名《小衝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調寫宮女幽怨。《詞譜》以薛昭蘊詞為正體。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換頭句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餘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兩體,是變格。 6、功名:此指為驅逐金兵的入侵,收復失地而建功立業。 10、知音:《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說「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國·曹丕《與吳質書》:「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杜甫《哭李常侍嶧》詩:「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明·唐順之《謝病贈別高參政》詩:「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浩然《豔陽天》第六九章:「(彎彎繞)可見到『知音』了,哪還肯白白地放過去呢?」

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著重寫景。「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昨天夜裡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了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著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復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悽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千裡」暗示夢回到包括家鄉在內的中原地區,說明了詞人在睡夢之中也不忘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這一句通過敘寫被夢驚醒來表現作者日夜牽掛的都是國家的戰事和興衰。「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被夢驚醒後,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臺階前徘徊。周圍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悽清冷淡,表達了作者「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悽涼心境。「獨自」寫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心事無法向人訴說,可見苦悶之深。結拍「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複雜性。

詞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為功名」寫詞人終其一生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痴心不改。「舊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們在金人的統治之下,頑強挺立,渴望早日復國,可如今他們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時間之長。「阻歸程」寫投降派的求和主張阻擋了收復中原,回歸故鄉的進程,隱含了詞人的痛心。如今頭髮已經白了,幾十年的求索,都是為了驅逐金人,收復河山。作者竭盡心力,幾操心成白髮,都只是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復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懷。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轉戰努力,便是為了某一天的「歸程」。可是英雄的壯志難酬,想到了故鄉,家鄉的樹木已經變得老了,而到頭來卻得到一個宋金和議的結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壯志難酬,憂憤難平。宋朝皇帝趙構與秦檜力圖議和偏安,不迎回徽、欽二帝,國家也遭受未有之變局。既然不能建功立業,收復河山,回家度過餘生也好。可是故鄉已經落到敵人的手裡,有家難歸。「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裡化用善於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託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弦,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憂國憂民使他愁懷難遣,在悽清的月色下獨自徘徊。下片寫他收復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內心鬱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作者隱憂時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涼悱惻之思。全詞所展現的沉鬱悲愴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託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託諸驚夢;所願不得償,則託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於當軸,致坐失機宜,而託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託體比興也」,如此評斷,亦可謂知套嶽帥之良苦用心也。

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髮衝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著嶽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雋永,明麗婉轉,寓情於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雖然這首《小重山》寫得比較含蓄委婉,與同為嶽飛所作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格調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內容方面仍有其內在的統一性。後兩首表現的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這首表現的則是不滿「和議」,反對投降。這兩方面的主題是完全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嶽飛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由於寫作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調和風格上產生了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關焦點

  • 專欄丨詹子:你看不到我的悲涼
    印表機A/攝你看不到我的悲涼讀宋代秦觀七絕《泗州東城晚望》文/詹子今天,「時間嗅」來品讀北宋文學家秦觀的一首七言絕句《泗州東城晚望》: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但此時的回歸,對飽嘗飄零之苦的秦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宋史文苑傳》記載,秦觀北還「至藤州,出遊華光寺,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看著那碗水,站在生命盡頭的秦觀笑了,那笑裡,應該是濃得化不開的悲涼吧?秦觀遽然離世的消息,傳到了也正在北歸路上的蘇軾耳朵裡。蘇軾長嘆:「少遊不幸死道路,哀哉!世豈復有斯人乎?」「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 【每日讀經】詩 第六十五至六十八篇
    詩篇  第六十五篇大衛的詩,一首歌,交與歌詠長。65:1 神阿,在錫安人們等候讚美你;所許的願,也要向你償還。65:2 聽禱告的主阿,凡有血肉的,都要來就你。65:3 罪孽勝了我;至於我們的過犯,你都要遮蓋。65:4 你所揀選,使他親近你,住在你院中的,這人便為有福。
  • 讀睡每日好詩 《中秋夜雨,致H》
    讀睡每日好詩 《中秋夜雨,致H》 2020-11-01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讀睡每日好詩 《記憶中的母親》
    >生怕流淌的淚水淋溼柴扉裡那個身影堅強的母親知道燈油要熬盡了沒有驚梀和恐懼而是坦然祥和地與我告別那一刻世界坍塌了緊緊握住母親逐漸降溫的手她是要把最後的溫暖傳遞給我讀睡詩社桂冠詩人沈章寶作品《太陽雨》,獲「全國散文詩」大賽優秀獎。作品《老了真好》入選感動中國「首屆全國著名朗誦詩詞」,作品《春水碧綠的江南》榮獲第五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並獲第九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邀請賽一等獎。現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蕪湖市作家協會會員,天下詩人協會會員,已出版詩集《在路上》。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
  • 讀李商隱夕陽詩有感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佳作,尤其是後兩句,即使對於不讀詩的人來說,在面對絕美壯闊的夕陽落日時,也往往會首先想到用這兩句來表達內心的感受。的確,後兩句詩的美感,既在於夕陽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和壯美,又在於它將人們看到這樣「無限好」的景色時所普遍具有的一種情緒表達了出來。
  • 【每日讀詩】百年珍重是人情
    古時冬至,早起慶祝,所以昨天詩裡說到「燭」,今天詩裡說到「五更人語」。又有敬酒祝壽習俗,姚合《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獻壽人皆慶」、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祝爾願爾貴,仍且壽命長」、蘇轍《冬至日作》「壽酒獨向兒孫舉」、張耒《至日離許州》「尊酒迭為壽」和這首裡的「酌酒壽君」等皆是。
  • 讀首詩再睡覺|大吉山的清明,大吉山的情
    《大吉山的清明,大吉山的情》寫下你的名字心像被風吹拂翻起過往的流塵那個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滄海桑田,在這裡公路依舊彎街道兩旁的磚瓦房被推在眼淚之中植入腦海,浮現父業子承的繁榮景象生我養我第二故鄉大吉山我可親可愛的大吉山
  • 蘇東坡在不得志時寫的一首詩,處在低谷的人,都應該讀一遍
    北宋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詩詞創作上都很有造詣,他曾經在人生低谷時就寫過一首著名的《東欄梨花》,此詩充滿了人生哲理,被譽為是一生至少要讀一遍。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的眉州眉山,家中世代都是博學多才的飽讀之士。
  • 每日一詩|《暮秋獨遊曲江》李商隱
    馮浩贊此「調古情深」,正說出了這首以律句所寫的古絕,聲調感愴悲涼,情思纏綿哀痛的特點。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一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喃喃訴說起作者內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複,類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絕名篇《夜雨寄北》中關於「巴山夜雨」的吟詠,讀來自有迴環往復、似直而紆的情韻。
  • 悲涼造句和解釋_悲涼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悲涼參考例句:1、想不到年輕十分風光的他,晚景竟如此悲涼。2、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3、姚太太嘴上不說,心上也覺著悲涼犯怵。4、踏著荊棘而不是痛苦,有淚可落但不覺悲涼。5、生活如同悲涼的酒,再熱血的心頭也暖不夠。6、舊社會裡老人的晚景非常悲涼。7、整個故事籠罩在一種悲涼的色調中。
  • 每日詩話:張繼一首六言絕句,超越《楓橋夜泊》寫出了曠世的孤寂
    沒有了少年時代紛亂如麻的情事,沒有了青壯年齊家治國的家國之憂。人生簡單成了一片青山,任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無所掛礙。空空的林下只有白雪在等著我,幽深的古道之上,只有我孤獨的背影向著山的方向踽踽而行。首句破題交代歸山的原因,沒有什麼心事了,所以產生了歸山之念,歸山即是歸隱山林之意。次句交代歸山的去處,就是那一片青山,未來的生涯將與這青山相依相伴。
  • 每日背詩 | 孟冬寒氣至
    「孟冬寒氣至」,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中、屋裡、乃至內心深處。第二句以「北風」補充「寒氣」;「何慘慄」三字,如聞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之聲。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於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從「愁多知夜長」跳到「仰觀眾星列」,中間略去不少東西。
  • 唯有日月相映之日,便是彼此相擁之時 | 「為你讀詩」
    大海之於虛空 這是我與你相遇的故事情人們並不最終相遇某處。當與他分別之時,這股能量便日漸退去。等待、回憶、擴展就此上演。「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只為看你一眼」,哪怕在與世隔絕的幽深之地,唯有與你再次相遇,是內心最真切的渴念。
  • 重溫 | 龔鵬程:讀晚清詩札記——陳三立、鄭孝胥
    文正《讀李義山詩集》曰:「渺綿出聲響,奧緩生光瑩。太息涪翁去,無人知此情。」散原之說與之尤契。散原而後,如陳仁先蒼虯云:「拳術分內外家,詩亦有之。義山、山谷皆內家也。義山柔而實剛,山谷剛而實柔」;「善學杜者為義山、山谷。義山形神俱似,山谷外遠內近。義山得其綿密,而意或過於纖巧,有傷格處。山谷得其聳健,而體或過於生硬。其所傷等也。
  • 古詩文每日一讀 :《訴衷情·當年萬裡覓封侯》
    同樣是英雄報國的夢想,同樣是人生虛耗的悲戚,但比之辛詞的激昂,這首詞裡卻更多了一些痛苦和傷感。此詞描寫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歲月,通過今昔對比,反映了一位愛國志士的坎坷經歷和不幸遭遇,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情。上片開頭追憶作者昔日戎馬疆場的意氣風發,接寫當年宏願只能在夢中實現的失望;下片抒寫敵人尚未消滅而英雄卻已遲暮的感嘆。
  • 天天讀詩 |《錦瑟》唐·李商隱
    然不解則涉無謂,既解則意味都盡,以此知詩之難也。楊士弘、顧璘《批點唐音》:此詩自是閨情,恐不泥在錦瑟耳。胡應麟《詩藪》:錦瑟是青衣名,見唐人小說,謂義山有感作者。觀此詩結句及曉夢、春心、藍田、珠淚等,大概無題中語,但首句略用錦瑟引起耳。宋人認作詠物,以適、怨、清、和字面附會穿鑿,遂令本意懵然。且至「此情可待成追憶」處,更說不通。
  • 讀詩|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釋義】衣服是舊的不如新的,而人卻是新的不如舊的好。【出處】漢無名氏《古豔歌》【鑑賞】這是古代民間流傳的一首棄婦詩,一共四句,前面還有兩句,借兔子的東奔西走、孤苦無依,以此來借喻自己被人嫌棄的困境;後兩句用衣服和人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不變之情,希望故人能改變心意,回到自己身邊在漢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從權貴之家到小門小戶
  • 迴文詩巔峰之作:841個字組成7958首詩,正反橫豎斜怎麼讀都成詩
    迴文詩,又稱迴環詩,顧名思義就是指能夠迴環往復一文多讀的詩。迴文詩分為多種形式,比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可以正反兩讀的迴文詩,比如著名的《兩相思》,正著讀是《思妻詩》,反著讀就變成了《思夫詩》。(李禺《兩相思》)一般情況下,迴文詩的字數越多,結構越複雜,寫作難度也就越大。
  • 每日好詩 | 蘇州河
    無盡的律動裡爬上臉頰的胭脂,無盡的渴望裡用舊了、用壞了的名字,送我到你面前。我們奔跑,模仿風中那蘆葦和雲,模仿風本身,以及大地輓歌的其他變奏河岸奔跑,河岸變瘦。     中國詩歌網每周四推出「詩友點評·每日好詩」,並提前一周公布下期點評的詩歌,參與途徑有兩個:登錄www.zgshige.com.cn找到相應詩歌頁面,在下方留言;或在本公眾號徵集讀者評論的文章留言。編輯將綜合網頁和微信的點評,選取最佳評論發放稿費。        這是一首具有時代生活氣息的詩。
  • 曹操的詩中有經國大業 詩外有洛陽城的滅與興
    這些詩人同樣感於時代,書寫社會動蕩和人民苦難,抒發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志向,形成遒勁剛健、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建安風骨」,並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展,七言詩體從此開創。  作為曹操政治上的繼承人,曹丕提出文學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說,被視為中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的標誌。其實,曹丕之論,是對曹操文學觀念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