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嶽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是南宋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詞的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寒蛩的鳴叫,朦朧的月色;夢回三更,獨繞階行。時間、景色、環境、行動。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繞階獨行,以及隔簾望空中朦朧月色,可以看出他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首句直伸心志。二三句以「舊山松竹老」喻故鄉中原盼歸人老和作者急欲殺回故鄉,收復中原的心情。作者用曲折含蓄之筆,頓挫出之。「欲將」三句,以「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的比喻,抒寫抗金主張。曲高和寡的鬱悶、憂憤心情。全詞沉鬱低徊、曲折含婉、抑揚頓挫、比喻蘊蓄、情景交織,有很高的藝術境地。1、小重山:詞牌名。一名《小衝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調寫宮女幽怨。《詞譜》以薛昭蘊詞為正體。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換頭句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餘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兩體,是變格。 6、功名:此指為驅逐金兵的入侵,收復失地而建功立業。 10、知音:《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說「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國·曹丕《與吳質書》:「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杜甫《哭李常侍嶧》詩:「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明·唐順之《謝病贈別高參政》詩:「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浩然《豔陽天》第六九章:「(彎彎繞)可見到『知音』了,哪還肯白白地放過去呢?」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著重寫景。「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昨天夜裡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了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著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復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悽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千裡」暗示夢回到包括家鄉在內的中原地區,說明了詞人在睡夢之中也不忘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這一句通過敘寫被夢驚醒來表現作者日夜牽掛的都是國家的戰事和興衰。「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被夢驚醒後,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臺階前徘徊。周圍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悽清冷淡,表達了作者「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悽涼心境。「獨自」寫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心事無法向人訴說,可見苦悶之深。結拍「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複雜性。
詞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為功名」寫詞人終其一生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痴心不改。「舊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們在金人的統治之下,頑強挺立,渴望早日復國,可如今他們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時間之長。「阻歸程」寫投降派的求和主張阻擋了收復中原,回歸故鄉的進程,隱含了詞人的痛心。如今頭髮已經白了,幾十年的求索,都是為了驅逐金人,收復河山。作者竭盡心力,幾操心成白髮,都只是為了矢志北伐,匡扶宋室,收復河山,成千古功名,成一代情懷。然而,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期盼、十多年的轉戰努力,便是為了某一天的「歸程」。可是英雄的壯志難酬,想到了故鄉,家鄉的樹木已經變得老了,而到頭來卻得到一個宋金和議的結局。作者多年矢志北伐的壯志難酬,憂憤難平。宋朝皇帝趙構與秦檜力圖議和偏安,不迎回徽、欽二帝,國家也遭受未有之變局。既然不能建功立業,收復河山,回家度過餘生也好。可是故鄉已經落到敵人的手裡,有家難歸。「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裡化用善於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託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弦,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憂國憂民使他愁懷難遣,在悽清的月色下獨自徘徊。下片寫他收復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內心鬱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作者隱憂時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涼悱惻之思。全詞所展現的沉鬱悲愴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託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託諸驚夢;所願不得償,則託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於當軸,致坐失機宜,而託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託體比興也」,如此評斷,亦可謂知套嶽帥之良苦用心也。
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髮衝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著嶽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雋永,明麗婉轉,寓情於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另外,雖然這首《小重山》寫得比較含蓄委婉,與同為嶽飛所作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格調有所不同,但在思想內容方面仍有其內在的統一性。後兩首表現的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這首表現的則是不滿「和議」,反對投降。這兩方面的主題是完全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嶽飛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由於寫作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調和風格上產生了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