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你們的減脂小顧問小禾禾!
或許我們都聽說過"南米北面"的說法,但是現在,隨著種植技術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北方人吃米飯的人也越來越多,南方人喜愛麵食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主食就是白米飯和麵條,那說到減脂期間的主食,小禾禾都是建議儘量選擇諸如紅薯、玉米等粗糧。因為白飯和麵條都是高升糖類的食物(GI值均在80以上),一旦攝入它們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和下降,不僅容易造成脂肪囤積,還會有越吃越餓的感覺。
但是,是不是就意味著減脂期的人就和白飯與麵條說再見了呢?
有人說:小禾禾,我真的特別喜歡米飯和麵條,一頓不吃心裡就好像少了些什麼,非得要選擇其中一種,那麼到底該選哪個呢?吃米飯還是吃麵,哪個更容易長胖啊?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米飯和麵條各自的熱量:100g米飯(生)的熱量約為346大卡;100g麵條(生)的熱量約為301大卡。
做熟後的熱量則分別是100g米飯(熟)的熱量約為116大卡,100g麵條(熟)的熱量約為110大卡;因為米飯和麵條在煮熟的過程中吸收了水分,含水量提高了。
從熱量看來,同樣份量的情況,米飯是要大於麵條的。單從GI值看來,在同樣份量的情況,米飯也是要大於麵條的。
麵條中的GI值比米飯低,除了含水量,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其製作原料——麵粉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鈣、鉀等營養元素含量要高一些。尤其是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E和鈣的含量更是大米的兩倍多。不過由於麵粉中的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含量均高於大米,所以吃麵條相比吃米飯更耐餓一些。
所以,從這兩點看來,吃米飯相比吃麵條更容易長胖。
但是,考慮到其所含的澱粉成分和平時的飲食習慣,吃麵條比吃米飯更容易長胖。或者說,吃麵食比吃米飯更容易長胖。原因在於,米飯和面中都含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一般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米飯和麵食中,麵食的支鏈澱粉相對較多。支鏈澱粉含量高則體積大、結構優、表面亮、老化速度慢、口感好等特點,比如鬆軟的麵包等。故從澱粉的成分來看,麵食比米飯更加容易讓人發胖,尤其是麵包、小甜點等。
再多說一句,先回答一個問題,你會空口吃一碗米飯嗎?或者說像相聲裡說的那樣:大餅卷饅頭就著米飯吃?我相信小夥伴們應該不會吧!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米飯都是要搭配各種葷素菜餚一起吃的,而這樣的搭配正好有效地降低了米飯中的GI值,也就是說某種單一食物的GI值並不等於一頓飯的GI值。
米飯+葷素菜餚的搭配能夠幫助穩住我們的血糖。舉個例子,米飯搭配魚肉的GI值是37,而米飯+芹菜+豬肉混合搭配的GI值則降低到了57。
然而,我們吃麵條時通常就只有碗裡的配湯,頂多再搭配一些綠葉菜或肉片,丸子之類的,一碗下來差不多80%都是主食了。炒麵與拌麵亦是如此。尤其是餐館和外賣中的炒麵,蔬菜或者肉類都少得可憐,比清湯麵的油脂更多,GI值和熱量可能還不降反升。營養元素搭配做不到均衡,烹飪方式不得當,在短時間內單一且大量的高GI澱粉集中攝入,怎麼會不胖呢?要知道,即使是低GI一類的食物,如果大量的攝入,或是以高溫高熱量高脂肪的方式來烹飪,同樣也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所以說,在主食選擇上不必太過於糾結吃麵還是吃米,至於是哪個更容易長胖!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吃太多了,都會長胖。
如果你喜歡吃精製的碳水食物,且短時間內無法戒除掉,那就學會一下如何吃精製碳水才能降低長胖的風險。一般減脂餐主食的比例約在25%-35%之間,嚴格控制的話,可保持在25%上下。當然,這個比例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偶爾遇到一些喜愛的額食物,主食吃多一點也行。
小禾禾送上溫馨提示:我們在享受麵食時,如果吃麵就儘量少吃一些面,多搭配一些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吃米飯也是同樣道理。要是在選取粗糧或雜糧米飯和麵食的基礎上,再搭配足夠蔬菜和蛋白質就更好了。這應該是最優的搭配。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轉發,收藏,關注小禾禾,每天獲取減脂瘦身的小知識,我們明天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