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
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八卦棚」是傳統提線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形式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八卦棚」是傳統提線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形式,數百年來,上面搬演了多達七百餘出的古老戲文,主要由「落籠簿」、「籠外簿」、「散簿」構成,內容可概括為歷史劇和宗教民俗劇兩大類。
因劇本放置在戲籠底部,所以稱為「落籠簿」,是古代「四美班」時期所保存的一批最古老的傳統劇目。
劇目順序從《武王伐紂》至《洪武開天》共42本,400餘節,將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隋唐、宋明等朝代的主要歷史事件、人物故事都有序地編入其中,可連續演出100多個日夜。
「落籠簿」,「簿」作為行頭入戲「籠」隨演師四處行走演出的意思。按照傳統慣例,僱主可以隨意選擇「落籠簿」中的任何一個戲出。合格的演師則必須熟悉「落籠簿」的全部戲出。圖為古傀儡戲簿抄藏本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五名家」時期所重新釐定以及清末民初陸續編撰的連臺本戲。劇目主要有《目連救母》《說嶽》《水滸》《西遊》等。
約清朝道光年間前後,全簿《目連救母》在藝術規制上除「四美」外,增加了一名副旦,於是有了「五名家」的稱謂。圖為《李世民遊地府》劇照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目連救母》源於《佛說盂蘭盆經》中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不僅直觀地表現了超度拔薦等宗教法事儀式,也富含勸誡人心向善、重孝重悌的深刻教化。具有宗教民俗學、地方語言學、戲劇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為中外學界所重視。
泉州提線木偶戲因擅演《目連救母》,自成一格,而獲別稱「目連傀儡」。
《目連救母》劇照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傳統中國社會,閩臺木偶戲通過搬演歷史興衰,融合宗教信仰,發揮著寓教於樂、向民「戲諫」的高臺教化功能,方志載,其「取古人忠孝節義之事,俾觀者知所興感,亦有裨於風教。」
歷史故事劇的忠孝節義,傳達的是儒家人理倫常、敬祖敬業、重義輕利、立志高遠、寬厚和平的信條;宗教民俗劇的道德教化,則隱含棄惡揚善、報應有果、否極泰來的精神指引。
通過觀看偶戲,即使是目不識丁的底層庶民,仍可以從中獲取系統的歷史知識,塑造出統一的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
在劇團時代的舞臺上,藝術家們創作演出了大量現代劇、兒童劇、神話劇、成語寓言劇、小戲,取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因為具備了更豐富的視像效果和藝術表現力,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劇目。
如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國內傀儡藝壇產生重大影響的活報劇《蔣黨的末日》、60年代參加國際比賽獲獎的神話劇《水漫金山》和兒童劇《慶豐收》,以及後來陸續創作的神話劇《火雲洞》、童話劇《千桃巖》、現代劇《東海哨兵》等。
活報劇《蔣黨的末日》 | 圖片來源《泉州提線木偶戲》 黃少龍 王景賢 著
神話劇《水漫金山》|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兒童劇《慶豐收》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現代劇《東海哨兵》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大型神話劇《火焰山》 | 圖片來源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
大型神話劇《火焰山》,作為天橋立體高臺式舞臺與綜合表演形式藝術實驗的樣品,創造出在六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公演4000多場的不凡記錄。2009年,《火焰山》榮獲文化部首屆「國家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此後,泉州木偶劇團還創排出《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趙氏孤兒》等一批優秀劇目,均榮獲文化部「文華獎」。
演師與木偶之間不設屏障,對舞臺結構也沒有特別要求,觀眾可以面對面直接欣賞到演師個人精妙絕倫的操弄技巧,這對演師表演技藝及偶像製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泉州木偶劇團的黃奕缺等人,從1988年開始,以此種演出方式相繼創排了《馴猴》《鍾馗醉酒》《小沙彌下山》《青春夢》《若蘭行》《獅子舞》等木偶表演小品。十幾年來相繼攜帶出訪日本、韓國、法國、瑞士、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幾十個國家及臺、港、澳地區。中央電視臺及許多國家、地區媒體均作專門報導,成為常演不衰、倍受歡迎、國內外聲譽廣泛的保留劇目。
單人表演小品《馴猴》成為黃奕缺最具代表性的節目。
國家一級演員,國際木偶藝術大師黃奕缺表演《馴猴》《小沙彌下山》《鍾馗醉酒》。| 圖片來源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
如果你也想一睹泉州提線木偶的風採,現在有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