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劇目

2021-02-18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

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八卦棚」是傳統提線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形式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八卦棚」是傳統提線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形式,數百年來,上面搬演了多達七百餘出的古老戲文,主要由「落籠簿」、「籠外簿」、「散簿」構成,內容可概括為歷史劇和宗教民俗劇兩大類。

因劇本放置在戲籠底部,所以稱為「落籠簿」,是古代「四美班」時期所保存的一批最古老的傳統劇目。

劇目順序從《武王伐紂》至《洪武開天》共42本,400餘節,將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隋唐、宋明等朝代的主要歷史事件、人物故事都有序地編入其中,可連續演出100多個日夜。

「落籠簿」,「簿」作為行頭入戲「籠」隨演師四處行走演出的意思。按照傳統慣例,僱主可以隨意選擇「落籠簿」中的任何一個戲出。合格的演師則必須熟悉「落籠簿」的全部戲出。圖為古傀儡戲簿抄藏本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五名家」時期所重新釐定以及清末民初陸續編撰的連臺本戲。劇目主要有《目連救母》《說嶽》《水滸》《西遊》等。

約清朝道光年間前後,全簿《目連救母》在藝術規制上除「四美」外,增加了一名副旦,於是有了「五名家」的稱謂。圖為《李世民遊地府》劇照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目連救母》源於《佛說盂蘭盆經》中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不僅直觀地表現了超度拔薦等宗教法事儀式,也富含勸誡人心向善、重孝重悌的深刻教化。具有宗教民俗學、地方語言學、戲劇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為中外學界所重視。

泉州提線木偶戲因擅演《目連救母》,自成一格,而獲別稱「目連傀儡」。

《目連救母》劇照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傳統中國社會,閩臺木偶戲通過搬演歷史興衰,融合宗教信仰,發揮著寓教於樂、向民「戲諫」的高臺教化功能,方志載,其「取古人忠孝節義之事,俾觀者知所興感,亦有裨於風教。」

歷史故事劇的忠孝節義,傳達的是儒家人理倫常、敬祖敬業、重義輕利、立志高遠、寬厚和平的信條;宗教民俗劇的道德教化,則隱含棄惡揚善、報應有果、否極泰來的精神指引。

通過觀看偶戲,即使是目不識丁的底層庶民,仍可以從中獲取系統的歷史知識,塑造出統一的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

在劇團時代的舞臺上,藝術家們創作演出了大量現代劇、兒童劇、神話劇、成語寓言劇、小戲,取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因為具備了更豐富的視像效果和藝術表現力,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劇目。

如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國內傀儡藝壇產生重大影響的活報劇《蔣黨的末日》、60年代參加國際比賽獲獎的神話劇《水漫金山》和兒童劇《慶豐收》,以及後來陸續創作的神話劇《火雲洞》、童話劇《千桃巖》、現代劇《東海哨兵》等。

活報劇《蔣黨的末日》 | 圖片來源《泉州提線木偶戲》 黃少龍 王景賢 著

神話劇《水漫金山》|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兒童劇《慶豐收》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現代劇《東海哨兵》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

大型神話劇《火焰山》 | 圖片來源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

大型神話劇《火焰山》,作為天橋立體高臺式舞臺與綜合表演形式藝術實驗的樣品,創造出在六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公演4000多場的不凡記錄。2009年,《火焰山》榮獲文化部首屆「國家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此後,泉州木偶劇團還創排出《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趙氏孤兒》等一批優秀劇目,均榮獲文化部「文華獎」。

演師與木偶之間不設屏障,對舞臺結構也沒有特別要求,觀眾可以面對面直接欣賞到演師個人精妙絕倫的操弄技巧,這對演師表演技藝及偶像製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泉州木偶劇團的黃奕缺等人,從1988年開始,以此種演出方式相繼創排了《馴猴》《鍾馗醉酒》《小沙彌下山》《青春夢》《若蘭行》《獅子舞》等木偶表演小品。十幾年來相繼攜帶出訪日本、韓國、法國、瑞士、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幾十個國家及臺、港、澳地區。中央電視臺及許多國家、地區媒體均作專門報導,成為常演不衰、倍受歡迎、國內外聲譽廣泛的保留劇目。

單人表演小品《馴猴》成為黃奕缺最具代表性的節目。

國家一級演員,國際木偶藝術大師黃奕缺表演《馴猴》《小沙彌下山》《鍾馗醉酒》。| 圖片來源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

如果你也想一睹泉州提線木偶的風採,現在有兩種方法。

相關焦點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戲臺
    2019年1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寧夏固原博物館展出。掌中木偶(布袋)戲是自下而上「舉弄」。提線木偶(傀儡)戲是自上而下「操弄」。不同的操弄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舞臺結構形式。從1.6米到2.4米,再到3.6米,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好看。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掌上木偶戲
    2019年,《指掌乾坤——「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文山州博物館展出。說起木偶戲的種類,泉州人會脫口而出「嘉禮」和「布袋」。提線木偶又稱「嘉禮」。「嘉禮」的意思是在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古代泉州,每逢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房屋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所以提線木偶戲被稱為「嘉禮」戲。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當代傳承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20世紀中後期開始,閩南的木偶劇團開始組織老藝師著手整理塵封已久傳統劇目,進行搶救復排,並開班授課培養傳承人,使傳統木偶戲能夠存續至今並不斷發展。臺灣地區也開始啟動針對布袋戲團的研究課題和保護計劃。兩岸共同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努力與貢獻。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種類
    福建木偶戲分布圖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唐宋之際,木偶戲隨移民入閩,與南戲交相融合,共同發展。至明清,形式豐富、雕工精美、演藝高超、體系完備的福建木偶戲,逐漸成為南方木偶戲之首。牽絲而動的提線木偶、翻騰指尖的掌中木偶、舉杆起舞的杖頭木偶、與紙影戲相映生輝的鐵枝木偶、「千古江山一擔挑」的幔帳木偶,在八閩大地上繁盛發展,生生不息。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後來,在接觸中,我發現他們對藝術是那麼虔誠、那樣執著,學習又是那麼勤奮,特別是當我知道他們在臺灣木偶藝術界已是小有名望,也曾拜師學過提線木偶。對他們在藝術上的勤奮和進取精神,我深感欽佩。」  為了讓陳錫煌和李傳燦學到更多木偶戲,劇團特地把他們表演的《巧遇姻緣》重新改編再配上音樂,製成磁帶讓他們帶回臺北。黃奕缺還趕製「生」「旦」兩個木偶送給他們。
  • 傳承技藝 百戲之首《泉州提線木偶》
    說到木偶大多數人的反應除了木偶奇遇記裡的皮諾曹還有音樂之聲裡的孤獨的牧羊人那一片段但這些大多都是國外的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酒瓶,一練就是半個小時。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下來,下刀子也要去
    54歲的陳應鴻提著一個身穿藍布衣、頭戴僧帽的木偶,趨向舞臺中央,表演泉州提線木偶丑角劇目——《小沙彌下山》。 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五華提線木偶傳承結碩果
    1951年,五華縣木偶劇團成立,2008年,「五華提線木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劇團轉制為國家一類事業單位「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該節目於2019年11月22日至27日,參加在福建泉州舉行的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展演,得到了皮影木偶屆人士的一致好評。
  • 揭西提線木偶戲:情寄木偶 懸線善舞
    提線木偶戲表演的劇目多是傳本戲和雜耍戲,主要活躍在客家地區的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提線木偶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能跪能坐,能走能跑,能揮筆弄劍,體現出充盈的生命感和活力。圖為木偶戲名師曾還元演示木偶翻跟頭。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 防疫短劇熱播 「90後」提線木偶演員盼與時俱「新」
    有擔當,有愛心,爭做文明泉州人……」疫情期間,一部提線木偶防疫短劇《爭做文明泉州人》出現在福建泉州高鐵站、動車班列及公交車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提線木偶的表現形式,向廣大民眾宣傳防疫知識。這部短劇的主演蔡思雅,是泉州提線木偶劇團的「90後」青年演員。雖是劇團中最年輕的一代,蔡思雅學藝已有14年之久。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還稱「皮影戲 」,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在揭陽,從清末時五經富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開始,提線木偶戲就活躍在揭西客家地區民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木偶戲是以漢劇唱腔為基礎演唱的中國地方戲曲,歷史上稱為漢腔、北調(外江戲),到了本地,部分劇目融入客家山歌演唱精華、客家方言說白,以至於「木偶戲」在揭西客家地區一枝獨秀,並有了「戲王」之稱。
  • 興國均村提線木偶
    其中尤以遍及均村、永豐、社富、樟木一帶的「提線木偶」令人叫絕。基本內容代表劇目:興國提線木偶主要以口耳相傳,鮮有刊刻劇本,留有手抄本。基本特徵興國「提線木偶」劇目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木偶戲」劇本有單本、連臺本、折子戲等。在現存劇目中,有的從民間說唱本改編;有的由歷史小說、演義以及民間傳說故事改編;也有的來源於元曲及明清雜劇。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語言詼諧風趣,唱詞優美生動。
  • 本周公演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
    提前到場登記地址:泉州市豐澤區泉山路355號泉州木偶劇院為救忠良遺孤「趙氐孤兒」,給晉國留下伸張正義的火種,草澤醫人程嬰及其妻兒、公主莊姬、乳娘卜鳳、下將軍韓闕、退隱大夫公孫杵臼前赴後繼、英勇獻身,譜寫了一曲為社會正義不惜犧牲的壯烈詩篇……"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此前《趙氏孤兒》已先後被改編成戲曲、話劇和影視劇,而運用提線木偶進行表現還是首次。
  • 非遺廣東|「獨特傳神」——五華提線木偶
    梅州市五華縣的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演出分布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已經十分興盛,全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技藝高超,演出十分活躍,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
  • 【展訊】「海絲古戲經典--泉州木偶戲劇展」在恩博展出
    漢晉以來,士庶大舉南遷,「阮」隨之進入泉州,並逐漸與當地融合。唐代,弦管風行晉江南北,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區域音樂文化,經過傳承現名為「南音」。在弦管音樂的背景下,宋元明清,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掌中木偶戲等戲劇表演形式應運而生。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掌中木偶戲,歷史悠久,多姿多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 泉州木偶傀儡戲,具有高超的表演藝術,博得國際木偶界的高度讚譽
    提線木偶在泉州俗稱「傀儡戲」,同時也通稱「嘉禮」。 「嘉禮」這一名稱,淵源甚古,曾見於《樂府雜錄》及《搜 神記》諸古籍。至於傀儡戲,則直承唐代教坊中的傀儡子, 流傳至今,可謂源遠而流長。泉州傀僵戲擅長演出連本戲,如《三國》、《列國》、 《楚漢》、《說嶽》和《目連救母》等歷史劇和神話劇,每於中元節,各地常請泉州傀儡戲班演出《目連救母》,連演七日七夜。泉州傀儡戲具有高超的表演藝術水平。每尊傀儡的抽線多達36條以上,除了能傳神地表演人物形象的神情心態 以外,還能表演提壺、舉杯、插劍、射箭和脫衣等技巧性動作,令人嘆為觀止。
  • 泰順黃家十三代從事提線木偶事業 秉承手藝人家風
    我個人覺得要想把木偶戲傳承下去,符合時代要求,必須根據傳承的路子,不能背叛原有的形態,同時形式上和內容上都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比如形式上,這兩年的戲本把相聲快板等受歡迎的曲藝形式容納進去,這讓觀眾很有新鮮感。  溫州網訊 猴年央視春晚,泉州的提線木偶表演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與泉州相距並不遠的溫州泰順,也是提線木偶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