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2020-12-21 瀟湘晨報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

此次演出是時隔5年後復排提升,作為市直文藝院團惠民演出呈現,今日下午3時、明日下午3時和晚上7時30分還將進行三場演出。

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發展史上操作難度最大的一部戲,泉州提線木偶就是操縱的藝術,最難的就是把木偶演得像真人,演員們憑著過硬的本領,將自己對劇中人物的理解及內心情感傳遞給木偶,從而塑造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泉州市木偶劇團藝術總監王景賢說,該劇2013年曾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體演員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表演獎」,這是全國藝術界對該劇目的肯定。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說,《趙氏孤兒》是該團打造的一部精品,今後還將到全市多地巡演,目前已經確定月底將到晉江連演兩場。

【來源:泉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本周公演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
    泉州木偶劇團演出活動均為低票價公益性演出請各位做好各項防護工作並申領出示八閩健康碼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戲劇中心上演
    昨晚,「大美晉江」文化惠民工程——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市戲劇中心木偶劇場上演,精彩的演出很受觀眾的喜愛。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根據元代劇作家紀君祥同名雜劇改編。為救忠良遺孤「趙氏孤兒」,草澤醫人程嬰及其妻子、公主莊姬、下將軍韓闕、退隱大幅公孫杵臼前僕後繼,英勇獻身。該劇曾獲第14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文華舞臺美術獎舞臺設計、燈光設計,第五屆上海國際木偶節金玉蘭最高獎項最佳劇目獎、編劇獎、表演獎。值得一提的是,本出木偶戲是世界偶壇首部大型悲劇。
  • 【視頻】重塑經典 木偶戲《趙氏孤兒》在線播放!
    Puppet Show 泉州是「中國提線木偶戲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劇目
    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來自祖地的泉州提線木偶又在臺灣上演了怎樣一出「木偶傳奇」——  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總能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資料圖片)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粘秋生告訴記者,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跟隨移民的腳步傳入臺灣,並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中。許多偶戲藝師渡海赴臺,組班授徒,臺灣傳統木偶戲在表演劇碼、行當角色、表演藝術等方面,均繼承閩南木偶戲的規制風格,在臺灣興盛一時。在臺灣100多年前的報紙上,至今依然可見有關提線木偶的記載,曰「觀者如堵」。
  • 傳承技藝 百戲之首《泉州提線木偶》
    說到木偶大多數人的反應除了木偶奇遇記裡的皮諾曹還有音樂之聲裡的孤獨的牧羊人那一片段但這些大多都是國外的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下來,下刀子也要去
    陳應鴻是木偶戲班的第一屆學員,他是看著提線木偶戲長大的。對於這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看著藝人在鄉裡戲棚操弄提線木偶,曾是童年的一大樂趣。 提線木偶,舊稱「懸絲傀儡」,是傳統木偶戲的一種。清人梁章鉅的《稱謂錄》,將傀儡釋為「以木人為之,提之以索」。唐玄宗李隆基《傀儡吟》形容它:「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54歲的陳應鴻提著一個身穿藍布衣、頭戴僧帽的木偶,趨向舞臺中央,表演泉州提線木偶丑角劇目——《小沙彌下山》。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
  • 【長知識】陝西木偶戲
    由省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靜慈任組長,與王立均(負責攝影和生活安排)、魏子旭(文字撰寫)、李敬齋(繪畫),費時兩個月,基本摸清了合陽提線木偶的底子,寫出了《合陽提線木偶戲初探》。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合陽提線木偶戲進行的全面調查。    1962年,陝西省傀儡藝術劇團提線隊兩次赴福建泉州木偶劇院培訓學習。學回劇目《水漫金山》、《慶豐收》、《補大缸》等,1963年1月在西安首演。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戲臺
    2019年1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寧夏固原博物館展出。掌中木偶(布袋)戲是自下而上「舉弄」。提線木偶(傀儡)戲是自上而下「操弄」。不同的操弄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舞臺結構形式。從1.6米到2.4米,再到3.6米,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好看。
  • 五華提線木偶傳承結碩果
    1971年春,葉劍英元帥回梅州視察,詢問得知五華提線木偶戲境況,在他的關懷下,劇團於次年1月復辦。劇團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編排成木偶戲,演員們挑著扁擔、踩著自行車、自帶鋪蓋送戲下鄉。在那個交通不便、物質匱乏的年代,長期都要上山下鄉為廣大農民、工人演出服務,很多行李道具都是靠人力搬運,出行靠的是自行車,演員經常是到一個地方演出一個月不回家。
  • 【展訊】「海絲古戲經典--泉州木偶戲劇展」在恩博展出
    漢晉以來,士庶大舉南遷,「阮」隨之進入泉州,並逐漸與當地融合。唐代,弦管風行晉江南北,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區域音樂文化,經過傳承現名為「南音」。在弦管音樂的背景下,宋元明清,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掌中木偶戲等戲劇表演形式應運而生。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掌中木偶戲,歷史悠久,多姿多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在揭陽,從清末時五經富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開始,提線木偶戲就活躍在揭西客家地區民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木偶戲是以漢劇唱腔為基礎演唱的中國地方戲曲,歷史上稱為漢腔、北調(外江戲),到了本地,部分劇目融入客家山歌演唱精華、客家方言說白,以至於「木偶戲」在揭西客家地區一枝獨秀,並有了「戲王」之稱。
  • 提線木偶
    當我認識到我是那麼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的時候,我對我所堅持的信念動搖了。我發現我的信念,只不過是源自過去別人對我的影響而已。我之所以對它們堅信不已,只不過是由於它們對我影響太深,使得我以為那些信念是源自我自己。當我們相信那些來自外界的信息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已經被這些信息所控制了。因為任何信息的發布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他們無非是想讓我們看到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
  • 廣東木偶咁多戲,80種木偶輪番登場不容錯過
    廣東木偶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有700多年歷史,廣東的木偶戲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文言區,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今天劇院君帶各位一起領略一下木偶戲的獨特魅力!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木偶造型精細,分生旦、醜、公、婆、淨六個臉譜,形體高大(約高90釐米)。
  • 泉州木偶傀儡戲,具有高超的表演藝術,博得國際木偶界的高度讚譽
    提線木偶在泉州俗稱「傀儡戲」,同時也通稱「嘉禮」。 「嘉禮」這一名稱,淵源甚古,曾見於《樂府雜錄》及《搜 神記》諸古籍。至於傀儡戲,則直承唐代教坊中的傀儡子, 流傳至今,可謂源遠而流長。泉州的傀儡戲,根據戲班中所奉祀的「相公爺」,以及 「相公爺」出場「踏棚」時所念的一段唱白:「相公本姓蘇, 厝住杭州鐵板橋頭。離城三裡,:」有人據此推斷泉州傀儡戲是南宋時期由杭州一帶(南宋帝都臨安)傳入閩南 的。還傳說南宋宮廷內「四美班」的耍鮑老及舞郭郎二人曾來泉州邀藝人到杭州表演木偶戲。
  • 第1919期: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的歷史悠久,閩南人稱它為「嘉禮」。
  • 揭西提線木偶戲:情寄木偶 懸線善舞
    提線木偶戲表演的劇目多是傳本戲和雜耍戲,主要活躍在客家地區的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提線木偶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能跪能坐,能走能跑,能揮筆弄劍,體現出充盈的生命感和活力。圖為木偶戲名師曾還元演示木偶翻跟頭。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 防疫短劇熱播 「90後」提線木偶演員盼與時俱「新」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蔡思雅表演提線木偶防疫短劇《爭做文明泉州人》。 劉可耕 攝中新網泉州5月28日電 (孫虹 吳冠標)「勤洗手,戴口罩,店厝內,少出門……泉州人,個個猛,危難時刻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