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提線木偶戲:情寄木偶 懸線善舞

2021-02-28 揭西信息網

由於「錢景」有限,加之演藝不易,限制了年輕人的傳承學習熱情,劇團如今只剩下老藝人在堅守。 提線木偶戲表演的劇目多是傳本戲和雜耍戲,主要活躍在客家地區的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

提線木偶戲表演的劇目多是傳本戲和雜耍戲,主要活躍在客家地區的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

提線木偶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能跪能坐,能走能跑,能揮筆弄劍,體現出充盈的生命感和活力。圖為木偶戲名師曾還元演示木偶翻跟頭。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在揭陽,從清末時五經富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開始,提線木偶戲就活躍在揭西客家地區民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木偶戲是以漢劇唱腔為基礎演唱的中國地方戲曲,歷史上稱為漢腔、北調(外江戲),到了本地,部分劇目融入客家山歌演唱精華、客家方言說白,以至於「木偶戲」在揭西客家地區一枝獨秀,並有了「戲王」之稱。

  提線木偶戲有生動逼真的木偶創造,有操作自如的提線技巧,有奇特傳神的表演技藝。提線木偶戲的腔調,以獨特的漢腔《漢劇》,用段嗓《喉音》演唱,曲調高正宏亮,說白吐字鏗鏘有力,行當各唱法分明,喜劇剛柔詼諧,悲劇哀惻悲怨。再加上木偶戲劇團所需的演員少、舞臺小、道具少,不論是街頭巷角,山坡田埂、門坪、廣場均可搭戲棚,民間喜慶、神誕、廟會必請木偶戲班演出。木偶戲也成了揭西文化的綜合體。2012年,揭西提線木偶戲被省文化廳列入第四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觀點                              (彭妙豔)

提線木偶在揭陽,歷史悠久,影響深刻,成為「非遺」代表作,理所當然。

  關於木偶及提線非提線的製作與操作,我不想多說,因為這些都屬於知識性的問題,不是我思考的重點。

  我思考的,是今天傳承這種遺產的意義和如何發展。

  據我所知,自古以來,木偶戲都是用來娛神同時也娛人的。作為一種費用較省的娛樂活動,在社會文化比較貧乏的時代,這種因陋就簡的表演還是很有市場的,很有觀眾的。所以也就給它注入了活力,讓它雖然遭遇種種困難,終於還是挺了過來。

  但是,隨著文藝樣式的日益多元,也隨著人們藝術欣賞品味的不斷走高,停留在傳統演技演效的木偶,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於是通常的表演場合中,除了「老爺」可能還在享受外,觀眾已寥若晨星。縱然是上了年紀有著欣賞習慣的大爺大媽,也大都作鳥獸散。木偶戲的存在意義,大概就只是作為民間信仰的配套,發揮一點製造熱鬧氣氛的餘熱,如此而已。

  不是所有的「非遺」,都非得不惜成本維持,只有那些尚具發展潛力者,才值得不遺餘力加以傳承,別讓其湮沒於我們的眼前,相對於地方戲,木偶戲顯然屬於前者。但是畢竟民間信仰還在延續,木偶戲還有一段路好走,所以就應做些力所能及的拯救與延續的工作,首先是題材劇情的創新,造型動作的創新,向動漫方向靠攏,以吸引新一代的觀眾;第二是儘量向網絡、視頻走近,以拓寬市場空間,這就必須與現代科技結合。因為故步自封,命運系在「老爺」面前,這種保守性的傳承,其淡出江湖,是想不速也不達的。

相關焦點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還稱「皮影戲 」,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在揭陽,從清末時五經富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開始,提線木偶戲就活躍在揭西客家地區民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木偶戲是以漢劇唱腔為基礎演唱的中國地方戲曲,歷史上稱為漢腔、北調(外江戲),到了本地,部分劇目融入客家山歌演唱精華、客家方言說白,以至於「木偶戲」在揭西客家地區一枝獨秀,並有了「戲王」之稱。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戲臺
    2019年1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寧夏固原博物館展出。掌中木偶(布袋)戲是自下而上「舉弄」。提線木偶(傀儡)戲是自上而下「操弄」。不同的操弄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舞臺結構形式。從1.6米到2.4米,再到3.6米,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好看。
  • 第1919期: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的歷史悠久,閩南人稱它為「嘉禮」。
  • 提線木偶
    當我認識到我是那麼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的時候,我對我所堅持的信念動搖了。我發現我的信念,只不過是源自過去別人對我的影響而已。我之所以對它們堅信不已,只不過是由於它們對我影響太深,使得我以為那些信念是源自我自己。當我們相信那些來自外界的信息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已經被這些信息所控制了。因為任何信息的發布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他們無非是想讓我們看到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
  • 非遺廣東|「獨特傳神」——五華提線木偶
    梅州市五華縣的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演出分布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已經十分興盛,全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技藝高超,演出十分活躍,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
  • 【睡前童話】提線木偶
    希爾瑞斯將連結著無數細線的鐵棒握在手裡,讓提線木偶懸在空中,她手指微動,提線木偶便做出了走路的姿勢,希爾瑞斯甚至還讓提線木偶眨了眨眼睛。希爾瑞斯:「好吧,米洛斯,這樣可以嗎?」提線木偶臉上還帶著被細線扯出的笑,可語氣卻說不出的沮喪:「好吧好吧。」希爾瑞斯耐心地操縱著提線木偶向陽臺走去:「米洛斯,我們不是試過許多次了嗎?
  • 實拍緬甸的提線木偶藝術!
    看著木偶一節節地被注入生命,這穿上衣物的木條,在線條牽引下,陡然間具有了人的靈性,或唱或跳,或舞或吟,舉手投足之間,顰笑生
  • 興國均村提線木偶
    興國「提線木偶」的線工極其繁複奇妙。木偶的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為五到十二根不等,甚至有多至二十餘根。通過提線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鮮活的生命,不但可以模仿真人的簡單動作,甚至還可以作卸帽子、脫衣服、搬椅子、掄杆子,單雙閃官翅等各種特技動作,令人眼花繚亂,讚嘆不已。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粘秋生告訴記者,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跟隨移民的腳步傳入臺灣,並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中。許多偶戲藝師渡海赴臺,組班授徒,臺灣傳統木偶戲在表演劇碼、行當角色、表演藝術等方面,均繼承閩南木偶戲的規制風格,在臺灣興盛一時。在臺灣100多年前的報紙上,至今依然可見有關提線木偶的記載,曰「觀者如堵」。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掌上木偶戲
    2019年,《指掌乾坤——「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文山州博物館展出。說起木偶戲的種類,泉州人會脫口而出「嘉禮」和「布袋」。提線木偶又稱「嘉禮」。「嘉禮」的意思是在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古代泉州,每逢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房屋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所以提線木偶戲被稱為「嘉禮」戲。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下來,下刀子也要去
    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叢林之中,曾經開辦過一個培養木偶戲藝人的訓練班。 陳應鴻是木偶戲班的第一屆學員,他是看著提線木偶戲長大的。對於這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看著藝人在鄉裡戲棚操弄提線木偶,曾是童年的一大樂趣。 提線木偶,舊稱「懸絲傀儡」,是傳統木偶戲的一種。清人梁章鉅的《稱謂錄》,將傀儡釋為「以木人為之,提之以索」。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劇目
    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傳承技藝 百戲之首《泉州提線木偶》
    說到木偶大多數人的反應除了木偶奇遇記裡的皮諾曹還有音樂之聲裡的孤獨的牧羊人那一片段但這些大多都是國外的
  • 【長知識】陝西木偶戲
    唐武宗會昌三年(843),林滋作《木人賦——以周穆王時有進斯戲為韻》,「低回而氣岸方肅,佇立而衣裙屢振,穠華不改,對桃李而自逞芳顏,朽質莫侵,指蒲柳而鉅驁衰鬢。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機關以中動……超諸百戲。」記述的是杖頭木偶。       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記代宗至懿宗十朝之事(762—874),內稱:「飛龍衛士韓志和,本倭國人也。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戲劇中心上演
    昨晚,「大美晉江」文化惠民工程——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市戲劇中心木偶劇場上演,精彩的演出很受觀眾的喜愛。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根據元代劇作家紀君祥同名雜劇改編。該劇曾獲第14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文華舞臺美術獎舞臺設計、燈光設計,第五屆上海國際木偶節金玉蘭最高獎項最佳劇目獎、編劇獎、表演獎。值得一提的是,本出木偶戲是世界偶壇首部大型悲劇。泉州市木偶劇團藝術總監 王景賢:悲劇的情感它要靠很多的東西來表現,比如它的音樂,它的唱腔,比如它的臺詞,木偶的動作情感的表現。
  • 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崔力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崔力  青山縹緲,綠水澹澹,一位身穿華麗戲服的「花旦」正邁著輕巧的步子,漫步走過木質廊橋。  它是一隻泰順提線木偶。  到了木偶戲藝人的手裡,翻飛的提線便能牽動它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仿佛瞬間獲得了生命。  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的得意之作,已經跟隨她前往瑞士、約旦、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展覽和演出。  在梧桐樹下步子站定,季天淵一開腔,一出《貴妃醉酒》的木偶戲便伴著河水的流淌聲,吸引了眾多遊人和村民駐足觀看。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自13歲學提線木偶至今,已和這門「一口道盡天下事,兩手撥動古今人」的技藝打了幾十年交道。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原標題: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童話故事裡,因為說謊而被仙女姐姐懲罰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