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酒瓶,一練就是半個小時。
全文2874字,閱讀約需5.5分鐘
▲泉州木偶劇團在進行提線木偶表演。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新京報記者 潘聞博 編輯 王煜 校對 郭利琴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興建的泉州府文廟,坐落於泉州鯉城區的繁華街市裡。它的四周,商鋪鱗次櫛比,火鍋店、西式餐館、現代音樂酒吧和酒店構成一座「圍城」。
2月12日晚,泉州府文廟的李文節祠,琵琶二胡與笛子嗩吶齊鳴。54歲的陳應鴻提著一個身穿藍布衣、頭戴僧帽的木偶,趨向舞臺中央,表演泉州提線木偶丑角劇目——《小沙彌下山》。
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
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自13歲學提線木偶至今,已和這門「一口道盡天下事,兩手撥動古今人」的技藝打了幾十年交道。
他選擇留在這個行業,留住泉州人的鄉愁。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與木偶打40年交道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
千年古剎裡的「公孫班」
開元寺,泉州府城內的千年古剎,一代代泉州人的鄉愁符號。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叢林之中,曾經開辦過一個培養木偶戲藝人的訓練班。
陳應鴻是木偶戲班的第一屆學員,他是看著提線木偶戲長大的。對於這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看著藝人在鄉裡戲棚操弄提線木偶,曾是童年的一大樂趣。
提線木偶,舊稱「懸絲傀儡」,是傳統木偶戲的一種。清人梁章鉅的《稱謂錄》,將傀儡釋為「以木人為之,提之以索」。唐玄宗李隆基《傀儡吟》形容它:「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一個提線木偶由勾牌、絲線和木偶三部分組成。木偶又分偶頭、軀幹和四肢。偶頭用刀刻而出、彩繪而成;四肢軀幹,則由泡沫塑料填充,以鐵絲塑形,搭建骨架。
關於提線木偶何時入閩,泉州木偶劇團副團長夏榮峰認為,大致是隨著東晉、唐末及南宋這三個時期的中原人口南遷,而流傳至泉州的。
陳應鴻迷戀這一切。1977年,時年12歲的陳應鴻考進福建藝術學校提線木偶班。那個年代,報考木偶班的人數多達2000餘人,最終只有15人被錄取。從此,陳應鴻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線綁定,與木偶拴在一起。
▲陳應鴻表演提線木偶。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1978年2月,陳應鴻入學。提線木偶班的教室設在泉州千年古剎開元寺內,班級15名同學起居飲食、課讀練唱全在開元寺。陳應鴻的授業恩師是泉州木偶戲團的老藝人,年歲最長者已逾花甲,是「爺爺輩」。因而木偶戲班又被稱為「公孫班」。
學木偶戲並不容易。除了文化課外,學生早晚要練習基本功,包括用於操縱木偶的「21套線規」,下午則練習唱腔和臺詞。陳應鴻記得早功從6點開始,為了能搶到用得順手的木偶,有人凌晨2點就起床。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酒瓶,一練就是半個小時。
最開始,年長學生學得較快,13歲的陳應鴻一度自我懷疑,打起退堂鼓。後來學生們每周五晚在開元寺為市民免費表演,不少人為陳應鴻鼓掌叫好,他才漸增信心,表演漸入佳境。
「演員是在觀眾掌聲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1983年畢業後,陳應鴻進入泉州木偶劇團,他沒想到,自己一幹就是40多年。
━━━━━
「前棚嘉禮後棚戲」
按照閩南的習俗,提線木偶的演員被稱為「嘉禮先生」。閩南一帶,民間信仰盛行。每有吉兇之事,搭棚唱戲、民樂鼓吹蔚然成風。
提線木偶只在紅事(喜事)時出現,如結婚生子、建新屋,及「敬天公」、元宵節等場合。因此,提線木偶戲又被稱為「嘉禮戲」。《周禮》記載,嘉禮是古時「五禮」之一,包括飲食、婚冠、賓射、饗燕等內容。
泉州地區有一句俗語,「前棚嘉禮後棚戲。」意思是任何戲班在與提線木偶戲班對棚時,須讓後者先動鼓。嘉禮鑼鼓未響,其他戲就不能開。
▲正在表演木偶戲的藝人。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做戲如做人,戲一旦定下來,就如同定下契約。主人家請演戲,要用毛筆在紅紙寫上開戲時間和地點。戲班收下紅紙,到日子就要開戲。
「嘉禮先生」重諾,這是出了名的。
陳應鴻記得上世紀90年代,他跟隨劇團到晉江鄉下演出。那天晚上7點,他在泉州天后宮開演,夜間颱風登陸,風雨大作。演出結束後,演員開著手扶拖拉機騎著摩託車冒雨趕到晉江。凌晨到時,衣物已然溼透,冷得瑟瑟發抖。
但演出依然要進行。戲應允下來,縱使天上下刀子也要去。
老藝人記得,在主人家,提線木偶戲班會被「特殊照顧」。其他戲班演員,主人家或許只煮上一鍋鹹粥供他們食用。而木偶戲班演員,不論飯菜好壞都會被請上桌吃飯。睡覺時,其他戲班或打地鋪,「嘉禮先生」卻一定要睡到床上。
按行規,培養一個成熟的提線木偶藝人要11年4個月。藝人入行後先跟師傅學習5年,另有4個月替師傅打工。此後再尋一位師傅學習3年,期滿之後,尋一位技藝更高、名氣更大的師傅,又學3年。如果沒走這條道,提線木偶藝人不會被業內認可,主人家請去演戲時也會壓價。
陳應鴻曾師從楊度、陳天恩、吳孫滾、魏啟瑞等提線木偶藝人,後又拜黃奕缺為師。這些老藝人操弄木偶、敲鑼打鼓、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十年青春拋擲,為的是一朝登臺亮相。因此木偶戲藝人非常珍視跟演出有關的一切。每尊木偶都被演員當「佛公」供奉,木偶入箱後,絕不允許有人坐在箱子上。
登臺演戲,就是木偶戲藝人的信仰。
━━━━━
「如果木偶戲消失,我們都是『罪人』」
泉州市木偶劇團位於泉州市鯉城區通政巷,用於木偶戲演出的泉州嘉禮館,是一座出磚入石、紅磚紅瓦的閩南傳統建築,也是劇團的老劇場。
2月12日下午4點,一場提線木偶戲在此演出。下午1點多,嘉禮館外已有數十名遊客等待。
演出即將開場,工作人員打開嘉禮館兩扇門,觀眾魚貫而入,館內80餘張凳子,在1分鐘內便坐滿了人。沒有座位的觀眾幾乎塞滿館內所有空地,有小孩騎到父母肩上。
▲提線木偶戲演出現場。 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春節期間,這裡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演出是免費的。」陳應鴻說。平日這裡的上座率並不樂觀,一些收費場次的演出,有時只有四、五個觀眾,包袱、笑點出現時,只聽到稀稀拉拉的掌聲和笑聲。
業餘戲班在逐漸減少。老藝人介紹,泉州鯉城區一帶,光是提線木偶戲班曾經就有十幾個,如今整個泉州市,成規模的業餘戲班僅兩三個。這些業餘戲班演員大多兼職,白天或養豬,或賣肉粽。
在鄉村,提線木偶亦難覓蹤影,很多老人已多年沒見到過「演嘉禮戲」,甚至與之類似的布袋木偶戲也比以前少見。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真把我們放到市場上,那肯定存活不了。」陳應鴻說道。他見過一些市場化木偶劇團的演出,演員穿奇裝異服,手提木偶跳來跳去,與傳統戲劇相去甚遠,「完全變味」。
「時代不一樣了,很難精耕細作地培養人才」。陳應鴻說,團裡的90後年輕人大多從藝術學校畢業後,直接來劇團工作。
1992年出生的胡力偉,因電視劇《霹靂布袋戲》喜歡上木偶戲。2011年,他入讀上海戲劇學院提線木偶表演專業,畢業後回到泉州,進入木偶劇團。在上海戲劇學院讀書時,專業一共有25名學生,5人來劇團實習,只有胡力偉和另外一名同學最終留下。
去年,劇團走了幾位年輕演員。有人因單位編制有限,等不及便離開了。還有人改行去了文藝演出公司,收入漲了不少。身為國家一級演員,陳應鴻每月收入只有數千元。
陳應鴻理解他們,「待遇相差很多,所以如果他們改行,我也能理解。」但他堅持認為,提線木偶是地方色彩很濃的劇種,「如果消失,我們都是『罪人』。」
2月13日上午,泉州嘉禮館已不復前一日演出時的喧鬧。館內,一位老藝人端坐在椅子上,一位年輕演員站立在他面前,跟著老藝人逐句練唱,一遍,再一遍。
窗外市井喧譁,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
值班編輯 吾彥祖
春節回懟指南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剝洋蔥people」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