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2021-02-11 新京報

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酒瓶,一練就是半個小時。

文2874字,閱讀約需5.5分鐘

▲泉州木偶劇團在進行提線木偶表演。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新京報記者 潘聞博 編輯 王煜  校對 郭利琴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興建的泉州府文廟,坐落於泉州鯉城區的繁華街市裡。它的四周,商鋪鱗次櫛比,火鍋店、西式餐館、現代音樂酒吧和酒店構成一座「圍城」。

2月12日晚,泉州府文廟的李文節祠,琵琶二胡與笛子嗩吶齊鳴。54歲的陳應鴻提著一個身穿藍布衣、頭戴僧帽的木偶,趨向舞臺中央,表演泉州提線木偶丑角劇目——《小沙彌下山》。

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

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自13歲學提線木偶至今,已和這門「一口道盡天下事,兩手撥動古今人」的技藝打了幾十年交道。

他選擇留在這個行業,留住泉州人的鄉愁。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與木偶打40年交道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

千年古剎裡的「公孫班」

開元寺,泉州府城內的千年古剎,一代代泉州人的鄉愁符號。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叢林之中,曾經開辦過一個培養木偶戲藝人的訓練班。

陳應鴻是木偶戲班的第一屆學員,他是看著提線木偶戲長大的。對於這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看著藝人在鄉裡戲棚操弄提線木偶,曾是童年的一大樂趣。

提線木偶,舊稱「懸絲傀儡」,是傳統木偶戲的一種。清人梁章鉅的《稱謂錄》,將傀儡釋為「以木人為之,提之以索」。唐玄宗李隆基《傀儡吟》形容它:「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一個提線木偶由勾牌、絲線和木偶三部分組成。木偶又分偶頭、軀幹和四肢。偶頭用刀刻而出、彩繪而成;四肢軀幹,則由泡沫塑料填充,以鐵絲塑形,搭建骨架。

關於提線木偶何時入閩,泉州木偶劇團副團長夏榮峰認為,大致是隨著東晉、唐末及南宋這三個時期的中原人口南遷,而流傳至泉州的。

陳應鴻迷戀這一切。1977年,時年12歲的陳應鴻考進福建藝術學校提線木偶班。那個年代,報考木偶班的人數多達2000餘人,最終只有15人被錄取。從此,陳應鴻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線綁定,與木偶拴在一起。

▲陳應鴻表演提線木偶。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1978年2月,陳應鴻入學。提線木偶班的教室設在泉州千年古剎開元寺內,班級15名同學起居飲食、課讀練唱全在開元寺。陳應鴻的授業恩師是泉州木偶戲團的老藝人,年歲最長者已逾花甲,是「爺爺輩」。因而木偶戲班又被稱為「公孫班」。

學木偶戲並不容易。除了文化課外,學生早晚要練習基本功,包括用於操縱木偶的「21套線規」,下午則練習唱腔和臺詞。陳應鴻記得早功從6點開始,為了能搶到用得順手的木偶,有人凌晨2點就起床。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酒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酒瓶,一練就是半個小時。

最開始,年長學生學得較快,13歲的陳應鴻一度自我懷疑,打起退堂鼓。後來學生們每周五晚在開元寺為市民免費表演,不少人為陳應鴻鼓掌叫好,他才漸增信心,表演漸入佳境。

「演員是在觀眾掌聲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1983年畢業後,陳應鴻進入泉州木偶劇團,他沒想到,自己一幹就是40多年。

━━━━━

「前棚嘉禮後棚戲」

按照閩南的習俗,提線木偶的演員被稱為「嘉禮先生」。閩南一帶,民間信仰盛行。每有吉兇之事,搭棚唱戲、民樂鼓吹蔚然成風。

提線木偶只在紅事(喜事)時出現,如結婚生子、建新屋,及「敬天公」、元宵節等場合。因此,提線木偶戲又被稱為「嘉禮戲」。《周禮》記載,嘉禮是古時「五禮」之一,包括飲食、婚冠、賓射、饗燕等內容。

泉州地區有一句俗語,「前棚嘉禮後棚戲。」意思是任何戲班在與提線木偶戲班對棚時,須讓後者先動鼓。嘉禮鑼鼓未響,其他戲就不能開。

▲正在表演木偶戲的藝人。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做戲如做人,戲一旦定下來,就如同定下契約。主人家請演戲,要用毛筆在紅紙寫上開戲時間和地點。戲班收下紅紙,到日子就要開戲。

「嘉禮先生」重諾,這是出了名的。

陳應鴻記得上世紀90年代,他跟隨劇團到晉江鄉下演出。那天晚上7點,他在泉州天后宮開演,夜間颱風登陸,風雨大作。演出結束後,演員開著手扶拖拉機騎著摩託車冒雨趕到晉江。凌晨到時,衣物已然溼透,冷得瑟瑟發抖。

但演出依然要進行。戲應允下來,縱使天上下刀子也要去。

老藝人記得,在主人家,提線木偶戲班會被「特殊照顧」。其他戲班演員,主人家或許只煮上一鍋鹹粥供他們食用。而木偶戲班演員,不論飯菜好壞都會被請上桌吃飯。睡覺時,其他戲班或打地鋪,「嘉禮先生」卻一定要睡到床上。

按行規,培養一個成熟的提線木偶藝人要11年4個月。藝人入行後先跟師傅學習5年,另有4個月替師傅打工。此後再尋一位師傅學習3年,期滿之後,尋一位技藝更高、名氣更大的師傅,又學3年。如果沒走這條道,提線木偶藝人不會被業內認可,主人家請去演戲時也會壓價。

陳應鴻曾師從楊度、陳天恩、吳孫滾、魏啟瑞等提線木偶藝人,後又拜黃奕缺為師。這些老藝人操弄木偶、敲鑼打鼓、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十年青春拋擲,為的是一朝登臺亮相。因此木偶戲藝人非常珍視跟演出有關的一切。每尊木偶都被演員當「佛公」供奉,木偶入箱後,絕不允許有人坐在箱子上。

登臺演戲,就是木偶戲藝人的信仰。

━━━━━

「如果木偶戲消失,我們都是『罪人』」

泉州市木偶劇團位於泉州市鯉城區通政巷,用於木偶戲演出的泉州嘉禮館,是一座出磚入石、紅磚紅瓦的閩南傳統建築,也是劇團的老劇場。

2月12日下午4點,一場提線木偶戲在此演出。下午1點多,嘉禮館外已有數十名遊客等待。

演出即將開場,工作人員打開嘉禮館兩扇門,觀眾魚貫而入,館內80餘張凳子,在1分鐘內便坐滿了人。沒有座位的觀眾幾乎塞滿館內所有空地,有小孩騎到父母肩上。

▲提線木偶戲演出現場。 泉州市木偶劇團供圖

春節期間,這裡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演出是免費的。」陳應鴻說。平日這裡的上座率並不樂觀,一些收費場次的演出,有時只有四、五個觀眾,包袱、笑點出現時,只聽到稀稀拉拉的掌聲和笑聲。

業餘戲班在逐漸減少。老藝人介紹,泉州鯉城區一帶,光是提線木偶戲班曾經就有十幾個,如今整個泉州市,成規模的業餘戲班僅兩三個。這些業餘戲班演員大多兼職,白天或養豬,或賣肉粽。

在鄉村,提線木偶亦難覓蹤影,很多老人已多年沒見到過「演嘉禮戲」,甚至與之類似的布袋木偶戲也比以前少見。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真把我們放到市場上,那肯定存活不了。」陳應鴻說道。他見過一些市場化木偶劇團的演出,演員穿奇裝異服,手提木偶跳來跳去,與傳統戲劇相去甚遠,「完全變味」。

「時代不一樣了,很難精耕細作地培養人才」。陳應鴻說,團裡的90後年輕人大多從藝術學校畢業後,直接來劇團工作。

1992年出生的胡力偉,因電視劇《霹靂布袋戲》喜歡上木偶戲。2011年,他入讀上海戲劇學院提線木偶表演專業,畢業後回到泉州,進入木偶劇團。在上海戲劇學院讀書時,專業一共有25名學生,5人來劇團實習,只有胡力偉和另外一名同學最終留下。

去年,劇團走了幾位年輕演員。有人因單位編制有限,等不及便離開了。還有人改行去了文藝演出公司,收入漲了不少。身為國家一級演員,陳應鴻每月收入只有數千元。

陳應鴻理解他們,「待遇相差很多,所以如果他們改行,我也能理解。」但他堅持認為,提線木偶是地方色彩很濃的劇種,「如果消失,我們都是『罪人』。」

2月13日上午,泉州嘉禮館已不復前一日演出時的喧鬧。館內,一位老藝人端坐在椅子上,一位年輕演員站立在他面前,跟著老藝人逐句練唱,一遍,再一遍。

窗外市井喧譁,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


值班編輯 吾彥祖  

春節回懟指南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剝洋蔥people」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下來,下刀子也要去
    那天晚上7點,他在泉州天后宮開演,夜間颱風登陸,風雨大作。演出結束後,演員騎摩託車和手扶拖拉機,冒雨趕到晉江。凌晨到時,衣物已然溼透,冷得瑟瑟發抖。 但演出依然要進行。戲應允下來,縱使天上下刀子也要去。 按照閩南的習俗,提線木偶的演員被稱為「嘉禮先生」。閩南一帶,民間信仰盛行。每有吉兇之事,搭棚唱戲、民樂鼓吹蔚然成風。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來自祖地的泉州提線木偶又在臺灣上演了怎樣一出「木偶傳奇」——  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總能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資料圖片)   正是由於泉州提線木偶有著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與成熟完備的演出規制,因此,它對母體文化的依賴程度很高,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輸送。可惜,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兩岸隔絕,藝人交流全部停滯,提線木偶由此在臺灣開始走向凋零。原來說唱的部分使用的是泉州木偶戲的傀儡調音樂,後來藝人逐個老去,沒辦法只好用北管代替,再後來乾脆用現代流行音樂去配樂。藝術走形得越厲害,也就越沒人看了。
  • 傳承技藝 百戲之首《泉州提線木偶》
    ▲漢文帝時,開始在宮廷演出,這是由喪葬到娛人的過渡。▲隋煬帝時出現水上木偶,從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是木偶戲的雛形。▲唐朝時木偶可設置機關,在唐末傳入泉州。▲宋元時期時木偶戲的鼎盛時期。▲明代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形式。▲清朝各種支派流傳開來。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劇目
    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戲臺
    2019年1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寧夏固原博物館展出。掌中木偶(布袋)戲是自下而上「舉弄」。提線木偶(傀儡)戲是自上而下「操弄」。不同的操弄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舞臺結構形式。從1.6米到2.4米,再到3.6米,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好看。
  • 泰順黃家十三代從事提線木偶事業 秉承手藝人家風
    現在盛行的很多高難度動作,都是他們這些老藝人訓練起來的。  我個人覺得要想把木偶戲傳承下去,符合時代要求,必須根據傳承的路子,不能背叛原有的形態,同時形式上和內容上都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比如形式上,這兩年的戲本把相聲快板等受歡迎的曲藝形式容納進去,這讓觀眾很有新鮮感。  溫州網訊 猴年央視春晚,泉州的提線木偶表演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 防疫短劇熱播 「90後」提線木偶演員盼與時俱「新」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蔡思雅表演提線木偶防疫短劇《爭做文明泉州人》。 劉可耕 攝中新網泉州5月28日電 (孫虹 吳冠標)「勤洗手,戴口罩,店厝內,少出門……泉州人,個個猛,危難時刻顯精神。
  • 五華提線木偶傳承結碩果
    1971年春,葉劍英元帥回梅州視察,詢問得知五華提線木偶戲境況,在他的關懷下,劇團於次年1月復辦。劇團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編排成木偶戲,演員們挑著扁擔、踩著自行車、自帶鋪蓋送戲下鄉。在那個交通不便、物質匱乏的年代,長期都要上山下鄉為廣大農民、工人演出服務,很多行李道具都是靠人力搬運,出行靠的是自行車,演員經常是到一個地方演出一個月不回家。
  • 【展訊】「海絲古戲經典--泉州木偶戲劇展」在恩博展出
    漢晉以來,士庶大舉南遷,「阮」隨之進入泉州,並逐漸與當地融合。唐代,弦管風行晉江南北,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區域音樂文化,經過傳承現名為「南音」。在弦管音樂的背景下,宋元明清,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掌中木偶戲等戲劇表演形式應運而生。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掌中木偶戲,歷史悠久,多姿多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 本周公演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
    提前到場登記地址:泉州市豐澤區泉山路355號泉州木偶劇院為救忠良遺孤「趙氐孤兒」,給晉國留下伸張正義的火種,草澤醫人程嬰及其妻兒、公主莊姬、乳娘卜鳳、下將軍韓闕、退隱大夫公孫杵臼前赴後繼、英勇獻身,譜寫了一曲為社會正義不惜犧牲的壯烈詩篇……"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此前《趙氏孤兒》已先後被改編成戲曲、話劇和影視劇,而運用提線木偶進行表現還是首次。
  • 五華提線木偶藝人李新賢--執線弄偶寫出遒勁書法
    (連志城 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五華提線木偶項目傳承人李新賢,能用14根細小的棉線操縱一隻小木偶寫出筆劃遒勁的毛筆書法,被譽為「木偶神手」。據悉,李新賢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名能夠熟練掌握木偶書法的藝人之一。  木偶戲自明朝初年從江浙一帶傳入梅州以來,至今已400多年。
  • 興國均村提線木偶
    然後,由五官,八仙出臺鬧場,再由東道主選擇木偶戲的正本,開始演出。興國「提線木偶」的腔調獨特,旋律優雅,情韻深沉。在悠久的歷史歲月裡,經過藝人不斷的精心雕琢,興國木偶以祁腔為基本曲調,融匯當地民間流行曲藝唱腔,逐漸形成了「激越奔放」的藝術風格。它擅長抒發劇中人物慷慨悲壯的情感,易於表達興國勞動人民善良豪爽的氣質。明末清初經過幾代藝人的改革,又糅進了悲楚悽愴的成分,更加哀婉動聽。
  • 泉州木偶傀儡戲,具有高超的表演藝術,博得國際木偶界的高度讚譽
    提線木偶在泉州俗稱「傀儡戲」,同時也通稱「嘉禮」。 「嘉禮」這一名稱,淵源甚古,曾見於《樂府雜錄》及《搜 神記》諸古籍。至於傀儡戲,則直承唐代教坊中的傀儡子, 流傳至今,可謂源遠而流長。泉州的傀儡戲,根據戲班中所奉祀的「相公爺」,以及 「相公爺」出場「踏棚」時所念的一段唱白:「相公本姓蘇, 厝住杭州鐵板橋頭。離城三裡,:」有人據此推斷泉州傀儡戲是南宋時期由杭州一帶(南宋帝都臨安)傳入閩南 的。還傳說南宋宮廷內「四美班」的耍鮑老及舞郭郎二人曾來泉州邀藝人到杭州表演木偶戲。
  • 【睡前童話】提線木偶
    ——「希爾瑞斯,我能去陽臺看看雪花嗎?」希爾瑞斯走到了床邊,看著床頭那個只有她小臂長的白色提線木偶,微笑著彎下腰將她抱了起來。——「好的,米洛斯。」會開口說話的提線木偶,應當有個屬於她自己的名字。提線木偶臉上還帶著被細線扯出的笑,可語氣卻說不出的沮喪:「好吧好吧。」希爾瑞斯耐心地操縱著提線木偶向陽臺走去:「米洛斯,我們不是試過許多次了嗎?沒了這些細線,你動不了的。」提線木偶:「我明白…謝謝你,希爾瑞斯。」希爾瑞斯讓提線木偶『站』在了陽臺邊上,俯瞰這座城市的白。
  • 提線木偶
    但是當我們仔細回想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一種錯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我們為何會做出這樣那樣的行為和決策。我經常回顧我自己的一些言行,我發現有太多的時候,我說的和做的都是受著他人的影響的。我很多的購買決策,是受到廣告的影響的,我很多的想法,是受到他人的影響的。當我認識到我是那麼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的時候,我對我所堅持的信念動搖了。
  • 實拍緬甸的提線木偶藝術!
    看著木偶一節節地被注入生命,這穿上衣物的木條,在線條牽引下,陡然間具有了人的靈性,或唱或跳,或舞或吟,舉手投足之間,顰笑生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而高禮華置身於戲班,卻是因為在戲班做學徒比做其他活兒要生存得更好。當然,「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生動逼真的木偶也深深地吸引著他。入行後,高禮華在線劇團一幹就40多年,從學徒做到今天的掌門人。如今,一脈師承的一份責任和擔當依然讓他不敢輕易有所鬆懈。100多年的提線木偶的歷史,他必須讓其延續和傳承下去。
  • 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
    它是一隻泰順提線木偶。  到了木偶戲藝人的手裡,翻飛的提線便能牽動它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仿佛瞬間獲得了生命。  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的得意之作,已經跟隨她前往瑞士、約旦、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展覽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