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方怡君)「現階段中小學生從健康的角度,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很多令人堪憂的問題。」11月20日,在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簡稱:教博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坦言,現階段專業心理教師隊伍存在師資不足、教師專業水平急需提升、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評估依據等諸多挑戰。
基於此,董奇建議,建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監測評估體系,同時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梳理、甄別、應用轉化和科學傳播。
城鄉心理課程開設比例差異較大
中小學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人群。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教育部門等多方發布文件,從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硬體條件、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而縱觀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董奇認為並不樂觀。現階段,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均衡問題。不僅表現在專業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還包括學校開展心理健康缺乏客觀科學、可供參考的成熟模式。
實際調研中,全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比例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董奇舉例,全國範圍內,小學開設心理課程佔比41.%,而這一數據在農村只有32%;初中更是差異較大:全國範圍內開設心理課程的初中佔比46.6%,在農村僅17.2%。
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不同學校呈現一定程度的不均衡。董奇指出,很多的文件沒有專門就中小學心理健康提出專門的課程標準,也沒有對學生學習的相應知識做出具體界定。
「現階段很難客觀描述和準確把握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現狀和差異;難以摸清各個心理健康問題的數量、比例和分布特質;不能準確把握心理健康發展動向,以及時幹預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董奇呼籲,儘快建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監測評估體系。
需關注對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梳理和應用轉化
師資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關鍵。董奇指出,目前,心理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無論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存在不足,同時,老師在實際開展心理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方式單一、多停留在表面宣傳層面。
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在全國範圍內,47%和30%的小學和初中學校沒有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對於多數心理教師來說,存在專業支持不足等問題。「一方面,與其他主科相比,心理教師工作量認定困難、職稱評定困難;另一方面,老師也缺乏專業技能培訓和學習的機會。」董奇稱。
但開展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師的「專職工作」。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也是聯繫各個學科老師的紐帶,以及家校溝通的橋梁。記者注意到,目前,在不少中小學,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實際上,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董奇分享了一組數據:32.6%的四年級班主任和43.7%的八年級班主任職業倦怠情緒嚴重。在他看來,不僅僅是班主任,各個學科教師也應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負起責任。
「對學生發展、學生生活的一個全面的關注,是一個老師教好一個學科很重要的素養前提。如果我們的學科老師對學生的發展更多隻關注學業,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伴關係,以及個體發育中面臨著的問題,很難真正地教好學生,因為我們不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
針對現階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董奇建議,一方面,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編制、職稱晉升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時,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促進其專業發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梳理、甄別、應用轉化和科學傳播。董奇認為,相關部門應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證研究,以優選適合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和經驗,同時,探索將成果用於實踐的創新模式,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廣泛、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