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莊瑪歌:「梅多克凡爾賽宮」與頂級佳釀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瑪歌酒莊是波爾多1855五大一級莊之一,出產的佳釀一直備受好評。紅酒世界網(微信號:wine-world)帶你走近這座用釀酒熱忱譜寫了約500年輝煌旋律的波爾多名莊。

瑪歌酒莊(Chateau Margaux)在葡萄酒界的名氣可謂是如雷貫耳,其葡萄酒的頂級品質更是俘獲了眾多名人雅士的心。美國開國元勳託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時遍嘗波爾多美酒,他曾在評價波爾多頂級的葡萄酒時把瑪歌酒莊置於首位,並不吝言辭盛讚道:「不可能有比它更好的波爾多葡萄酒了。」如此高的讚譽可見瑪歌酒莊在葡萄酒界的非凡成就。下面,隨本文一起走近這座跨越了500多年歷史的波爾多名莊。

歷史名莊,傳奇繼續

瑪歌酒莊坐落于波爾多的瑪歌(Margaux)產區,酒莊歷史悠久,其所在土地的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當時這一片被人們稱為「瑪歌之丘(La Mothe de Margaux)」。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梅多克(Medoc)相對平坦的土地上,像這樣的土丘一眼可辨,而當地品質優異的葡萄酒都產於這些排水良好的坡地。直到16世紀萊斯託納克(Lestonnac)家族的到來,瑪歌酒莊才被整修重組成目前的格局。

瑪歌酒莊城堡建築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在幾代知識淵博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莊主的努力下,瑪歌酒莊逐步成為一流的頂級名莊。1815年,瑪歌酒莊當時的莊主為使酒莊擁有與其名氣相稱的城堡,邀請了當時波爾多的知名建築師路易斯·庫姆斯(Louis Combes)為酒莊新建了一座城堡。這座新城堡是法國少有的幾個新帕拉第奧式(Neo-palladian)風格建築之一,享有「梅多克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 of the Medoc)」的美譽。如今,這一輝煌的建築已在瑪歌酒莊的土地上矗立了200多年,它似一座葡萄酒的神殿,靜默地守護著瑪歌酒莊的佳釀。後來,在波爾多1855分級中,瑪歌酒莊與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城堡(Chateau Latour)以及侯伯王莊園(Chateau Haut-Brion)一起榮登一級莊之列。而且,在當時的評比中,瑪歌酒莊還是唯一一個獲得了20分滿分的一級莊,可見其卓爾不凡的頂級實力。

在約500年風雨的洗禮後,如今的瑪歌酒莊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高水準,出品的酒款仍在世界頂級名酒之列,這與酒莊的前任莊主密不可分。1977年,安德烈·門澤普洛斯(Andre Mentzelopoulos)把瑪歌酒莊收入麾下,並投入大量資金修繕酒莊,包括葡萄園、酒窖以及城堡的建築。他僱用了著名釀酒師埃米耶·佩諾(Emile Peynaud)擔任釀酒顧問,還規劃修建了梅多克第一個大型地下酒窖,並開始使用新橡木桶陳釀葡萄酒,這些創舉對瑪歌酒莊葡萄酒品質的提升有著非凡的意義。功夫不負有心人,瑪歌1978年份葡萄酒一經面世便被公認為絕品佳釀, 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前莊主安德烈和現任莊主科琳娜(圖片來源:www.chateau-margaux.com)

1980年,安德烈逝世後,其女兒科琳娜·門澤普洛斯(Corinne Mentzelopoulos)在埃米耶·佩諾和酒莊原班管理人員的支持下,很快就繼承了父業。如今,40年過去了,瑪歌酒莊輝煌依舊,在世界頂級葡萄酒行列中牢牢佔據一席之位。

用心培植,精心釀造

好酒源自好葡萄,好葡萄源自酒莊年復一年對葡萄園的用心管理。為得到健康優質的葡萄果實,酒莊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葡萄園進行精細化的管理。例如,為了保證葡萄園內的高密度種植(1萬棵/公頃),瑪歌酒莊每年在完成冬季修剪後,都要花上兩個月時間逐棵替換死掉的葡萄植株,每年植株更換量達1萬-1.5萬棵。此外,替換的植株可能出現整片枯死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酒莊還需要將那些葡萄樹拔掉後讓土壤休耕六年,然後再開始補種,等待新植株長大成熟才能再用於生產優質的葡萄酒。

瑪歌酒莊葡萄園(圖片來源:www.chateau-margaux.com)

除了葡萄植株的替換,每年的剪枝、犁地以及適時疏葉疏果等葡萄園的日常管理也需要酒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也正是酒莊的這些付出,確保了瑪歌酒莊能年復一年地產出優質葡萄。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葡萄酒的釀造流程大同小異,但是對瑪歌酒莊來說,對細節的精準把控和精益求精是其出類拔萃的重要法寶。比如酒莊會對釀酒葡萄進行嚴格的篩選以確保釀酒原料的品質,嚴格監測發酵溫度以防過高的熱量影響酵母菌的活力。此外,在橡木桶的選擇上,除了酒莊自己生產的橡木桶,酒莊還會從波爾多和幹邑(Cognac)地區的橡木桶商處購入大量新橡木桶。這些不同原產地、不同烘烤程度以及不同乾燥程度橡木桶的搭配使用,能給酒液帶來更複雜的風味。

橡木桶製作(圖片來源:www.chateau-margaux.com)

在葡萄酒的橡木桶陳釀階段,酒莊幾乎全部採用精心挑選的全新橡木桶,並在此期間對桶中的酒液進行7-8次倒罐(Racking),第一年每3個月進行一次,第二年則每4個月進行一次,這既有助於葡萄酒的呼吸,也有助於酒液的澄清。在酒莊的精心呵護下,一瓶瓶頂級佳釀就此誕生。

酒莊佳釀

瑪歌酒莊共出品了三款紅葡萄酒,分別為正牌酒瑪歌酒莊紅葡萄酒(Chateau Margaux, Margaux, France)、副牌酒瑪歌紅亭紅葡萄酒(Pavillon Rouge du Chateau Margaux, Margaux, France)和瑪歌酒莊三牌紅葡萄酒(Margaux du Chateau Margaux, Margaux, France),此外酒莊還釀造了一款白葡萄酒,即瑪歌白亭白葡萄酒(Pavillon Blanc du Chateau Margaux, Bordeaux, France)。

瑪歌酒莊紅葡萄酒

瑪歌酒莊紅葡萄酒由經典的波爾多紅葡萄品種混釀而成,其風味濃鬱複雜,入口宛如舌尖上舞動的一曲芭蕾舞般優雅而有力,平衡感佳,餘味清新悠長,綜合特質相當出眾。而隨著陳年,瑪歌酒莊紅葡萄酒可發展出更為細膩的口感和複雜的風味。在優秀的年份裡,該酒的表現力更是不俗,品鑑者常常能從中品味到年份和風土的微妙個性。瑪歌酒莊對葡萄酒品質的堅持和嚴格要求造就了這款品質出眾、廣受好評的瑪歌酒莊紅葡萄酒。這款酒曾多次獲得帕克團隊(Robert Parker Team)滿分評價,在該團隊的官網上,這款酒的1900年份、1990年份和1996年份的最新一次評價仍是滿分,可見品質非凡。

瑪歌紅亭紅葡萄酒

瑪歌紅亭紅葡萄酒誕生於19世紀,並於1908年被正式命名,這款酒與正牌酒風格相似,品質也有直接的關聯,所採用的釀酒葡萄由於樹齡較低等原因,缺乏複雜度和深度,所以未能被選用釀造正牌酒。但這些葡萄同樣健康優質,富含果味和單寧,釀出的葡萄酒擁有精細的結構。除了釀酒葡萄的不同,瑪歌紅亭紅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陳釀工藝均與正牌酒一致,但裝瓶時間會比正牌酒提早3、4個月。

瑪歌酒莊三牌紅葡萄酒

圖片來源:www.chateau-margaux.com

瑪歌酒莊對正牌酒品質的不斷追求,催生了瑪歌紅亭,而在瑪歌紅亭品質日漸提升的過程中,瑪歌酒莊又於1997年開始嘗試釀造「三牌酒」。但在2009年之前,瑪歌「三牌酒」僅以桶裝酒的形式出售。首款瑪歌酒莊三牌紅葡萄酒正式誕生於2009年,並於2013年9月上市。這款酒採用了與瑪歌紅亭一致的釀製工藝,在橡木桶中熟化15個月後方才裝瓶。

瑪歌白亭白葡萄酒

誕生於19世紀的「瑪歌酒莊長相思白葡萄酒(Chateau Margaux vin de Sauvignon)」,是瑪歌白亭的前身。1920年,這款酒正式更名為瑪歌白亭。這款白葡萄酒由100%長相思(Sauvignon Blanc)釀造而成,在橡木桶中熟化七八個月後裝瓶,展現出令人驚奇的精細度、複雜性、醇厚度和餘味長度,無論是年輕時還是陳年後都擁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相關焦點

  • Costco「探寶秘籍」開箱5款中秋佳釀
    為了替你甄選出最優質的自飲佳釀和最理想的中秋伴手禮,sip&sip特地前往英國大型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帶你一探究竟。提到Costco,相信很多旅居英國的讀者都不陌生。不同於其他零售商高昂的價格,分布在英國各個城市的28家Costco門店,一直以來都為會員(可以在網上進行註冊)提供便宜、質優、量大的購物體驗。
  • 嘉隆酒莊2015年份葡萄酒獲「年度佳釀之選(Wine of The Year)」獎
    在隨後舉辦的2018 詹姆斯·薩克林世界美酒巡禮(2018 Great Wines of the World)上,詹姆斯·薩克林本人親自挑選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分佳釀與業內人士分享品鑑,嘉隆酒莊與其姐妹酒莊豪莊·賽格拉酒莊(Chateau Rauzan-Segla)攜多款精選佳釀亦有亮相,酒莊代表親臨現場向活動參與者展示了波爾多經典佳釀的非凡魅力。
  • 拉菲羅斯柴爾德集團推出瓏岱2018年份佳釀
    秉承「大自然的追隨者」的品牌理念,瓏岱酒莊團隊的首要任務當屬持續探索及鑽研當地風土,不斷從土壤和葡萄品種之間汲取寶貴經驗,從而能夠以非常理想的狀態展現山東產區的風土特點,同時又不失法國佳釀風格的傳承。而瓏岱2018年份便恰當地將這一期許很好地詮釋於眾。瓏岱酒莊在追求精準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更深入地了解了丘山山谷的自然環境是如何對我們特定的風土產生作用的。
  • 法國波爾多五大頂級莊園,你知道嗎?
    酒莊的分級制度起源於1855年,當時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的分級制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視為葡萄酒的聖經,1973年一級名莊從4個變成了5個,稱為「波爾多五大名莊」。拉菲酒莊位於法國波爾多梅多克產區,氣候和土壤條件都非常得天獨厚。酒莊的葡萄園佔地112公頃,在列級酒莊中是最大的。據說每2至3棵葡萄樹才能產一瓶葡萄酒,整個酒莊年產量控制在2至3萬箱。而且他的葡萄是絕對不添加任何的化學物質與肥料的,在它成熟之後手工採摘所製作而成。
  • 去凡爾賽宮之前先去打卡子爵堡,凡爾賽宮的設計靈感就在子爵堡
    去法國旅遊,凡爾賽宮基本上就是必打卡的景點,前面我關於凡爾賽宮參觀,修建和歷史進行了講解,其實,想要了解凡爾賽宮,還有另一種途徑,那就是去子爵堡,它就在楓丹白露宮的旁邊。子爵堡是在路易十四期間,由財政部長尼古拉斯富凱主持,然後請來三位當時的頂級藝術家共同完成,有建築師路易樂福,園藝師安德魯勒諾特,室內設計師查爾斯勒布朗。據說當時子爵堡落成的時候路易十四親自來到這裡參加落成晚宴,並且對這座城堡羨慕不已,後來回到家裡就開始籌劃,請來了子爵堡的原班人馬,並且以子爵堡為雛形開始修建凡爾賽宮。
  • 凡爾賽宮裡的美食體驗
    在同一天,他在凡爾賽宮的新餐廳Ore開始營業,二層的餐廳可以望到凡爾賽皇家宮殿的非凡氣派。 餐廳內部凡爾賽宮每年接待約750萬遊客,大部分都是外國人,不言而喻,這裡的餐廳具有推廣法式菜餚的戰略意義。Ore餐廳正是因此而建。
  • 遇上凡爾賽宮,請隨我走進真正的「凡學」鼻祖
    而之所叫「凡爾賽」,是因為一般想到貴族,最先想到的就是法國,而凡爾賽宮是法國的皇家宮殿,以華麗和高貴著稱,更是貴族的最高代表。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在此接待俄羅斯總統普京,被認為是最頂級的至高禮遇。化裝舞會——17世紀凡爾賽宮的沉浸式體驗為了讓遊客們能對凡爾賽的歷史有沉浸式的體驗,凡爾賽宮近幾年開始舉辦大型化裝舞會。
  • 推廣 與葡萄酒大師安妮特·斯嘉芙共品雲霧之灣與安第斯白馬頂級佳釀
    協會成員需從種植葡萄、生產製作、營銷策略到品嘗佳釀等各個方面都要有全面充分的認識,憑藉其對葡萄酒的熱愛,安妮特•斯嘉芙贏得了葡萄酒大師的稱號——這一葡萄酒行業最高的專業頭銜。此後,她擔任了全世界多家餐廳的葡萄酒顧問,在新加坡、中國及倫敦開辦了品鑑大師班和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會課程,並在多個國際葡萄酒大賽中擔任首席評委。
  • 菜刀、犀牛、周伯通……聊聊名莊佳釀的有趣別稱
    其實,它們與一些名莊佳釀有著不解之緣,常被用作這些名莊佳釀的代名詞,而且對許多中國的葡萄酒愛好者而言,菜刀、犀牛以及周伯通一類的稱呼似乎聽起來更貼切,念起來也更朗朗上口。 皮耶侯奇酒莊:菜刀 皮耶侯奇酒莊(Domaine Prieure Roch)是勃艮第的頂級名莊,其創始人亨利-弗雷德裡克·侯奇(Henry-Frederic Roch)曾擔任羅曼尼·康帝酒莊(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簡稱DRC)的聯合莊主。
  • A day at Versailles—凡爾賽宮「十二時辰」
    發明高跟鞋、確立芭蕾體系、開創香水盛世、打造珍貴藏品滿滿的羅浮宮……除了以上這些壯舉,路易十四還按照個人的理念、風格以及願景,傾國之力建造了凡爾賽宮。就像中國那句老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法國也有句諺語,大意是「沒有參觀過凡爾賽宮,就不算真正到過法國」,可見凡爾賽宮對法國的重要意義。
  • 混血美女,精通5國語言,婚禮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
    36歲的郎朗為受聘於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郎朗的感情世界一直都被外界所關注。新娘愛麗絲今年24歲,是德韓混血,畢業於漢堡音樂戲劇學院。作為凡爾賽宮文化交流大使,當晚郎朗會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婚禮晚宴。郎朗妻子Gina Alice是德韓混血,今年24歲。
  • 凡爾賽宮:一個特殊兒童的成長史
    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法國的十四爺也修了一座舉世聞名的園子:凡爾賽宮。 水晶吊燈為了能在宮殿裡飽覽御花園的景色,十四爺從威尼斯進口了七千多面的巨大的鏡子,修建了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宮殿——鏡廳。貴族們在這裡夜夜笙歌,外國的使臣也在這裡接受「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接見。後來統一德國的威廉一世在這裡稱帝,終結一戰的《凡爾賽和約》也在這裡籤訂。反正,近代歐洲有頭有臉的人都想來凡爾賽宮的鏡廳走臺步就對了。
  • 柏菲,實力卓絕的聖埃美隆一級A等名莊
    波爾多右岸的聖埃美隆(Saint-Emilion)產區被人們譽為「千座葡萄酒城堡的山丘」,數百年來,這片名莊林立、美酒飄香之地孕育出了許多令人驚豔的頂級佳釀,其中,由大名鼎鼎的聖埃美隆一級A等酒莊出產的美酒更是令許多愛酒之人垂涎不已。
  • 傑出人物 Anish Kapoor在凡爾賽宮
    讓我們打賭歐洲的策展人將很快遇到這個問題…… 目前,Koons 的大型回顧展正在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演,並且打破了在世藝術家的參觀人數紀錄(超過65 萬觀展人次),而6 月起,Anish Kapoor 受邀在凡爾賽宮花園展出其裝置作品。這位印度裔的英國藝術家是大型項目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