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醫生,是疾病:南斯拉夫電影《地下》

2021-02-21 王小羊

準確說這不是南斯拉夫電影,因為當革命投機家馬克的弟弟數十年後從一個「沒有天空的城市」(影片的另一個譯名)鑽出來,臺詞說,「這世上已沒有南斯拉夫了」。影片末尾,在二戰、冷戰和內戰中所有被迫或主動獻身的人們圍坐長桌,一笑泯恩仇。他們腳下的大地開始斷裂,離開大陸漸行漸遠,成為漂流的孤島。在荒誕和心酸中讓你又想起電影序幕的題詞,「從前有個國家叫南斯拉夫,它的首都叫貝爾格勒」。
  前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裡察曾以《爸爸出差時》在坎城獲得「金棕櫚」大獎。他的兩部超現實主義的政治史詩《地下》和《黑貓白貓》,最近陸續出現在國內DVD市場。《地下》拍攝於1995年,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雜糅了《日瓦戈醫生》的苦難和《百年孤獨》的技法,它的偉大寓意對於只能觀看盜版的中國觀眾而言,顯然是濃度加倍的。


  電影描寫了一個革命成功之後充滿骯髒與被蒙蔽的「地下」世界。革命者黑仔介紹他的朋友馬克加入了地下黨,並在馬克家的地下室中避難和製造武器。戰爭結束,馬克在地上的革命政權中慢慢成為英雄、詩人和文化領袖。當他為烈士黑仔的紀念牌揭幕而誦讀了他蹩腳的詩歌后,馬克撕爛衣服、唾面自汙,「撲通」掉入地下,繼續告訴黑仔和他的地下朋友們,希特勒已經大獲全勝,偉大領袖狄托指示要繼續潛伏、等待反攻。
  就這樣,馬克成為一個革命政權中的地上的剝削者,他欺瞞並控制他的同志們,利用他們的革命熱情製造武器並銷售到繼續革命的第三世界的黑市上。一個被欺騙、被壓迫的暗無天日的「地下世界」的存在,這辛辣的隱喻打破了烏託邦政權「上下都很平坦」的虛妄的平等性。但影片中「地下」並非只是馬克家的地窖,被蒙蔽在地下的是整個鐵幕下的東歐。地下世界是四通八達的,甚至可以乘坐大巴自由穿越鐵幕。馬克的弟弟在紅色歐洲的地下遠途跋涉,從西德的一個下水道口鑽出來,被關入精神病院。數年後他再次沿著地下通道回到了故鄉。這時臺詞說,「世上已沒有南斯拉夫了」。鑽出地面的黑仔已重新成為波赫戰爭的軍事領袖,而馬克依然還是軍火商。一個在想像中橫亙整個歐洲的四通八達的地下世界,這一隱喻比馬克當初個別的欺瞞更加令人瞠目。


  另一部德國電影《通往自由的地道》,原東德一位自由式冠軍逃離鐵幕後,為救出他的親人,歷經磨難挖成了一條穿過柏林圍牆的地道。我喜歡男主角在影片中「自由式冠軍」的身份。小時候第一次聽見自由式這個詞,我就對其他一切泳姿充滿了偏見和藐視。那長達145米彎曲的地道,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由式,一種全權主義語境下的深呼吸。如果把馬克家的地窖看作一種單獨的欺瞞和壓迫,「地下」意味著烏託邦之下一個苦難的底層世界。但就一個暢通無阻的地下東歐而言,「地下」意味著烏託邦革命所不能扼殺的生生不息的交易秩序和私人空間。有一天陰陽顛倒,乾坤挪移,一個曾經意圖消滅的「地下」重新在陽光下開始新的輪迴和生長,而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從地圖上消失。這一切就像一場失敗的手術,令人沮喪的是手執刀具、翻雲覆雨的,依然還是幾十年前同一批革命投機分子。


  俄國宣揚革命的先驅赫爾岑,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們不是醫生,是疾病」。他指的是知識分子尤其是左翼知識分子,必須警惕自己手中作為「武器的批判」的意識形態對於社會和個人自由的殺傷力。巧的是,最近在閱讀中頻頻看到對這一名言的借用。汪暉先生批評當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引用了這句滿懷悲憫的話,而一位英國作家在批評美國對伊戰爭時也以此句來提點歐洲。不過在我看來,曾經讚揚十月革命「像一次高超的外科手術」的日瓦戈醫生,以及描寫南斯拉夫歷史的這部電影寓言,才是對這一斷言的最好詮釋。因為這一斷言特別針對那些想做「醫生」的社會改造乃至思想改造的念頭。任何像醫生除掉病灶一樣除掉一切社會病端的念頭,任何在這樣念頭指引下的大規模社會革命,都將落入赫爾岑這一咒語。


相關焦點

  • 《地下》由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執導的劇情電影
    《地下》是由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執導,拉扎爾·裡斯託夫斯基、米基·馬諾洛維克、米裡亞娜·約科維奇、斯拉夫科·斯提馬科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5年10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南斯拉夫從 1941 年納粹佔領時期至 1995 年內戰結束的曲折歷史。
  • 觀影地下世界——觀庫斯圖裡卡電影《地下》
    (編者按:昨天下午,蓑翁應吳曉波南京書友會之邀,在南京渡江紀念館,跟書友們一起觀看前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裡卡的經典電影作品《地下》,並對這部電影進行點評分享。今天,特意推送蓑翁在五年前撰寫的關於本片的影評,以期跟昨天沒能來現場的朋友們分享交流。)
  • 電影《地下》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地下》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荒誕下的悲哀電影一開場,詩人馬高和朋友黑仔喝得醉醺醺的,坐著馬車,後面跟著一幫吹喇叭鼓號的樂隊在南斯拉夫柏爾格雷德的街道上飛馳而過。這兩個醉鬼一邊高喊著革命口號,一邊胡亂鳴著槍。
  • 用魔幻切割現實,南斯拉夫兩部經典電影
    永遠記得,生活不是幻想與隱忍,把握你想要的一切。這是網友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本期分享會將為大家帶來前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兩部大尺度名作。從學生時代開始,他的電影就引人注目,仿佛每一部作品都是為一個獎項而生。迄今為止,54歲的庫斯圖裡卡總共拍攝了大大小小17部電影,就在三大藝術電影節獲得16次提名,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39歲的時候就已經兩度獲得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 二十部偉大的電影之《地下》
    電影《地下》,開始於一場荒誕的酒會,接著是荒誕戰場,一切都在戲謔和瘋狂中進行,經過戰爭、革命、欺騙、背叛,以及地下生活的二十年,又結束於一場漂離的酒會
  • 隔壁電影 |《地下》:沒有天空的城市,不存在的國家
    這個故事聽起來荒誕不經,就和他的電影《地下》一樣,雖被這部三個小時的長篇巨製驚得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但心裡去分明有個小聲音在嘀咕:怎麼會有這麼扯的事。可是不幸的是,類似於《地下》的真人秀故事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上演。庫斯圖裡卡,一個南斯拉夫的夢遊者,一個失去國家的巴爾幹流浪人,他想用《地下》說的,不過是:從前有一個國家,他的名字作南斯拉夫。
  • 《地下》:笑裡的悲哀演繹出一部經典的後現代主義電影
    《地下》是一部與《流浪者之歌》、《亞利桑那之夢》被稱為天才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後現代三部曲」。影片上映於1995年,那時,南斯拉夫已經解體,因此,當《地下》這部影片的開頭打出「從前,曾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這樣一段字幕時,我們可以想像,庫斯圖裡卡是懷著怎樣一種心情去拍攝這部濃縮祖國歷史的電影的。
  • 【影評】視聽語言分析:關於電影《地下》中音樂的造型語言
    《地下》是由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執導。
  • 【給力熱點】從南斯拉夫到塞爾維亞:電影與國家認同
    1913年,斯洛維尼亞詩人伊萬·參卡爾(Ivan Cankar)最先提出了創建「 南斯拉夫部落」的呼籲:「 在血緣上,我們是兄弟;在文化上,我們是表親。」這位斯洛維尼亞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積極的政治活動家的呼聲在5年後終於實現——1918年12月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誕生(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史稱「第一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主題曲
    《橋》(most),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敵我雙方為守橋和炸橋而引發的驚心動魄鬥爭的故事。德軍在戰場慘敗,其主力逐漸後撤以保衛德國本土,在南斯拉夫境內的一處跨越大峽谷的公路橋是某裝甲部隊撤退的必經之道,戰略價值十分重要,若這支部隊順利後撤,則可以保存德軍作戰實力,而且大大影響在南斯拉夫境內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但倘若它無法後撤,則面臨著被圍殲的厄運;遊擊隊派富有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的代號為"老虎"的指揮員負責炸橋任務,而德方則竭力防範遊擊隊對大橋的襲擊……【基本信息
  • 隔壁電影 無孩之城 or 倒帶人生 or 地下
  • 狂野而憂鬱的流浪者——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裡卡(二)
    狂野而憂鬱的流浪者——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裡卡(二)丁丁(10月23日15:8)  1981年,庫斯圖裡卡用膠片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描寫南斯拉夫青少年開始接觸西方流行文化經歷的《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贏得了二十七歲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獎項: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獅獎,以及一系列南斯拉夫地區的電影獎項。
  • 來自前南斯拉夫的記憶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這幅黑白素描畫源自一幅電影海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80後,以及90後、00後有多少人對這部電影有所印象、有所了解。但是對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來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部電影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是他們當年所能接觸到的為數不多的國外電影。
  • 南斯拉夫,在地球上已不存在了,可它這片豆瓣9.1,依舊經典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地下》這部史詩級的電影,講述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到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夫用荒誕的鏡頭,極悲極樂的情節,帶淚的幽默講述了三個人的命運,歷史的序幕徐徐拉開。影片被劃分為三個部分:戰爭、冷戰、戰爭。
  • 塞爾維亞就是南斯拉夫啊,這些老電影依然記得!
    小的時候沒少看南斯拉夫的電影,比如《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夜襲機場》等等,都給我們那一代人留下了保衛祖國,英勇捍衛國家打擊侵略者的印象。現在,我們依然與塞爾維亞這個國家非常友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塞爾維亞就是前南斯拉夫,首都依然是貝爾格勒。
  • 疫情期間義大利為何奏響《啊朋友再見》,原來它不是南斯拉夫歌曲
    其中一項網上視頻流傳最廣的,是義大利的市民在自家陽臺上舉辦起了音樂會,和鄰居家互動交流,有一位義大利音樂家用薩克斯吹了一曲我們非常熟悉的音樂《啊朋友再見》,這個視頻在中國瘋狂傳播,因為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當時很多人提出疑問,義大利音樂家,怎麼吹奏了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歌曲呢?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背後的故事(一)
    在我們國家,人們把它翻譯成《啊!朋友再見》。國人對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源自一部非常經典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  即使過了很多年以後,許多人再聽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這是因為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部老電影。
  • 蘇聯與南斯拉夫解體:為何蘇聯友好分家,南斯拉夫卻留下仇恨?
    上世紀,我們提到蘇東劇變一般是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其實東歐劇變比蘇聯解體還要嚴重。
  • 電影分析|帷幕下的謊言
    由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執導的南斯拉夫電影《地下》從「戰爭」「冷戰」「內戰」三個部分講述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被納粹佔領到1995內戰結束這期間波折的歷史。故事從兩個男人一個女人的視角出發,以荒誕和滑稽的方式描繪了由謊言構建的地下世界,地下世界的人們靠著對和平的嚮往和對勝利的渴望得以支撐下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在地上世界享受榮華富貴也同時經受著良心的譴責。
  •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1977年一部名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電影風靡了全國,影片中的瓦爾特風度翩翩,有勇有謀,假扮德國兵、智鬥蓋世太保,一切都做得遊刃有餘,與國內電影裡呈現的遊擊隊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