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2020-12-23 天眼新聞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楊勇和貧困戶合影

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

「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資金到位、路線劃定,施工隊就緒,但在土地協調上又遇到了問題。該路段涉及到其他村民組的土地,很多群眾不願讓地。我們到晚上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連續跑了十幾天,腳底都磨出了老繭,村民們才全部答應讓出土地。火把箐的通組路這才得以動工修建,2019年底完成。我們村人手不夠,要把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到位,開群眾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剛開始,很多群眾不願意來參加群眾會,我們只能慢慢做工作,漸漸地,我們的群眾會從十幾人到一百多人。每次開群眾會,都是我宣講,這一講就是4年多。幹群齊心,齊力斷金。現在,火把村發生了極大變化。新修了村委辦公樓,組組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農戶院壩整潔乾淨、物件擺放整齊、水直接到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農戶收入高了,很多群眾買了小轎車……2019年,火把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8%,穩定脫貧,今年貧困發生率降為0。

楊勇走訪貧困戶

記得火把村的一位苗族老人楊貴英對我說過,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姑開街上,而現在,她大學畢業的孫子買了車,經常帶她到縣城裡逛,她對幹部們說:「真沒想到會過上現在的日子。」四年多來,我從一名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也有感動。但能見證火把日新月異的變化,又非常欣慰,自己和同事們的付出終究有了回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怯弱女生變身「扶貧小能手」|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
    時光荏苒,我已在宋家溝村待了4年多,從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從怯弱的小女生到」扶貧小能手」、宋家溝的「百事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我叫陳疊,2016年5月到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村擔任扶貧特崗,開始我的扶貧工作。
  • 扶貧故事丨初心」火把點亮「奔康」之路
    平整的路通向幸福的遠方,黃牆紅瓦裝配式的房,是重山裡的火把還是新開出的花。」這是中國五冶派駐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扶貧幹部秦永紅寫的詩歌。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喜德縣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的山區,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四川省2020年計劃脫貧摘帽的最後7個縣之一,90%以上是彝族百姓,脫貧攻堅難度極大。
  • 「我的扶貧故事」圈裡圈外丨納雍縣曙光鎮猴兒關社區扶貧特崗羅友旭
    大考後的工作群特別安靜,安靜得有些寂寥,我生怕自己手機出問題,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網絡。突然,一個叫李無邊的扶貧幹部寫的一篇扶貧日誌瞬間席捲著整個曙光扶貧圈,工作群炸開了鍋,大家紛紛探討,「十一月六日,晴,無事」。乾淨利落又包羅萬象的幾個字像一把打開心酸之門的鑰匙。
  • 「我的扶貧故事」帶富鄉親是我的理想|納雍縣勺窩鎮沒天地社區黨...
    我叫胡方應,現任納雍縣勺窩鎮沒天地社區村支部書記。   90年代,因家庭貧寒,我選擇了外出務工。在外打拼五六年,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我於2012在浙江省奉化市方橋鎮開辦自己的方應塑料加工廠。當時的農村普遍貧窮落後,群眾生活水平低,增收渠道狹窄。為了造福家鄉,我毅然選擇返鄉創業,帶動父老鄉親一起發展。2015年,我參選沒天地村「兩委」選舉,當選為村幹部,2018年1月被任命為社區黨支部書記。
  • ...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扶貧特崗陳靜
    我再一次無言以對。近30歲的我,又何曾不想有個家呢?但200個蔬菜大棚種植實施方案要重新擬定,走訪排查要再一次開展,信息要進一步核實,檔案資料要再完善……本來打算國慶節結婚,因為手中工作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作準備,婚期只得一拖再拖。陳靜查看通組路修繕進度我叫陳靜,2014年10月,大學畢業1年多的我在家鄉貴州畢節大方縣東關鄉當志願者,初步接觸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我拿著電話,心情沉重,身為家中的獨子卻不敢向母親承諾一個歸期。即使我思念成疾,卻只能堅定地值守在扶貧陣地,全力幹好了手中的脫貧攻堅工作才能安心回家見父母。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爺大娘口中的「小顏」丨納雍縣市場監管...
    2020年2月29日上午,在納雍一安藥業辦公室,我的幫扶對象彭丹、彭青和她們的母親把一面寫有「愛心資助、築夢鑄人」字樣的錦旗送到該公司負責人秦先生手裡。這讓我感到欣慰,也讓秦先生百般感動。我叫顏婷,是納雍縣市場監管局的職工,同時也是一名結對幫扶幹部。在我結對幫扶的6戶貧困戶中,彭丹、彭青一家就在其列。
  • 「我在扶貧第一線」:扶貧幹部就是一盞明燈,能慢慢照亮貧困群眾的...
    「我在扶貧第一線」的第三位講述者,是來自靖西市的副市長,董慶。講述人|董慶採訪|中國中車微信平臺「我叫董慶」我叫董慶,今年38歲,2018年6月由中車集團選派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掛職扶貧。董慶在扶貧一線 圖源受訪者供圖「這裡的人又是那麼淳樸、熱情,讓我感覺不到拘束和膽怯」記得我剛到靖西的時候,兩眼一抹黑,不知道扶貧工作該從哪裡入手,以前從事的都是技術和管理工作,從沒有過地方基層的工作經驗,連農村田間都很少去過。扶貧就是主要抓「三農」工作,在這方面我就是個「小白」。
  • 「我的扶貧故事」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扶貧丨天柱縣白市鎮...
    我叫楊永清,是天柱縣市政局工作人員,2018年4月初,我被安排到白市鎮北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北嶺村距白市鎮政府所在地11公裡,平均海拔500米,轄15個自然寨,12個村民組,總人口908戶3891人,一些自然寨無自來水、無通組路、有的用電不正常,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怎麼辦?我支招「繡花」功夫。深入各家各戶調查研究,積極摸索經驗,集思廣益。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在法治扶貧的第一線丨從江縣司法局西山司法...
    我到卡翁村駐村後,認真分析問題根源,多次組織村兩委班子、黨員、群眾代表召開會議進行研判,指揮所整合村兩委一班人馬,組成工作小分隊,進行政策宣傳和法治教育,對思想頑固的群眾逐一走訪。我通過發揚走進千家萬戶、道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從江三千精神」,對持反對意見的群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卡翁村林下食用菌種植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扶貧路,一生開寨情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1月15日,我來到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開始駐村工作,擔任上開寨網格員。  記得第一次到上開寨組織召開群眾會,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一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講完以後,問了一句「大家今後對村裡、對駐村幹部工作有什麼期待和要求。」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根據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網格分工管理,我負責未團村未團六組網格,這是未團村最遠組,距離村委會大約12公裡,全村全部都是少數民族(苗族),害怕、膽怯的念頭不斷湧上心頭。  咬著牙堅持了一年多,經過不斷走訪,從不認識路,不知道哪家是哪家,哪家住在哪裡,我不認識農戶,農戶不認識我,到現在的輕車熟路,我的名字在未團村家喻戶曉,總是能聽到農戶一聲樸實而響亮的問候;「小張,你又來了。」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一生 餘光不盡丨原普定縣化處鎮化處村駐村第...
    那是四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些許新奇來到了化處村。已在扶貧站工作一年多的我帶著意氣風發來到這裡,想著大幹一番。或許是要在此處駐村工作了吧,興奮得整夜沒睡,不斷構思著發展的藍圖。第一次到化處村是因為一個老人,那是18年春節前的一次走訪。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無悔,扶貧路上凱歌前行|施秉縣馬號鎮平扒村...
    我叫張強,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馬號鎮平扒村的一名幫扶幹部。  平扒村位於施秉縣城東部,距縣城140公裡。小山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地處劍河、臺江、施秉三縣相鄰的交界處。我是施秉縣楊柳塘鎮翁塘小學的一名教師,三年來,我一直扮演著兩個角色,既是一名人民教師,又是一名扶貧工作者。在扶貧的路上,我始終堅定信念,回顧這一路的成長和進步,不禁感慨萬千,自己既是脫貧攻堅路上的受益者,又是見證者和參與者。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