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29日,年僅9歲的李亨浩在家中附近的公園裡被不明人士拐走。
李亨浩的父母發現了兒子失蹤的事情之後,立即報警,不久就接到了綁匪的勒索電話。
綁匪在電話裡索要了2億韓元的巨額贖金,並且多次在電話中隨意更改贖金的交付地點。
沒想到44天之後,警方在漢江的一個下水道之中發現了小男孩的屍體。
原來李亨浩在被綁架之後的第2天,就已經被殺害身亡了。
而慘無人道的綁匪卻在殺害孩子之後裝作若無其事,戲耍了悲痛欲絕的夫妻長達40餘天,殘忍至極。
在44天的時間中,兇手用10個不同電話總共打來87次。在電話中不斷威脅和戲弄李亨浩的父母,並勒索兩億韓元(約合160萬人民幣)。
警方推斷兇手是30歲至39歲的男性,身高167cm至170cm,帶有首爾和全羅南道口音。警方在15年的時間裡共累計投入了15萬人力和10多萬警力,逮捕並調查了約420名嫌疑犯,分析了87份聲音和筆跡樣本,曾有抓捕到兇手的可能,但都被他機智地逃脫,同時贖金也被兇手取走。
2006年1月,案件追訴時效成立。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青蛙少年失蹤案並稱為「韓國三大懸案」。
2007年,導演樸鎮彪根據此案件,拍攝電影《那傢伙的聲音》,由薛景求、姜棟元、金南珠、金永哲主演的犯罪電影。講述了孩子被綁架之後,孩子的父母與綁匪之間的鬥爭。該片於2007年2月1日在韓國上映。
薛景求出演受害者的父親:一名電視新聞主播。
薛景求是一位著名影星,拍過很多經典的電影,他以其精湛的演技將受害者的父親走向崩潰的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
姜東元飾演綁架殺人犯,影片中全程沒有露臉,只出現了幾次戴著口罩和鴨舌帽的身影,用電話聲塑造出了喪心病狂的冷血罪犯的形象。
影片的開始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電視臺新聞主播韓京培(薛景求飾)每天正常的上下班,妻子則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每天照顧丈夫和兒子的飲食起居,督促兒子學習和減肥。
一天,母親讓兒子在公園跳繩減肥,自己在家中準備晚飯,但9歲的兒子卻離奇的消失了,妻子告訴了上班回來的丈夫,商量該不該報警。就在此時,誘拐犯(姜棟元飾)打來了勒索電話,並告訴夫妻準備好贖金而且不能報警,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第二天,丈夫通過銀行貸款,湊足1億韓元,按照誘拐犯的要求把錢送到指定位置,此刻在家等待的妻子十分的焦慮,拼命用做家務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到了晚上,還沒有看到丈夫帶著兒子回來,她心急如焚,無奈之下向警方報了案,就在此時韓京培發現了跟蹤而來的警察,然而綁匪並沒有出現,警方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監聽他們的電話,並且動用了高科技調查手段,但這些對於狡猾的高智商罪犯來講一點作用都沒有。
警方所能掌握的唯一證據也就是那名誘拐犯的勒索電話的語音。
但是從那些電話錄音絲毫找不到匪徒的蹤跡,案情發生40多天沒有一點兒進展,丟失兒子的父母連兒子的死活都不清楚。
迫切找尋兒子的心情慢慢由焦慮恐慌轉變為憤怒和仇恨,電話再次打來,韓京培決定自己動手,他私下主動向誘拐犯提出接頭方法,然而並沒有成功,到了第44天,兒子死亡的消息傳來,案情進行了40多天,兒子的屍檢報告上說,兒子在綁架的第二天就窒息而亡。
事情進展到此時,夫妻二人崩潰而泣,傷心,痛恨,一次次突然而至的希望,一次次又化為烏有。父親和母親,就如同兩個缺失了靈魂的木偶,蒼白無力的重複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母親日日祈禱,父親遵守了跟綁匪的每一個約定,但是仍然沒有挽回兒子的性命。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就是在小男孩被綁架的第二天,他的父親去銀行貸款,湊贖金,鏡頭經過他韓京培鞋子的時候,竟然是兩隻不同款的皮鞋。韓京培出門時候的冷靜,上層精英人士的睿智,此刻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對兒子的擔心和愛。
《那傢伙的聲音》不像其他犯罪類型電影一樣完全要表達復仇等因素。而是通過綁架事件來闡述家族情感故事。影片裡的父母因為綁架者一夜間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在威脅面前他們絕望、他們憤怒,影片突出了為人父母的那種心情。除了商業電影本身,這部電影還加入了它的社會性。以感動劇情喚起人們對"誘拐兒童"和"訴訟時效"的理解,通過實際罪犯留下來的唯一線索,讓全國民記住這件事情,通過全國民去解決這件事情是電影《那傢伙的聲音》的主要意圖。
2006年1月,該案件達到了15年的刑事追訴期,但是遺憾的是,警方除了聲音,沒有任何有用的線索。2007年,根據此事件改編的電影《那傢伙的聲音》上映,導演希望韓國民眾永遠不要忘了這個殘忍的兇手和他的聲音。
電影的結尾向觀眾播放了當時真正罪犯的錄音資料,以及肖像素描,希望所有觀看電影的觀眾可以幫助一起找出犯人。